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在血吸虫病肝脏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论文_黄平刚

B超在血吸虫病肝脏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论文_黄平刚

(彭山区血吸虫病防治站 四川眉山 620860)

【摘要】在对血吸虫病患者的肝脏进行鉴别诊断时,通过应用B超技术进行检查可以提高对患者病情的诊断效果,更有利于对患者病情的防治与治疗。应用B超技术能够对临床上的常见肝脏疾病、如充血性肝肿大、脂肪肝以及慢性肝炎、肝炎后性肝硬化和中毒性肝硬化等进行诊断,能够子啊提高诊断效果的同时进行护肝治疗,从而防止患者向晚期血吸虫疾病转化的可能。

【关键词】血吸虫肝脏;诊断;B超;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R5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1-0089-02

临床上在对血吸虫疾病患者进行诊断时通常使用的检查诊断方法包括病原学方面、免疫学方面、对患者的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进行检查和进行影像学检查等。在对患者进行肝纤维化标志物检查时B超检测技术的应用是一项重要的检测方式。我国在1996年召开的血吸虫并专家委员会上特别召开了关于利用超声技术检测血吸虫病的经验交流会,通过这一会议对于B超在血吸虫病诊断中的作用进行了肯定。本文结合当前的临床诊断研究进展,对于B超在血吸虫病的诊断中的作用作了具体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4年3月诊断治疗的血吸虫患者的肝脏B超影像18例进行临床分析,其中男性患者肝脏12例,女性患者肝脏6例。患者的年龄在34岁~70岁,平均年龄(57±5.4)岁,患者病程4~29个月,平均病程(12±5.4)个月。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腹胀、腹泻,并伴有消瘦、肝大和脾大症状。对所有患者进行粪便检查全部确认患者具有血吸虫虫卵[1]。

1.2 方法

本次应用探究B超设备采用由日本东芝生产的NEMIO-SSA-550A诊断仪,该设备的探头频率为3.5MHz。所有患者检测前均需空腹,仰卧位姿势。进行检测时,检测范围为患者的肝脏顶部到腹腔位置,检测时先行超声切面检查,对患者的肝脏形态结构进行观察,检查重点是患者肝脏的五叶四段,重点检查内容为患者肝脏的病变状况、刚脏和脾脏的大小以及腹水量大小、门静脉主干血管等。

2.结果

2.1 通过进行B超检查发现,18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刚脏肿大,特点如下:

患者的左肝的剑下长度大于50mm,而右肝的肋缘下长度大于20mm,肝肋缘的角度小于60°。患者肝脏中的静脉较为清晰,而肝脏光点有些粗大,比较密,且肝脏的门静脉直径小于12mm。有2例患者属充血肝脏肿大,其检测图像显示患者的肝脏普遍有肿大,且包膜比较光滑,进行肝实质回声检测并没有显著变化,患者的肝脏血管影像相对较为清晰,下腔静脉有增宽现象,但生理性的搏动非常弱或者已经消失[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对8例慢性吸虫病患者的肝脏进行B超检测,图像特点如下:

Ⅰ级常规诊断:患者的左肝的剑下长度大于50mm,无法探测出患者的肋缘下。患者肝脏中的静脉较为清晰,而肝脏光点有些粗大,比较密,且肝脏的门静脉直径小于11mm。

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肝脏具有肿大现象,且边缘有钝化特点,对肝脏进行实质回声检查,呈均匀性紊乱特点,基本正常,患者肝脏内部的静脉血管回声较弱,或者无法显示。

脂肪肝患者的肝脏同样也具有明显的肿大现象,肝脏光点比较强,具有弥漫性的细点状分布,患者肝内的进行回声检测时随着深度增加,强度越来越弱,深部的肝组织以及横膈位置的回声非常弱甚至无法显示,包括门静脉在内的血管壁回声较弱[3]。

2.3 属晚期的吸血虫患者有5例,其肝脏B超的影像特点如下:

Ⅱ级:患者的肝脏大小均与常人无异,患者肝脏的光点增粗且成现出大网络状分布,患者的肝脏静脉已经变细但仍清晰可辨,部分发生迂曲。患者门静脉直径小于13mm;Ⅲ级:患者的肝脏明显缩小,其中右肝缩小较为显著,患者肝脏表面有凹凸不平,光点显著增粗且呈现出一种龟背形状。肝脏静脉非常不清晰,迂曲较为严重,其门静脉直径大于13mm。

3.讨论

通过现代临床研究已经发现,血吸虫肝病的发病过程具有渐进性特点。一般侵入人体内的是血吸虫的尾蚴,进入人体后先到达肺部位置,随后会穿过肺血管壁和肺组织,到达肝脏的静脉血管内,或者血吸虫的尾蚴也会通过肺血管的循环系统到达肠系膜处穿过血管壁入侵到门静脉血管中,随后会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肝脏中。吸血虫进入人体肝脏后会较大程度的对肝脏造成损害,导致形成肝硬化。如果患者已经处于晚期而又没有及时的进行治疗,那么患者会被反复感染,虫卵也会不断积沉,最终演变为慢性的增值性的病变,导致出现肝硬化[4]。

一般在侵入初期,患者的皮肤会有一些小红点出现,随着病情发展这些小红点会慢慢变成丘疹,而急性期内患者还会出现发热、头痛以及出汗、呕吐、反应迟钝等现象。在发病初期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反复感染很容易发展成晚期,对肝脏造成严重损伤,导致形成肝硬化、脾肿大等症状。该病多表现为肝内纤维钙化,从而导致患者的肝脏大小以及形态发生改变。医学研究发现,常见的纤维钙化主要有5种,具体为下弧线形状、蜘蛛足形状、斑块形状、包膜下户形状和地图形状。其中地图形状的钙化是较为常见的也是血吸虫病中最具特征的一种病症。以往在对血吸虫病进行诊断时,通常会对患者进行病原学、免疫学方面的了解或者对患者的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进行检查[5]。通过本次医学探究,应用B超技术对患者进行检查,特异性和灵敏性指标都更加符合患者的实际患病情况,这对于血吸虫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过在诊断时需要注意,血吸虫病所导致的肝硬化与其他病因引起的肝硬化并不相同,在血吸虫病所引起的肝硬化病中增生的结缔组织主要是通过门静脉进行分布的。

综上所述,通过对血吸虫病患者进行B超检查,诊断效果更强,且简单易操作,费用经济,不会对患者造成痛苦,特异性高,能够较全面的对受损伤的肝脏进行了解,临床应用价值极高,应该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舒银菊.晚期血吸虫肝病的B超诊断分析[J].当代医学,2013,31:73-74.

[2]张建勤.晚期血吸虫肝病的B超诊断[J].云南医药,2004,01:64-65.

[3]杨闵.B超对晚期血吸虫肝病的诊断价值[J].实用临床医学,2015,01:81+91+108.

[4]刘敏.B超诊断晚期血吸虫病肝腹水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3,33:113-114.

[5]张雪瑞,翟建.血吸虫病肝脏的影像学表现[J].医学综述,2009,07:1094-1096

论文作者:黄平刚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9

标签:;  ;  ;  ;  ;  ;  ;  ;  

B超在血吸虫病肝脏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论文_黄平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