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职业者的从业选择与从业方式探析——以社会变迁中个人与组织关系为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自由职业者论文,组织关系论文,人与论文,视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各种组织的快速发展和壮大。各种各样的组织为从业人员提供了施展才技、获得资源的平台。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往往是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特点的组织,通过组织的平台和阶梯来发展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理想。但在当今中国社会,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专业特长的年轻知识分子却选择了组织外的从业方式。他们不固定供职于任何组织,不受任何组织或机构的限制,工作和生活基本上处于自由状态,他们通过市场提供的资源与机会来谋生,同时为社会提供服务,人们将这一人群称为“自由职业者”。
新兴的自由职业者群体是从知识分子队伍中分化出来的新的社会阶层,他们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他们的兴起和成长意味着个人与组织怎样的趋势?这是本文所要关注的焦点所在。
一、有关自由职业者研究的现状及本文的理论视角与方法
1.关于自由职业者的界定
由于人们研究视角的不同,对自由职业者有不同的界定。有些界定很宽泛,如有人将自由职业群体概括为三类人:第一类是小本生意人,如个体零售店、小吃店、冲印店、装修公司老板;第二类是没有底薪的推销员,如寿险顾问、地产经纪、广告中介、传销人员;第三类是专业人士,如专职作家、翻译、画家、演员个体户、时装设计师、注册会计师、保险商、律师、计算机顾问、环境工程师、财务顾问、人员培训师、媒体专家、摄影师、公关专业人士、自由撰稿人、平面设计师、网页设计师,服装、珠宝、陶艺及各类工艺品设计人员,音乐、绘画从业人员等等。
这三类人的概括涵盖了所有在组织外谋生的人。在笔者看来,自由职业者不仅仅以是否在单位组织外谋生作为区分的标准,最重要的是具有自我生存的能力即对专业技能的占有和对自由的生存意义的追寻。因此,我们综合各种观点认为,自由职业者是指那些受过专门的技能教育和培训,有突出的专业特长,不隶属于任何组织,不与任何组织建立长期的契约关系,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或特长获得资源、谋求生存的自由个体。
2.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自由职业者的研究刚刚起步,多数研究者主要从现象描述和对策建议两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一方面,一些学者就自由职业者的基本状态、自由职业者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和描述(邢军,2005);有的学者在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和青年群体这三个群体的交错特征中间接地展现了自由职业者的特征(周晓虹,2006)。自由职业者的从业体验是研究者们热衷的话题,他们常常列举一些生动而鲜活的个案来描述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自由职业者面临的困境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特别是社会保障和理财方面的困境问题涉及较多。由于学术研究的相对缺位,从现象描述中引出的政策建议就格外受到研究者们的青睐,他们试图对这一新阶层进行引导和控制,督促他们形成有秩序的从业规范,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可行的措施和手段。如规范自由职业者的税收制度、加强社区建设、以统战的思想容纳自由职业者作为新阶层的存在等等。
这些研究以新社会现象的视角向人们介绍了自由职业者的存在,比较系统全面地展现了这一新群体的生活,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十分可贵的资料和基础。但是以往的研究仍然有待深入,存在一些不足:第一,以往研究的学科特征不突出。关于现象的描述止于个案素描,提出的政策建议又偏向一般性的措施和对策,欠缺学科和学术的视角。第二,以往的研究缺乏理论依据和理论参照视角。学术研究应以理论为基础,若没有理论的依托会显得苍白无力。第三,即使少数研究的学术性较强,但对于自由职业者的直接研究尚有不足。如:周晓虹对于中产阶级的研究,汪和建对于自我经营方式的研究,都在某一个侧面触及自由职业者的问题,但自由职业者只是他们所论述群体中的一个子群体,还缺少专门的、系统的理论研究。因此,有关自由职业者的研究才刚刚开了个头,而且自由职业群体日新月异的发展又不断地涌现出新的素材,学术研究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本文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本文在社会学的研究框架内,以组织理论和自由理论为基础,以个人与组织关系的视角为参照,对现阶段自由职业群体的选择行为、从业方式进行探索性的研究,以期通过这项研究进一步认识自由的社会学意义,了解并探索在社会变迁中人与组织新型关系的建构方式。
