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微利困境:摆脱商业上市公司的三种途径_商业论文

摆脱微利困局——商业上市公司的三条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困局论文,微利论文,三条论文,出路论文,上市公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我国的商业企业业绩滑坡现象非常严重。短缺经济彻底结束,导致商品价格一直呈现下跌势头,市场的放开又使流通领域的价格竞争愈演愈烈,再加上缺乏前瞻性的商业发展规划,其结果必然是商业整体利润率的下降,亏损、破产的企业占有相当的比重。

这一趋势在商业类上市公司中也表现得相当明显。

但是,在整体业绩江河日下的大环境下,仍有个别公司保持住了良好的业绩以及利润增长性能。这些上市公司各有不同境遇,但在微利时代,他们从业态创新、多元化经营、重组转型等三个方面,走出了商业上市公司摆脱困境的三条路。

业态:创新的与没创新的

从普华永道2000年公布的世界商业前50强来看,连锁、超市类企业销售额的比重在50强中已经达到40%左右,百货店销售额仅占14%。上个世纪60年代,装修豪华的百货商店曾经是发达国家最流行、最具有竞争力的商业业态,目前已经被连锁、超市等新兴业态挤到了配角的位置。

近年来,我国的连锁超市类新兴商业业态呈现出超速发展的态势。根据笔者的统计(剔除了ST、PT类公司)分析,商业类上市公司业态创新对业绩的积极作用是很明显的。笔者根据新型业态在主营业务收入中占的比重及经营水平为标准将这些公司分成未进行创新的公司、进行创新的公司、以创新为主且创新较为成功的公司三类(第三类是在第二类中选择的),统计结果表明:9 家业态创新最为成功的上市公司历年平均每股受益、平均净资产收益率都位居榜首,24家进行了不同程度业态创新的公司这两项指标位居第二,未进行创新的36家公司这两项指标最低。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列入样本的59家商业类上市公司平均每股受益1997年至2000年逐年递减,但24家进行了业态创新的公司则在2000年止住了下降的势头;而9 家业态创新较为成功的公司和那些基本上没有进行业态创新的公司同期持续下降。

相比之下,高下立判。从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来看,也表现出同样的态势(参见图1、图2)。

图1 商业企业业态创新与每股收益的关联分析

图2 商业企业业态创新与盈利能力关联分析

注:图中四条曲线依照从上到下(从粗到细)顺序依次代表9 家业态创新较为成功的商业上市公司、24家进行业态创新的商业上市公司、全部商业上市公司、未进行业态创新的商业上市公司的数据。

但是,从2001年中报来看,业态创新成功公司的经营业绩也有非常理想的表现。比如, 借壳上市的华联超市由去年同期的1 分钱上升至0.145元;以连锁百货、购物休闲中心为发展重点的大商股份每股收益同比增长幅度也高达70%:益民百货则通过整合、发展旗下古今内衣、红星眼镜等特色连锁经营,走出了单一百货低迷的状态,2001年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5.91%和22.64%;数码测绘2001年加强了大型超市的销售,使商业部分亏损的局面得到了改善。

从对我国商业类上市公司业态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结论:

1.我国上市公司的业态创新还有很大的空间去发展,作为全国商业企业的排头兵,上市公司的优势并未有效发挥出来。

2.商业类公司进行业态创新时应当重视对市场的调研,以及对自身的清醒认识,并不是只要发展新型的业态就一定能够成功。我们的统计分析中有一些公司虽然也进行了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方面的尝试,但业绩并不理想,甚至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亏损,因此连锁超市不是万能的。

3.新型业态并非一定强调规模,尽管规模是降低成本的最主要因素。正确的经营战略——适当的选址、抓住市场的盲点、满足还未被充分满足的需求等也十分重要。一些具有公司本身特色的特殊商品连锁、专营店同样也有较大的发展前途。而且,避开竞争最激烈的领域、发展特色商业,可能也是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

多元化经营:正确的与不正确的

由于近年来我国商业整体不景气,商业本身的利润率已经降至极低,不少企业把改善业绩的希望寄托在了多元化经营上面,这在商业类上市公司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在60余家上市公司中,除个别几家之外,大部分都进行了投资其它行业的尝试:或者进行不同类型的多元化经营;或者通过实质性资产重组实现产业转型,淡出商业领域,进驻其他高利润率的行业。

商业类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大部分都是跨行业的,因为流通行业无所谓前后关联产业的概念。商业类上市公司多元化投资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下面几个领域:

1.通过多元化经营进驻高科技领域的公司有13家,占到分析对象的50%。IT行业和医药行业属知识密集型产业,此发展前景乐观,利润率高,但需要投资较大,因此在这一领域的投资大都采取股权投资的方式。而且,涉足这类行业的公司大多数商业主业经营情况良好。由此可见,本身主营业务和资产状况良好的公司更有实力选择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进行多元化投资。

