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科技发展规划十六字指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规划论文,指针论文,六字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总体战略研究课题由科技部部长徐冠华牵头,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元担任副手。日前,王元向《瞭望新闻周刊》详细解读了16字指导方针的丰富内涵,透露了未来15年我国科技发展思路战略性调整的具体部署。
以人为本:第一次明确提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编制了七次科技发展规划。针对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明确提出了指导科技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战略重点。此次提出的“以人为本,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方针,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于国家长远发展目标、科技自身特点以及科技工作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新时期科技发展指导方针。
未来15年,我国经济社会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科技发展能够支撑人均GDP从1000美元增长到3000美元目标的实现,而且要使科技发展的成果更深更广地惠及全体人民,改善和提升居民的生存质量。过去,我们的科技发展更多地强调了“为经济建设服务”,其功能或任务更多是为了满足GDP的增长,相对忽略了环境污染、人民健康与卫生、区域协调发展等与人的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
此次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思想。
科技发展应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高度正视未来经济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瓶颈性约束和挑战,始终关注广大人民的发展要求,实行积极的公共科技政策,大幅度提高公共科技产品的供给能力和覆盖范围,努力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地分享到科技进步的福祉,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坚持“以人为本”,自然包括了对科技人才特别是杰出人才的重视,包括了对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清醒考虑。据中国科协今年初公布的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质调查表明,目前我国达到公民科学素质标准的人口比例仅为1.98%,即100个人中只有2个人具备了国际通用标准衡量的科学素养,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了15~20年。王元认为,要大幅度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将科普作为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战略基础,不断提高人们获取、学习和利用新知识的能力,使科技真正成为人们实现新生活理想的手段。
自主创新:两点担忧
中国的GDP能否再保持15年的高速增长?王元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增长速度本身,而在于以什么样的方式实现增长。迄今为止,全世界仅有韩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省的GDP分别保持20多年7%以上的增长速度,而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间GDP一直保持了9%的高增长,再加上未来15年的增长目标,即意味着我们要创造连续40年保持高增长的世界奇迹。反思我国过去的增长,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具有明显的脆弱性,未来中国工业化面临着严峻和紧迫的资源瓶颈性约束和生态环境压力。
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国际竞争力报告》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提升竞争力的途径已经全面转向依靠科技创新。王元指出,当今科技全球化加快,使得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后发国家寻求突破与跨越的根本途径。典型的例子有芬兰、爱尔兰、韩国等。芬兰曾经是一个以森林资源加工业为主的国家,在欧洲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选择发展通信产业,由此实现了国家的战略转型和经济腾飞,人均GDP由1981年的7700欧元增长到2003年的27700欧元,在全球竞争力排名中位居前列。
近10多年以来,发达国家普遍改变了长期对科技发展的不干预政策,大幅度增加研究开发支出,把争夺科技制高点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最近英国政府启动了10年科技发展规划,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主持制定科技长远发展规划。日本政府2002年提出知识产权立国的国家战略。韩国政府于2000年公布了科技发展长远规划,提出到2005年韩国科技地位世界排名达到前12位,超过其他所有亚洲国家。
王元介绍说,对于是否把“自主创新”作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存在争论。主要担忧有两点:一是提出“自主创新”是否为时过早?二是过分强调“自主创新”是否会导致新的自我封闭?王元认为,跟踪模仿的科技发展方式已经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局限性,无法实现后来居上的发展目标,也很难解决我国自身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实际上,在深入研究国际国内科技、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个最为深刻的感受是:要么创新,要么落后,这是当代科技与产业变革带给所有国家和民族的现实命题。面对发达国家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我国更应当加快树立自主创新的远见、勇气和决心。
“自主创新”主要包括三方面涵义:一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在科技领域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在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重点跨越:信息生物纳米能源
当今世界,一个国家能否根据自身的国情和需求,成功地选择和扶持战略性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本国的前途和命运。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欧日等强国尽管在科技竞争中已处于高度强势地位,仍然提前二三十年对关系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技术及产业做出战略性安排,从而在航空、核能、汽车、微电子、软件等产业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王元说,当今科技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不断涌现,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不断缩短,高新技术产品和产业层出不穷。因此,我国有可能在广泛吸收国外先进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在具有相对优势的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专家组预测,未来全球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主要集中在:信息科学和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能源科学和技术、环境科学和技术、材料科学和技术、材料科学和技术、纳米科学和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八大领域。
结合这一趋势和我国国情,总体战略研究组提出,我国应当优先发展信息、生物、纳米、新能源等四大领域的科技。王元解释说,信息科技仍然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力量,是知识型社会的基础科技。未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领域的发展方兴未艾,极有可能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同时,互联网及无线通讯技术的急剧发展,将提供更为高效的知识生产平台和传播、扩散空间,引发经济形态和社会组织的巨大变革。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将解决农业持续增长以及人口与健康领域的问题,为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发挥关键作用,甚至为发展新的资源、能源提供重要途径。未来15年内有可能形成和信息产业并驾齐驱、充满活力的生物技术产业群。
未来节能技术以及清洁能源、核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将成为研究开发的重点。
在纳米尺度下,物质常常表现出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奇异特性,展示出下一代生命、物质、信息等科技的巨大创新空间和商业前景。纳米材料技术、纳米生物技术、纳米传感技术、纳米加工与组装技术、纳米检测技术正开始在高技术产业竞争中显示其生命力。
王元说,观察200年来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基础及其革新情况发现,当今的工业化与早期的工业化背景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英美等国实现工业化所仰赖的技术基础是煤炭、石油等;而今天及未来的科技发展,尤其是信息、生物、纳米、新能源等新兴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更为强劲的技术基础,并正在替代旧有的技术基础形成全新的技术体系。他提出,我国必须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在这些重点领域实现新的跨越,为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技术基础。
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任务
我们目前面临的科技国情不容乐观。参照国际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专家们选用12项核心指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2001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二十八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目前我国的对外技术依存度50%以上,而发达国家都在30%以下,美国、日本则仅为5%左右。面对自主创新能力如此低下的严峻态势,提出科技发展要“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已经有些勉强,而“引领未来”则似乎更难了。
针对这一问题王元认为,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是针对未来15年乃至更长历史时期提出的,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实际上,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专家组经过测算表明,从现在起到2020年,即使继续保持占国内生产总值40%左右的投资率,如果广义科技贡献率保持现有水平,GDP总量仅能达到23万亿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将难以实现。在未来15年内,我国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必须有重大突破,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必须实现跨越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必须由目前39%提高到57%,才有可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
当代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技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科技对经济社会的主导作用愈来愈加明显。电话走进50%的美国家庭用了长达60年的时间,而互联网进入50%的美国家庭只用了5年时间。人类基因组、超导、纳米材料等许多属于基础研究的成果,在中间成果阶段就申请了专利,有些甚至迅速转化为产品走进生活。就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近年来高新技术的发展,已然出现了“供给创造需求”的现象,尤其在生物、纳米、信息等科技领域表现相当突出。这表明,经过十数年的艰苦努力,大幅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在一些重点领域实现真正的跨越,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可以逐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