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的7号染色体杂合性缺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

急性白血病的7号染色体杂合性缺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

肖农[1]2003年在《急性白血病的7号染色体杂合性缺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白血病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研究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对其诊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LOH)现象在恶性肿瘤中普遍存在。7q的LOH在恶性肿瘤包括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均有报道。在急性白血病中,7q22-36被认为是杂合性缺失发生频率较集中的区域,对杂合性缺失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为肿瘤抑制基因的识别和定位提供依据,本研究从急性白血病染色体7q22-36区域中选择4种多态微卫星标志序列引物,对33例急性白血病的骨髓标本进行LOH研究。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患者7q22-36区域内4个多态微卫星标志物LOH发生频率,探讨其在白血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细胞生物学意义 方法:选取急性白血病病例33例,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1例,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22例,采用PCR-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硝酸银染色技术选择位于7q22-36区域内4个多态微卫星标志序列引物研究急性白血病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LOH)现象。 结果:在33例急性白血病中,有9例发生了至少一个位点的LOH,其中AML为7例(7/22),ALL为2例(2/11),AML在四个位点上LOH发生率(31.82%)和ALL在四个位点上LOH发生率(18.18%)差异没有显着性(P=0.347,P>0.05)其中位于7q31.32的D7S487位点在一例患者出现LOH(1/33),D7S523位点有两例发生杂合性缺失(2/33),1例发生于AML,1例发生于ALL。D7S515位点有五例发生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肖农.2003杂合性缺失(5/33),其中一例发生于ALL(1/11),四例发生于AML(4/22),D75636有3例发生杂合性缺失(3/33),在33例患者中无一例发生了微卫星不稳定性(Msl)。20例正常对照标本中无一例发生LOH和Msl。LOH在急性白血病发生率(3 1 .82%)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8,P<0.05) 结论:急性白血病(AL)在7q22一36上所选则的四个位点上可检测到较高频率的LOH,提示该区域可能存在与AL发生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TSG),白血病患者染色体上的多位点微卫星改变,提示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与染色体的多部位、多步骤改变有关。

王文斌[2]2002年在《白血病患者8号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杂合性缺失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白血病患者8号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和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现象,探讨微卫星作为新一代DNA遗传标记在白血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和用于检测染色体微小缺失的意义。方法:选取白血病病例51例,其中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40例,慢性白血病(chronic leukemia,CL)11例:同时选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例(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7例。在8号染色体短臂和长臂上各选择2个微卫星位点进行PCR扩增,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观察MSI和LOH的发生情况。结果:51例白血病中,共11例发生了至少一个位点的LOH和/或MSI,其中位于8p22上的D8S511位点和D8S258位点各有2例AL发生了LOH(2/40);位于8q22上的D8S559位点有5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blastic leukemia,AML)发生了LOH(5/22),D8S555位点有7例(7/22)AML和1例(1/18)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发生了LOH。AML在D8S559和D8S555位点LOH发生率(22.7%和31.8%)显着高于ALL(0%和5.6%)(四格表精确检验法,P=0.040和P=0.044,p<0.05),并且在发生LOH的AML病例中,71.4%(5/7)表现为多位点的LOH。11例CL和7例MDS患者所选4个位点均未检测到LOH。51例白血病患者仅有3例出现所选位点的MSI,7例 山血病忠合SLJ染色休撤卫星不稳定性和杂和性缺失的研究 MDS患者中,仅有1例发生了MSI。结论:AML在8q22上所选位点 上可检测出较高频率的LOH,提示该区域可能存在与AML发生相关 的基因改变;白血病患者染色体上的多位点微卫星改变,提示白血病 的发生、发展与染色体的多部位、多步骤改变有关。