2.多元化经营中选择酒店、旅游等劳动密集型领域的也不少。虽然这类产业与商业的相关性比较强,但与商业一样受经济景气程度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同样都面临着低迷、亏损的境遇。而且,由于同属劳动密集型产业,酒店旅游与商业的行业进入壁垒都比较低,因此竞争激烈,利润率较低。所以,商业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中投资这一领域时,虽然起始成本较低,但并未使企业的抗市场风险能力增强,尤其在商业主业萎靡之时,盲目在酒店、旅游产业投资只会加剧下滑的步伐。比如,昆明世博会之后酒店大幅度过剩,昆百大酒店业全面亏损,导致公司2000年亏损,给本来就困难重重的公司雪上加霜。

3.房地产业投资比较大,风险较高,且前些年一直处于不景气的状况,近年来虽有回暖,但分化比较大。从投资这一领域的商业上市公司来看,大部分业绩平平,其中主要的原因也是它们的投资规模较小,很难有竞争力。

4.公用事业(路桥)的经营以及参股证券公司收益比较稳定,能够较为有效地保证利润,因此也是一些商业企业寻求利润增长点的选择,但由于受资金的限制,这一领域的投资一般只是辅助性的。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虽然都是多元化经营,但由于多元投资起始条件、涉足行业等因素不同,自然是花开几枝,各有甘苦。

如果简单归纳的话,应该说投资IT行业、医药行业和公用事业的商业类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普遍较好,每年的每股收益都高于商业板块的平均水平;参股证券公司的商业公司实力则普遍较弱,因此没有能力进入更有竞争力的行业;投资房地产和其他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公司从1997年以来滑坡的幅度最大,盈利能力下降最快,且投资这两个行业的上市公司1999年的平均每股收益和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处于最低水平,说明投资房地产和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对商业企业的经营业绩基本上发挥不了推动作用,有时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从多元化类型上来分析,为了降低进入陌生领域的经营管理风险,商业企业投资方式一般应采取与相关行业公司合作或者股权投资的方式。而且,一定要保证多元化经营的前提:即发展良好的主营业务。一个主营业务利润极低,甚至亏损的企业本身已经缺乏主业经营的资金、人才、信誉以及核心竞争力,又怎么能不让人怀疑其多元化经营的目的不是为了炒作或其他不透明的目的呢?因此主营不振的公司要么应想方设法振兴主业,要么应寄望于彻底重组转型,进行所谓多元化经营是基本没有前途的。

从投向行业来看,多元化经营应当是为了高利润和分散风险,而同属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一些服务行业虽然进入壁垒和成本较低,但基本上实现不了上面的目标。尤其在经济不景气时,这类行业和商业一样都会面临同样的境遇,反而会加剧企业的衰退。因此,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以及利润稳定、风险较小、管理学习成本较低的公用事业等是很好的选择。

重组转型:彻底的与不彻底的

商业板块的重组一直是证券市场一道风景。据统计,近年来有20家左右的商业类上市公司通过重组实现或正在实现产业转型,30%以上的商业公司都成为其他产业的公司间接上市的“壳资源”,这的确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重组后的商业类公司大部分的业绩都取得了较大的改善。但有一点值得注意,重组之后,很多上市公司的产业转型并不完全,绝大部分还保留着商业领域的资产,只有兰陵沉香、青鸟天桥、创智科技等公司转型得比较彻底。商业类资产的不完全剥离有时会阻碍产业已经转型的上市公司的发展,像长春华联商厦就给ST高斯达的发展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虽然每股收益取得了较大的增长,但至今未能成功摘帽。因此,如果选择了通过重组转型来改善业绩,必须适当地剥离旧的商业类资产,不能彻底剥离可能会影响公司的发展。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大股东已经易主,但尚未进行重大重组的商业类上市公司。新任大股东的状况、是否能发生有效的实质性的重组对这类公司今后的发展前景至关重要。近年来大股东发生和即将发生变化的商业类上市公司有24家,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在这24家公司中,真正实施实质性重组的只有10家左右,其余大部分或者只进行了小部分的重组,但发展前景不明,或者基本未有实质性的行动。因此,应当警惕利用“重组”概念进行炒作,或者利用借壳上市的机会“圈钱”,而并不考虑公司本身的经营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的短期行为。此类现象在已经更换过大股东的商业类上市公司中已有发生。这无论对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还是对今后我国证券市场相关制度的完善,都有着重要的警示意义。

标签:;  ;  ;  ;  

摆脱微利困境:摆脱商业上市公司的三种途径_商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