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中国有限的资源_中国资源论文

正视中国有限的资源_中国资源论文

正视中国的有限资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传统和哲学比世界上多数主要文明更符合社会持续发展的现代概念——既满足目前几代人的需要又不牺牲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然而,20世纪即将结束之际,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使持续发展的概念经受严重的考验。由于12亿人(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目前正响应邓小平发出的“致富光荣”的号召,中国对自然资源的使用正大幅度增长。如果目前的增长模式继续下去,中国的煤炭使用量今后16年将翻一番,粮食消费量将增长40%。空气和水中的污染物排放量的增长将更为迅速。

中国面临的难题是,人口数目过于庞大而自然资源在世界上所占的比例却非常小。中国的面积与美国大致相等,但人口却是美国的4.5倍。中国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2%,淡水量和耕地面积却只占世界的7%;森林仅占3%;石油仅占2%。

尽管存在着上述限制,但中国作为比较贫穷的农业国家,却做得相当好。近几十年来,中国在消除贫困、提高营养水平、满足人民的医疗和教育等基本需要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由于中国目前的经济力量大致每8年翻一番,资源短缺有可能严重阻碍发展计划的实施。

中国目前的发展趋势给本国的环境造成严重压力,空气和水受到污染,使耕地、森林和渔场受到进一步破坏。中国城市的空气污染已经到了危险的程度,许多地区缺水。虽然采取传统的发展战略有可能使千百万中国人进入中产阶层,但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将会受到影响。

因此,中国面临的难题是,要在满足本国人民日益增多的需求的同时逐步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即在保护本国环境质量的同时不过多地依赖世界资源。要做到这一点,中国可以向世界其他国家学习持续发展的经验。但是没有任何一个面积同中国相似的国家像中国那样为实现持续发展作出了认真的努力。中国要实现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是:建立一个无须严重依赖煤炭的能源系统;为人民提供营养丰富的食品而又不使粮食生产达到极限;大大提高水和林木产品的使用效率。

归根结底,中国面临的难题就是世界的难题,因为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实施的发展新战略成功与否将对其他所有国家产生影响。中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直至目前对世界环境的影响很小,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它将开始取代人口少得多的美国成为许多全球问题的主要制造者。随着它的资源利用达到极限,中国的许多发展规划必须加以调整;其他国家由于面临着中国经济发展给世界资源带来的压力,也将不得不重新评估它们本国无法持续发展的经济计划。

中国的兴起

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像具有4000年文明史的中国目前发生着如此迅速的变化。由于中国在经济、社会、政治等许多领域的改造同时并举,90年代中期的中国充满了非同寻常的矛盾便不足为奇了。中国经济处于灵活多样的状态。

关于中国的任何话题几乎都是从它数目庞大的人口问题开始的。

即使在工业化运动开始以后,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个农业国家,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不到30%。然而自从毛泽东1976年去世以及邓小平随后实行市场改革以来,中国实施了一项生气勃勃的市场经济战略。

1978年至1992年,中国经济以年平均8.4%的速度增长——比任何其他主要国家的增长速度都快——90年代初的增长速度更是超过了10%。专家们预测中国的经济实力将在2000年过后不久翻一番。根据中国公布的标准数字,中国1991年的人均收入仅为370美元。然而,如果把这笔收入按中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换算,人均收入接近3000美元——比印度的相应数字高一倍半。

曾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与世隔绝状态达30年之久的中国经济如今对全世界投资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中国1993年的商品出口额将近1000亿美元,比1989年增长近50%,进口额为960亿美元。世界银行预测,中国的贸易额今后5年将翻一番。纺织品和成衣是最大的出口项目,美国是最大的买主。主要进口产品包括化学品和电力设备。经济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海外华人华侨资助的,他们往往把精明的经营之道与财富和对语言文化的了解相结合。香港和台湾正被迅速纳入中国经济——成为在大陆设立的企业的财政和管理基础。

中国不久将成为另一只亚洲虎。据世界银行估计,包括香港和台湾在内的大中国200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大致为10万亿美元)将略超过美国。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说:“中国对世界稳定产生的影响极大,世界必须在今后30至40年内寻找一种新的稳定办法。”对于世界经济和政治稳定来说是如此,对于世界生态平衡来说亦如此。如果中国无法走上一条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不仅对中国本身来说是个灾难,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也是个灾难。

