“和平与发展”还需革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还需论文,和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D518
自从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两大主题以来,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研究中对世界社会主义战略的调整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提出了不少很有价值的见解,但也存在一种忽视革命的倾向。在有些人看来,时代的特征和主题已经从以往的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因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中心问题,就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维护和平,促进发展。这么说来,在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中还要不要革命呢?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明确的问题。笔者认为,“和平与发展”,还需革命。
一、“和平与发展”没有改变时代的性质
时代的基本特征是制定无产阶级解放斗争战略的重要依据。研究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不能不讨论当今时代的性质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尚无统一的看法。就我国来说,有的人认为,现在仍然是列宁说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有的人认为,现在还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开始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也有人认为,现在是两制度并存、共处、竞争和斗争的时代;还有的人认为,现在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等等。
为了认清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所依据的时代的性质,我们有必要再看一看列宁关于时代的一些论述。列宁指出:“这里说的是历史上的大时代,无论过去或将来,每个时代都有个别的、局部的、时而前进时而后退的运动,都有脱离一般运动和运动的一般速度的各种倾向。我们无法知道,这个时代的某些历史运动的发展会有多么快,有多么顺利。但是我们能够知道,而且确实知道,哪一个阶级是这个或那个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等等。只有在这种基础上,即首先估计到区别不同‘时代’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历史上的个别情节),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认清了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我们才能以此为根据来估计这国或那国的更详细的特点。”(注:《列宁全集》第21卷,第124页。)列宁在这段论述中告诉我们:第一, 历史上大时代的基本特征,是我们制定战略的依据;第二,划分历史时代的标准是,哪个阶级是时代的中心,决定时代的主要内容和时代的主要方向;第三,在每个大的历史时代内,将有某些历史运动发展的不同状况。
根据列宁的观点,前面所述对时代看法中的头三种,讲的都是历史的大时代,而且都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我们所处时代的性质,但也存在不完善之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这种看法,没有反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来的新情况。“两种制度并存、共处、竞争和斗争的时代”这种看法,没有说明时代的发展方向。“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这种看法,是1957年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莫斯科会议宣言和1960年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声明提出的。现在看来,这仍然是一种相对比较好的提法,它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所处历史时代的主要内容和发展的主要方向。但这种看法仍有不足之处,就是没有明确地反映这个时代的中心。如果加上“无产阶级革命”,就会更完善一些。因此,可以把我们所处的历史大时代概括为:无产阶级革命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这种概括说明,无产阶级是我们所处历史大时代的中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和斗争是这个时代的主要内容,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这个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从而更好地揭示出我们所处历史时代的性质。
无产阶级革命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是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始的,直到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都属于这个历史的大时代。在这个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会有某些历史运动的变化,形成某些阶段的特点。所谓“战争与革命时代”和“和平与发展时代”,所讲的就是这种情况。关于“和平与发展时代”的提法是否确切,我们可以另作讨论,但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很明确是指当今国际形势的特点和任务,并非是对我们所处历史时代的概括。这种形势是在历史大时代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历史大时代在发展过程中阶级力量对比关系变化的结果。因此,“和平与发展”并没有脱离我们所处历史时代的发展轨道,并没有改变我们所处历史时代的性质,它只是表明这个历史时代发展过程现阶段历史运动的某些特点。
既然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仍然是我们所处历史时代的主要内容和发展的主要方向,那么,无产阶级革命就理所当然是实现这一过渡的杠杆。马克思和恩格斯讲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时说过:“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99 页。)革命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发动机”。(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第38页。)这是历史唯物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在阶级社会里表现为敌对阶级之间的斗争,这种斗争必然要发展成为夺取国家政权的革命,舍此就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是通过封建主阶级的革命来实现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来实现的,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实现的。
当今世界上有两百多个国家,除5个属于社会主义国家之外, 绝大多数还是属于资本主义范畴的国家,世界人口的75%以上还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有待于这些国家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这些国家的过渡是不是还需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呢?回答应当是肯定的。应当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好些新现象。但也必须看到,这些新现象的实质不过是资产阶级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在资本主义基本制度容许的范围内,对资本占有关系的某些调整和统治方法的某些改变,丝毫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而且进一步发展深化。这个矛盾,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解决。因此,无产阶级革命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变革的根本途径,仍然是当代历史条件下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力杠杆,这是我们在研究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时不能忽视的。
二、“和平与发展”的实现离不开革命
“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论点并没有过时。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之后,社会的生产力和资本的规模已经越出了各个民族国家的狭隘的范围。因此,各列强力图对外扩张、侵略、奴役其他民族,掠夺殖民地,以获得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场所,继续维持资本主义的生存和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必然导致帝国主义列强重新进行瓜分世界的战争。所以,只要帝国主义还存在,战争就是不可避免的。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帝国主义的本性难移。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是苏联解体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列强,一方面高喊“和平”和“人权”的口号,另一方面却在天天搞扩军备战,到处扩张侵略,越来越疯狂地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肆意践踏人权。虽然新的世界大战没有爆发,但局部战争却一天也没有停止,搞得世界很不安宁。事实说明,不消灭帝国主义,和平是没有保障的。而要消灭帝国主义,就必须有无产阶级革命,只有无产阶级革命在全世界的胜利,消灭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人类才有可能实现永久和平。
