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论文_冯少霞 邓芳

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论文_冯少霞 邓芳

冯少霞 邓芳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目的:观察围产期护理对剖宫产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预防效果。方法:择取2013年3月到2015年3月期间于我院进行剖宫产的产妇共1000例,按照不同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接受围产期护理。对比两组DVT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无人发生DVT,发生率为0%;对照组有5例产妇发生DVT,发生率为0.5%。对照组远远高于研究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围产期护理对于剖宫产产妇DVT的发生,具有显著的预防作用,适合临床应用。

关键词:剖宫产;围产期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预防

[中图分类号] R2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由于医学发展和产妇对于分娩痛的害怕,剖宫产率居高不下。剖宫产虽然可以减少分娩疼痛,但术后需长时间平卧,从而易导致剖宫产妇在术后出现DVT等诸多并发症。在我国,剖宫产产妇产后DVT发生率在0.5-3.0%左右。DVT的发生会使产妇明显感到下肢肿痛并引起负性心理情绪出现,导致产妇的身心健康受到不良影响。本研究将探讨围产期护理对DVT的预防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到2015年3月期间足月,单胎,且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的、于我院进行剖宫产者共1000例,均取自门诊妇产科,具有代表性。年龄最低者24岁,年龄最高者34岁,平均29.17±3.84岁。最小孕周37周,最大孕周41周,平均39.44±1.74周。初产妇781例,经产妇219例。BMI为(29.87±3.51)kg/m2。无高血压病史、高血糖病史、高血脂病史。按照接受的不同护理来分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接受围产期护理和常规护理。两组产妇的孕周、产次、年龄以及其他基本资料(BMI,血糖、血脂、血压史)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1.2.1 围产期护理

研究组产妇则在入院后接受围术期护理,即在术前、术中以及术后三个阶段给予产妇更加详细、更有伦理性、对DVT更具预防作用的全程护理,其措施具体为:

1.2.1.1术前

在产妇入院之后为其实施健康教育,使产妇了解DVT的病因、诱发DVT的危险因素。尤其是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产妇,还有体形肥胖的产妇,都要重点进行讲解,使其意识到预防DVT的重要性,从而积极主动配合护理干预措施,使护理效果更加显著。

1.2.1.2术后

首先,应为产妇给予饮食指导。要求产妇及其家属应在术后6小时内不得进食硬质食物,术后应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的流食,直到肛门排气恢复后才可进食粥、汤等半流质食物。同时,必须保证产妇每日至少饮水2-3L,多吃新鲜果蔬,禁烟禁酒。此外,生冷、油腻、味道辛辣的食物不得食用,以免产妇出现便秘,并造成下肢静脉回流[1]。

其次,应为产妇加强对下肢的护理。术后应为产妇每晚泡脚,以活化下肢末梢血管的血液循环。若需输液,尽量选择上肢静脉进行留置,以免双下肢静脉在长期输液中受到刺激而发生渗液现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并且,若要选择下肢进行输液,也不得使用氨基酸、高渗糖等强刺激药物,以免血管因受到较大刺激而出现炎症。在护理下肢的过程中,需要全程监护产妇下肢的体温与肤色,若出现肿胀则要及时告知医生做DVT处理。

最后应为产妇于恢复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与按摩,以预防DVT的发生。即,在麻醉效果消退后,先令产妇去枕平卧6小时,在此期间由护理人员或产妇家属对产妇的双下肢进行按摩,随后指导产妇进行一定的功能锻炼——膝踝关节屈伸、足背锻炼等。在产妇体力恢复后,适当安排其下床进行短时间的活动。此外,要为产妇准备宽松衣物,以免紧身衣物与扎腹带等物品紧勒血管而使血栓形成。

1.2.2 常规护理

对照组产妇在入院后接受常规护理,术前为其告知各种注意事项,术后给予心电图监护,并实施补液与抗感染处理。虽同样接受了科学的饮食安排,也接受了一定的疾病宣教,但缺少研究组产妇接受的针对性下肢护理以及产后功能锻炼,故在伦理性上稍逊于研究组。

1.3 观察指标

在剖宫产后的1个月内进行随访,针对产妇的体温变化、疼痛感(VAS痛觉观察法)以及浅静脉的扩张症状(观察下肢体表静脉是否有隆起、呈蚯蚓状的外观)进行评分,所得评分即为症状评分[2]。对比两组产妇的症状评分以及DVT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参与实验研究的产妇,其临床所得相关数据均行软件包——SPSS17.0加以检验。计数资料(DVT发生率)采取(n,%)表示,并行卡方值加以检验。计量资料(症状评分)行(±s)表示,并进行t值检验。两组实验所得数据,经统计计算为P<0.05,则表明分组效果具有明显差异。

2 .结果

研究组无人发生DVT,发生率为0%;对照组有5例产妇发生DVT,发生率为0.5%。对照组远远高于研究组,X2=5.26,P=0.02<0.05,统计学有差异。

研究组的症状评分为(3.98±1.94)分,对照组的症状评分为(5.32±2.28)分,研究组远远低于对照组,t=3.17,P<0.001,统计学有差异。

3 .讨论

3.1 病例的代表性

本研究所选取的病例均就诊于门诊,病例量较大,最初无病或病情较轻,依从性稍逊于住院患者。但考虑到护理顺利进行的可行性与随访期较短等因素,选择了其中依从性较高、文化水平较高的100例患者参与本次研究。

3.2 护理的可行性

作为剖宫产术后有较高发生率的并发症,DVT通常会带来非常严重的结果。探究其发生原因,有如下几个:一是产妇在妊娠晚期其体内的血小板出现了功能变化,凝血因子大量增加,血液呈现出高凝状态;二是分娩时剖宫产手术造成胎盘蜕膜释放出更多的凝血酶,加剧了血液的凝固;三是术中术后止血药的使用使得血凝状况更加严重;四是产妇术后出血、出汗导致体内水分不足,导致血液浓度再次增加;五是长期卧床导致静脉血流变慢,血小板沉积于血管壁而导致血栓形成;六是肥胖产妇在术后体重、血脂以及血黏明显增加,更进一步推动了血栓的形成;七是高浓度药物给血管内膜带来的刺激性伤害以及下肢出现的静脉收缩使得血栓有脱落并形成栓塞的危险[3]。

针对以上危险因素,围产期护理采取了针对性的解决,如术后适当的康复锻炼、科学的饮食调节等,这些措施对DVT进行了预防。正因此,本文中研究组的DVT发生率和症状评分远低于对照组。

结语:

围产期护理可以有效预防的发生,对于剖宫产产后DVT具有较强的干预效果,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姚莉,陈长远.围术期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J].山东医药,2011,51(05):100-101.

[2]王春媛.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05):1181-1182.

[3]高丹丽,杨小杰,林黎明.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3):3581-3584.

收稿日期:2015-10-18

论文作者:冯少霞 邓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文摘》2015年第9卷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7

标签:;  ;  ;  ;  ;  ;  ;  ;  

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论文_冯少霞 邓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