本文以定性研究为主,结合访谈法、问卷法进行分析。访谈材料来自天涯社区的自由职业者版面和一个电脑游戏自由开发者的QQ群;问卷来自中华英才网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受访者来自全国,是平均分布于IT、金融、制造业等20个行业的2200余名企事业单位职员,笔者对部分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作为定量材料。
二、选择自由职业的社会契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崇尚和追求自由,但社会学意义上的自由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萨特说,人是生而要受自由之苦,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实质上是一种“不自由”,因为人无法逃避选择的宿命,人是社会的动物,因而人无可逃避地会去选择了解,选择去爱周围的人,这是人生而为人的天性。萨特的这段话深刻揭示了自由的社会学意义。自由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生成发展的。鲍曼对此有生动的论述:“你有自由随意地离开这个国家,可你却没有钱买车票;你有自由学习自己所钟爱领域的相关技能,可你却发现在这一领域中并没有你的一席之地;你可以希望从事你所感兴趣的工作,可你却发现这样的职位并没有空缺;你可以畅所欲言,可你却发现没有办法找到人听你倾诉。”(泽格蒙特·鲍曼,2005:2)
无论是萨特还是鲍曼,都揭示了一个社会学的基本命题,即任何社会现象都是与其他社会现实相关联的,无不处在关系之中,人的行为总是要与社会的结构及环境相适应,人们的自由选择行为总要受到社会制度与社会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因而,自由职业者的出现与选择是中国社会体制转轨与单位组织变迁的结果,是区别于正式组织内固定员工的一种职业状况。
自由职业者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它在民国时期就已见诸报刊和官方文件中,是中国近现代社会长期存在的一个社会阶层,但这一阶层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集体化运动中作为城市小资产阶级的一部分被改造掉了。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主要以单位制组织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形式。单位制组织具有十分独特的性质,它控制着人们“从摇篮到坟墓”的所有资源,人的一生无论生老病死都离不开单位,人与单位的关系是一种资源依附的关系。单位通过垄断资源来控制其成员,使得他们服从单位组织的安排,无人能游离于组织之外,“只要人们摆脱不了对单位垄断性资源的依赖,那么他们就必然会放弃自身行为的自主性,以服从作为交换资源的代价。”(李汉林,2004:40)所以,在单位制社会中的人们没有个人身份上的自由,更谈不上自身行为的自主性,自由职业者无法生存。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自由”从业的社会契机出现了。
契机之一:单位组织的多样化和全能型单位的式微,使个人从单位组织中“解放”出来,获得了身份上的自由,为自由职业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带来了单位社会的变化,表现为“单位组织的多样化”和“全能型单位的式微”(张建富、王志强,2004)。前者是说,中国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公有制发展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形式,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纷纷涌现,组织形式不再单一,组织风格也趋于多元化。后者是说,单位不再是一个全能的组织,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由资源依附转换为利益依赖①。
政治功能从经济组织中逐步分离出去,经济功能的日益凸显使企业组织逐渐走向市场化,权责分明。同时,在市场经济实行的过程之中,劳动力市场得以逐渐形成并成熟起来。有人总结了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四个阶段:1979-1983年是“体制外放开”,1984-1991年是“体制内改革”,1992-1998年是“以开放为主”,1999年至今是“劳动力市场建设全面展开”(宋湛,2004:62-68)。由于这一系列的变化及政策的实行,使得单位人能够离开组织;随着劳动力市场的日渐成熟,劳动者也能够参与市场的分配与交易。