水源枯竭

中国为治理河流所作的努力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以前。2500年来,黄河决堤1500多次,成为中国的“祸水”。尽管中国仍然在设法治理各条江河,但是近几十年来又增加了一项新内容:控制由于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的发展而日益增加的用水需求。华北地区的供水已出现严重短缺,政府正考虑投入数十亿美元实施一项南水北调工程。

中国拥有的淡水量仅占世界总淡水量的7%,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南方。中国近几十年的用水量急剧增加;到目前这次经济高速增长期刚刚开始的80年代末,用水量已经比1949年增长了近5倍。农业用水占的比例最大——在中国每年大约5000亿立方米用水量中,农业用水占87%。中国生产的粮食,80%是在需要灌溉的耕地上种植出来的,需要灌溉的耕地面积自50年代开始增加了两倍,比美国同类耕地多好几倍。中国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广的灌溉面积,是近几十年来提高粮食产量的关键所在。

据中国1987年统计的用水数字,工业用水仅占7%,居民生活用水占6%。但是随着城市面积和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这种状况正迅速发生变化。据中国水利部长说,到1993年末,中国已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有100个城市严重缺水——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达140亿美元。如果城市人口像中国社会科学院预测的那样,到2010年达到6亿人以上,居民生活用水将急剧增加。

由于比例越来越大的淡水水源受到污染,缺水现象将进一步加剧。据中国环保局估计,60%至70%的缺水现象是由污染造成的。就连潮湿的南方也出现了清洁用水的短缺。工业废水和居民生活废水中仅有20%得到初步处理,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污染已扩展到农村地区。

中国同许多国家一样因管道渗漏和生产技术效率低下造成数十亿吨水浪费。例如,中国炼1吨钢的用水量比工业化国家高2至3倍;造1吨纸的用水量比工业化国家高1至5倍。但是这种状况已开始得到改变。位于沿海的大连市已实施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节水计划,该市工业部门的水循环利用率已达到80%,大大高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

农业灌溉的效率也可以提高。华北平原的灌溉用水有50%至60%是因蒸发和渗漏损失的。虽然这个比例没有一些贫穷国家那么高,但仍有改进余地。中国每生产1公斤小麦需要用水1000公斤,而灌溉系统效率较高的一些国家只需要用水600公斤。推广使用喷灌滴灌技术可以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好处,但使用这两种技术的耕地面积尚不足1%。在缺水的北京和天津周围地区,农民和地方政府通过把运河相连接,采用管道灌溉以及其他节水技术,减少了用水损失。

为了满足用水需求,中国除了在城市和农村开展节约用水以及其他各种节水措施以外,别无他途。同其他国家一样,造成中国用水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是,为了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人为地把水价定得过低。水价改革势在必行,并且可以节约大量用水。好几个城市为了减少用水量,目前已大幅度提高水价。

土地与粮食生产

迄今为止,中国是在没有大量进口粮食的情况下满足了对粮食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主要是通过实行农业改革和提高粮价刺激了粮食产量实现的。中国的粮食产量于1983年超过了美国,高产品系的推广、扩大灌溉面积和大量使用化肥都发挥了作用。然而近年来,中国的粮食产量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缺水和过量使用化肥是其中的主要原因。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的可能性存在,但不可能出现过去20年那样的大幅度提高。

这种趋势正迫使中国把重点放在对有限的可耕地的利用上。鉴于中国要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上22%的人口,中国耕地面积的最高峰是在大力开垦荒地的50年代中期。耕地面积的减少近几年实际上加剧了。官方公布的数字表明,过去30年大约有1500万公顷可耕地——相当于法国和意大利两国耕地面积总和——被改为他用,仅1992年一年就有66.7万公顷耕地——是新加坡土地面积的10倍以上——停止耕种。

工业生产的扩大、城市开发、修建养鱼塘和开辟果园都迅速蚕食着耕地。据世界银行统计,城市周围被划为工业用地的地价立即比农业用地上涨15至20倍。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租可以赚到大笔钱。

由于千百年来的不间断耕作,中国目前拥有的低质量土地比任何国家都多:占世界总面积的1/3。在诸如东北平原等地区,表土流失已经使粮食产量受到影响。地处西北的黄土高原表土流失的最直接威胁是每年向黄河注入千百万吨泥沙。灌溉措施不当造成作物浸水每年使中国10%的耕地减产,土地的盐碱化也造成减产。

在中国的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的同时,粮食的需求量却在迅速增加。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人们都想把以粮食为主的食品结构改为肉类和蛋类占较大比例的食品结构,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猪肉消费量最多的国家。由于草地面积已无法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必须用粮食饲养牲畜,使粮食的需求量大幅度上升。

