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情报研究模式的反思与探索:计划、动力与协调_情报机构论文

战略情报研究模式反思与探索:计划、动态还是协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论文,战略论文,模式论文,计划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战略情报研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某种程度上,战略情报研究是我国情报界的立身之本,情报理论和实践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以及行业内外对情报学学科合法性的认可与质疑,无不与战略情报研究工作的组织实施效果直接相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战略情报研究服务于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为重大决策、重要工程项目、重点科研项目发挥“耳目、尖兵、参谋”的作用[1];90年代接入互联网之后,大量丰富而动态更新的网络信息资源,促使情报机构的战略情报研究模式转型,从有计划、有组织的科技情报提供向快速的动态信息扫描方向调整。当前,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以及互联网影响的逐步深入,引发用户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个以“人人皆记”为特征的时代[2],战略情报研究工作与行业外的科学研究和媒体报道同台竞技。战略情报研究工作乃至情报界面临着来自行业内外对其存在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怀疑和质疑,这是继互联网出现、战略情报研究工作转型之后,情报界面临的又一场大的危机[3-4]。危机一词包含着两层含义,既是危难,也是机会。克服危机的力量来自于对当前和过去的静观与反思,也来自于对未来的探索。笔者将尝试以反思和探索为目的,采用理性逻辑和历史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战略情报研究问题进行分析。

1 战略情报研究的特征:深思熟虑和动态应急

战略情报研究服务于国家或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战略情报研究工作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传统意义上的战略情报工作,主要由各专业情报研究机构实施,包括科技部所属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各省市情报所系统,中国科学院及一些专业图书馆的文献情报系统,以及各部委和国防系统的情报中心等,服务于国家和国防重大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制定,以及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战略动向反映,为战略高层领导宏观决策提供支持[5]。二是企业战略竞争情报研究,随着企业级情报研究部门的建立而产生,这些情报部门针对企业战略发展和动态竞争,开展行业、市场、竞争对手和技术等方面的情报研究,服务于企业战略发展和高层决策[6]。战略情报研究是企业竞争情报的最高层次,企业级情报只有对战略高层及其决策产生了影响,才真正发挥了作用。

战略管理大师亨利·明茨伯格指出,战略具有深思熟虑(Deliberate)和动态应急(Emergent)两个特征,现实中的战略大多处于深思熟虑和动态应急两极之间[7]。纵观国内文献对50余年来战略情报研究的揭示,战略情报研究也具有深思熟虑和动态应急两个特征。冷伏海和赵凡将战略情报研究划分为动态监测研究、态势分析研究和前瞻预测研究3种类型[8]。如图1所示,从动态监测到态势分析研究,再到前瞻预测,情报分析的深度不断加强,情报协同的程度不断提高,对事物变化特征的规律性认知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战略情报研究的深思熟虑特征越趋显著;从前瞻预测到态势分析,再到动态监测,情报搜集的范围不断扩大,情报扫描的频率不断加快,对事物变化特征的细节描述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战略情报研究的动态应急特征越趋显著。

图1 战略情报研究的内容和特征

同时,战略情报研究的深思熟虑和动态应急这两大特征的呈现,也与网络信息的丰富程度和用户需求的紧迫程度有关。例如,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呈现出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情报用户很容易了解到某一重要动向的表象信息,会对情报人员提出在短期内从态势发展和未来趋势上做出研判的要求。当用户面临某一重大紧急突发事件,要对事件予以快速回应时,也会提出紧迫的情报需求,所需要的情报既可能是某一动态信息及其背景信息,也可能是基于某一重大动向变化的态势分析和前瞻预测。受到网络技术发展和用户需求变化的影响,战略情报研究不再单向度地呈现出某一极特征的显著性,而是对深思熟虑和动态应急这两极中的任意一极都予以显著呈现,这种特征呈现是双向度的。理想状态下,在动态监测、态势分析和前瞻预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时间先后顺序上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信息搜集,由重要线索到战略全局的态势感知和预测分析所构成的清晰明朗的认知链。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进行态势分析,在态势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前瞻预测。但在现实情况下,由于动态监测、态势分析和前瞻预测往往分属于不同部门管辖,相互之间如果不共享信息,或者由于人员不足、任务繁忙,往往会切断动态监测、态势分析和前瞻预测之间的联系,表现出相互割裂、不连续的状态。

