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两国生活消费模式的变化及对我国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国论文,启示论文,模式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消费模式表现为在一定消费观念指导下社会消费系统的整体运行状态。不同的消费理念和消费引导政策,将孕育出不同的消费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和美国选择的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消费模式。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有一定资源忧患意识的消费模式;另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建立在高资源占有量基础上的消费模式,因此形成了日美两国在能源和资源消耗量上的巨大差异。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石油价格的不断走高,美国政府开始倡导节约能源型的消费模式,并采取了一些激励政策和强制性的措施。日、美两国消费模式和引导政策的变化,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的生活消费模式及引导政策
(一)消费模式
日本是一个岛国,人多地少,每平方公里要容纳337人,人均占有的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暴涨引发了日本通货膨胀,沉重打击了严重依赖进口能源的日本经济。这样的资源环境,培养了民族的资源忧患意识,在全社会基本上形成追求生活舒适性的同时相对简约的消费模式,注重节约,反对浪费。节约型社会的基础比较牢固。
一是生活消费追求节约。从住宅上看,日本的人均住宅使用面积约30平方米,以大量的公寓住宅为主。从私人汽车排气量看,日本家用汽车的平均排气量为1.2L,其中排气量在0.66-2.0L的占53.4%;其次是排气量在0.66L以下的轻型轿车,比重占20.5%;排量在2.5L以上的家用汽车所占比重很小,仅占11.2%。从家用电器的使用上看,日本家庭以分体式房间空调器为主,其比例占70%以上;日本家用冰箱平均容积率为440升,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家用冰箱、电视机和空调的平均能耗水平分别下降了70%、12%和50%。家用冰箱容积有所增长,但能效水平明显提高。
二是生活设施消费共享性强。铁路交通是日本主要的城市间及城市内部的交通运输工具,在日本形成密如蛛网的公共交通网络,日本有27%的出行是利用轨道交通。
(二)激励政策及措施
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中,石油价格暴涨引发了日本通货膨胀,日本经济出现了战后第一次负增长。严酷的现实迫使日本当局重新认识自己的国情和资源条件。当时的日本经济企划厅长官曾称,日本石油进口中断一个月,就会有50%的企业倒闭,两个月内将发生社会动乱,半年内国家将崩溃。基于对国情的清醒认识,日本政府重新制定发展战略,引导居民走向节约型消费。
第一,重视节能宣传。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节能,政府开展“节能日”“节能月”活动,每月的第一天对节能活动进行评估并确定其成果,节能月(每年2月)面向普通消费者举办能源效率展览和各种大型活动,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教育消费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节能行为,改变消费方式。仅此一项就减少家庭生活能源消费20%。同时各媒体经常举办一些以节约为主题的节目。这些节目并不是对消费者进行简单的说教,通常是寓教于乐,如介绍明星如何用1万日元过1个月这样的节目。在明星效应感召下,节目的人气非常高,带动很多日本人发明和使用新的节约方法。
第二,制定激励政策。日本政府通过对节能设备推广、示范项目实行补贴等激励政策,促进节约能源。经济产业省每年拨款380亿日元(约3亿美元),用于补贴家庭和楼房使用购置能源管理系统和高效热水器等;对居民使用列入目录的111种节能设备实行税收减免优惠。减免税收约占商品购置成本的7%。
第三,推行设备能效标准和标识。日本的有关法律规定,各种电器是否达到节能最高标准,在电器上要标写清楚,让消费者一看便知。电器在商店销售时,在标明价格的同时,也把节能效果换算成电费标出,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家电。日本节能中心每隔半年公布一次节能家电排行榜,让消费者做到心中有数。顾客的选择往往又进一步促进厂家开发节能技术产品。
第四,改善设备效率。日本早就制定节能法,要求耗能设备的性能达到最节能的标准,如到2007年空调要达到63%的节能效果。
第五,垃圾收费服务。日本有40%的社区实行垃圾收费服务。垃圾收费服务,可促使人们自觉拒绝购买包装过度的产品。统计表明,实行垃圾收费服务的地区,垃圾排放量减少15%。
二、美国的生活消费模式及引导政策
(一)消费模式
美国人少地大,自然资源丰富。从人口密度来看,每平方公里仅30人;从资源占有量来看,截552002年底,美国人均石油资源占有量13吨,是我国人均水平的6.7倍;人均煤炭资源占有量859吨,是我国人均水平的9.6倍。在实现工业化,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的进程中,工业生产和生活消费是建立在廉价的、充足的能源供应基础上,追求高度舒适、奢侈型的消费模式,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初。
生活消费追求“大”。从住宅上看,美国的人均住宅使用面积约60平方米,富豪家庭的豪宅更是数千平米,屡见不鲜。从私人汽车排气量看,美国家用汽车的平均排气量为2.8L,其中2.0-2.49L所占比重30.1%;排气量在4.5L以上的占20.6%;排量在0.66-2.0L的仅占14.7%。从家用电器的使用上看,美国家用冰箱平均容积率为500升,大型和超大型冰箱所占比重达到45%;家用电视机的平均尺寸达到40英寸,拥有45英寸以上大屏幕电视的家庭已达到45%。
生活设施消费追求独立性。从居民住房形态看,美国人大部分住在低密度住宅里,以单户独立住宅为标准方式。从交通出行方式看,美国大力发展私人交通体系,客运总量中有87.3%属于私人小汽车,航空客运占总客运量的18.2%,公共汽车和轨道交通仅占1.8%。居民从家庭到工作单位、学校、购物中心等都要驱私人汽车前往。从空调制冷设备情况看,美国家庭以安装独立家用中央空调为主,中央空调占家庭总数69%。
追求高度舒适、奢侈型的消费模式,导致了美国资源的巨大浪费。一是浪费了大量的土地,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城市扩张所导致的农田面积减少的速度是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的两倍。为满足私人汽车的出行,美国政府修建了6300万公里的公路,足以绕赤道157圈。二是浪费了大量能源。美国采暖的能源消费量是日本的3.5倍,用于制冷的能源消费量是日本的8.7倍,人均私人汽车燃料消费量是日本的1.69倍。据美国能源部预测,未来20年,美国家庭供暖的能源消耗量将增长14%。到2020年交通能源消耗量将上升40%,美国人口不到世界人口的5%,将消耗世界1/3的交通能源。
