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研究】
从互动交际看“来着”表“确证” *
饶宏泉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关键词: 来着;确证;互动交际;规约化;语境
摘 要: “来着”内部的同质性、表义及定性等问题一直都是学界热议的话题。文章基于互动交际语料,认为“来着”的核心表义是“确证”,包括三种类型:确证X的真实可靠、确定自己有所知晓和确定受话人知晓。它们与话轮形式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也反映了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回忆”“委婉”和“近过去”都是“确证”在语境中发挥作用的自然产物。文章梳理了不同语义理解的线索,为传统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汉语学界对“来着”这个重要的虚词关注已久,聚焦于“来着”的同质性、表义和属性等问题[1]-[15]。纵观文献,讨论的问题仍存有较多争议,提及“来着”的表义也不少。近些年更倾向于整合研究,试图厘清不同表义间的关系。屈承熹主张:“功能语法认为句末虚词可行且较为科学的研究路径是:先确认其核心功能,配合其情态意义,从而推演出前人所主张的多种多样的释义。”[16]3本文将沿着这个路径,基于互动交际的使用情况,希望能提供一个简单的解释。
本文的口语语料,一是来自《我爱我家》全部剧集的文字转写和《家有儿女》《武林外传》的部分剧集文字转写(共1237752字符,得到97例);二是来自我们转录的自然会话语料(目前410分钟,共126502字符,得到13例);三是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语言语料库(提取其中的100例)。这三类语料涉及从表演艺术到电视访谈到自然会话的不同互动类型,应能较好地反映“来着”的使用情况。
一、“来着”表“确证”说
宋文辉认为“来着”的原初意义是表示对事实存在的确证性肯定的语气。“来着”的“近过去”意义是其一般会话隐含的语义化的结果,是“来着”的确证性肯定这个情态意义的必然产物。[10]61宋文辉的分析提供了很好的阐释路径,尤其是他对疑问句“他刚才没吃什么来着”中“来着”所表肯定义的解读,认为这种肯定是“来着”的派生用法,意义更虚,从肯定事实的存在这个“知”域转变为肯定信念与言语态度的“言”域,是一种弱肯定。根据宋文的论述,可以得到下图:
图 1 “来着”的确证性肯定义
对此,我们有如下疑惑:第一,从“来着”所在的句子形式来看,除了语法上的主谓宾句和疑问句,还有一些语用的反问句和设问句,是否都能做“确证事实存在”的解读?第二,宋文只是从“在中性句式中一般不能受到否定”提供证据,认为“来着”是比较强势的肯定。他似乎更加强调其肯定语气,而并未对“确证”展开详细的论述;第三,张谊生等学者对两个“来着”的区分并未完全依据陈述和疑问[7],显然宋文没能解释疑问句中的“近过去”义;最后,宋文只是将“确证”作为原初意义处理,认为现在仍然存在,而“来着”语法化之后的“近过去”是现在的基本词汇意义。那么共时层面上“近过去”和“确证”两种解读的关系?另外其他表义如“回忆”“委婉”又是如何解读出来的?
我们注意到,学者们还将“来着”与“的”“过”进行类比。[1][6][7][13]就语气词“的”而言,吕叔湘指出“的”是一种确认的语气,就是表示确确实实有这件事,没有错儿。[17]263李讷、安姗笛、张伯江也从及物性和语体角度论证了“的”是广义的带有情态作用的语法成分,最本质的特点在于表示主观的确认态度。[18]史金生也指出“的”是传信语气词,功能可以概括为[+肯定]。[19]再看“过”,吕叔湘将“来着”与“过”做了比较。[6]348比较的前提是二者都表示“过去曾经有这样的事情”,显然这是一种“确证”。另据饶宏泉,“V过”的话语功能是论证说明,提供“信据力(argumentativity)”[20],即“为释话人推理提供可信的论据(引自完权[21]23)”。应该说,这些类比研究的文献也都从侧面传递着一个信号,即“来着”表“确证”可能是其核心意义。本文就依据这一思路,基于使用,从互动交际的视角出发,考察“X来着”的形式选择[注] “X来着”指的是“来着”所在的话轮建构单位(turn construction unit)。张谊生认为,“来着”除了用于陈述句末尾之外,经常出现在各种类别的疑问句后面。从疑问句的疑问性质,或者说疑问度来看,可以是确有不知的年代性问,也可以是明知故问的假性问,还可以是略有所知的揣度问,或者自言自语的虚拟问[7]62。本文参考张先生对疑问句的区分。 ,阐释说话人要“确证”的是什么,并用“确证”来统摄以往的表义问题。