2 典型的战略情报研究模式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基于自身的资源和重点,情报机构往往采取不同的战略情报研究模式。本质上,这些现实中的战略情报研究模式往往是在深思熟虑和动态应急之间进行选择和平衡的结果。通过将深思熟虑和动态应急两个特征按照显著与否(高低)进行组合,可以划分出高低、低高、低低、高高4个象限,得到4种典型的战略情报研究模式,分别为计划型、动态型、不连续型和差异化协同型,如图2所示。

图2 战略情报研究模式

2.1 计划型

采取计划型战略情报研究模式的机构,情报业务大多是由上级决策管理部门正式下达,指定下属情报研究所、调研室或战略情报研究管理部门负责实际工作调度以及组织。国家和上级部门重大的战略情报需求是计划型模式产生的直接原因。情报业务偏重于支持宏观决策、战略规划、技术前瞻、重大科技计划和工程,通常对时效性要求不高,情报产品为出版周期较长的定期刊物、专题研究和课题报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例如,1983年吉林省科委向吉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下达的《吉林省“七五”期间星火计划重点开发领域及重点技术需求的研究》课题。服务于国家星火计划的战略需求,系统地考虑了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9]。与行业外相比,情报机构拥有文献和数据库资源垄断优势,各大情报机构依托于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丰富的图书文献中心开展情报服务,形成图书情报一体化的局面。在计划型模式下,情报课题经过统一规划,战略意图明确,情报机构服务保障有力,能够集中优势资源办大事。同时,情报机构一般比较被动地接受情报课题,经过层层细分下达的情报课题,中心议题往往相同或相似,缺乏协调机制,造成各级情报研究部门的情报研究内容交叉、重复而又庞杂[10]。

2.2 动态型

采用动态型战略情报研究模式的机构,动态型情报任务所占比例约为60%左右[11]。情报任务往往侧重于重大战略动向的跟踪监视,任务来源通常有两个,一是上级领导或管理部门直接下达某一紧急任务,二是针对所负责的研究领域,国内外发生某一重大突发事件,情报人员“发现情况、及时报告”获得上级认可后,深入跟踪分析。动态型情报任务往往以非正式方式(电话或口头)下达,事后可能立项为情报研究课题,也可能因任务与所研究领域不密切相关、保密级别过高或完成效果不佳等因素无法立项,只作为整个动态跟踪任务的一部分。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是动态型战略情报研究模式产生的直接原因。情报机构通常拥有一支专门负责网络动态信息跟踪任务的人员队伍[12],在一定程度上动态情报人员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情报需求,而能够借助于丰富的互联网信息,在所负责领域定期对新信息进行搜索和发现,做到重大信息不漏报,对用户需求和任务下达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动态情报研究任务对时效性要求非常高,紧急任务在一周内完成,超紧急任务要在48小时内完成。情报产品为每周2~7期的纸质动态刊物,每日快讯类网络刊物和应急咨询报告。典型的情报业务,如福建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1年3月承担的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报告,围绕核电技术、核电安全、核能替代能源和强震对产业影响等方面展开动态情报研究[13];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对近几场局部战争的每日战况,以及重要武器装备和技术的动态反映和综合报道[14]。在动态型战略情报研究模式下,情报机构注重对重大战略新动向的快速发现和反应,提高了对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和重要细节的把握。然而,这种研究模式过于强调动态反应,若缺乏有力的核心领域知识和分析研究能力支撑,往往陷入快速搜集、汇总和编译网络动态报道,盲目追求速度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被动应急中[15],导致情报研究快而不深,与行业外的新闻媒体报道相比,专业优势模糊、不显著。

