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发作期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探究论文_孟凡凯1,朱兆平2

1.辽宁省兴城市武警8620部队医院 防疫科 125100;2.辽宁省朝阳市武警8621部队卫生队 122000

摘要:目的:探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发作期胆囊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70例急性发作期胆囊炎患者,以随机信封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观察组使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观察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91.4%;且手术时间(38.53±19.77)min、术中出血量(40.26±3.51)mL、并发症发生率8.6%、住院时间(6.21±0.97)d均低于对照组[(65.74±23.45)min、(62.84±4.22)mL、22.9%、(8.73±1.59)d],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于急性发作期胆囊炎患者的治疗更为安全、有效。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术;急性胆囊炎;疗效

急性胆囊炎是由细菌侵袭和胆囊管阻塞导致的炎症性疾病,在临床表现上,主要是上腹部阵发性绞痛,伴有腹肌强直和明显触痛感[1],若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导致炎症面积的急剧扩大,会使胆囊周围组织受到严重影响,并引发更大损伤[2]。本研究选择70例急性发作期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70例急性发作期胆囊炎患者,以随机信封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31-73岁,平均(47.28±7.49)岁,发病时间3h-80h,平均(28.73±10.19)h。对照组35例,男17例,女18例;年龄30-74岁,平均(49.15±8.24)岁,发病时间4h-85h,平均发病时间(32.58±12.47)h。全部患者均有典型的急性发作期胆囊炎临床症状,并排除急性胃肠穿孔、凝血功能异常以及坏疽性胆囊炎患者。两组基线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对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手术进行治疗。患者采取仰卧体位,全身麻醉。由患者右上腹直肌处行10cm左右切口,游离胆囊管后结扎处理,顺行实施胆囊切除术,同时结扎出血血管,术野冲洗,之后于患者小网模孔处安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

观察组使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患者取仰卧体位,于气管处插管后,进行全麻处理,并于脐下1cm处注入二氧化碳,使气压稳定为13-14mmHg。建立气腹后,通过常规四孔法,使用1cm的Trocar进行腹部穿刺,之后置入腹腔镜。通过腹腔镜细致探查病灶区域,并适当调整患者体位,使胆囊区域三角位置充分暴露。再利用腔镜术野实施胆囊颈部穿刺,以适当减压,之后对胆囊三角进行全面解剖,通过顺行或者逆向法分离胆囊,最后则通过电凝钩实施胆囊切除。术中,根据病情,确定网膜孔引流位置的处置方式,并确保胆囊管与胆囊动脉全部实施钛夹处理,保证闭合性。在患者胆囊粘连较为严重时,可以视情况转为开腹手术。

1.3 观察指标

疗效判断标准:治愈,术后病症消除,切口有效愈合,未发生术后并发症;好转,术后病症缓解;无效,术后病症没有改善甚至出现恶化。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使用检验;计数资料使用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3 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有3例,发生率为8.6%,分别为胆管损伤1例、胆漏2例;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有6例,发生率为22.9%,分别为胆管损伤2例、胆漏2例、十二指肠损伤1例与胆总管残余结石1例(=3.823,P<0.05)。

3 讨论

急性胆囊炎的致病机制关键原因是患者自身的不良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与生活环境等因素。经常性的暴饮暴食,摄入过量的油腻食物,劳累过度,身体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等因素,都可能引发急性胆囊炎[3]。在急性发作期中,由于胆囊炎病症会因为长期炎症对胆囊发生侵染,进而使自身和周边机体组织出现充血水肿及粘连,病情严重时,可能会使分离质地脆化,进而导致术中出血[4],加大了手术难度,同时也容易引发术后并发症[5]。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原因分析为:①腹腔镜的使用,减少了对腹腔的干扰,术中出血量更少,有利于术后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了患者痛苦。②术前建立人工气腹,使术野更为开阔清晰,能够直视病灶区域,并解剖胆囊三角区、切除胆囊,缩短了手术时间,也降低了对胆囊周边机体组织的损伤,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加速了机体的康复。③在实施胆囊分离时,由于急性发作期胆囊炎患者胆囊三角区存在充血水肿现象,结构组织粘连不易分离,使用锐性解剖容易损害胆管,很可能引发大出血,因此,通过电凝钩实施胆囊分离手术,大大降低了出血量,使手术更为安全。④在术前准备时,要考虑可能出现并发症病灶区的手术处理方法,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准备,术中出现客观因素加大手术难度时,要及时转开腹手术切除胆囊[6]。本研究中1例患者由于出现Mirizzi综合征,术中转为开腹手术,由于术前准备充分,术中医生沉着冷静,手术仍然取得了成功。⑤引流管的放置,有助于术后出血与胆瘘等并发症的发现与处理,从而缩短了病程,减少了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急性发作期胆囊炎患者有更好的治疗作用,创口小,安全性高,疗效确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临床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于华龙.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发作期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5,17(4):28-29.

[2]周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发作期胆囊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8):126-127.

[3]申远.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发作期胆囊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6):69-70.

[4]邓仲鸣,赵云.不同时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效果及预后[J].肝胆外科杂志,2015,23(6):418-420.

[5]李志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炎、胆结石的疗效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4):422-424.

[6]桑畅野,王燕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伴胆囊颈部结石嵌顿的急性胆囊炎的临床体会[J].医学研究杂志,2015,44(9):149-151.

论文作者:孟凡凯1,朱兆平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4

标签:;  ;  ;  ;  ;  ;  ;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发作期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探究论文_孟凡凯1,朱兆平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