于燕霞[3]2004年在《5号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与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研究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5号染色体微卫星异常现象,以发现5号染色体是否存在与白血病发生相关的基因改变,并探讨其在白血病中的作用。 方法 选取8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及口腔黏膜细胞的DNA标本,其中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4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id leukemia,ALL)2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6例。在5号染色体上选取5个微卫星位点,即5q21附近的D5s346、D5s409和5q31上的D5s393、D5s399、D5s476,应用多重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技术,对患者骨髓细胞DNA与自身口腔黏膜细胞DNA进行对照比较,观察电泳产物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和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情况。 结果 82例白血病和MDS患者中,共55例(67.1%)、93例次发生了至少一个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性,25例(30.5%)发生了LOH。43例AML患者有27例(62.8%)发生MSI,其中15例(34.9%)发生了两个以上位点的MSI,18例(41.9%)发生LOH。28例ALL患者11例(39.3%)发生MSI,4例(14.3%)发生LOH。在急性白血病中,AML与ALL的MSI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5例CML患者只有2例发生MSI,1例发生LOH。其中1例加速期的患者在4个位点检出了MSI,在D5s393检出了LOH。6例MDS患者2例发生MSI,这两例患者在分型上均为转化中的原始细胞过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 in transformation,RAEB-T)。其中1例在3个位点存在LOH。恶性髓系疾病的LOH发生率高于淋巴系。在AML和MDS患者中,LOH在年龄>60岁的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9/50(58.0%),明显高于相应的平均LOH发生率。在所选的五个位点中5q21上的D5s346和5q31的D5s476的LOH发生率分别为15/82(18.3%)、17/82(20.7%),高于其他位点。上述5个位点中正常对照组和良性 中文摘要血液病组均未出现异常变化。 结论5号染色体上5个微卫星位点检测出频率较高的MSI和LOH,恶性髓系疾病的LOH发生率高于淋巴系,且处于进展期的CML和MDS(RAE仔T)患者存在多个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性,此部位的微卫星不稳定性可能是髓系白血病多部位、多步骤遗传学改变的一个环节,参与髓系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年龄较长(>6。岁)的患者LOH发生率较高,可能是由于缺陷的错配修复基因和抑癌基因引起DNA损伤积累所致。D5s346和D5s476的LOH发生率较其他位点高,提示5q21和5q31可能存在候选抑癌基因如APC、IRPI基因,在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以多重PCR为基础的微卫星标记技术可以鉴别良、恶性血液病,且快速、有效地检出染色体内部的微小缺失和基因组的不稳定性,为研究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的发生机制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方法。

夏瑞祥, 倪婧, 汪渊, 周青, 杨明珍[4]2005年在《急性白血病7q杂合性缺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及微卫星不稳定性在白血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PCR-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硝酸银染色技术,选择位于7q多态微卫星标志序列引物探讨急性白血病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LOH)现象。结果在D7S487位点LOH发生率为3.0%(1/33),D7S523发生率为6.1%(2/33),D7S515发生率为15.2(5/33),D7S636发生率为9.1%(3/33),在33例患者中无1例出现微卫星不稳定性(MSI)。20例正常对照标本中无1例出现LOH和MSI。结论7q区域可能存在肿瘤抑制基因(TSG)参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

吴春梅[5]2001年在《白血病患者11号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杂合性缺失的研究应用》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白血病患者11号染色体短臂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和杂合性缺失(loss ofheterozygosity LOH)现象,探讨微卫星作为新一代的DNA遗传标记在白血病致病中的作用和用来检测染色体微小缺失的意义。方法选取不同类型的白血病病例共30例,其中急性白血病(acuteleukemia,AL)18例,慢性白血病(chronic leukemia,CL)12例,在11号染色体短臂上选择4个微卫星位点进行PCR扩增,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观察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杂和性缺失(LOH)的发生情况。结果 18例急性白血病中,有9例(9/18)发生了至少一个位点的LOH,其中D11S922位点(位于11p15.5)、D11S1331位点(位于11p15.4-p15.1)、D11S1334位点(位于11p15.4-p15.2)和D11S929位点(位于11p14)的LOH发生率分别为22.2%(4/18)、22.2%(4/18)、27.8%(5/18)和16.7%(3/18)。12例慢性白血病中均未检出所选位点的LOH。30例白血病患者中仅有2例出现所选位点的MSI,其中急性白血病与慢性白血病各1例,且此例慢性白血病出现了2个位点的MSI,并于检测后3个月发生了急粒变。MSI的发生率(6.7%,2/30)比LOH的发生率(30%,9/30)低。发生2个或2个以上位点的MSI和/或LOH共7例,在有微卫星改变的病例中占70%。 一 结论急性白血病在11号染色体短臂上所选位点存在较高频率的 微卫星杂合性缺失0Offi,而慢性白血病未发现LOH,提示 LOH 可能是急性白血病发病过程中的频发事件,在慢性白血病中很少 见;在11号染色体短臂上11pl4巾 区域可能存在与急性白血病 Z 发生密切相关的抑癌基甩,选择更密集的微卫星遗传标志进行检 测,可以进一步确定抑癌基因的存在并精确定位;MSI的发生率较 低,与*OH的发生率相比有显着性差异oo刀5\说明该区域的 微卫星不稳定性可能不是白血病发生的主要原固。