二、“来着”表确证的类型和层面
“来着”所表示的“确证”属于强调性情态义。它是传信语气词,表示说话人的某种态度。具体来说,“确证”类型主要有:
治疗前3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3 组神经传导速度均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幅度高于对照I组及对照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2.1 强调X的真实可靠
自言自语的虚拟问,确证的是说话人自己对此有所知晓。如:
2.1.1 陈述句
2.2.3 真疑问
许子东:你倒是够忙的。
窦文涛:没错。
志新:我说什么来着 ,现而今这公共交通它就是成问题。
弹性固定是符合固定部位生理功能的一种固定方式,指在满足固定强度的情况下,保留固定部位一定的活动度,避免长期刚性固定导致的相关并发症(关节僵硬、骨性融合、内固定材料断裂等)。应选择有足够强度的内固定材料来维持固定部位的稳定性,便于早期活动,同时需符合自身微动特征。目前骨科应用(脊柱、肩锁关节、下胫腓联合等)广泛。下胫腓联合是复杂的微动弹性关节,微动连接可随踝关节相应运动。下胫腓联合韧带复合体的功能是加强踝关节的稳定性,维持关节在轴向、旋转及前后方向的应力平衡[8-10]。故实现下胫腓联合的弹性固定至关重要,目前弹性固定种类繁多,各有优劣。
汪永晨:然后我就放了这个,因为我刚刚看了海豚湾的电视,我就拷下了几张照片。我就当场放来着 ,这个照片,对。当时这个我旁边坐的一个人,他就说,他就研究怎么吃鲸鱼的。
例(1)中大家在谈论环境与人的关系,汪永晨陈述了自己当时的行为“我当场放这个照片”,因而“来着”确证的是说话人自己的行为,对此强调肯定。
40年,铸就了一座雄厚的经济实力之城,同时又是一座古今辉映的文化之城。苏州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不足32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7万亿元,列全国第七;人均GDP由634元增加到15.9万元,列全国第三,超过葡萄牙等国家。与强大经济硬实力相得益彰的是,苏州又是一座古今辉映的文化之城,不仅是罕见的“双遗产”城市,还是全国唯一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2014年,苏州因其在平衡经济发展与传承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出色成绩获得李光耀世界城市奖。
(2)竹幼婷:对,这是我的一个社会关系维护的一个办法,甚至我还可以凑足几对,如果你来参加我的婚礼看上了谁,我又促成一个佳话,这是做好事来着 。
梁文道:婚礼是什么?为什么婚礼要搞的这么大或者婚礼要登报,让别人知道,因为婚礼从来就不是两个人的事,这根本是一个社会制度。
“做好事”是一种社会评价,“来着”针对这种评价做了强调和肯定,即“的确如此”。说话人还可以通过“来着”强调肯定有关的想法。如例(3):
(3) 有人说《捐助》开放式结尾让人觉得那小品完成得十分随便和仓促,谁知道呢,据说这很有可能是故意的,为什么呢,您别忘了头些年那《卖拐》,不是最后卖了三部吗?三部曲,今年原本想上去年那《不差钱》第二部叫《就差钱》来着 ,所以说他这个开放式结尾有可能是想搞系列,因此是不是准备为明年春晚打下伏笔?
使用AMOS进行结构方程建模及分析,以找出船员疲劳与疲劳影响因子之间的联系,船员的负荷矩阵见表5,基本研究方法见图2。
“来着”还能强调某种假设或推测的合理性,给予肯定态度。如例(4):
(4) 主持人:按相声里的说法,出门儿最幸运的事儿就是捡钱包,可最不幸的,不就成丢钱包了么?这两者的关系,明显是把自己的幸运建立在别人的不幸上了。当然,摄像头拍下的那位也未见得就有那么损,王先生本人就认为,人家本来也想拾金不昧来着 ,可一直没时间把钱包还回来,或者忙着忙着就忘了。王先生有耐心等,那位呢,也别辜负人家失主对您善良的信任。?
