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一科 730050
【摘要】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对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间我院接收治疗12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行优质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生活优良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达到96.67%(58/60),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73.33%(44/60),对照组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优良率为75.00%(45/60),对照组为50.00%(30/60),对照组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 优质护理模式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优质护理;心血管内科;护理;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4.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11-059-02
前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率的首位,威胁到我国人民的健康,并且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发病率仍然在持续上升[1-2]。优质护理是指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落实护理责任制,提升护理服务水平、深化护理专业内涵,以构建以人为本的全社会给力护士的助力系统[3]。为提高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将优质护理模式应用于心血管内科病人护理管理,取得良好的效果啊,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本研究所有对象均来自2014年8月~2015年8月间我院接收治疗12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包括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在36.24~78.47岁、平均为(54.28±5.39)岁,包括高血压患者24例、冠心病患者22例、脑出血患者6例、心力衰竭患者4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4例;观察组包括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在35.49~79.22岁、平均为(55.01±4.82)岁,包括高血压患者25例、冠心病患者21例、脑出血患者6例、心力衰竭患者5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
该组患者行常规护理管理,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多卧床休息,并给予吸氧、指导患者遵照医嘱服用各疾病相关治疗药物,并观察不良反应,坚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患者情绪。
1.2.2 观察组
该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之上行优质护理管理,包括心理、生理、病房环境三方面。①心理护理:由于心血管护理患者多少会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情绪,护理人员需与患者多交流,以温和、平缓的语气与病人交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并给与心理患者适应心理疏导,对患者所提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尊重患者的隐私,平等、和善的对待患者。②生理护理:指导患者卧床休息的基础上,详细评估患者用药情况、饮食心里、活动强度等,注重患者平衡膳食,多吃蔬果杂食,指导患者空腹饮水300~500mL,促进肠道蠕动,每天指导患者进行腹部环形按摩,吃能促进患者腹部运动的药物,对腰酸背痛患者要对其进行按摩,减少患者腰酸背痛症状;③病房环境,最大限度满足患者对病房的要求,为患者提供舒适满意的病房环境,保持环境温度、湿度适宜,在病房放置健康教育相关资料,并放置一定电器设备,使患者对环境充分满意。
1.3评估标准
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基础护理、服务态度、健康教育、护理技术、护理主动性5方面内容,共100分,各占20分,总分≥80分为满意,<80分为不满意,调查问卷由专人发放、回收、统计、评分。采用中文版SF-36量表对患者生命质量进行调查,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4]。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对计数资料采用χ2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调查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达到96.67%(58/60),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73.33%(44/60),对照组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60}
分组 对照组 观察组 χ2 P
满意 44 58
不满意16 2
满意度(%)73.33%(44/60)96.67%(58/60)12.8105 <0.05
2.2生活质量调查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生活质量优良率为75.00%(45/60),对照组为50.00%(30/60),对照组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生活优良率比较(%,n=60)
分组对照组 观察组 χ2 P
优8(13.33%)35(58.33%)26.4210 <0.05
良22(36.67%)10(16.67%)6.1364 <0.05
中22(36.67%)12(20.00%)0.1964 >0.05
查8(13.33%)3(5.00%) 4.1040 <0.05
优良率(%)50.00% 75.00% 8.0000 <0.05
3结论
心血管内科疾病为护理高危风险疾病,对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护理具有一定特殊性,护理工作开展较为困难,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普遍较低,护理工作效率较低,给患者治疗效果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干预对该类疾病治疗极为重要[1]。
优质护理管理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思想,加强护理管理技术,在心理、生理、病房环境等三方面全面护理,使患者能保持身心愉悦,促进患者疾病治疗。本研究将优质护理管理应用于心血管内科患者,结果显示,优质护理管理组较常规护理管理组,患者护理满意程度高、患者生活优良率高,获得良好效果[5]。可能是因为,全面、有效、优质的护理管理模式能提高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并且患者生理、心理等方面均获得全面照料,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提高。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模式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翟慧晶. 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1):1994-1996.
[2] 郝云霞,周政,刘庆荣等. 从心血管专科发展看护理在心脏康复中的作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15,50(6):645-648.
[3] 马 淙,李海灵,周厚湘等. 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6):103-105.
[4] 李萍,宋长爱.中青年冠心病住院患者的SF-36、SSRS及SAS调查[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2):1086-1089.
[5] 冷银辉. 急诊风险预防及管理探讨[J]. 中国保健营养,2013,02:716-718.
论文作者:刘海萍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5年第1卷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8
标签: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血管论文; 内科论文; 满意度论文; 疾病论文; 病房论文; 《系统医学》2015年第1卷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