随着食品结构的继续变化,中国要满足食品需求将越来越困难。如果人均粮食消费量从90年代中期的不足300公斤上升到2030年的400公斤,总需求量将增加70%以上。即使粮食单产能够增加,但由于耕地面积减少,粮食总产量很可能要下降至少1/5,需要进口近4亿吨才能补足欠缺的部分。谁能向中国提供欠缺的这部分粮食还不清楚,因为自1980年以来,世界每年的粮食出口量平均只有两亿吨。

森林面积日益缩小

中国有一句俗话:一把锄头种树,几把斧头砍树”,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中国的森林和林木产品面临的问题。中国目前的森林面积仅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但木材需求量近几十年却大幅度上升;随着全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许多地区已经出现木材短缺。

为了解决木材短缺的问题,中国政府于50年代初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造林面积到80年代据说达到1.3亿公顷——相当于秘鲁的国土面积。尽管植树造林活动曾被赞誉为生态奇迹,但成活率不足30%。近年来为防止水土流失、洪涝灾害以及增加木材蓄积量而种植的树木成活率较高,部分原因是对种植和护林人员予以奖励。据中国政府公布的数字,1990年的植树面积达500万公顷,超过巴西、印度、日本、美国、前苏联当年植树的总和。

中国还建立起广泛用于防止沙漠吞食可耕地的防护林体系,其中包括在北方建起了长7000公里的绿色长城。官方报告说,中国的森林覆盖面积已从1989年的13%增加到1994年的14%。但是砍伐速度仍然超过新植林的生长速度,由于木材稀缺,非法砍伐禁而不止。据林业部统计,非法砍伐事件1993年上升了16%,一些地方政府无视森林法和其他法规,非法出售木材谋取好处。据估计,非法砍伐每年造成的林木损失达45万公顷——相当于卢森堡国土面积的两倍。

由于木材需求量的增加,中国的木材进口量从1980年的800万立方米增加到1988年的1400万立方米。虽然中国的木材进口量仍然比最大的进口国日本少1/6,但是由于成材林的储备减少,进口量很可能还会增加。此外,由于中国目前在工业建设方面的人均木材使用量仅为美国的1/40,今后的使用量肯定会增加,这就会给本国林业以及加拿大和俄罗斯等木材出口国带来压力。

森林面积稀少还对中国现有的生物资源构成威胁。中国是世界上仅有的12个生物“多样性”国家之一,拥有32200多种高等植物,占世界总数的12%,既是独特的生物资源,又是传统中药材的宝库。中国还有1100种鸟类和394种哺乳动物。

这种生物多样性所依赖的生存条件近几十年来迅速恶化。例如,与缅甸、老挝交界的西双版纳分布着4000至5000种高等植物和500多种脊椎动物。这个地区曾是中国物种最丰富的热带雨林,森林覆盖面积自1950年以来已减少了一半。中国有许多动植物已面临生存危机:其中15%至20%已被列入受到威胁或濒危物种。

空气与能源

从城市的空气质量到酸雨和温室气体排放,中国的空气污染在世界上属最严重之列。造成这种致命的污染物泛滥的原因很清楚:能源需求量急剧增加,而且能源是以19世纪的方式生产的,即主要依靠直接燃烧含硫量高的劣质煤。

在中国各城市尤其是冬天用煤取暖的北方各城市上空,空气中的硫和其他微粒含量属世界之最。整个中国上空的污染微粒含量常常超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

硫是造成酸雨的主要成分,如果不是由于地球化学方面的原因,中国会面临着更为严重的酸雨问题。

中国在能源问题上有三条路摆在它面前:走西方19世纪以煤炭为能源的最差道路;走西方的最佳道路(类似美国和德国建立的以石油为主的能源体系);或者越过西方,直接实施一种有效的、分散的、21世纪的能源体系。第三条路将涉及一系列新能源和技术,包括天然气、太阳能、风力发电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如果中国把上述各种方案综合起来使用,可以在主要依靠本国资源的情况下大大降低空气污染程度。

中国最丰富的能源是太阳能和风能。太阳能在全国各地都可以开发;诸如甘肃省等偏远地区的居民家庭已经用太阳电池照明。今后可以用风能和太阳能代替煤炭;在西部沙漠生产的电和氢可以通过长途输电线和管道输送到沿海地区。世界银行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实行这种计划很快就能收到经济效益。中国西部几个省区中很小一个地区就能满足整个国家在可预见的将来的全部能源需求,这一点同美国相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作相当大笔的投资,但从长远来看,这样做比依靠煤炭作能源便宜。