王忠英[6]2005年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微卫星不稳定性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mc myeloid leukemia,CML)病人8、9和17号染色体5个微卫星位点的不稳定性改变,以发现8、9和17号染色体在所选位点是否存在与CML发生、进展相关的基因改变,并探讨其在CML急性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37例CML病人骨髓及口腔黏膜细胞的DNA标本,其中慢性期(chronic phase,CP)27例,加速期(accelerated phase,AP)5例,急变期(blast crisis,BC)5例。在8、9和17号染色体上共选取5个微卫星位点,即8q22上的D8S559、8q24上的D8S555、9q34上的D9S67和17p13上的TP53A1/A2和AFMa127xg9。应用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技术,对病人骨髓细胞DNA与自身口腔黏膜细胞DNA进行比较分析,观察电泳产物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包括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情况,并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组(20例)、良性血液病组(20例)及正常对照组(5例)进行对照。 结果:37例CML病人中有21例(56.8%)、共36例次发生MSI,9例(24.3%)发生了两个以上位点的MSI。5个微卫星位点D8S555、D8S559、D9S67、TP53 A1/A2和AFMa127xg9在CML病人的MSI发生率分别为19.0%(7/37)、27.0%(10/37)、10.8%(4/37)、10.8%(4/37)、29.7%(11/37)。在CML的CP、AP、和BC期5个微卫星位点的MSI发生率分别为7.4%(2/27)、40.0%(2/5)、60.0%(3/5);22.2%(6/27)、20.0%(1/5)、60.0%(3/5);14.8%(4/27)、0%(0/5)、0%(0/5);14.8%(4/27)、0%(0/5)、0%(0/5);29.6%(8/27)、40.0%(2/5)、20.0%(1/5)。D8S555位点在CML进展期(AP+BC)病人MSI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慢性期,差异有显着性(p<0.01),而其余位点MSI的发生率在CML各期之间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在17号染色体的AFMa127xg9位点MSI发生率较高,且均为LOH。20例AML病人中有11例(55.0%)、共17例次发生MSI,其中4例(20.0%)发生了两个以上位点的MSI。上述5个位点在AML病人中MSI的发生率分别为25.0%(5/20)、30.0%(6/20)、5.0%(1/20)、5.0%(1/20)、20.0%(4/20)。在CML和AML病人中5位点不稳定性改变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良性血液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均未见异常改变。 结论:CML病人在8号染色体上的微卫星位点D8S555、D8S559和17号染色

管洪在, 王海燕, 乔宏, 吴春梅[7]2006年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EL基因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的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检测12号染色体TEL基因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杂合性缺失(LOH)情况,以探讨其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53例初诊儿童ALL作为病例组,15例良性血液病作为病例对照,5例正常儿童作为正常对照。采用多重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技术检测了12号染色体上TEL基因附近的4个微卫星位点(D12s89、D12s98、D12s269、D12s358)的MSI和LOH发生情况,并对其中18例病儿进行了初诊、缓解和复发期MSI和LOH情况的检测。结果53例初诊ALL病儿MSI和LOH总的发生率分别为3.77%和43.40%,其中D12s89位点LOH的发生率最高,为39.62%,D12s269位点LOH的发生率最低,为9.43%(2χ=5.24,P<0.01);动态检测其中的18例病儿发现,初诊期LOH的发生率为61.11%,缓解期为11.11%,复发期为66.67%,初诊和复发期各位点LOH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缓解期(χ2=8.88、11.69,P<0.01);3例初诊未检测出LOH的病儿,复发期3位点同时检测到LOH;2例病儿在初诊、缓解和复发期均检测到LOH。5例正常对照和15例良性血液病对照均未检测到LOH及MSI的发生。结论TEL基因与儿童ALL的发生、发展有关,微卫星不稳定性的检测可用于白血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并可作为临床上微小残留白血病的检测方法之一。

王黎明[8]1997年在《微卫星寻找和确定抑癌基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卫星构成了第二代基因图谱上的图标,利用其是否存在杂合性缺失或基因不稳定性,可以推测和定位其附近存在的抑癌基因。实际寻找肿瘤和白血病的抑癌基因常选择染色体易位断裂点附近,要求检测对象为信息个体。