例(4)中主持人转述丢钱包的王先生的话,他认为捡钱包的人本来也是想拾金不昧的,“X来着”陈述的虽然是王先生假定的情况,但“来着”的使用增加了这一假设的事实性。下面的例(5)中“按说”是刘思伽在做推测,“来着”的使用对此给予强调和肯定。
近年来,中东地区、欧洲、澳大利亚等地也成为伊洛戈人的迁移目的地。他们在菲律宾举国实行劳务输出策略下进行短期迁移,前往世界各地务工,是海外劳工(Overseas Filipino Workers,OFWs)。海外劳工与返乡侨民这两个词严格讲来有不同所指:海外劳工受合同约束,以打工为目的,合同结束必须回国;返乡侨民则是那些长期居住在国外,取得或未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移出者,他们回到菲律宾只是出于短期度假的目的。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海外劳工在假期返乡探亲,就成了返乡侨民。这两个词虽然有不同强调,但有所重叠、时常混用。海外菲侨和海外劳工共同组成了该省乡镇节庆期间回到家乡的侨民人口。
(5)罗兵:几年前的美国人几乎是不会想到独立这种字眼的,但是此时宣告独立似乎成为了唯一可行的方法。
刘思伽:按说富兰克林一开始也不应该希望出现这样的局面来着 。
罗兵:对,不过当时的富兰克林也断言了,说派遣更多的英军去波士顿,只能证明英国对殖民地的敌意。
此外,如例(6)所反映的,虽然不是亲身经历(“听说”),但“来着”的使用,强调了说话人对这一信息的肯定立场,表达了一种确信无疑的态度:
(6)韩三平:他演员无外乎是几种情况,一个是形神兼备,演历史人物肯定是形神兼备是上策,形神都不备是下策,形神二选其一的时候选神弃形,这是基本原则。你神形兼备了以后,不见得就能演好这个角色,你比如说杜月笙,你比如说冯玉祥,你神形兼备还需要一个东西,那就是演技、技巧。
记者:我听说成龙还想演毛主席来着 。
Effect of admission-free park green space on place attachment of urban residents:
韩三平:他是一个玩笑,仅仅是一个玩笑。
从上述例句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来着”对X的确证主要是对其进行强调和肯定,其中的X不限于宋文辉所说的“事实存在”[10]61,因而有必要扩大“确证”的事实层面。再来看反问形式中的“确证”。
2.1.2 反问
反问形式所确证的一般都是已存在的事实。如:
(7)志新:什么什么?我一堂堂总经理我跟家专门伺候一保姆,这传出去不让人笑话吗?
志国:啊?
(8)罗兵:对,由于这《十日谈》对现世幸福的大胆追求和对禁欲主义的猛烈抨击,你想在那个时候,能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那就一定注定要遭到当时欧洲天主教会极度仇视了。
刘思伽:可不是吗,谁让他超前地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来着 。
截至目前,热电产业开展征集“金点子”活动以来,还完成了“天能超滤反洗水泵出口管道隔膜阀更换为蝶阀”“制作氧化计量泵进口水晶头”“#3盘式过滤器三通异向阀制作压力控制器”等众多“金点子”创新创效成果,给企业节约费用价值约百万元。
例(7)中傅老决定让志新去照顾生病的保姆小张,志新深感惊讶,放不下身段,于是傅老反驳志新的观点并表情严肃地手指志新,使用的是强硬的反问,确证的是“你当时生病的时候小张细心伺候你”这样的事实。例(8)中刘思伽使用反问表达对《十日谈》所表现的人文主义时代精神的确切证实。
2.1.3 揣测问
如果是对他人行为进行揣测发问,“来着”则强调这一推测的真实性,如例(9):
美声音色较为暗淡,比较协和,讲究的是融合音,因此独唱合唱都可以使用,尤其是在合唱中使用美声唱法,声音会更加统一,从而成为一个整体。民族唱法则是极具特色,由于它对嗓音条件要求本身就较之美声更高一些,所以歌唱也是为了尽力突出歌唱者本人的音色和特点,导致个性很强。虽然也有像过去侗族大歌等这样传统多人演唱的形式,但在近代的作品中,更多的是作为独唱来进行的,在大型的合唱中很少使用。
(9)和平:小张上早市了,我来吧。(掀开器皿)嘿,志国。
志国:嗯?
和平:昨晚上——偷着啃馒头来着 吧你?
傅老:革命工作不分贵贱啊!你生病的时候人家小张怎么伺候你来着 ?
说话人引用“老话”来引出后续内容,“来着”的使用确定自己对这句老话是有认知的,更重要的是激起受话人对下面要说的“老话”内容的期待以及关注。
相对于传统的人际互动、书信来往等交往方式,新媒体环境下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交往方式外,QQ、BBS、微博、微信等使大学生人际之间的交往更加多样和便捷。
志国:我没有啊!