另外,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分配制度,由原来的国家统包分配制,转向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个人的双向选择制度,个人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爱好自主择业,而自由职业在众多选择中成为另类的一种。
契机之二:现代企业组织灵活新型的雇佣关系和对于高技能专业人才的需求,使得自由职业者的出现成为现实。
单位制度的变迁,是与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相伴随的。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发展变化带来了企业组织在资源分配、用工制度等方面的调整。用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来说,则是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共同发展、和谐共存。从经济形势上来讲,即市场经济的实行,意味着新的经济图景,以竞争性和流动性为显著特征。市场化意味着经济的全球一体化,竞争对手来自全世界,竞争范围扩大了。“今天的企业处在一个剧烈动荡、飞快变化着的世界中,经济的全球一体化、高度的不确定性、全球战略的实施,正使企业经历着空前严峻、激烈的竞争。此一时的竞争优势转眼就会变得不堪一击,企业自身的生存变得如履薄冰。”(杨雪莲、崔玲,2003)
同时,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带来了强流动性的市场环境,技术的进步还意味着产品更新的周期变短,而产品更新的周期变短要求企业不断地发展以跟上技术进步的脚步,否则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为了应对变化的经济形势,市场经济的主体——经济组织必须要根据变化制定新的策略以求在竞争中获胜。因此,原有单一的“铁饭碗”的雇佣关系被打破,新型灵活的雇佣关系出现了,其中,雇佣自由职业者便是手段之一。Matusik和Hill(1998)分析了组织雇佣自由职业者的原因和条件:一是降低成本,二是增强组织灵活度。从降低成本的角度来说,与组织内部人员相比,企业雇佣自由职业者不必对其进行培训,省去了人力资源方面的培训费用;企业雇佣自由职业者不必为其缴纳各种保险,省去了员工福利方面的开支;并且,在应对季节性的工作问题时,短期雇佣员工或者采用外包的方式进行工作,可以省去平日里聘用一名长期员工以应对各种临时需要的费用等等。由于不必向自由职业者提供长期承诺,组织就可以灵活运用劳动力,不在人力资源上耗费过多。从增强组织灵活度的方面来说,当技术革新时,如果组织内部没有一名固定员工熟悉该项技术,就可以雇佣一名自由职业者,在技术革新的关口上采取应急措施,渡过难关。同时,组织可能会学习自由职业者的技术,从而更新组织内部的知识结构,以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这两个方面是互相促进的,灵活的组织比较容易降低成本,获得更大的灵活性。因此,组织需要雇佣自由职业者,以增强组织的竞争力。
综上可见,个人的自由是与组织、社会的结构和制度相关联的。正如鲍曼分析古代“自由”的社会学意义时,认为自由是一种解放,是奴隶从奴隶主的私有财产中脱离出来,成为自由民,这种解放是奴隶主对奴隶的赦免,是奴隶主特权的体现;分析西方中世纪时,认为政治制度从经济功能中分离出来,是“自由城镇”的胜利,他们从当权者那里取得了权利;分析现代社会时,认为多元主义的盛行,取代了唯一的权威机构,个人因此获得自我判断、自我选择的自由(泽格蒙特·鲍曼,2005:34-50)。鲍曼把这层意思表达得很生动:“现在,社会需求要由多种声音来表达——这多种声音的齐放,与其说是异口同声的合唱,倒不如说是难以调和的噪音。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要由听者从中分辨出一种连贯的曲调。”(泽格蒙特·鲍曼,2005:49)
从鲍曼的历史线性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撇开鲍曼论述的西方背景不谈,自由便是人身的解放,是经济领域的独立,是多元文化的碰撞,这三方面均能够在中国近30年的单位组织的变迁过程中找到论据,这一过程中处处渗透着自由的契机。
三、“逆组织化”选择的主观因素