(二)激励政策及措施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开始意识到节约能耗的重要性,在过去10余年间,美国政府共出台了10多个政策或计划来推动节能。2005年9月布什总统签署的一份新的能源法案,首次以立法提出了促进消费者节约能源,使用清洁能源的可行措施:
一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美国联邦政府用于节能和新能源的投资预算逐年增加,2001年为11.8亿美元,2003年增加到13.1亿美元。新能源法推出了一个13亿美元的个人节能消费优惠预算方案,鼓励人们使用零污染的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二是出台激励政策。通过实施减免税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建筑、汽车及家电。美国政府在2001年财政预算中,对新建的节能住宅、高效建筑设备等都实行减免税收政策。对于超出最低能效标准的商业建筑,每平方英尺减免75美分,约占建筑成本的2%。此外,因为能效的高低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房地产开发商和买房用户的成本支出,所以在激励措施中还实施了“分级”机制。例如,在2001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期间,凡在规定标准基础上节能30%以上的新建住宅建筑,可以减免税1000美元;节能50%以上的新建住宅,可减免税2000美元。一个普通消费者如果购买较节能的混合动力汽车或柴油车,将少支出3500美元。此外,美国各州政府还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分别制订了地方节能产品税收减免政策。如加州节能型洗碗机、洗衣机、水加热设备,减税额度在50美元和200美元之间。又如安装地热采暖系统和太阳能水加热系统,减税最多可达1500美元,等等。
三是实施设备能效标准、标识和论证。美国于1980年开始实施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以此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型产品。能效标准由能源部负责制定和实施,强制性最低能效标准一方面作为新产品准入市场的最低门槛,鼓励生产商生产高效的产品,另一方面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产品。
三、对我国转变生活消费模式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较快。由基本生活消费向方便生活消费发展,近几年又向享受生活消费发展。上个世纪70年代前普通老百姓追求的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三大件”生活目标.80年代被彩电、冰箱、洗衣机“新三件”所替代,从上世纪末,城市居民的消费目标更是转向住宅和家用汽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适度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在以增加实物消费数目为标准、以当代人消费为满足的传统消费理念下,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炫耀性、挥霍性的消费。在日常生活中“嗜新”、“嗜洋”、“嗜奇”、“嗜贵”,吃要生猛海鲜,穿要高档名牌,行要豪华名车,住要面积越大越好,装修要金碧辉煌,物品包装要奢华体面。消费不再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是通过消费的方式比阔斗富,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这种不健康的消费方式不仅误导消费方向,而且会造成资源和财力的巨大浪费。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形成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经济型汽车,建造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现阶段在生活消费领域,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节约型社会理念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约型消费的意识
加大对社会公众的节能宣传和培训是引导节约型生活消费方式的一项长期性重要任务。应建立长效节能宣传机制,通过电视公益广告、发放宣传资料、设立公用咨询电话等形式和全国建立信息宣传点,进行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约,科学消费的理念,提高全民的节约意识。在日常生活消费中,大力倡导节约风尚,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等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把勤俭节约作为价值取向和人生美德予以发扬。
(二)出台激励政策,创造节约型消费的市场环境
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发地产生资源节约型消费方式,必须有激励政策的引导。由于节能产品和技术的成本相对较高,市场上的节能家电比一般家电的价格约高出几百元到上千元,混合动力轿车、柴油轿车比同类轿车价格高出20%左右,初始购置价格过高,回收期过长,严格影响用户对节能型产品的积极性。政府应尽快出台对节能型产品的经济补贴政策和减免税政策,使节能型产品与一般产品在同一价格水平上进入市场竞争,这样节能型产品的优点才能发挥出来,消费者也才能享受其带来的节能效益。
(三)强制实行能效标准和标识,引导市场消费
美国和日本的经验均表明,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节约型市场消费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最低能效标准是进入市场的“门槛”;另一方面,通过能效标识,以利于消费才对产品能效进行比较。自1989年12月以来,我国已先后颁布了一批家用电器能效的国家标准。2005年初,又颁布了空调和电冰箱的能效信息标识制度,指导消费者选择高效产品。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应加快扩大强制标准和标识用能设备的范围,及时修订、更新。与此同时,加强市场监管力度,使进入市场的产品都能达标,为消费者提供选择节能产品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