帝国主义也是世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因为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之后,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已经成为社会化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虽然可以在资本主义制度容许的范围内对生产关系作某些调整,使社会经济在某些部门、某些国家,在一定时期得到发展,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那样,但这种自我调整的余地毕竟是有限的。从本质上看,从发展的总趋势上看,帝国主义已经是一种腐朽的、没落的、因而是阻碍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制度。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解放生产力,使世界经济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和经济的充分发展,使人类进入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这是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有待于无产阶级革命在全世界的胜利,有待于在世界上消灭帝国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
现阶段“和平与发展”的实现,也离不开革命。帝国主义存在的条件下战争的不可避免,这并不等于世界大战是绝对不可避免的。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尽力制止或延缓世界战争的爆发。世界战争能不能打起来,取决于世界上妄图发动世界战争的力量和反战的和平力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如果世界人民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力量超过帝国主义妄图发动战争的力量,就有可能制止或延缓世界战争的爆发,使世界在一定时期里保持和平。相反的,世界战争就会打起来。而世界人民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力量的增长,又与世界革命力量的壮大和发展密切相关。无产阶级革命直接推毁资本帝国主义的统治,建立和扩大社会主义的阵地。社会主义国家是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所以,无产阶级革命的每一个胜利,都是对帝国主义战争力量的削弱,对世界人民反战和平力量的加强。任何反帝革命的发展,都会引起世界上战争与和平力量对比的变化。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所以能打起来,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当时无产阶级革命的力量,世界人民反战和平的力量,还没有强大到足以制止帝国主义发动战争的程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况就有所不同了。由于欧亚十多个国家人民革命的胜利,出现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亚非拉民族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空前高涨,使帝国主义不能轻易地发动新的世界大战。历史的经验表明,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是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密切相联的。无产阶级必须把争取世界和平的斗争,同发展世界社会主义的革命联系起来,同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力地制止世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革命。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南北贫富两极分化的加剧,少数北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富,广大南方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相对越来越贫穷。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长期的统治、掠夺和剥削,也是战后新殖民主义继续控制和剥削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帝国主义的殖民主义采取了新的形式,表面上承认原来的殖民地附属国的政治独立,实际上通过各种手段从经济上和政治上继续控制这些国家,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继续对这些国家进行掠夺和剥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自己居于支配地位和旧式的分工,使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服从其需要;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在国际贸易中大力压低初级产品的价格,提高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从中剥削;利用其资本和技术的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本输出和借贷,从中获取暴利,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沉重的债务负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千方百计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给发展中国家造成无穷灾难。所有这一切,使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至今经济和文化还相当落后,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维护国家的独立,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主要任务。为此,就必须坚决地把民族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摆脱新殖民主义的剥削、压迫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发展的前提,才有光明的前途。
“和平与发展”的实现,都离不开革命。列宁曾经说过,抽象地宣传和平而不同时宣传革命,这“与社会主义毫无共同之处”。(注:《列宁全集》第21卷,第170页。 )我们还可以补上一句:抽象地讲发展而不同时讲革命,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在研究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时候,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
三、改良只是革命阶级斗争的副产品
马克思主义主张革命,但不一般地反对改良,而是把改良看作是“革命的阶级斗争的副产品”。(注:《列宁全集》第33卷,第93页。)
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手里转到另一个阶级手里,这是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从而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发展。不从旧的统治阶级手中夺取国家政权,不根本改变旧的社会制度的变动,就叫做改良。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必须通过革命,这是普遍规律。但革命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并取得胜利的,革命要有革命的客观形势和革命的主观条件。只有当“下层”不愿照旧生活而“上层”也不能照旧生活和统治下去的时候,只有革命阶级能够发动足以打倒(或推毁)旧政府的强大的群众革命行动的时候,革命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在革命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争取改良的斗争就是十分必要的。当前,在资本主义国家一般还没有形成革命的形势,尚不具备足够的革命主观条件。那里的共产党人普遍地进行争取改良的斗争,这是应该肯定的,但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根本途径是无产阶级革命,改良只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辅助手段。革命对改良来说,不能不属首要的地位。因此,无产阶级政党要像列宁说的那样,“应当善于或学会这样来采取争取改良的立场,就是要使我们——为了更加清楚起见,说得简单一些,——在每半个小时的演说中用5分钟讲改良,而用25 分钟讲即将到来的革命。”(注:《列宁全集》第23卷,第159页。)
第二,革命党人要“使争取改良的局部斗争服从于争取自由和争取社会主义的整个革命斗争。”(注:《列宁全集》第5卷,第375页。)把改良作为积聚革命力量、发展革命斗争的一种手段,使改良成为走向革命的一个步骤。
第三,在争取改良的斗争中,要永远记住最终目的,并从总的革命斗争的观点来评价每一个步骤和措施。“只有从总的革命斗争的观点来评价每一个‘前进’步骤和每一项各别的改革,才能够保证在前进的路上不致失足和不犯可耻的错误。”(注:《列宁全集》第5卷,第57页。)
马克思主义同改良主义的一个重要区别,并不在于是否要改良,而是改良主义只限于改良,“运动就是一切,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马克思主义不把自己的活动只限于改良,而是要把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提到首要地位,最终目的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我们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应当划清这两者的界限。
世界社会主义战略是世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指导方针。这种战略的制定要以时代的本质和基本特征为依据,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革命的、批判的。因此,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战略首先应立足于无产阶级革命,同时也要根据时代历史运动变化的特点相应地变换革命的形式。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固然要依靠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发展和完善,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但更希望于占世界绝大多数的资本主义国家革命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我们所处历史时代的本质没有变,但具体的历史运动却有较大的变化。因此,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和任务要坚持,革命的形式要有新的变化和发展。把战略上的原则性和策略上的灵活性结合起来,这样的战略才是正确的和切实可行的,只有这样的战略,才能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收稿日期:1999—05—08
标签:和平与发展论文; 帝国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列宁全集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