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思考_行政管理论文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思考_行政管理论文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体制改革论文,战略论文,行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314(2007)06-0011-06

进入新世纪,我国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新形势新任务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更为迫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基本国情出发,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相适应,整体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并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切实加强领导,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深刻认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规律

首先,要深刻认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我国的基本国情仍然是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必须把改革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恩格斯曾经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3页)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也是配套进行的改革,不仅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解决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还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保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发展人民民主,健全国家法制,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

其次,要深刻认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事情,世界上没有先例。从根本上说,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走出一条自己的路。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其显著特点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指导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正在形成;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和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正在形成;转变政府经济职能,加强宏观调控,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正在形成;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正在形成;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形成。需要强调的是,与西方市场经济不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与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相辅相成的。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实现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统一、相互促进,把政府管理有形的手与市场机制无形的手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当前,进一步完善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迫切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动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

再次,要深刻认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重要的发展阶段。从国际上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信息化的步伐加快,使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形势下,一方面,我们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与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与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提高公共管理的质量和效能,从而进一步提高在资源配置和使用上的效率,防止政府管理失灵。从国内看,我国的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些都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我们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提高行政效能和政府管理的水平。应该看到,从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世界范围的公共行政改革已经进行近30年的时间了。尽管各国的改革模式不尽相同,做法和手段也各有特点,但是一个共同之处都是把提高政府管理的质量和效能作为公共行政改革的重要目标,进而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解决政府的诚信和与公民关系问题。党的16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再提出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的要求,特别强调全面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必然是充满活力的高效能、高效率的政府。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战略的、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切实加强领导,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另外,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性。从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算起,我们已经经过了五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了增强自觉性,更好地推进改革,必须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特点再认识。因为,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往往由于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特点和规律缺乏正确的认识,而导致改革的不到位和出现失误。实践证明,只有正确地认识改革的特点,才能把握规律,使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些规律和特点主要是: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因而具有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特点;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改革,因而具有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相适应的特点;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对传统行政体制的革命,而摆脱传统行政体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不断深化的渐进性特点;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进行的改革,因而具有整体配套、协调推进的特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有中央的统一部署,又强调地方政府的因地制宜,因而具有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互动性特点;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进行的,因而具有复杂性的特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同时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因而又具有中国特色与创新性特点。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这一总体目标,全面推进政府管理的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现代行政管理体制是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与完善的。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行政管理体制也不断发展完善,并最终形成了以公共行政体制为一般模式的政府管理制度。

公共行政体制指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政府管理制度与组织体系。公共行政体制的实质在于其公共性、公正性与服务性。公共行政体制的基本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公共管理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集中在正的外部性最强、公共性最强、弥补市场失灵、政府最有比较优势的公共领域,履行公共管理职能,行使公共权力,承担公共责任。政府必须集中精力提供公共教育、公共科技、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2.公共权力运行。在民主政治条件下,在行政权力体制上实行民主政府制与责任政府制。政府必须对议会负责、受法院的司法审查的制约,从而保证政府对立法机构、对法律、对人民负责。

3.公共组织体系。适应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能、高效地提供大量公共服务的要求,在政府组织管理上普遍实行大部制,并实行政府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的相对分离。

4.公共财政体制。现代政府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实现了政府财政的公共化,也就是实现了财政收入的公共化与财政支出的公共化。公共财政的主要功能就是矫正市场失灵、提供公共服务、调节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以及稳定宏观经济。

5.公共治理结构。当代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由统治到治理的转变,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其基本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上的主体多元化,公共服务主体由单一的政府扩展到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二是公共权力结构上的分权化和自治化,实行地方自治、基层自治与社区自治。

6.公共效能管理。公共行政是一种有目的的管理活动,必须讲求经济、效能、效益与质量的原则。这就要求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再造政府公共服务流程,推进政务公开与电子政务,实施政府绩效管理与行政问责制。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需要借鉴国外公共管理的做法和经验,但我们建立的是社会主义的公共行政体制,与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共行政体制相比,具有根本的区别。这主要是,社会性质和政治制度不同。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绝不能搞多党制;坚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在经济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结构,绝不能搞私有化;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通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些基本的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就是在这一前提下进行的,因此我国的公共行政体制从本质上看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政府是社会公正与社会利益的代表者,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衡量政府工作的标准就是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在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下,政府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与社会公正的保障者。政府必须切实履行职责,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作用;注重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建立一种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收入分配保障体系;注重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保障等。其根本目的,是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需求。

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的基本任务,是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相配套,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向综合化、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向以人为本、便民高效、程序规范、公开透明的根本转变。

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相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可以大体分三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十一五”规划期间),全面履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主要是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职能、加强市场监管职能、完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建立相对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提高政府公共效能。第二阶段(“十二五”规划期间),从根本上解决行政管理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基本建成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的基本框架。第三阶段(到2020年前后),根据形势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律制度,重点推进民主治理与公共治理进程,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