2.3 不连续型

采用不连续型战略情报研究模式的机构,情报研究范围覆盖从重大动向监测、宏观态势分析到战略前瞻预测等多项内容,通常由不同的部门分别开展动态跟踪、态势分析和前瞻预测工作,在完成重大战略课题和重要临时性任务时,组成特别任务小组集体攻关。情报业务来源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上级领导或者管理部门依照年度计划下达,包括明确内容的课题研究和明确范围的动态信息跟踪;另一类是上级领导或者管理部门临时下达的紧急任务,或者情报部门主动争取的临时性任务。不连续型战略情报研究模式产生的直接原因有两个:①情报用户需求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社会等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不断加深,以及受到互联网丰富快捷的动态信息世界的影响,情报用户需求从过去以提供国外科技情报为主,向兼顾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动态性、综合性情报方向发展[16],情报业务激增。②情报机构囿于自身资源和能力被动应对。由于保守的组织文化和技术能力的限制,情报共享被认为是与己有害、对敌有利的行为,情报机构疲于应对研究范围无法覆盖的用户需求,核心领域优势尚未建立,无法保持从动态监测、态势分析到前瞻预测的有机联系,动态应急任务忙于快速反应搜集资料,重大研究课题成果无平时的动态信息搜集作为基础,有些应急任务只能临时查阅资料,情报产品多种多样,但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作,难以形成精品特色,一些情报研究人员担负重大战略规划、一般课题研究、动态跟踪、临时性任务、编辑出版等多头任务,超负荷完成激增的任务,情报服务质量不稳定[3]。典型的情报课题,如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资源环境战略情报研究团队,在2006—2007年间共承担完成21项任务,紧急任务和超紧急任务占到团队任务的67%。由于繁多的任务之间相互冲突,管理和制度跟不上,仅前6个情报研究任务完成得较好,随后的7~10个任务完成得不理想[11]。在这种模式下,战略情报研究机构能够为用户提供较为全面的情报需求服务,但是从长期来看,情报机构内部结构不稳定,无法高质量满足用户的需要,情报服务质量不稳定。情报研究人员忙于满足用户大量综合的非核心领域情报需求,而没有自身特定的核心领域知识积累,无法真正做到去伪存真,无法随时间的沉淀而提高情报综合分析能力。

2.4 差异化协同型

采用差异化协同型战略情报研究模式的机构,情报研究范围覆盖从重大动向监测、宏观态势分析到战略前瞻预测等多项内容,情报机构结合自身资源和能力,合理组织多项内容相互关联的情报业务,通常由学科战略情报研究团队完成,由5~7名资深领域专家和新手组成的研究团队,采用计算机和人工相结合的轮值方式动态搜集信息,基于对重要动态的把握和深厚的核心领域知识积淀,简洁有效地发现和建立整体态势和重要细节之间的关联,进而提供连续的、一致的、有见地的情报分析和前瞻预测。情报业务来源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上级领导或者管理部门依照年度计划下达,包括明确内容的课题研究和明确范围的动态信息跟踪;另一类是上级领导或者管理部门临时下达的紧急任务,或者情报部门主动争取的临时性任务。情报研究人员积极与情报用户、其他机构的领域研究人员保持长期的社会网络联系,通过基于网络的在线互动和面对面的沟通建立情报研究人员和战略领导之间的知识沟通,依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专注于核心领域建立知识共享优势,通过(跨机构和跨部门)协同满足非核心领域和综合性用户需求。情报机构建立信息预警与快速反应系统和机制实现动态跟踪[12],建立内部网络,借助于先进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库、Web 2.0工具、云计算、标签技术、专家黄页等信息技术工具,实现信息共享和有效协同,采用定量的数据挖掘、知识发现方法和建模仿真方法进行分析预测。情报机构不再惧怕躲避保密的风险,而是积极地进行风险管理[17],将共享网络建立在安全和机密的环境内,根据情报的保密级别分层次分区域有控制地接入访问。通过跨机构合作和采纳先进的技术,创新地提升情报分析能力,增强了情报界的协同性和差异性,大大提高了情报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重大突发性事件,其综合分析反应能力不超过10小时,满足情报需求率国内为100%,国外达到90%以上[16]。行业内情报机构之间在差异化基础上建立核心竞争优势,行业内保持适度的竞争,改变了同质化竞争、恶性争夺情报用户、大而全地满足情报用户需求的被动局面,同时提高了行业进入的门槛,改进了情报服务质量,提高整个行业的核心优势,将战略情报研究的知识服务建立在全景动态信息扫描和协同网络(社会网络和虚拟网络)基础上。典型的情报课题,如中国航天信息中心面向网络环境转换工作模式,有效地将特定的用户课题咨询、日常动态信息扫描和刊物报道以及知识库建设和用户沟通3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提前信息预警和牵引用户需求的效果[18]。对于差异化协同模式而言,决定成败的因素存在于两个方面:①基于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有选择地建立核心竞争优势,同时放弃非核心领域的利益;②在情报的共享协同和保密安全之间建立良好的平衡,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对情报文化的挑战。