韦伯作为现代组织社会学的创始者,一方面,他对现代社会理性化组织的官僚体制给予充分的肯定,他在《经济与社会》一书中指出:“在一个官员、职员和工人与行政管理物资分开以及纪律和训练有素都不可或缺的社会里,没有官僚体制的机构,除了那些自己还占有供应物资的人(农民)外,对所有的人来说,现代的生存可能性都将不复存在。”(马克斯·韦伯,1997:248-249)在他看来,只有自己占有“供应物资”,才能脱离官僚体制的控制。因为,“在技术和经济组织领域中的这种理性主义的进程,无疑决定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生活理想的一个重要部分。合乎理性地组织劳动,以为人类提供物质产品,毫无疑问是他们毕生工作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马克斯·韦伯,1987:55)。另一方面,他对现代官僚体制对人的束缚也进行了深刻地揭示:“这种经济秩序现在却深受机器生产的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制约。今天这些条件正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决定着降生于这一机制之中的每一个人的生活……”,然而,这身外之物却注定“将变成一只铁的牢笼”(马克斯·韦伯,1987:142)。一百多年前韦伯对官僚体制的深刻见解,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虽然现代理性组织的发展和壮大是不争的事实,但在信息社会来临之际,一些人正以一股“逆组织化”的力量影响和改变着经济组织的常规步伐,他们脱离组织机制的束缚,运用自己的技能,而不是某种物资,来换取金钱,获得生存的自由。他们的“逆组织化”行为能够透视出现代官僚组织形式的利弊,同时也昭示了现代组织发展的新特点与趋向。
选择自由职业,在最初的阶段,排除其客观因素,就主观来讲,人们往往受到“自由”理想的鼓舞,追求工作过程也可以是自由自在、随意舒适的。在中华英才网的调查中,在对“您,或您认识的自由职业者,选择自由职业的初衷在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中,选择“追求自己的兴趣”的占61.28%。可见,大多数人认为选择自由职业是由于个人的喜好和兴趣,“心里想这么做”成为最重要的理由。
在中国,由于社会的转型,单位体制的变迁,许多具有专业特长的人从单位人变成了自由人,他们凭借自身的专业技能服务于社会,来往于企事业单位与社区之间,尽管有些单位组织试图将其收编,但有些人已习惯于这种自由的职业生活,职业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成为他们理性选择的理由之一。此外,还有一些刚刚离开大学迈入社会的年轻人,他们对自由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依靠所学专业的知识优势,建立自身独立从业的路径和渠道。
从自由职业者与单位组织员工的比较中能够揭示出自由选择背后的深层原因。笔者经过调查和分析,认为以下三点是个人面对自由职业与组织内固定职业的抉择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第一,与单位组织的员工相比,自由职业者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和技能采取多种方式赚钱,收入相当可观,这是吸引人们选择自由职业的主要经济因素。Kunda等人(2002)认为,尽管人们对于自由职业有种种渴望的情绪,尽管不满于组织生活的种种弊端,但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主流的组织生活方式,选择自由职业的人有很多这样那样的原因,薪资问题始终是至关重要的原因之一。无论什么职业,能够得到足够的经济资源是最基本的要求,否则个人的生存尚且存在问题,如何谈得上精神上的自由。而如果通过从事自由职业,能够得到比在组织中工作更多的薪酬,就会更加有吸引力。
第二,选择自由职业可以摆脱正规组织官僚制度的束缚。现代组织的官僚制规则往往呆板而没有人情味,如韦伯所说,是一个“铁的牢笼”。“我们所熟悉的组织系统图是规则的视觉化形象,通过这种图,等级水平能够得以排序并且各部门得以协调。进入组织要经过在雇佣合同中详细规定的责任和义务规则的审查,内部流动受到在奖惩政策中体现的标准的调节,上下班的时间安排,以及工作活动也受到规则的管理。规则定义了组织的身份以及边界,并且使之与其他组织的联系得以稳定。每个人都遵循着为他或她承担的角色所设定的适当行为的规则。”(詹姆斯·马奇等人,2005:8)这种规则确保了组织按照一定的程序运行,而对个人来讲,这些规则可能恰恰是一种束缚。除非规则已经内化为人的行为习惯,否则人们总会感到规则的束缚,觉得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工作、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多方面才能。因此,逃离“铁的牢笼”成为人们被动选择自由职业的一个要素。
第三,选择自由职业也可以逃避正规组织中的非正规性。组织理论的自然视角分析过很多非正式结构对组织的影响,而关于非正式结构的表现形式却涉及不多,尤其是负面的。Kunda等人(2002)指出了三种非正规性的表现形式:(1)如果一个专业工作者做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成全上司的某些要求,并为上司的晋升提供条件,就会造成专业工作人员的抵制情绪;(2)当专业人员的能力高于他的上司的时候,甚至上司完全没有项目领导能力而带来组织效能的低下时,员工往往觉得自己不受尊重或者感到不公平;(3)如果工作强度大,却得不到相应的物质和精神鼓励,或者说公司要求职员对公司忠诚,却不能提供相应的安全感,被解雇的恐惧情绪笼罩着他们的全部工作生涯,员工们会感到沮丧和缺乏安全感。以上这些是非常现实的情况,在正规组织中经常会有非正规现象存在,一旦组织中有一些潜规则和灰色地带,个人就可能逃离组织,选择自由职业。
