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调查及辨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生论文,与传统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网络阅读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阅读习惯、阅读方式,挤压着传统阅读的空间。上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最大业余爱好以及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在阅读花费上,网络阅读超过传统阅读;大学生对网络收费阅读接受度高,但对阅读内容提出了要求。本文通过调查数据研究大学生读者阅读习性规律,重新定义“浅阅读”现象,论述了信息数字时代的媒介传播生态变革和发展趋势。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随着数字信息技术在新闻出版行业的广泛应用,人们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工具,通过网络阅读,就可以高效快速地获得各种信息。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阅读习惯、阅读方式,挤压着传统纸媒阅读物(传统阅读)的生存空间。本文通过对上海大学生阅读状况的调查,研究网络阅读这一新型阅读方式对国民阅读习惯变化的影响。
本次调查历时一年,采用实地问卷调查、采访的方式,进入包括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政法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大学、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电力学院和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等在内的上海十多所高校实地考察,随机抽取包括在校本、专科生及研究生在内的1000名学生作为调查样本,回收有效问卷834份。此次调查通过对大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了解,进而对其阅读功能等重新作了认识。
一、网络阅读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本次调查显示,上网是大学生业余爱好的首选,在设计的选项中,共有519名学生(占62.26%)选择了此项。其次是选择读书,位列第二,占26.26%。
回答将网络阅读作为自己获取信息首选途径的学生比例为52.16%,选择传统阅读的比例为47.36%,其他各类媒体只占0.4%,网络与传统阅读两者相差并不悬殊;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了网络,可以说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处于并驾齐驱的态势。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由于网络传播世界扁、平、快的特点,加上充足庞大的容量储备,操作方便、时效性强等优势,加之网络读物形式的多样性,阅读的概念随之发生改变,网络阅读的地位可谓平步青云,几百年来的传统纸质图书阅读地位似乎在受到挑战,网络阅读快速上升,成为大学生最常用的阅读方式之一。
二、传统阅读尚未被网络阅读取代
1.传统阅读仍然受偏爱
虽然上海大学生们将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体,但调查却发现,在大学生的心目中,传统媒体仍然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高达71.58%的学生喜欢传统阅读载体(见图1)。再看学生看重的传统媒体的优势(见图2):千百年来的文字文明传承习惯与书籍特有的阅读舒适感,调动读者更多感官作深层思考的特点,使得受高等教育的学子并不愿意舍弃它。另外,传统出版物经过书籍编辑的精心加工,内容质量远超鱼龙混杂、垃圾信息堆砌的网络媒体,使得有理性分辨力的大学生们仍然愿意选择其来阅读。网络媒体完全替代传统载体现在看来不过是比尔·盖茨的一厢情愿。
2.传统阅读时间超过网络阅读时间
图1 上海大学生喜欢的阅读载体
图2 上海大学生看重的传统阅读的优势(多选题)
大学生的传统阅读时间仍然超过新兴的网络阅读时间(见表1)。本科生每天用于阅读的时间为2.53小时,研究生由于学习状态不同于本科生,规定课程相对于本科生要少,且研究性学习更加需要阅读,因此其阅读时间是本科生的1.8倍。其中,传统阅读时间是本科生的2.4倍。调查还发现: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男生还是女生,传统阅读的时间都高于网络阅读。这使我们一直存在的“年青一代将丧失阅读习惯”的担心有所舒缓。2009年3月北京市统计局向社会公布的《北京市居民时间利用情况调查报告》①结果显示:北京市民阅读书刊时间为22分钟,少于上互联网的32分钟。对上海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与之恰恰相反。上海与北京同属发达城市,而大学生是整个城市的高学历人群,由此反映出学历越高的人群,用于传统阅读的时间越多。但是,从表中也可看出:只有理科学生的统计结果不同,他们的网络阅读时间略多于传统阅读时间。另外,研究还发现,文科学生的阅读时间远远高于理科学生,这也与两类媒体的特性相符,由于传统媒体更加适合长时间阅读,因此更多的文科学生选择传统阅读。