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的基本任务是:通过政府职能转变,形成完善的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体系,建设服务型政府;以规范公共权力运行为核心,建设法治政府与责任政府;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为中心,建设精干、统一、高效的公共组织体系;以财政支出公共化为中心,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转变政府管理方式,推进公共治理的进程;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切实提高政府公共效能。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各级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逐步完善,社会管理职能得到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加强,行政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但是,面对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不适应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现象依然存在,国有资产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体制还不够完善,社会管理体系不健全,公共服务职能仍然比较薄弱;政府机构设置比较合理,部门职责交叉、政出多门、权责脱节、监督不力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中央和地方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执行不力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依法行政观念不强,有法不依、多头执法、执法扰民现象不尽普遍,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必将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进一步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提高政府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为出发点,以规范行政权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切入点,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应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科学设置、全面正确地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特别要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第一,准确定位,科学配置职能,切实做到“四个分开”。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是转变政府职能的核心问题,因为只有做到“四个分开”,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各级政府应该树立责任政府和有限政府的观念,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政府权力,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职责范围,明晰和规范部门之间、岗位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权责。也就是说,政府不应该代替市场主体和包办企业行为,要管应该管和能够管的事情,不管不该管和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凡是应该由企业管的事情,要交给企业去自主决策;凡是应该由社会管的事情,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凡是应该由市场管的事情,要让市场去解决。

第二,完善政府经济调节职能,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和机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关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和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加速转变的重要时期,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产业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对就业、人口、资源、环境等提出了挑战。为了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大幅波动,要切实履行宏观调控的职能,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各级政府必须认真贯彻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宏观调控的基本主题,努力把实现经济总量基本平衡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结合起来,把控制需求膨胀与增加有效供给结合起来。特别要进一步完善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减少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严格规范政府的投资行为,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要健全宏观调控的体制和机制,恰当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时机和重点,更多地运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实行间接调控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第三,按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进市场监管职能,健全市场监管体系。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地区封锁,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制定促进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切实解决多头执法、执法扰民、执法争利的问题;要健全市场监管的法律制度和社会信用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特别要加强对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领域的监管,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努力培育和规范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和专业服务组织,推动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管。

第四,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完善社会政策,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坚持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前提、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要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诉求表达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坚持把维护群众利益和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出发点;坚持依法办事,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政策、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方法,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要完善社会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反贫困政策,切实维护社会公平;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应急管理的能力,确保公共安全。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社区和基层组织建设,强化服务功能,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创造稳定、文明、和谐、向上的良好社会环境。

第五,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强化公共服务职能,采取得力措施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公共需求。要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增加财政投入,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健全社会救助体系。要不断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总量和质量,使公共服务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力争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使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要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公共服务模式,建立有效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包括社会性公共支出为主的公共服务支出模式,覆盖面广、水平适度、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公共服务消费模式,科教优先的公共服务增长模式,多元化、社会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等。

(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进一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是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确保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的要求,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加大机构整合力度,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精干、高效、实施政务综合管理、中央集权与地方自主相结合的公共管理组织体系。

第一,围绕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机构改革,使政府职能转变到位。要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明确界定部门职能分工;根据责任赋予相应的权力,克服职能交叉、权责脱节和决策、执行、监督相脱离的弊端。要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理顺政府与企业的职能关系,理顺国有资产产权关系。要按照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的要求,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减少行政审批。要按照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原则,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政府职能和权限,正确处理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第二,精简政府机构,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相对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而言,我国各级政府机构设置仍然偏多。一些国家建立“大部制”的做法,值得我们参考。随着政府服务综合化的趋势,政府间的管理与政府部门间的管理成为政府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政府必须实现全方位的管理,加强跨机构与跨部门间的管理。因此,要积极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机制,综合设置政府部门,实行“大行业”、“大产业”管理模式,实行职能穷尽与综合管理的原则,设立综合的经济管理机构,设立综合性的“大社会”、“大文化”、“大交通”管理机构。

第三,实行决策与执行职能分开,改革行政执法体制。要合理调整政府部门内部的决策职能和执行职能,推行决策职能和执行职能既相互协调又适度分开,实行政府部门内部决策职能核心化,同时建立各种专司执行的执行局。在保证行政首长对执行机构的适度控制的前提下,对执行机构实行严格的合同管理、绩效管理、法制管理与综合管理。要按照综合行政执法的要求,改革行政执法队伍,推行综合执法。在城市管理、文化市场管理等领域,探索建立相对独立、集中统一的行政执法机构,改变多重多头执法状况。