这些原因常常是综合起作用的,大多数情况下,单纯的自由幻想并不足以使人们放弃主流的组织生活,往往会有一个实际的因素成为最后的导火索,促使他们选择自由职业。Kunda等人(2002)认为,简单来说,个人选择自由职业的决策是经济因素、现实结构性因素和个人工作理念的混合产物,而且最后的契机往往来自公司裁员、其他自由职业者的引导等等。“在社会分配关系中,自由常常被视为关系的一端,而位于另一端的是他律的不自主。正是在这样一种关系中,自由得以产生,同时自由也是保证这种关系得以永续的首要条件。自由既是特权又是权力。”(泽格蒙特·鲍曼,2005:31)经济来源、组织的官僚制度和非正规性都是“他律的不自主”,人们在这样的现实关系中,在具备客观选择条件时,必然寻求现实条件基础上的自由。
四、自由职业者的从业方式
自由职业者虽然不固定供职于任何正式组织,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与任何组织没有关联,自由职业者与组织的交易是他们的主要从业方式之一。笔者经过调查发现:自主经营和承接短期工作是新兴自由职业者从业的两种主要形式。
自主经营的方式是指自由职业者运用技能独立经营的工作方式。汪和建(2007)运用自我行动的理论对这一经营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自我行动是影响和决定中国人选择自主经营这一市场实践方式的根本力量。其中,源于自我主义的自治感是引导中国人偏爱以自主经营的方式参与市场实践的主观力量;而来自关系理性的亲友关系运作则是决定个体能否获取社会资源,从而决定其能否实现自主经营的客观力量”。
然而,选择自主经营方式的不一定是自由职业者,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也选择自主经营方式,而他们具备组织形式;自由职业者则采取非组织形式运作。下面是一个自由职业者运用技能独立经营的典型例子:
2004年,大连轻工业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的张啸吟从某著名服装公司企划部辞职,带着简单的行李和1200块钱来到北京,开始了自找的“北漂”生活。他做过地下通道的流浪歌手,在后海酒吧刷过杯子,还曾经去某服装公司跑了三个月的市场。一切都是为了生存而打转。这年冬天,他的第一只布偶猫在酒吧诞生。现在看来,这只玩偶的设计并不完美,做工也很粗糙。那时候谁都无法预料,这只布艺玩偶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带来怎样的故事。
一次,张啸吟把自己设计的布偶照片发到某设计论坛“显摆”,结果很多网友回帖询问在哪里能买到。意识到有人喜欢这种古怪、非主流的“东东”,张啸吟开始批 量地手工制作自己设计的玩具,然后通过邮购方式贩卖。在摸索中“幸福玩具车间”开始系统经营和管理,团队人员从最开始的一个人逐渐增加,2005年8月,“幸福玩具车间”正式入户北京。②
承接短期工作。即短期从组织中承接任务,以计件或者计时的方式取得报酬。这也是目前大多数自由职业者采用的工作方式之一。
中国有三个比较完善的任务网站,网站中列出雇主给出的工作任务,自由职业者们承接任务,任务完成后获得计件报酬。比如,一项招标任务要求做一个奥运精灵鼠笔筒的设计,任务金额是300元,时间为半个月。③ 也就是说,做设计的自由职业者可以在半个月内自由地完成这项任务,如果成果得到了采纳,就可以得到300元的报酬。
任务网站的招标方式是:招标任务在网站首页中滚动显示出来,承担任务者在网站上承接任务,获得相应报酬。笔者截取一页④,如表1所示:
表1 任务网站的招标任务
招标任务ID威客任务 任务金额(元)
发布人
19401
美工高手来接活,设计站点首页 545.00 wqivblpk
19420
三宝电子商务公司网站首页设计 1000.00Sunboom
19379
罗门风情婚纱摄影LOGO设计 500.00 qdqyqdqy
19397
一组简单的系统后台管理页面美化500.00 MichaelHoo
19372
诚求公司LOGO设计和名片500.00 norvan
19326
平面公益广告 300.00 fanyaoqi
19344
《欧洲》建筑整修公司-名片/Logo 200.00 adamxu
注:表格是笔者为方便阅读所做,“发布人”一列为网络使用名。
又如电脑游戏开发行业,有很多自由职业者通过网络或者熟人介绍的方式承接工作,做完之后获得相应报酬。比如,笔者在一个自由职业者的工作群(“CG自由职业者”QQ群)里看到一则广告:
有大量房屋模型,承包价钱是5-10块钱一个,都是很简单模型(提供贴图跟航空影像图作为参照)。价格层次是:差一点的5块,好一点的是7块钱,再好一点的10块钱。(注:都是很简单的模型跟贴图)有意者跟我联系,电话:132××××8670,QQ:×××××××。
也有人通过自由职业者的群体推销自己,希望得到一份短期的自由工作,下面就是一位网友在自由职业者的工作群(“CG自由职业者”QQ群)里发布的求职信息:
奎尔萨拉斯:中国美术学院大四学生承接各种插图、插画以及CG设计外包兼职,有意者MM我,谢谢大家的支持。有10年绘画基础,功底扎实。⑤
