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近3年的浙江省高考英语卷为例
章 赟 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 312000
摘 要:分析浙江省高考英语试卷完形填空的特点、设空、干扰项,从而寻求出有效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水平,从而能够轻松地应对高考。
关键词:高考 英语 完形填空 解题策略
一、近三年的浙江省高考英语卷完形填空的特点
1.贴近学生生活。近三年高考英语卷三篇完形填空的选材对学生而言可以说是熟悉的,人教版的教学课文中含了与之相关的课文,相似的内容很容易在考场上引起学生的共鸣,命题者也是抓住了这一要点,注重课文内容和知识的迁移,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2.超纲词汇有限。命题者也同时注重常用词汇在语篇中的精确运用,短文难度保持着良好的稳定性,这三篇完形填空几乎没有什么生僻词汇,超纲的词汇也用中文注释出来,有不少词汇是教材中学过的,考生只要好好掌握了考试说明中的近2700个词汇,读懂短文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这很有利于广大师生的备考。
3.注重价值取向。高考选拔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应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些题材的短文不仅是在考查学生的语言水平,而且重视提升人文价值,培养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设空规律
1.首句不设空。近3年卷子的完形填空首句都实施了“零挖空”,这为考生提供了较为充足的信息,他们有了思想准备就不会感觉太突然,这样就便于他们理解下文的内容,对快速理解短文的内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设空密度稳定。完形填空题所选的文章的词汇量一般在300词左右,文章中选项设置为20个,从三篇文章可看出,短文的词汇量有逐年递增的趋势,设空密度较为稳定、合理、科学,注重文章整体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3.实词与虚词,设空有讲究。从三篇文章中可看出,实词类考得较多,因为这些词语本身有着实在的意义,对于考生理解上下文语境乃至全篇短文都有着关键的作用;而为了尽可能扩大考查范围,命题者在介词和连词等虚词方面也会设置少量的题目,从而使整篇短文的设计更加合理、科学、全面。
4.注重语境的连贯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综观三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句组层次的设空考点趋于稳定,而全篇层次的比例有所增加,反映出“突出语篇”的命题思路,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在考查考生对于文章的整体把握。所以通过语境了解整个短文这又不得不是一个复习重点。
三、完形填空的干扰项分析
1.避免纯粹语法题, 用词不重复。通过对2013年至2015年的浙江省高考英语卷的分析,可以发现,第一部分已经专门设置了考查词汇和语法的知识的单项选择题,所以完形填空这一块再过多地设置一些语法题目的话,则显得有点不太合适,此外,在设置选项的时候,每篇完形填空的20个小题的80个选项所用的单词、词组或短语都没有重复出现的现象。
2.考查语境内容仍然是重点。完形填空是集阅读理解和语义完形为一体的综合题目,这三张卷子的完形填空也正是立足词汇意义、语法一致、文化习惯和上下文角度来设置干扰项,以此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完形填空主要考查的几个方面
1.根据上下文语境来确定最佳选项。
2.根据生活常识及文化背景知识进行逻辑推理。
3.根据词语的习惯用法和固定搭配来选择答案。
4.根据词汇的意义及用法辨析词义。
5.根据语法结构特点来设置选项。
五、完形填空的解题策略
1.扩大阅读范围。完形填空短文的题材广泛,涉及社会、文化、科技、体育、艺术等多个领域,学生若没有广泛的知识面和较为深层次的见解是不行的;通过大量的阅读是摄入知识的一种途径,学生可以掌握不同题材的短文技巧,这样,才能全面提升掌握语篇的能力。
2.加强词汇的思辨力。(1)搞清熟词生义。教师应该根据语篇特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单词的基本含义、搭配意义、在句中的位置、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特征。熟词生义的考法会让有些平时没有加强练习的学生措手不及,所以还是得平时加强训练,做到有备无患。(2)借助语境释义进行词义辨析。人教版的必修1-5的作业中有不少单词是要根据英文释义写出来的,这种练习的方式值得推广,如在做近义词辨析的时候,考生可根据已有的释义,再加上现有的语境,就不难做出来。
3.开展形式多样的语篇训练。(1)做好连词及连词短语的填空。(2)根据语篇填空。
4.在平常的教学中培养英语语言文化意识。对于课内的阅读,首先学生可以采取“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来领会文章的主旨,其次,采取“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来把握文章的细节和文化细节,体验和感悟其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程晓堂 高洪徳 《理解和实践高中新课程——与高中英语教师的对话》[J].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
[2]武尊民 《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J].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论文作者:章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9月第25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7
标签:短文论文; 完形填空论文; 语境论文; 词汇论文; 浙江省论文; 学生论文; 文章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9月第25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