图3 上海大学生看重的网络阅读优势(多选题)
三、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成本
本次调查显示,学生平均每月用于购买书籍(包括杂志、报纸等)的费用是50.17元,研究生则更高,达每月75元。2005年《对上海大学生购买及阅读图书倾向的调查》②中,77%的学生在半年内购买费用在50~200元之间,平均每月花费在8.34~33.34元之间。将两次调查的数据试作对比不难发现,上海大学生用于传统阅读的花费在这几年中有较大增长。
在问及更“看重网络阅读的哪些优势”时(见图3),位居首位的是“获取资讯便利”,占73.98%,排第二位的是因为“花费便宜”,占58.39%。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更多地认为上网阅读花费的经济成本更低。但是,事实是:学生每月花费在网络上的费用远超传统阅读。拿一位家住上海的上海师范大学学生作为例子:每月在学校宿舍的上网费用为包月15元,并且仅限校园网;家中的宽带费用包月为120元,两者加起来为135元,是每月用于购买传统载体的50.17元的2.7倍。如果加上手机上网的话,一般流量在50M以内,费用在20元左右,那么网络阅读的成本将会更高。但是,由于采用“包月”的互联网支付形式,造成了学生“上网越久,成本越低”的感觉,因此认为上网阅读的成本比起传统阅读成本低。结合表1得出结论:上海大学生在传统阅读上花费的时间比网络阅读更多,而花费却较少。
调查显示,在在线阅读方面,仅有19.06%的学生尝试过在线收费阅读,80.94%的学生还尚未购买过。看来网络阅读内容的在线收费盈利模式还尚未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在这80.94%的学生中,33.81%的学生表示“坚决不接受付费购买在线阅读”。调查中某同学如是说:“我已经付过宽带费了,再要我付费阅读网上的内容,我才不干呢!”在调查采访中,这样的观点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坚决不接受付费阅读的学生大多是因为不愿意二次付费,他们认为这就好比进入一个旅游胜地,游客已经支付了一定的门票费,到了里头却又得支付小景点的费用,心里自然不好受。但我们还可以看到:在这80.94%的学生中,还有65.78%的学生表示,之所以尚未尝试,只是因为网上没有自己喜欢阅读的内容。也就是说,如果有感兴趣的读物,他们也愿意支付一定的费用来阅读。这里的收费问题牵涉到网络运营商和网络阅读内容提供商,之前我们提到在上海,一般宽带费用为平均120元/月,手机网络费用平均为20元/月,这些费用都是网络运营商收取的,相对于上海市政府近期公布的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8838元③,这个网络接入费用还是相当之高的。网民在已经支出了一笔可观的宽带费和手机网络费用之后,大多不愿意再次购买网络阅读内容。
四、网络阅读功能辨析
1.娱乐是阅读的主要目的
我们将网络视为一个媒体平台,调查大学生“上网阅读哪些内容”时发现,占前三位的是下载收听音乐(71.34%)、聊天交友(65.7%)、收看视频图像(55.4%)。由此可见,学生利用网络这一媒体最大的功能,无疑是消遣娱乐(见图4)。
有些学者发现学生主要将网络阅读作为消遣工具的倾向时,就评论道:这样的网络阅读,其结构颇不合理,漫无目的,随意性很大,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效率也不高。这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的培养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损害④。然而对于这一说法,笔者却不敢苟同。先请看大学生对传统书籍阅读的目的:他们给我们的答案与五年前的结论完全一致,2005年《对上海大学生购买及阅读图书倾向的调查》中购书目的第一位的即为消遣娱乐(见表2):
图4 学生利用网络媒体的功能(多选题)
调查数据表明:消遣娱乐一项占66%,学习考试参考一项占39%。这说明大学生购书阅读的目的除了应付学习考试外,更注重消遣与娱乐⑤。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学生利用它们的主要功能都是“消遣娱乐”,其次才是学习。其实,我国读书人自古便有“三上”读书,即马上、枕上、厕上。正如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先生曾接受笔者采访时所言,在任何年代,学生将阅读作为消遣都不稀奇,我们读书的时候哪一个没有捧着小说茶饭不思的时候?一定要学生拿起书就得正襟危坐地做学问吗?这难道就是大家期望的正常现象?阅读,应该可以成为一种快乐的习惯。网络也同样如此,学生将其作为消遣工具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我们也应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它。世界上每天发生着五彩缤纷的事件,我们在随意浏览中获取信息,认识世界最新形势,及时融入现实社会,不是最基本的要求吗?我们在茶余饭后,读读那些文学作品,感受普通人群的悲与喜,不是一种丰富人生阅历的方式吗?在这样的阅读中,我们尽可以放松身心,忘记功利,不必绞尽脑汁地思考。做这样轻松写意的阅读,同样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心智,给心灵一个休憩的港湾。
2.对“网络阅读即‘浅阅读’”说法的质疑