3 当前和未来的战略情报研究模式选择

无论是面向当前的行业困境,还是着眼于未来的创新发展,差异化协同都是情报研究机构首选的战略情报研究模式。首先,从行业内看,差异化协同模式是情报机构建构内在能力的选择。在战略情报研究的4种模式中,传统型、动态型和不连续型模式曾经或者正在为情报机构所采用,但都没能提供长期发展的动力。回顾战略情报研究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不同发展阶段与这些模式之间的联系。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所采用的是计划型模式,侧重于情报提供,为情报(文献)找人,为人找情报(文献);90年代接入互联网之后转变为动态型模式,侧重于情报搜集或者信息扫描;当前普遍采用的是不连续型模式,侧重于情报用户和情报服务。基于历史经验累积和预期前景展望,一个面向未来提供持续成长的战略情报研究模式,不能偏重于情报、人和技术的某一方面,而要注重实现情报、人和技术之间的相互嵌入和复杂联系。差异化协同是情报机构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融合的过程,是通过情报与情报之间的联系,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技术与技术之间的互补,以及情报与人、情报与技术、人与技术等要素及其相关情报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达成的。在这4种模式中,前3种模式都是面向外部环境的模式,是为了应对外在情报需求而作出的反应,这与战略情报研究机构的层级结构有关,需要对上级战略领导和用户的需求作出全面反应的组织惯例有关。第4种差异化协同模式与前3种模式不同,是向内发展导向的,是基于自身独特知识和资源的内在建构,是面向内部建构动态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模式,着眼点是通过技术工具和人际互动的倍增器作用,实现能力的跃迁和创新。从短期内看,差异化协同模式能够提升每个情报机构的内在知识优势和核心竞争能力;从长期看,差异化协同模式是为了更有效地对外部需求作出反应,实现高质量的情报服务,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优势。

其次,从行业外看,差异化协同模式是情报界建立独特行业优势的选择。当前战略情报研究用户并非单纯地仅依赖于情报机构的服务,科研机构和新闻媒体都在不遗余力地对这些用户施加影响。互联网的发展剥夺了情报机构曾经拥有的文献和信息资源垄断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战略情报研究就不能单纯地考虑行业内的竞争,还要考虑在与这些行业外潜在竞争者的比较中如何界定行业优势的问题。从深思熟虑和动态应急特征来看,科研机构更侧重于深思熟虑,而新闻媒体更侧重于动态应急,那么只有将深思熟虑和动态应急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让情报机构在与行业外潜在竞争者的比较中展现出独特的行业价值。不连续型模式无法对深思熟虑和动态应急进行有效连接,而差异化协同模式利用社会网络互动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将两者有效地加以整合。在当前大多数战略情报研究工作仍处于不连续状态的情况下,在深思熟虑和动态应急之间实现无缝链接,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这将大大提升情报界的行业优势,巩固整个情报界在知识服务体系中的地位。

最后,选择差异化协同模式要做好文化和管理上的准备。差异化协同模式的含义包括聚焦差异、技术使能、知网互动、协同互补。聚焦差异是指情报机构要结合自身独特的知识和资源,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技术使能是指情报机构要利用最先进的智能分析、云技术、标签技术和Web 2.0技术等互联网时代的成果,提高情报工作的效率;知网互动是指情报研究人员要与科研人员和战略用户积极互动,建立相互之间的知识联系,构成虚拟的知识网络;协同互补是指情报机构要在专注于自身核心领域的同时,在非核心领域上与其他机构联盟,协同地为战略情报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情报服务。情报机构不仅要选择可行的信息技术和方法,实现与科研人员和用户之间的社会网络沟通互动,更要从文化和管理上做好准备。从文化上,要以协同共享的文化代替保守的安全保密思想,用风险承担的思想替代风险逃避的思想。从管理上,要对技术采用和文化变革所涉及的各种重要因素进行有效的把握,通过制度建设和组织惯例的力量,有效地防止泄密事件发生,激发更多的情报共享和协同行为。

4 结束语

本文采用理性逻辑和历史分析的方法对战略情报研究进行反思和探索。首先,从战略情报研究所呈现的深思熟虑和动态应急两种特征入手,将战略情报研究模式划分为4种类型:计划型、动态型、不连续型和差异化协同型;其次,比照了这些模式与历史上不同阶段的战略情报研究工作之间的联系;最后,以行业内建构独特能力和行业外巩固竞争优势为目标,研讨差异化协同型对于未来战略情报研究的适用性。笔者认为,无论是面向当前的行业困境,还是着眼于未来的创新发展,差异化协同都是情报研究机构首选的战略情报研究模式。

收稿日期:2013-03-04

标签:;  ;  ;  ;  ;  ;  

战略情报研究模式的反思与探索:计划、动力与协调_情报机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