和平通过种种迹象猜测志国应该是实施了“偷着啃馒头”的行为。从下一话轮来看,志国听到和平的猜测和质疑,先表示了惊叹,接着陈述自己并未实施这一行为。
2.2 确定自己有所知晓
在其他的一些疑问句中,“来着”还能传达另一种“确证”,即说话人确定的是自己对疑问词所指称的对象是有所知晓的,只是一时想不起来了。确证的是该信息是落于说话人自己的认识界域(epistemic territory[22])中的。
2.2.1 虚拟问
不管X是行为、评价、想法或假设等等,“来着”的使用都表达说话人确切地证实“的确如此”,加强对X的肯定态度。这种类型的确证一般使用陈述、反问和揣测问。
针对以上问题,李涛[2]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聚类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王晓耘[3]将基于粗糙理论和用户聚类相结合以提高协同过滤推荐算法精度;郭弘毅[4]在融合社区结构和兴趣聚类基础上,实现协同过滤推荐;段元波[5]通过对基于项目评分与类型评分进行聚类分析,降低了协同过滤推荐算法计算量;许鹏远[6]提出一种基于聚类系数的推荐算法,将推荐系统抽象为一个有向加权二分图并考虑聚类系数因素的影响重新定义相似度计算方法;以上算法较好地解决了以上传统协同过滤推荐算法计算量大的不足,但由于其并未考虑用户对项目评分时的复杂情境信息,因此推荐精度不高。
(10)宋扬:只能撞墙了。应该不会。提高维权意识。
老郭:应该不会。我刚才想说一什么事来着 ,前些日子我关注二手车。切诺基。
宋扬:大切小切啊。
例(10)中说话人是自言自语的虚拟问,“来着”确证的是自己刚才是想说一件事,但是具体认识记不清了。再如:
(11)窦文涛:说是原来里根跟苏联的戈尔巴乔夫还是谁来着 ,我忘了,开玩笑嘛,就是讲一个段子说,我们国家民主,任何一个国民都可以跑到白宫,我的办公室,指着我说,我反对美国总统,对吧?
查建英:对,对。
这里说话人都并非需要受话人来帮助回答,其中“来着”都表示说话人确定是有所知晓的,但想不起来了。之后“我忘了”表明说话人就此打住不再干扰交际意图表达。
2.2.1 假性问
(12)(和平气喘虚虚地上。门外一片噪杂)
和平:(整理衣服)好嘛差点儿没把我给挤死呢外头。
患者康复需要良好的环境,因此改善医院护理制度,基于患者良好的住院环境,不但可以帮助患者身体康复,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强化消毒制度的施行和监管力度,在开展护理管理工作期间,需要严格遵照无菌操作,避免患者在治疗期间产生感染其他细菌的风险,避免其他危害患者生命健康的事件出现,对于护理风险监控体系进行完善与提升,规范护理人员的各项护理操作,减少护理危险事件的出现几率。
和平:公共交通倒没问题,就是咱这楼道交通真让人受不了。好家伙!你大哥比我下班还早呢,还在外面挤着进不来哪!
例(12)中和平刚回到家,一边整理衣服一边抱怨外头太挤。小叔子志新立刻接过话轮做出评论。下划线“X来着”显示志新是在确证“我之前有这样的认识,现在的情况表明我的认识是正确的”[注] 朱红、关黑拽将“我说什么来着”区分为预期回顾型和预期植入型两种模式[23]。这符合我们的理解,即不论将要说的认识以前是否向受话人表述过,只要说话人认为自己的预期与现实情况一致即可。因此表述重点并不在“说”的行为上。 。虽然用了疑问代词“什么”,却是无疑而问,“来着”引出接下来的具体认识内容。“来着”和“什么”的配合激活的并非自己对该认识的回忆,而是受话人对说话人接下来所说认识的关注。从和平的下一话轮来看,的确是评价志新所提及的认识。
(13) 但是有一样,不能越俎代庖,别忘了老话怎么说的来着 ,清官难断家务事。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咱考虑考虑它不能够只停留在法庭上啊,您说呢?
