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笔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重要思想论文,视角论文,理论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首先,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是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高度着眼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宏伟事业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按照思想理论发展的一般规律,任何系统的理论都是在已有的基础上发展、成熟起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因此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毛泽东是这一理论的开拓者,邓小平是这一理论的创立者,江泽民则是这一理论的发展者。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七一”讲话中明确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概念之间的科学关系。目前,学术界已有人提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形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其“发展形态”,将来还会有其“成熟形态”,这是很有见地的。从理论上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和主线贯穿起来,对于准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非常必要的。与此相联系,我们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意义,也必须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高度来把握。
其次,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新。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和研究,首先必须区分“三个代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两个概念,这似乎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但实际学习和研究中不少人仍受分不清这两个概念的困扰。“三个代表”最初提出时,人们基本上从这三句话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上去思考,这是必然的,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也还需要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但仅仅从这三句话及其相互关系去考虑问题,是不可能做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时也要看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又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能说是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是研究其他问题了。因此,深入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仍然要把对“三个代表”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放在首要位置,并且在研究具体问题时一定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原则和方法论要求。
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体内容的研究和创新,首先需要确定的是,这些内容主要应涉及哪几个大的方面。正像研究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样,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内容无非是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从理论方面来说,一是通过对过去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概括,结合今后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提出有针对性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对策;二是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今后改革和发展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指导意义的规律性认识,如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从实践方面看,主要是着眼于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方面实际问题,以“三个代表”为原则,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无论是理论创新还是实践创新,都要着眼于新世纪新阶段新任务来进行。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这个判断正好说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与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区别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