满足基本需求

持续发展对于人和对于自然资源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同多数贫穷国家相比,中国40年来在满足人民的基本医疗保健、教育和营养需求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自70年代末开始,中国至少有1.7亿人摆脱了贫困。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绝对贫困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已经从1978年的1/3下降到1985年的不足1/10。这个成绩大部分应当归功于农村改革,因为自从实行农村改革以来,农民的收入增加了130%以上。

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的财富分配是比较平均的。就总体而言,20%收入最低的人与20%收入最高的人之间的差距为6倍,这个比例与巴西的32:1和美国的9:1相比要合理得多。但是收入不均的差距在扩大,以1993年为例,国民生产总值约增长了13%,而农民的收入仅增长了2%。

各省的贫困率反映出了收入上的不均,因为沿海地区从改革中得到的实惠多得多。1989年进行的一次调查(西藏自治区没有列入那次调查范围)表明,地处西部内陆的甘肃省贫困率最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农户超过34%。贫困率较高的其他省区包括内蒙古和新疆。

分析家们担心,随着千百万农民为了提高收入纷纷涌向城市,城市贫困率——目前估计不足1%——将急剧上升,并会随之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政府正设法通过限制移民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了防止城市贫困率急剧增加,中国需要建立能够让更多的城市居民参加的社会保险计划。

中国近几十年来提高了公民的健康水平。由于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婴儿死亡率从1960年的150‰逐步下降到1970年的69‰、1980年的41‰、1992年的27‰,接近泰国26‰的水平。这一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广大民众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取得的。

中国的教育事业同医疗卫生事业一样,重点是面向大众。小学的入学率已从1952年的50%上升到1989年97%,但中学的入学率却低得多,为44%——高于印度,但低于墨西哥。进入大专院校读书的学生仅占1.7%,印度却为6%。就整体而言,中国用于教育的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率低于印度。

中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中国今后若干年将处于决定中国几亿人甚至世界上几十亿人福利前途的历史性十字路口。多数评论员只是从政治或经济角度评论这个关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集权主义与民主的较量。但是他们都忽略了中国今后几十年对全球环境健康和人类社会的持续性产生巨大影响的可能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占人类1/5的人口突然进入消费时代将使目前消费世界上大部分资源的工业化国家当前的消费方式被打断。世界上无力承受驾驶豪华轿车或吃快餐的人数再增加10亿,也不能把建立持续发展的社会的重任只放在率先开创了这种无法持续下去的生活方式的国家身上,而不放在刚刚开始采纳这种生活方式的国家身上。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承担的全球责任同其国内需求的一致性比许多观察家所认为的要大得多。有效地利用水和木材资源可以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并且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保护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的重要国家之一。改用比较有持续性的农业技术将为中国人提供更多的食品,同时又可减轻世界市场压力;增加妇女受教育的机会将使整个社会受益,同时又有助于降低出生率和限制人口数目;改用新能源将减少空气污染对经济的破坏,同时又能降低全球的碳排放量。

从理论上讲,中国政府似乎十分了解它所面临的资源有限的状况,并且公开批准了持续发展的目标。国家的宪法要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为了贯彻1992年地球环境首脑会议的精神,中国政府宣布了一项长达数百页的行动计划,并且设立了62个试验项目。但是中国同其他国家一样,广大农村和城市的实际做法与政府的计划相距甚远。

中国政府面临的最后一个难题是更仔细地倾听民众的意见并利用民众的力量。世界各国的各种民众团体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度有1.2万多个基层民众团体。中国虽然有诸如关心卫生保健事业的妇女团体,但尚没有环保团体,迄今也没有人申请成立环保团体。

有一点是明确的:中国将不可能沿迄今所走的任何道路长久走下去。众多的人口,资源的匮乏,同21世纪技术和政治哲学的冲突,都将迫使中国走一条新的道路。

虽然这是个很大的难题,但中国已经做好了应付这一难题的充分准备。中国在其历史的大部分时期处于世界科学和工业发展的领先位置,如今也制定了本国的发展道路。这个发明了造纸和火药的国家如今有可能在建立持续发展的经济方面再次领先于西方。如果获得成功的话,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其他国家羡慕和仿效的榜样,如果失败的话,整个世界都将要为之付出代价。

(美《1995年世界情况》)

标签:;  ;  ;  

正视中国有限的资源_中国资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