和平:啃还不好好啃,你瞅这东一口西一口的。
(1)汪永晨:我大年初一,正好在京都参加一个世界环境大会。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有些真疑问句,说话人确定自己对此有所知晓[注] 英语中常用What was it again?来表示,其中的again也表明说话人向受话人表明自己对此是有所知晓的,只是希望再说一下。 ,同时也是确证受话人对此知晓,如:
(14)(司马运气,劈两块砖)
志新:好!(向傅老)瞧见了么?还不服,那个我说,您还会那什么来着 ?
司马:下面我再给老首长汇报表现一个——肉铁相搏术!
志新虽然是问司马,采用真疑问形式交出话轮,但“来着”传达一种确证:说话人自己是知道对方还会别的功夫的,但一时想不起来,于是发出请求。同时这种确证也是说话人确定受话人肯定知道。再如:
(15)白展堂:放手,大嘴放手!让他死!秀才,往里窜,大不了以后给历史留点遗憾。
可充当“买”的可能补语的形容词很少且多为单音节,只有“好、完、凶、多”,如:爱社越说别买别买,人们越买得[凶]。如果双音节形容词作“买”的可能补语,必须加极性程度副词“最”,如:加上后又识得好些柜台上的老板并能以最便宜的价格买得最[时髦]的衣褂,骂声便更小甚至变出了些甜味来。
郭芙蓉:啥遗憾呀?
白展堂:五百年以后,再提起本朝四大畅销书……那三本叫啥来着 ?
郭芙蓉:三国、水浒、西游记。
白展堂:每本都争相传看哪 !(用手势示意大嘴和小郭)
例(15)中下划线部分,白展堂虽然是在寻求三本书的名字,但其实传达的确证是自己知道“那三本畅销书”。其实有不少这样的“X来着”包含了定指代词“那”,这说明志新知道是哪个功夫、白展堂知道是哪三本书,意即说话人脑中是有那个功夫和那三本书的指涉,只是忘了功夫的名称和书名而已。
(4)表现在畜禽产品消费终端的应用。通过在畜禽产品安装质量安全等相关信息条形码,在购买畜禽产品时,消费者能利用超市或市场提供的查询机扫描条形码,获得包括生产日期、产地、企业名称、加工地、药残情况、检验检疫情况等信息在内的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进而保证消费者能真正买到质量安全的畜禽产品,使其安心食用。此类应用也能增加消费者对超市和肉品市场的信心与满意度,构建一个消费者信任、市场高质的“双赢”市场。
对于虚词研究而言,找到“最小对立对”应是最为严谨科学的方法了。功能语法研究启示我们,不仅要看语法成立与否,更要关注语法的适切表达问题。我们搜索了语料中“什么”的使用,虽然没有找到严格意义上的最小对立对,但有以下发现:
(16)志新:这观点还用形成么?一句话,第三者,还甭管他第几者,就是第八者,也是正当的!爱情嘛,还分已婚未婚?是不是?这个,人生就爱这一回爱完再说。啊!我用青春赌明天……(向小张)下边什么来着 ?
小张:何不潇洒走一回!
志新:嗳,对对对!啊,爸您说是吧!当然,您的这个思想比较封建,是不是不太同意我的观点啊?
(17)志新:嗯,爸,我看咱就甭铺这地板了,真要来客人,您把我轰出去。
小凡:我也可以住到学校去。
圆圆:我住同学家。
志国:我到单位值班去——爸,您看这工程您也可以下马啦,是不是?您看,您底下还有什么工程 ?
傅老:啊呀,搞一点儿改革是很不容易的啦,处处遇到阻力!下一个工程,我准备把我们家的家俱全都处理掉,请木匠重新打一套新的;还有,我准备把我的卧室和客室之间的这面墙统统打掉……
例(16)中志新对爱情发表了一番评论之后,开始引用歌词“我用青春赌明天”,但突然想不起来下一句了,于是转向保姆小张寻求帮助。[注] 视频中志新说出“我用青春赌明天”之后,“天”的尾音明显拖长且下沉,面部呈现思考状,眼睛迅速转动,表明他在脑海里搜索下一句歌词。经过1.2秒停顿之后,才转向小张弯腰发问“下边什么来着”。多模态的观察也表明“来着”的使用是确证说话人自己是知道的,只是临时记不得了。 “来着”的使用传达出一种确证意味,即自己是知道“下边歌词”的, 不管通过什么渠道听过或唱过这首歌,对歌词内容是有一定知晓度的,只是在当前情境中想不起来了。从后面的话轮来看,志新的“嗳,对对对”表明小张的回答帮助自己回忆起来了。但例(17)中志国是想岔开话题,请求傅老暂缓“这项工程”,所以询问傅老接下来的计划,由于并不知道傅老的想法,即对于“下面的工程”并不知晓,故而针对新信息的询问并未使用“来着”。
但是有一些真疑问,说话人的确并不知晓,但说话人能确定的是受话人是知晓的。这就是下面的第三类确证。
2.3 确定受话人知晓X
宋文辉认为,疑问句“他刚才没吃什么来着”中的“来着”也表示肯定,表示对说话人自己的确知道答案(虽然想不起来了)的肯定,也表示对听话人知道答案的肯定,或者对要求听话人给予肯定回答的肯定。肯定语气有所削弱。[10]61我们认为,有的时候,“X来着”采用真疑问是“确证受话人知晓X”的。如:
(18)主持人:这个秦腔有秦腔的味道!听说呢到你这里,秦腔呢就变成了另外一种味道!