第四,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设立独立行政机构与事业法人,打破行政垄断,完善公共管理服务体系。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一个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制相适应、满足公共服务需要、科学合理、精简高效的现代事业组织体系。事业单位改革总的要求,是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首先,要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合理界定政府和事业单位的职能,该由政府承担的职能,政府必须切实履行,确保到位。该由事业单位承担的职能,事业单位必须切实承担起来;要改变行政权力事业化、事业权力利益化的倾向。其次,按照职能特点对事业单位改革进行分类指导。再次,要进行配套改革,包括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第五,规范和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完善行政咨询机构,建立健全决策咨询体制。按照发挥行业自律机制作用和完善社会自我管理的要求,规范和发展行业协会、咨询组织、鉴证机构等社会中介组织和专业服务组织。要改革当前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议事、协调机构过多、不规范的问题,设立综合性议事协调机构,健全议事制度,建立健全行政决策咨询体制。可在行业组织和政府机关中设置若干岗位,实行聘任合同制,定期聘任专家学者任职。应进一步发展各部门、各行业的咨询机构,形成咨询网络,重点发展城市管理、金融证券、交通运输、高新技术、工商物价、房地产等行业以及战略规划性咨询组织。

第六,加快编制立法进程,实行机构设置的法治化,促进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十七大提出,要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严格控制编制。我们要尽快制定颁布机构编制法规;要建立健全编制执法监督制度;要增强机构编制管理预算约束机制和监督惩处机制,增强公共财政预算对机构编制的硬约束作用;同时加强对机构编制的审计控制,编制执法情况应列入任期审计内容,实行编制责任离任交接制度。

(三)全面推行依法行政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认真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各项任务,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一要进一步规范政府立法行为,加强政府立法。要把改革发展中的重大决策与政府立法紧密结合起来,特别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政府立法。

二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规章、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完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努力提高制度建设质量。

三要进一步严格行政执法,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高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完善行政执法程序。

四要进一步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和补偿等制度,规范行政复议程序,提高行政复议效能,建立健全行政复议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

五要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评价,建立科学的依法行政考核指标体系,着力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能力。

(四)健全行政运行机制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首先,要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协调又适度分离的运行机制。决策是政府管理的基本活动之一,是做好政府工作的重要前提。因此,行政决策必须坚持民主与集中的统一,坚持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的统一。这就要明确和界定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的基本内容,依法规定各类行政决策主体的决策权限,严格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健全行政决策责任制度,优化行政决策信息系统,努力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健全行政决策制度,当前特别要健全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制度、重大事项的集体决策制度、重大决策事项的听证和公示制度、专家咨询和评估制度、决策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同时,要正确处理决策、执行、监督的关系,使其既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又要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公共服务和行政执法的执行职能,原则上应该从决策部门分离出来,由专门的执行机构承担。

其次,推行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制度。一是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明确绩效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以及绩效评估的主体、内容、方法与程序。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要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情况、可持续发展状况、公共服务水平、社会和谐稳定以及控制行政成本、勤政廉政等情况作为评估的主要内容。三是坚持把群众公认作为绩效评估的根本原则,努力提高绩效评估的公正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四是逐步建立绩效预算制度和绩效审计制度。

再次,健全政府责任体系,推行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推行行政问责制,要坚持权责统一、依法有序、民主公开、客观公正、有错必究的原则;要规定行政问责的主体、客体、方式和内容,明确有关人员的政治责任、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规范行政问责的程序;要建立严格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对决策失误和行政不作为、乱作为造成严重后果的必须严肃查处;要建立健全行政问责机制,把行政问责与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绩效评估有机结合起来。

另外,要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形成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专门机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

(五)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手段。提高行政效能、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体现在政府管理和服务的运行机制、工作流程、技术方法、管理理念等多个方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深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全面清理行政许可项目的法定依据和实施主体,对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许可项目要坚决取消,对应该修改法定依据的要抓紧修改。对依法设定的许可项目,要简化和规范许可程序。同时,要加快配套制度的建设,建立严格的内外部监督制度,切实加强对行政许可权的监督和制约。二是大力推行政务公开。要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规范公开的内容和形式,使政务公开真正成为各级行政机关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强化政务公开监督机制,构建多主体、多渠道、多层次的监督网络;要把政务公开与实施行政许可法、财政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招投标制度改革和扩大基层民主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形成综合效应。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政务信息对经济活动和社会事务的引导和服务作用。三是加强电子政务建设。要进一步发挥电子政务在提高政府管理效率上的作用,加强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政府内部流程再造和重组,推动电子政务和政府绩效评估相结合。要加强电子政务在提高政府社会管理方面的应用,进一步优化社会管理的业务结构,提高应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推动民主参与,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要进一步促进电子政务在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中的作用,促进公共服务手段和形式的整合,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制度和公共服务绩效评价机制。四是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反对铺张浪费。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思考_行政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