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现供销合作社根本转型的两条主要途径_农民论文

论实现供销合作社根本转型的两条主要途径_农民论文

浅论供销合作社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主要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销合作社论文,途径论文,两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供销合作社在我国已有4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建国以来的几十年中,为发展农村经济、保障市场供给,稳定经济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供销合作社在改革过程中,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功。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有相当一部分供销合作社不仅没有得到发展,而且经营萎缩,效益滑坡,有的甚至负债累累,难以维持,已到了破产倒闭的边缘。究竟是什么问题和原因使供销合作社陷入不能自拔的困境呢?

观念陈旧。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尽管经过了十多年反反复复的改革,始终没有突破独家经营、坐着等客的思维定势,尤其是不能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经营策略,被一哄而起的集、个体经济搞得手忙脚乱,无所适从,从而导致阵地缩小、购销下降、费用增大,出现亏损。

包袱沉重。在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在农村独自起着调剂市场余缺的作用,并承担着部分政府职能,其经营所得,全部以利税形式上缴国家,而受政府委托经营造成的政策性亏损(如挂钩化肥、柴油、涤棉布调价等)却至今未得到补偿,久而久之,形成包袱。而这些经济包袱利息、加息和罚息,供销合作社又无力偿还,致使包袱越来越大。据调查统计,仅山东莘县21个基层供销社,截止1996年底,历史经济包袱就达4300多万元,其中仅政策性造成的就占近3000万元。

管理混乱。多年来,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和供销合作社自身改革缺乏明确的目标,一直未能找到适应新形势、新体制的管理方式,致使有些企业责任不具体,制度不健全,执行不严格,尤其是实行个人承包、社有民营以后,以包代管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而导致社有资产流失,富了“和尚”穷了“庙”。

整体素质差。从目前来看,一是职工的文化层次低。1981年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大多数是农村子女接班顶替的,他们的实际文化程度大都在初中以下,而且未经培训直接上岗,连起码的商品经营知识都不懂。二是业务骨干流失严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限制了人才潜能的发挥;企业经济效益滑坡,又使原本不多的大中专毕业生和业务骨干竞相外调。这样,进来的素质差,出去的是骨干,使供销合作社职工的文化业务素质越来越低,这就从根本上失去了经营优势和竞争实力。三是基层单位负责人缺乏民主管理作风,不能调动干部职工参加管理的积极性,更不能发挥其创造性,企业形不成合力。

外部环境不宽松。一是缺乏经营自主权。由于种种原因,供销合作社的经营范围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有些商品该卖的不让卖,该买的不让买。特别是有些由供销合作社扶持发展起来的农副产品、畜产品等,一旦形成规模,又被剥夺了经营权。还有的以发展地产品为名,强令供销社经营质次价高而又不受农民欢迎的地产小化肥、烟、酒以及特产品等,不仅占压了资金,而且造成了一定损失,增加了包袱。二是“三乱”现象时有发生。有些执法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是指导企业扩大经营,而是以检查、检验为名,吃拿卡要,使企业苦不堪言。还有的以种种名义,集资摊派,使本来已经亏损的供销社企业雪上加霜,不堪重负等等。

由此不难看出,陈旧的思想观念,沉重的经济包袱,粗放的管理方式,低下的整体素质,以及不利的外部环境,使供销合作社陷入了空前的困境,如不采取果断的改革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有着几十年历史的供销合作社将很难扭转亏损被动局面,更不能发挥为“三农”服务的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使供销合作社走出低谷,再造辉煌呢?