嘉宾:味道没变,还是陕西的东西!
主持人:那你刚才刚上来吼的第一嗓子叫什么来着 ?
嘉宾:是叫王朝马汉。
主持人:这叫什么?
嘉宾:这个是陕西的秦腔,这是一段花脸的名段。
应该说,像例(18)这种情况不多。真疑问中“来着”的使用大都是第二类“确证”,即确定自己有所认识。
2.4 小结
综上所述,“来着”表“确证”涉及到三种类型,它们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还可以从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两个不同层面来看待“来着”。主观性是指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24]交互主观性是指言者用明确的语言形式表达对听者“自我”的关注。这种关注可以体现在认识意义上,即关注听者对命题内容的态度,但更多的是体现在社会意义上,即关注听者的面子或形象需要。[25]124-139、[26]我们发现,“来着”不仅表达说话人自我的立场态度,也可以表达对受话人的关注,一定程度上同时关涉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当“X来着”采用陈述、反问、揣测问和虚拟问的时候,“来着”表“确证”呈现的是主观性层面的强调情态义;而当“X来着”采用假性问和真疑问的时候,以听者为取向,“来着”则是呈现交互主观性层面的强调情态义。如下图所示:
图 2 “来着”表确证的形式和功能
三、“来着”的规约义与“确证”的语境识解
以往研究通常谈及三类“来着”的规约义:回忆、委婉、近过去时。其实这些意义都只能辐射一部分的“来着”使用情况。如果上面对“来着”表“确证”的分析是正确的话,那么这些规约义就是“确证”语气在具体语境条件下诱发并规约化的结果。
3.1 确证和回忆语气
有学者认为例(19)中“来着”表示纯粹的回忆语气:
(19) 一个叫石英梅,一个叫,嗯,叫,杨,叫杨什么来着 ?[注] 本例和例(22)均引自谢成名[14]67。
我们不否认这里的“X来着”是在回忆他人姓名,但去掉“来着”,说话人同样是在尝试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因而这种回忆语气并非“来着”所固有,那么为何会产生“来着”表回忆的解读?我们发现,这种解读最典型地出现在虚拟问中,而其中的“来着”表达的“确证”是“确定自己有所知晓”,即不管通过什么渠道,自己对此是有一定知晓的,这点说话人是能确定的。但是由于虚拟问中带有特指疑问词,如“什么”“谁”“哪儿”等等,针对的是信息的局部细节,所以“问自己相关细节”在语用上就推导出“回忆”的解读。再如:
(20) 叶海林:而且还有一点就是,我们从一个角度上去想这个问题,就是说在我们看来死亡都是很可怕的,但是在一个160万绝望的人口生活的地方,死亡并不可怕,它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
窦文涛:哦,他好像还有过一个什么博文,叫什么来着 ?
宋晓军:那是其实是以色列的一个作家写的,那个书的名字叫《死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就是说在这个地方,死亡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而且随着虚拟问的反复使用,语境也不断加推,前后文出现“我忘了”等词语,逐渐使其规约化。另外,在一些真疑问中也有回忆解读,这其实是由言者取向向听者取向的进一步拓展。即让对方相信“我对此有所知晓,是在回忆”,也请对方帮助给予提示。
(21)主持人:荣誉村主任啊,这个前不久我去上海采访。晚上的时候呢,那个上海新庄收费站等人,当时冷风嗖嗖那个大集装箱车,在我身边呼呼的过,我看着远处黑压压那个大上海啊忽然有一种恐惧的感觉。当时我就一起去的那个编导,建平就说,我说你你你,给你600块钱。我说那个你进去,我说你能这个买房,买车、娶妻、 生子再出来吗?那建平 ,你当时怎么说的来着 ?