我国一些主流媒体甚至学界,似乎都喜欢拿网络阅读为“浅阅读”来“说事儿”。新华社2008年4月24日发表通讯《世界读书日:透视部分大学生“浅阅读”》⑥。记者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采访发现大学生倾向于购买“流行、时尚、省时、省力的快餐读物”。认为“浅阅读是与大学精神背道而驰”,“快餐式”的阅读会使大学生的见解与思考力,像手中的读物一样走向轻浅。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赵立行说:“‘浅阅读’的人多起来,与大学精神的要义是背道而驰的。大学精神的核心,是提升思考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而学子们热衷‘浅阅读’,最终会丢弃深邃的思考、开阔的视野和心系国运的责任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认为:近年来,一些大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已呈现弱化的趋势,阅读的娱乐化和实用主义,最终会泯灭全民族的文化感受力。
学者们对于社会的责任感无可厚非,但对于“浅阅读”的态度是否有些杞人忧天了呢?本次调查显示(见图5):平时偏爱上网利用搜索引擎及网上数据库(例如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等)查找学术资料的学生达到79.38%及47.72%。大学生更愿意选择网络媒体去查找阅读学术资料,因为查找途径便捷和节省时间等等优点在吸引着他们,你能说这不是网络阅读得天独厚的优势赋予读者的福音?网络能够拓宽学术的视野,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就可以对一个学术问题有一个全面初步的了解。我们可以在电脑中建立一个专题研究的文件夹,将所需的资料归类,随时可以将其打开阅读使用。这样的享受,用传统阅读方式是无法获取的。可见网络阅读并非不能够用于研究问题,做深层思考。
现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认为“浅阅读”就是“阅读不需要思考而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法,所谓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的怡悦”⑦。这样的说法在如今看来已并不准确,浅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得到一种享受,另一种目的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最大化的信息量。当今时代的信息规模呈几何式增长,媒介通道数量持续上升。为了把握实时资讯,扩大信息接收面,人们不得不依靠一种媒介(或方式)来掌握不断变化的海量信息。媒介传播方式从一个传统上被限定为垂直的样式正在最终向一种横向模式流变。伊尼斯指出,整个历史是由时间导向型的和空间导向型的媒介间的斗争所组成的。媒介传播的方式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这样的变化形成了两种格局,一个是浅阅读层面的,另一个则是正在生成着的以深度解读和信息精选为主的。两者并行,且并不互相矛盾。这种变化对我们的传媒生产和内容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是满足人们对信息的接触面;另一方面是对人们施加影响力较大的,或者解读起来比较费力的东西提供一种便捷、集中度高的深度信息的传播。人们的阅读习惯、个人的知识体系已经随着这种传播媒介生态的变革而相应的发生改变。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Understanding the Media,1964)第一版序中写道:“在机械时代,我们完成了身体在空间范围内的延伸。今天,经过了一个世纪的电力技术发展之后,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世界已经被拉平,Web 1.0解决了最基本的互联网应用问题,Web 2.0把大量信息碎片化,Web 3.0的结果应该是把这些信息应用整合起来,整合的基础不是机械式的生搬硬套汇总,而是数据的开放和自由选择性的链接。人们曾经、正在并将继续寻求一种更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只是由于当下的媒介革命使这个状态更显突出。阅读的深与浅其实已不再重要,阅读者的注意力才是决定一切的根本。
图5(多选题)
注释:
①方文玉:统计局发布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市民“读书时间不敌上网”[N],《中华读书报》2009年3月25日.
②俞锦莉:对上海大学生购买及阅读图书倾向的调查[J],《出版发行研究》2006年第4期.
③《转方式调结构踏实前行上海“学实”活动促科学发展上水平》,引自中国上海市政府网站。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5/node4411/userobject21 ai393350.html,2010年2月28日。
④胡浙平、叶清清:工科院校在校大学生网络阅读情况的调查分析[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第20卷第3期,2008年9月.
⑤俞锦莉:对上海大学生购买及阅读图书倾向的调查[J],《出版发行研究》2006年第4期.
⑥高路、刘冬:世界读书日:透视部分大学生“浅阅读”[N],《解放日报》2008年4月23日.
⑦摘自百度百科对于“浅阅读”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