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素质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考与实践论文_左启才

小学素质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考与实践论文_左启才

左启才

十堰市郧阳区安阳镇王庄小学

摘要:对于课程而言,其是开展素质教育、实施教育方针的有效途径,课程的结构是否合理,严重制约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由此可见,课程改革为教育改革的根本与核心内容。校园整体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优化课程结构,推动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作为一名小学教育者,应该积极响应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不断加强课程改革,从而完善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为学生将来更好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矗

关键词:小学素质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策略

前言:笔者所在学校以教育教学为主导,拥有优秀的教师团队和良好的教育质量。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所有教师积极传承着切实的教学目的、朴实的教学方法、扎实的教学成果,同时精心设计教学、组织教材、精讲多练等,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实施了以提升教学效率为核心的多学科改革以及学习制度、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实验,旨在充分发挥课堂40分钟的效益,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形成大面积、高效率。低负荷的教学特色。教师通过不断探究构建了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两者互进互促的教育新体系,为课程与教材的完善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一、完善学科课程

作为课程结构的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学科课程的知识体系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其技能系统具有较广的适用性,是学校培养人才、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科课程的完善,具体包括如下三方面内容:

(一)完善知识体系

学校应该积极开设国家所规定的全部课程,并课题的总目标,对一些课程实施完善和改进,可适当精简一些重复交叉的内容。在现行的教学计划中,更加注重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然而却并没有区别对待,这并不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文化课程占据了较大的比重,音乐、体育、美术以及科学等课程所占的比重则相对较轻。教师应该对此作出积极的调整,并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开设选修课程,以此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1]。

数学、语文和英语是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语文课程更是所有课程的基矗有效学习这些基础课程,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开展其他科目的学习,因此需要教师加强对基础课程的研究。

增强德育教育。学校应该从一年级就开设道德与行为课程,使学生能够系统的学习我国的优良传统、文明规范、道德礼仪等,从而形成高雅的情趣和健康的心理。道德与行为课程与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具有一定的区别,其内容应该更具针对性,且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注重训练、减少说理,长此以往使学生学会遵纪守法、学会面对困难、学会自我控制、学会如何做人。

(二)综合性课程的设置

通过开展综合性课程,实现课程的集成化、集约化,以有限课程覆盖各种知识领域,使拓展的知识量能够被包容进来,从而解决现课程分化与知识整体化间的矛盾。

其一,调查研究。借助统摄思维,逐一分析现行课程规定中开设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从中不同学科间的结合点,不乱修改、删减稳定内容,也不固守一隅变化内容,适当的优化组合重复内容。

其二,综合文科。将地理、历史、思想品德与社会科学等课程合并,并从一年级起开设,使学生能够了解社会常识。根据现有教材自主改变,除了每周的思想品德课程之外,对小学中年段学生增加社会科学教学内容,对高年段学生增加地理、历史和乡土知识等教学内容,重视环境、人口、交通以及国防等教育。

其三,理科综合。将现有小学的自然教育为基础,适当融入现代科技,自主编写教材,包括理化类小实验、动植物标本的制作、科学家小故事等内容,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兴趣和操作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突破传统课程框架

当课程被调整之后,种类变的更加多样化,因此需要教师及时调整课程时间,将周课时限定在计划内。我校针对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开设了一种微型课,即利用20分钟时间开展道德与行为训练、英语口语训练以及书法等课程。针对现阶段的学校的实际情况,在进行课程编排时,可将2堂微型课设置在一起,且保障与常规课程有着相同的时间,以免干扰其他班级上下课。教师可以在2堂微型课之间安排学生做课间操,舒展腰臂、活动颈肩。这样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疲劳感,更能够真肥其精神,从而达到课程之间的自然过渡。

二、增强活动课程

一方面,明确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小学教育中,活动课程的开展能够使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增强学生的自理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其包含多向课程内容,分散开可以强化学生的单能力,综合起来又能够推动学生整体发展,且每个单项的状态都决定着其整体成果。明确单项活动作用,并制作单项活动目标,注重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其中,艺术类活动课程侧重于审美情操的陶冶、技能技巧的训练;而班队类活动课程侧重于学生群体意识的培养,增强其自治能力。多种活动课程互相协调、互相渗透、彼此合作,从而得到最佳的整体效果。

另一方面,加强管理力度。学校应该将活动课程编排到课程表当中,让教师、家长以及学生有所了解,同时保障课程时间。教导处派专人进行负责,实施对计划制定、师资配备、内容实施以及成果评估等综合管理,且必须做到每堂课都有教案,每堂课都有记录,每个班级都有小结。

进一步提升活动课程的质量。首先,活动内容要广。学校积极开设了英语口语、阅读写作、趣味数学、标本制作、美术、书法、田径以及各种球类运动等多种选修课程,同时更积极开展科技讲座、参观访问以及社会调查等活动课程,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接受和认可。其次,参与的学生人数要多。学校应该确保选修课程的覆盖率,避免只有尖子生具有参与资格的现象出现,要使所有学生在活动面前平等。再次,课程的信息量应该较大。通过积极搜集准备,积累多样化的信息,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有所收获。再次,课程的形式应该比较新颖。教师必须采取新颖的手段和方式展现新事物、新知识,比如声情并茂、说做合一、师生同演等,从而带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最后,活动课程应该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即注重实用、实践与实在,让学生能够受益终生。

三、构建良好的课程环境

强化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之间的联系。不管哪一门学科的教学活动,不管哪位教师,均是学校这一整体的构成部分。不单单要充分发挥自身个性,同时也要兼顾整体共性,让学生能够一直处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

强化校园、社会与家庭之间的有效配合。倘若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之间的联系作为一条纬线,那么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就可以被看做经线。学校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创办了家长学校、构建了社区领导小组,全方位、多渠道的强化教育,让学生无时无刻都能够接受到教育。在这种较为立体的教育网当中,教师是非常关键的人物,不仅是信息的发射源,是连接着经纬线的枢纽,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学校必须主抓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构建良好的教育氛围;主抓教师个人的形象塑造和师德修养,让其成为学生的表率;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能够彼此平等、互相尊重。

优化校园环境。学校应该积极规划整体绿化,实现花草与树木并存、小景与大片结合、地栽与盆景互补的景象,使校园成为四季常绿、月月飘香的一个大花园。

结论:综上所述,在课程与教材的不断优化中,教育者应该将现有教材作为根本,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改编与完善。通过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通过完善学科课程、增强活动课程、构建良好的课程环境等,充分实现了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为学生将来更好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矗

参考文献:

[1]常艳红,国振义.浅谈小学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改革方向[J].才智,2017(12):7.

论文作者:左启才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  ;  ;  ;  ;  ;  ;  ;  

小学素质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考与实践论文_左启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