建平:来了,我说那我可不敢。
3.2 确证和委婉语气
例(22)是一种礼貌的询问方式:
(22) “你叫什么来着 ?”……“司徒聪”
He认为这是“来着”的特殊用法,表达的是询问者的心理状态,通过礼貌的方式使用“来着”来传递信息“我知道你的姓名,但不记得了”,即所谓的委婉语气[5]111-112。He的观察很准确,而且已经注意到委婉和确证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来着”表委婉语气同样是有条件的,委婉最典型地出现在第二人称真疑问中。
第一人称体现不出来委婉,反而会有加强自己权威之语气。比如例(12)中的“我说什么来着”彰显自己对该事态的预先判断是正确的,从而强调自己的权威。对此构式,吕为光认为是预期信息标记,表责怪义的话语标记。[27]郭娟则认为表达了说话人一种自豪、炫耀的态度。[28]
第二人称真疑问,说话人询问的主要内容涉及“你的主要事迹是什么、您还会那什么、您还有什么优点、你姓什么、你叫任什么、叫什么、你叫什么名字、你以前是干啥的、你叫我什么、你叫嘛”等等。人际交往中,直接询问对方的姓名、优点、主要事迹和能力等信息显得突兀而且生硬,因而使用“来着”确证自己其实是有所知晓的,只是不记得了。比起毫无所知,“不记得”表达出对受话人的尊重,符合礼貌原则。
第三人称表述其实还是问第二人称受话人或第一人称自己,如例(15)。由于问的内容只是涉及知识信息,而不涉及自己或受话人的身份、能力等,所以委婉语气也不明显。可见,委婉语气其实是确证语气在第二人称真疑句中识解出来的。此时“来着”是调节“心理距离”的一种语言手段,体现了一定的人际亲密度。这可能与“来”有调节主观心理距离的作用有关。
3.3 确证和近过去时
很多学者都谈到陈述句中的“来着”表示近过去时。在我们看来,陈述句“X来着”中的确有不少可以解读为近过去时,但同样也有不表达近过去的,属于过去久远的或泛时表达,尽管张谊生认为可以允许主观心理距离的近。[7]63我们认为“近过去”同样不是“来着”固有的表义。那么“近过去”是如何推导并规约化的呢?一方面,“来着”作为语气词具有现实性,将所陈述的X与说话当下建立关联。另一方面,陈述句中“来着”是确证X的真实可靠,尤其是行为的真实性。说话当下要加强确证的话语动机可能是因为X的真实可靠具有当下价值,即陈前瑞等学者提及的“当前相关性”。因为行为事件具有动态变化性,因而尤其需要强调其远近值的不同,观察它对当前的影响。所以在不搭载时间词语的情况下,倾向于选择近过去事件来确证,以实现当下的言谈意图,这是认知和话语的互动使然。只不过“来着”的当前相关性会强化这种近过去时解读。
熊仲儒指出“近过去”义并非“来着”所固有,也可能是“来着”所体现的构式的意义。[8][9]宋文辉认为“来着”的“近过去”意义是其词汇意义,是一般会话隐含的语义化的结果,或者说是“来着”语法化的结果。[10]本文认为,“近过去”义是“来着”的当前相关性与行为事件的默认时间定位综合作用的结果。
3.4 小结
谢成名从认知三域的角度梳理了近过去、回忆和委婉三种功能用法的差异表现以及相互关系[14],并从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做了较好解释,一定程度上梳理了“来着”的共时变异和发展脉络。本文虽然也是探讨这些意义用法之间的关联,但研究思路与谢文不同,我们不是从三种用法的共时语义演变切入,而是基于会话互动的语料分析,提取出核心语义,再结合语境类型展现三种用法的识解机制。我们认为回忆、委婉和近过去时并非“来着”本身所固有,而是确证语气在某些特定语境中被识解出来的,“确证”才是“来着”的深层表义核心。
四、结语
传统研究聚焦于“来着”的分合、语义纷争以及属性定位等问题,莫衷一是。本文基于互动语料,从互动交际的视角来具体考察“来着”的表义和功能,指出“来着”的核心表义是“确证”,其确证的类型包括:确证X的真实可靠、确定自己有所知晓和确定受话人知晓,它们与语言形式有一定对应关系。对于学界普遍讨论的其他表义,其实都是该核心意义在语境中识解而不断规约的。另外,对于学界区分时制助词“来着1”和语气助词“来着2”,本文也可以提供另一种思考:两个“来着”的区分从句法语义上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基于使用分析,可以呈现两个“来着”在核心语义上的对接,这将有利于深入探讨“来着”的语义和功能。本文找出了不同用法之间的关联,并给以统一的处理,一定程度上梳理了语义理解的多种可能之间的线索,化散为整,其不同的用法解读可以寻找到清晰的推演痕迹,这给传统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宋玉柱. 关于时间助词“的”和“来着”[J]. 中国语文, 1981(4):271-276.
