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何以成为历史的钥匙——《宗教文化学导论》评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宗教论文,文化学论文,导论论文,钥匙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作为文化现象的宗教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是当前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引人瞩目,当然不是由于古典宗教的神秘形式及其对彼岸世界的关怀,而是宗教文化在与世俗文化的相互交融和相互渗透过程中,对世俗文化产生的种种影响。
西方人文学者运用新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宗教的重新审视,不但试图发掘出历史上不同时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文化心理形成及变迁的原因,而且试图以此为中介,寻求宗教文化与不同时期所出现的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英国历史学家洛德·阿克顿断言,“宗教是历史的钥匙”。由于这一课题角度新颖、背景广阔并且内涵十分丰富,所以在这个领域中聚集了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著名的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以及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阿诺尔德、约瑟夫·汤因比等一大批著名的学者。并且也产生了如文化哲学、文化神学、历史哲学、文化史学等许多新的分支学科。
当人们从宗教与文化的关系这一视角重新审视历史的时候,许多以前未曾涉及的问题提到了人们的面前,许多被认为早有定论的现象获得了新的解释。例如,在传统观点看来,中世纪是西方文化史上令人压抑的漫漫长夜,而当英国学者道森用宗教这把钥匙开启这座封闭着的历史宫殿后,发现其中摆着曾经抚育过近代西方文化的“摇篮”,并且还点着那曾经照亮了近代西方世界的“火种”。又如在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分析中,以往人们多是从经济关系的角度加以考察,当马克斯·韦伯从宗教文化的角度加以研究时,发现以职业观念为基础的理性行为,这一近代资本主义精神的基本要素,就是从基督教禁欲主义精神中产生出来的。还有在宗教与人类精神的关系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宗教相继从道德、认识等领域中分离出来,似乎已无法存在了,但它为什么并不消失呢?蒂利希认为,这恰恰说明宗教文化不是具体的人类精神,而是“整个人类精神的底层,体现着一种“终极的关怀”。
不难看出,宗教文化的研究一方面推进了宗教学的研究,另一方面也拓宽了文化和历史学方面的研究视野。从总体上把握这一学术走向,对于推进国内的宗教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北大青年学者张志刚的《宗教文化学导论》(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就是力求在宗教与文化的交汇点上反思宗教现象,并对宗教文化领域中学术观念的动向加以批判和考察的学术性著作。
通过对于不同学派的比较与分析,作者提出了大胆的理论假设,指出在文化研究与宗教研究的交汇点上,一种现代形态的“宗教—一文化观念”已初步形成,其学术取向与逻辑潜力都在预示着一门新的人文学科—一宗教文化学正在孕育之中。
理论上的建树离不开方法论上的反思。文化是一个有着广博内容的领域,自从人同自然区分开之后,就一直生活在自己创造的文化氛围中,人类对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的自觉程度和明确程度,是衡量人类自觉程度的重要标准。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大多是从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利益来分析与解释现代西方人文科学,评价其发展及趋势的。这无疑是正确的,问题在于如何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文化进行符合自身特点的分析与探讨,力图将以往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
基于这样的思路,作者对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西方文化的背景作了多方面的分析。如西方文化危机的出现,文化价值与文化心理的转向,文学艺术、深层心理学,尤其是当代历史哲学的反传统思潮等,从中较为细致地研究了当代人文研究的两大逻辑走向:“文化多元论”与“非理性主义”的艺术主旨,并据此说明,作为文化整体中的一种基本现象、一种主要传统、一种价值形态、一种非理性因素的宗教信仰何以成为当代文化研究的一个热点。
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假设,作者对当代人文研究领域中6门前沿学科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进行了具体的述与评。这6个实例包括,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人类学,韦伯的宗教社会学,道森的文化史学,汤因比的历史哲学,蒂利希的文化神学和卡西尔的文化哲学。通过评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宗教—一文化观念的基本精神即在于将宗教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推到首要地位,使之成为整个研究过程得以起始、展开、回归的“元问题”或“基本逻辑关系”。在这个“元问题”中,“文化”所涵盖的是“人类历史活动之整体”,而“宗教”则意指“一种基本的历史现象或文化形式。因此,现在宗教—一文化研究的主导倾向表现为:借助当代人文研究领域的诸多新方法,以及对“文化”和“宗教”这两个基本范畴的新理解,着意强调宗教与文化的内在关系,这对于全面、具体地研究探讨宗教现象具有关键意义。作者把“宗教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作为宗教文化学的逻辑出发点,就为宗教赋予了新的含义,宗教已不再简单地表现为纯精神的信仰或纯意识形态,它所包含的如传统的、习俗的、人性的、心理的、情感的、价值的、人格的等种种文化意蕴都展示了出来。宗教这种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也就能够在宗教与文化“这张错综复杂的历史关系网”中得到认识,特别是宗教与政治、经济、道德、艺术、思维等主要人类活动方式的相互关系都能在这张“网”中得到更加全面的认识。无疑,这对于宗教研究、文化研究及其他相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在作者看来,宗教-文化研究的现有成果虽然揭示了大量新问题,也推出了许多新方法,但就基本哲学观念而言,我们与西方学术界仍然存在着根本的理论分歧,作为人类历史之载体的文化活动应当被看作是一个“人化自然”的过程,而并不是什么“神化自然”的造物。因此,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形式或文化产物的宗教信仰及其活动方式,其本质与功能也唯有置位于人类社会的文化整体中,才能得以切实的把握。
诚如作者所言,“一门新的人文学科—一宗教文化学正在孕育之中”,《导论》既然作为这样一种学科的“导论”,其探索性也就是在所难免而且是必要的。对于宗教文化学的对象、方法,也许还应包括体系等问题,不管是作为一门新的学科,还是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作者显然还应加以更具体、更系统的论证。此外,该书在方法论上进行的尝试也还有不尽人意之处。尽管如此,我国青年一代学者勤于耕耘,不倦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仍是溢于字里行间,令人振奋。正如楼宇烈先生在为该书所作的“序”中所言:这部著作是我国宗教学研究新探索道路上的一种尝试,它的出版将会对我国宗教文化学的研究有所借鉴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