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壤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土壤环境质量不仅关系着农产品的生长和安全,更关系着人民的身体健康,对社会稳定发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普及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土壤环境的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污染源来自于农业种植的肥料、农药、地膜,来自于工业的废水废物,对矿山开挖造成的土壤污染问题也不可忽视。我国对于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已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改善环境、优化资源是提高国家经济和生产力的重要途径,而环境监测就是环境保护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对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发现土壤环境问题,制定合理的技术解决路线和发展规划,改良土壤,降低污染,能够有效提高土壤环境质量,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
关键词:土壤环境;监测;现场采集;实验室;质量控制
1土壤质量监测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多年的粗放式发展方式使得我国的土壤环境不断恶化,而且呈现出愈演愈烈的发展态势。从调查结果来看,工业、矿业、农业的粗放式发展对于土壤环境的伤害很大,而土壤环境的污染与大气、水相较而言又有其独特的特点,因此,土壤环境的防治工作难度是巨大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土壤环境基础调查工作相对薄弱,资料不全面、不系统,特别是土壤中有机物的测试资料十分有限,而这些有机物又往往会更为直接地影响人体的健康。为了提高土壤污染防治水平,国家逐渐加大对土壤环境质量管理的力度,发布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对土壤环境质量加大监测范围,统一对监测点位进行规划,整合资源,优化配置,逐步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全覆盖。
2现场采集控制
2.1样品制备控制
样品制备工序包括风干,粗磨,细磨,分装等流程,制样在制样工作室进行,制样室要分设制备间和风干室,风干室要做到干净整洁、通风良好,制样和样品管理交接工作做到签字记录完整,进行样品交接时双方必须签字确认,制样工作室还应配置相应的粗粉碎、磨样、风干、过筛、装样操作工序需要器材,制样过程要注意样品标识,防止样品混淆,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分装样品时注意工具的清洁,避免出现二次污染,杜绝工具混用造成样品交叉污染。
2.2样品流转控制
采集的样品在运送回实验室的途中需要妥善保管,防止出现破损。如果采集的样品中含有容易分解或者容易挥发的组分,运回实验室后不能实现及时分析时必须妥善保管,将样品密封放于冰箱中低温保存。
2.2.1装运前核对:完成采样后必须逐一核对样品标识、采样记录、样品登记表、做到信息一致完善后方可进行装箱。
2.2.2运输中防损:运输过程中注意样品保存,防治样品破损、污染和混乱,对光线敏感的样品要避光保存,对温度敏感的样品要低温保存,如果样品中含有容易分解或者容易挥发的组分,样品要在冰箱中低温保存,并尽快移交实验室检测。
2.2.3样品交接:样品交接工作由项目负责人负责送往实验室,样品管理员和项目负责人必须清点样品种类、标识、数量、采样记录表和样品登记表,确认信息一致后才可签字接收,交接单必须一式两份,双方各保存一份备查。
3实验室质量控制
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内涵是内部质量控制,是实验室分析人员在分析检测过程中对自我的控制,对实验室内部的控制,因此也叫内部控制,目的是通过对监测人员的实验误差进行把控,保证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准确度达到标准允许的范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1精密度控制
精密度是指在固定的操作规程下,在限定的条件下,反复进行同一种样品的分析所得到的分析数据的分散性,精密度体现了检测方法和检测系统的随机误差,精密度有重复性精密度、平行性精密度和再现性精密度。为了控制分析的精密度,每批样品的在进行每个检测项目时要设20%的平行样,如果样品数量少于10个,最少要设一个平行样,平行样包括密码平行样和明码平行样两种,当平行双样的分析结果的误差在误差范围内时,分析结果为合格,如果平行双样分析合格率小于95%时,要对当批样品重新测定,同时要增加样品数10%~20%的平行样,直到平行双样测定合格率大于95%为止。
3.2准确度控制
准确度是随机误差和方法系统误差的综合指标,准确度控制可以利用质控样品或标准物质控制,也可以运用测定加标回收率的方式控制,每批要测质控平行双样,在精密度达标的基础上,质控样测定值要达到保证值95%的置信水平,否则要重新对本批样品进行检测,当检测项目没有质控样品或标准物质时,可利用加标回收实验以确定准确度。每批试样随机抽取10%~20%进行加标回收测定,当样品不足10个时要合理加大加标率。具体加标量要根据被测组分含量确定,加标后被测组分的浓度不能超出方法的测定上限,加标后样品体积无显著变化,否则要对体积进行调整。加标回收率应在允许范围内,当加标回收合格率小于70%大于105%时重新对不合格样品进行回收率测定,并增加10%~20%的试样做加标回收,直到总合格率≥70%。
4提高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水平的策略
4.1建立完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加强监测后备保障
从上至下推行各级土壤质量环境监测体系,修订完善地区、市县级的土壤环境监测标准,主力打造市级土壤环境监测站的骨干站点,完善县级环境监测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监测第一战线基础,做好对基层监测机构的资金支持[2],设立专项,建立长效机制,让资金落到土壤监测的实处;加强对基层监测机构的人员培训和专业素质提升,引入高端人才投入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工作中去,丰富现有工作人员培训渠道,使土壤监测队伍更加专业化;加大投入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理论、技术、研发领域的研究,开展新型污染物监测项目,加强环境监测机构与科研机构、高校的通力合作,攻克技术难题,创新监测方法。
4.2拓建土壤质量环境监测网络
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我国环保部有序打造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已经建立了覆盖重点区域、主要环境要素、污染源的环境监测体系,构建了国家→省→市→县分层分级、逐层递进的管理体系。在全国组织设置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并于2016年颁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了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的目标和策略,全力控制土壤污染,改善土壤质量。打造土壤环境监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土壤基础信息数据库,整合监测部门数据信息,实现信息资源互联共享,借助现代技术实时更新数据,真正发挥出土壤监测在防治污染[3]、农业种植、土地利用、城乡规划等方面的作用,为提高环境质量、促进人民安居乐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结语
尽管土壤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一旦土壤所承载的污染物超过了其能够自净的最大范畴,土壤污染问题依然会出现,十分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为更好的解决我国土壤污染问题,当前土壤污染防御工作的重点应为研究土壤监测方法和技术。对于监测工作而言,监测方法是基础,只有建立健全土壤环境监测方法体系,加强土壤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保证监测的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才能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合理性,进而了解真实的土壤环境,真正做好土壤环境监管。
参考文献:
[1]段成瑜.中国土壤质量的环境监测初探[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8):175.
[2]王昆,于美香,袁国玉.探讨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6(6):44-45.
[3]李双.我国土壤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山东工业技术,2016(15):263.
论文作者:张宁珍,耿富怀,王婧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2
标签:土壤论文; 样品论文; 环境监测论文; 精密度论文; 环境论文; 实验室论文; 环境质量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