尚月丽[9]2007年在《马立克氏病病毒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后4号染色上基因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微卫星不稳定性广泛地应用于肿瘤病的检测,但是应用微卫星技术研究马立克氏病病毒,致瘤型的病毒感染引起基因组变化的还未报道。本实验通过应用马立克氏病病毒的强毒株RBlB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后,应用鸡4号染色体上20个微卫星标记,旨在发现马立克氏病病毒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是否引起基因微卫星的改变,研究病毒感染早期阶段的基因组变化,为此病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方法用鸡4号染色体上20个微卫星标记为引物。做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获得含实验和对照的32组样本,提取细胞中的基因组DNA。利用20个微卫星引物,以同源的自体作为对照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采用12%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后观察结果,观察微卫星条带的改变。结果20个微卫星标记,有18个标记发生不同百分率的MSI,18/20(90.00%)表现出微卫星不稳定性阳性,有2个标记没有检测到变化,占微卫星标记2/20(10.00%)。检测到MSI的微卫星位点,表现出不同的百分率,4个位点发生较高的MSI,这4个位点分别为:ABR0622,MCW0174,ADL0266,和ABR0382,MSI发生率分别为37.50%,31.75%,31.75%和31.75%。6个微卫星标记,检测到MSI发生率大于20%,占总微卫星标记的6/20(30.00%).微卫星标记检测到MSI较集中在15.00%-30.00%之间,此阶段的微卫星标记有8个,占总微卫星标记的8/20(40.00%)。检测到的微卫星标记发生MSI最低为3.13%,这样的位点仅有2个,占微卫星标记比率的2/20(10.00%)。接种马立克氏病病毒的鸡胚成纤维细胞样本有30/32(93.06%)表现出MSI.不同样品MSI统计结果表明11号样品,MSI发生率最高为45.00%。3号样品的发生率也较高为35.00%;有16组样本检测到MSI+,占测样本总量的16/32(50.00%),有14组样本检测到低频的MSI(MSI-L),占总检测样本量的14/32(43.75%),只有两组没有检测到MSI变化表现为MSS,占总检测样本量的2/32(6.25%).结论发现马立克氏病病毒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4号染色体上发生微卫星不稳定性.大量的研究发现,肿瘤发生的早期阶段基因组发生广泛的微卫星不稳定性,本研究同样发现微卫星不稳定性,可能为马立克氏病的早期阶段研究提供一些基因不稳定方面的参考,有助于此病早期阶段的研究,和为进一步研究马立克氏病的致病机理,以及用马立克氏病作为模型动物来研究人类淋巴瘤免疫治疗的研究提供参考。

夏继飞[10]2006年在《鸡马立克肿瘤发生后2号染色体微卫星标记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广泛存在于人类肿瘤的基因组中。然而动物肿瘤的微卫星不稳定性还没有相关的实验报告。通过对鸡2号染色体上部分微卫星不稳定性进行研究,旨在发现是否存在与马立克肿瘤发生相关的宿主基因组改变,为从宿主的角度研究鸡马立克肿瘤发生和发展的生物学、抗病育种的遗传学、分子诊断等方面提供基础资料。 方法 在鸡2号染色体上选取44个微卫星位点并合成引物。选取10例鸡马立克肿瘤组织及同源正常组织,抽提DNA后PCR扩增,琼脂糖电泳初步筛选、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观察结果。对照比较肿瘤组织DNA与自身正常组织DNA的微卫星条带,分析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情况。 结果 44个微卫星位点中共有8个微卫星位点出现MSI变化,其中ABR8、ABR153和ABR659叁个位点的发生率较高,为8/10、7/10和8/10。另外ABR107和ABR520两个位点的发生率分别为4/10、2/10,其它位点的发生率都较低,为1/10。 共有8个微卫星位点出现LOH变化,其中ABR4、ABR107和ABR189叁个位点的发生率较高,为8/10、4/10、6/9,其它位点的发生率较低,均为1/10(ABR493为1/9)。应用ABR107、ABR4和ABR8的组合就能覆盖所研究的10个样品,进行鸡马立克肿瘤MSI的分子诊断,以及8个样品进行马立克肿瘤LOH的分子诊断。 结论 首次发现鸡马立克肿瘤在2号染色体上存在微卫星不稳定性。马立克肿瘤可出现多个微卫星位点的改变,提示马立克肿瘤的发生、发展涉及不同基因的多部位、多步骤改变。以PCR、电泳为基础的微卫星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检测出染色体内部的微小缺失和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并予以定位。为研究马立克肿瘤的发病机制及分子诊断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方法,也为马立克抗病育种提供了分子标记的基础资料。

参考文献:

[1]. 急性白血病的7号染色体杂合性缺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D]. 肖农. 安徽医科大学. 2003

[2]. 白血病患者8号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杂合性缺失的研究[D]. 王文斌. 青岛大学. 2002

[3]. 5号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与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关系的研究[D]. 于燕霞. 青岛大学. 2004

[4]. 急性白血病7q杂合性缺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J]. 夏瑞祥, 倪婧, 汪渊, 周青, 杨明珍. 实用癌症杂志. 2005

[5]. 白血病患者11号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杂合性缺失的研究应用[D]. 吴春梅. 青岛大学. 2001

[6].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微卫星不稳定性关系的研究[D]. 王忠英. 青岛大学. 2005

[7].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EL基因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的临床意义[J]. 管洪在, 王海燕, 乔宏, 吴春梅.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6

[8]. 微卫星寻找和确定抑癌基因[J]. 王黎明.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1997

[9]. 马立克氏病病毒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后4号染色上基因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D]. 尚月丽. 南京农业大学. 2007

[10]. 鸡马立克肿瘤发生后2号染色体微卫星标记变化的研究[D]. 夏继飞. 南京农业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急性白血病的7号染色体杂合性缺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