一、找准切入位置,服务农村经济

目前,全国农村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产业化、城乡市场化步伐加快,这为供销合作社强化为农服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领域。因此,供销合作社的当务之急是在农村经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选准农民与市场联结的切入点,主动将供销合作社融入农村经济的发展之中,在做好传统的为农服务工作的同时,坚持把服务当作一个产业来办,以适当的经营机制、组织体制、经营方式,探索与农业、农村,农民新的经济联合。以市场为导向,以当地主导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以供销合作社为依托的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批发市场等新的为农服务载体,以入股、合作、联营、契约等多种模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逐步形成市场连供销合作社、供销合作社连农户,种养加、产供销,农科贸、内外贸系列化服务体系。大力倡导荒山、农田、茶园等农业资源的开发,发展种植、养殖业。还要发挥供销合作社农村商品流通主渠道的作用,积极开展“一人联百户、四供一服务”活动,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以此带动供销合作社从单纯服务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促进传统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商品化的现代农业转变。

二、明确工作重点,加强基层供销社建设

基层供销社是整个供销合作社的工作基础、组织基础和为农服务的基础,始终是供销社的工作重点。加强基层供销社建设的重点是发展新的经营和服务载体,找准在为农服务中的位置,加强与农民的经济联系,推进建制调整,优化资产配置,扩大经营规模,巩固和延伸农村市场,以此推动基层社的发展。

首先,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管理制度。基层社是直接体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性质和为农服务宗旨的关键环节,要按照社章,通过民主集中制原则,定期召开社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听取意见,接受监督,并决定领导人的任免,同时扩大视野,广招人才,按比例吸收农民社员中的优秀分子进入领导和管理层,增加企业活力。同时,要广泛吸收社员股金,增加民办因素,并要切实管好用好社员股金,保息分红,取信于民。

其次,还权于民,让社员直接行使所有者的权力。在政府不加干预的情况下,选举出自己信赖的领导人,然后再结合组织机构的重组,由下而上逐级建立民主管理、经营核算、劳动人事等制度,使供销社的经营和管理始终处于社员监督之下,进一步增强社员对供销社的关心。

再次,参与决策,逐步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一是实现管理上的民主化,增强社员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防止决策失误。二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以资产管理为龙头,健全核算体系,加强审计监督,通过建章立制,堵塞漏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三、加大改革力度,转换供销社机制

机制问题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的根本问题,也是供销合作社经济效益滑坡的症结所在。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下大力转换供销合作社机制,重点转换经营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等。要根据行业和企业特点,推进适合企业生产力水平的改组、改制和改造形式,完善资产保值增值为核心的各种有效责任制,加大风险力度,实行一社多制、一司多制、一厂多制,促进企业制度创新;树立新时期的用人观念,建立健全干部选拔、培养和淘汰机制,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有高有低、拉开分配档次。优化干部职工队伍的素质结构。按照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四、调整经营策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提高效益,增强实力,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销社走出困境、参与竞争、争取发展、做好服务的关键。在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供销社要以此为目标,坚持外抓拓展,内重管理。根据当地资源和自身条件,大力推进经营体制的改革、经济结构的优化、经营范围的拓展和经营方式的调整。继续发展主要商品的连锁经营、联购分销和分购联销,推进以传统的单一商品经营,向一、二、三产业延伸,引进总经销、总代理、特约经销、买断经销权等现代营销手段和推行树品牌、创名牌战略。要按照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和开展资产经营思路,以拍卖、转让、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嫁接、开发等多种形式盘活存量资产。同时要进一步强化约束力度,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增强供销社实力。

五、以发展为目的,提高供销社整体素质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深化,对广大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把办好职工教育,搞好专业培训作为提高职工素质,振兴供销经济、实现二次腾飞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紧紧围绕经济建设,针对供销合作社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开展教育和培训,以形成办好教育促经济,发展经济靠教育的良性循环。同时,还要把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放在发展供销经济的重要位置。这种吸引力不仅只是高薪、高奖、高待遇,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尊重、重用和关心上,只有精神物质同时激励,才能发挥人才的潜能,增强企业的吸引力。

供销合作社虽然目前仍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但只要坚持中共中央[1995]66号文件指引的方向和目标,坚持供销合作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牢记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办社宗旨,真正办成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真正成为党和政府连结农民的桥梁和纽带,供销社二次腾飞,再铸辉煌的时日不会太长。

标签:;  ;  ;  ;  ;  ;  ;  ;  ;  

论实现供销合作社根本转型的两条主要途径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