从上述多种多样、机动灵活的招标与求职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由职业者们在竞争激烈、市场活跃的社会背景下,能够脱离正式组织而独立生存。他们摸索并逐步形成了从业的运营方式。因此,如果个人具备足够的技能,并且能够符合市场的需要,能够获得足够的生存资源,那么,自由职业者宽裕而舒适的生活就不会太遥远了。自由职业者有了切实可行的生存途径,打开了自由职业的长足发展之门。
五、结论
自由职业者群体是一个发展迅速的社会新兴群体,这一群体的成长与发展是现代公民社会建构的重要力量。从中国目前的自由职业者从业状况来看,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生成的自由职业群体具有厚积薄发的实力,原有的社会结构体系渐渐解体,单位社会体制下“解放”出来的个人跃跃欲试,逐渐走向个人与市场的新型关系,着手实践“自由”的意义;自由职业者在市场经济的具体实践中,找到了适合他们群体特色的运营方式,以自主经营和承接短期任务的方式为主,把自由的理想变成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现实。
自由职业者群体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信息社会带给个人与组织发展的新趋向。在笔者看来,自由职业者群体的兴起与盛行,呈现出来的趋势对于个人来讲是无边界的职业生涯,对于组织来讲是无边界组织的萌生。
无边界的职业生涯即“跨越组织边界的转换,跨越职业边界的转换,网络关系、雇佣关系意义的变革,跨越角色内边界的转换,跨越角色间边界的转换”(庞涛、王重鸣,2003)。自由职业者的职业生涯正体现了无边界职业生涯的趋势。
从自由职业者就业过程这一角度上来说,他们可以跨越组织边界和职业边界进行转换和流动。具体来说,他们可以在同一行业中不断地承接组织中的短期工作,跨越不同的组织,也可以跨越不同的行业,不断体验和尝试不同的工作类别,以积累更加丰富的工作经验,更好地适应灵活多变的劳动力市场状况。从工作理念这一角度上来说,自由职业者可以跨越不同的社会网络关系,在不同风格的工作群体中工作,也可以变换角色,以不同的职业身份工作等。这样,自由职业者能够在变化的工作关系中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在流动的生活中寻找个人的精神家园。
基于无边界组织的理论,德瓦纳等认为无边界组织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并提出可以通过发展信任、给所有层次赋予权力、淘汰一部分工作和构建新系统等方法来跨越从工业时代的组织到信息时代的组织之间的鸿沟。赫斯浩恩等从边界的角度明确提出创建无边界组织的边界并不是消除原先所有的组织边界,而是一整套新的边界的产生。无边界的组织并不是绝对地否定组织内外的一切界限,因为没有任何边界的组织将会一片混乱,边界的真正作用在于“以某些健康而且必要的方式把人员、流程以及产物分割开来,让不同的事物保持集中和分明”(罗恩·阿什克纳斯等人,2005:3)。
所谓的“无边界”是强调组织在面对外界经济形势、内部组织变化时,在垂直边界、水平边界、外部边界和地理边界中能够灵活处理,弹性应变。“无边界”的组织形式能够为组织带来很多好处,“如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通过‘无边界行动’及‘零层次管理’,使公司从原来的24个管理层次,压缩到现在的6层,管理人员从2 100人减少为1 000人,雇员人数由41万减少到29.3万,瓦解了自20世纪60年代就根植于通用组织的官僚系统,不但节省了大笔开支,还有效改善了企业管理功能,企业效益也大大提高,销售额由200亿美元增加到1 004亿美元,利润也大幅度增长”⑥。
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为独立个体的生成提供了土壤和条件;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使社会中观层次的组织形成了多元的结构形态。个人与组织从单纯的依附关系走向多元的交互关系。从自由职业者群体的成长中我们看到了无边界的职业生涯和无边界组织的新趋向。无边界的职业生涯能够让个人更自由、组织更灵活,而无边界的组织能够让组织更高效、社会环境更和谐。这样,个人、组织与社会三者之间就能够更加互惠互利、有机融合了。
注释:
① 此说法来自吴晓刚:《从人身依附到利益依赖:一项关于中国单位组织的研究》,北京大学社会学硕士论文,1994年。
② 《陈幸福:想做中国的迪斯尼》(http://bbs.cnii.com.cn/archiver/?tid- 91604.html)。文中的“东东”为网络流行语,即“东西”。
③ 《任务列表》(http://weike.taskcn.com/list)。
④ 《任务列表》(http://weike.taskcn.com/list)。
⑤ “奎尔萨拉斯”是该网友的网络使用名,“MM”意为“联系”。
⑥ 参见邓正红:《企业软实力:将企业打造成水一样的营盘》,http://manage.org.cn/Article/200806/60065.html.
标签:自由职业论文; 群体行为论文; 中国边界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工作选择论文; 设计公司论文; 社会变迁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