[2] 朱德熙. 语法讲义[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3] 王力. 中国现代语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5.
[4] 吕朋林. 也谈“来着”[J]. 汉语学习, 1987(3):10.
[5] He, Baozhang. A synchronic account of Laizhe[J]. Journal of the Chinese Teachers Association, 1998(33):99-114.
[6] 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7] 张谊生. 略论时制助词“来着”——兼论“来着1”与“的2”以及“来着2”的区别[J]. 大理师专学报, 2000(4):61-67.
[8] 熊仲儒. “来着”的词汇特征[J]. 语言科学, 2003(2):58-65.
[9] 熊仲儒. 再论“来着”[J]. 汉语学习, 2009(3):12-16.
[10] 宋文辉. 也论“来着”的表达功能——与熊仲儒同志商榷[J]. 语言科学, 2004(4):58-64.
[11] 陈前瑞. “来着”的发展与主观化[J]. 中国语文, 2005(4):308-319.
[12] 陈前瑞. “来着”补论[J]. 汉语学习, 2006(1):22-27.
[13] 刘林. “来着”的语义性质和句法环境探讨——兼与“了2”“过”的对比分析[J]. 语言研究, 2013(2):71-78.
[14] 谢成名. 论“来着”的三种用法——从行、知、言三域与主观性理论看[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4(1):67-74.
[15] 谢成名. 论终结性与“来着”的时体特征[J]. 世界汉语教学, 2015(4):491-502.
[16] 屈承熹. 从篇章语法到修辞解释[M]. 台北: 文鹤出版有限公司, 2016.
[17] 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44.
[18] 李讷, 安姗笛, 张伯江. 从话语角度论证语气词“的”[J]. 中国语文, 1998(2):93-102.
[19] 史金生. 传信语气词“的”“了”“呢”的共现顺序[J]. 汉语学习, 2000(5):32-35.
[20] 饶宏泉. 话语互动中“V过”的功能研究[J]. 世界汉语教学, 2017(3):311-326.
[21] 完权. 信据力:“呢”的交互主观性[J]. 语言科学, 2018(1):18-34.
[22] Heritage, John. Epistemics in Action: Action Formation and Territories of Knowledge[J]. 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2012, 45(1):1-29.
[23] 朱红, 关黑拽. 话语标记“我说什么来着”的功能及形成机制[J]. 新疆大学学报, 2016(2):141-145.
[24] 沈家煊.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4):268-275.
[25] Traugott,Elizabeth Closs.From subjectification to intersubjectification[C]∥ Raymond Hickey.Motives for Language Chang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26] 吴福祥.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1):18-24.
[27] 吕为光. 责怪义话语标记“我说什么来着”[J]. 汉语学报, 2011(3):74-79.
[28] 郭娟. 现代汉语疑问形式的话语引导标记研究[J]. 聊城大学学报, 2009(1):114-117.
Confirmation Meaning of Laizhe (来着)from Interactive Perspective
RAO Hong-quan
(School of liberal art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2,China )
Key words : laizhe(来着); confirmation;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conventionalization; context
Abstract : Identity, meaning and property of laizhe(来着) has been the academic subjects of debate. This research based on interactive spoken corpora, founds that the core meaning of laizhe(来着) is confirmation, including three types: confirming credible of X, antecedent cognition of speaker and knowledgeable of recipient. There is certain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se types and turn form. The confirmation meaning reflects subjectivity and intersubjectivity. The mood of recall, circumbendibus and recent past are all natural product from the role of confirmation in a specific context. This study clarify the clues among different semantic comprehension and provide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problems.
DOI: 10.14182/ j.cnki.j.anu.2019.04.011
*收稿日期: 2018-03-27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gxyqZD2016017)
作者简介: 饶宏泉(1981-),男,安徽祁门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 H146.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 2019) 04-0090-08
责任编辑:凤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