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农民工子女对城市生活适应性的调查报告_农民论文

北京市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城市生活适应性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市论文,适应性论文,城市生活论文,调查报告论文,进城务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为了全面了解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的生活和适应状况,切实促进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市少年儿童的和谐相处,引导和帮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真正融入城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06年开展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社会适应及其与城市少年儿童和谐相处”课题研究。

本课题研究主要对北京市大兴区、海淀区、丰台区、宣武区、东城区、西城区的13所学校2395名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学校包括2所民办打工子弟学校、4所公办打工子弟学校、4所公立混合学校、2所未注册打工子弟学校和1所普通公立学校,调查对象为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二年级学生,其中进城务工农民子女1650名,北京市户籍少年儿童745名。此外,本研究还在调查学校间开展了参观访问和座谈交流。

一、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社会—生活适应

1.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家庭结构

本次调查发现,51.4%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家庭有两个孩子,22.6%的家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孩子,一个孩子的家庭占26.0%。相比之下,城市少年儿童中85.6%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三个或三个以上孩子的家庭仅占4.2%。

大多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生活了两年以上,其中32.8%的人在北京生活了五年以上。

调查发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以初中、小学为主。在父亲方面,初中文化程度占48.0%,小学文化程度占22.9%,高中、中专或技校的占了22.3%;而城市同龄孩子父亲的文化程度以高中、中专或技校为最多,占36.1%,大学本科以上占20.2%,初中文化程度占17.5%。母亲方面,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母亲文化程度以小学最多,占到38.2%,初中占35.4%,高中、中专或技校占13.5%;城市少年儿童母亲的文化程度高中、中专或技校占29.6%,初中20.2%,大专20.1%,大学本科以上20.1%。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父母多为个体经营户和体力劳动者。其父亲的职业主要是做小买卖的个体户、建筑工人及服务行业人员,分别占到29.7%、17.2%和10.9%;母亲中无业的占13.9%,个体户和服务行业人员的比例分别是30.6%和16.9%。城市少年儿童的父母从事脑力工作的较多。

本次调查中,我们特别考察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对父母职业的看法。结果表明,21.6%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表示不喜欢父母所做的工作,18.6%的孩子表示不为父母感到骄傲,甚至有7.8%的孩子明确表示讨厌自己的父母。父母的“形象”是少年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榜样,对少年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对父母“形象”的不满将会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社会适应产生消极的影响。

2.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居住条件

进城务工农民家庭大多居住在流动人口聚集的地区,69.1%的家庭其周边邻居多为外地来京人员,仅有16.2%的家庭居住在北京当地人集中的地区。46.0%的进城务工农民家庭居住的地方没有健身、娱乐、文化设施和公园;40.7%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表示“不喜欢自己居住的小区”。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家庭多以租用住房为主,居住条件较差。仅有17.2%的家庭购买了住房。在租房户中,86.3%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住在平房里,11.0%居住在楼房,2.7%的家庭住在地下室。另外,家庭成员居住在一间房子里的占42.4%,住在两间或三间及以上的家庭分别为34.6%和20.8%,其它为2.2%,这表明大多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不可能有自己独立的房间。

对于这样的住房条件,30.5%的孩子表示在家中自己没有安静的环境看书学习。

而城市少年儿童家庭自购住房的比例是78.2%,只有14.4%的家庭租房住。其它为7.4%,45.4%的城市少年儿童家庭拥有三间或三间以上居室,36.6%的家庭有两居室,住一居室的家庭仅有13.0%,其它为5.0%。

3.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学习更刻苦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请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和城市少年儿童对彼此在20个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看来,他们与城市少年儿童相比,优点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吃苦耐劳(74.2%)、坚强(65.8%)、节俭(63.2%)、学习刻苦(62.2%)、懂得感恩(60.5%);在城市少年儿童看来,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优点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吃苦耐劳(72.2%)、节俭(63.1%)、自理能力强(58.7%)、学习刻苦(58.5%)、坚强(57.3%)。

在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看来,城市少年儿童的优点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生活条件好(45.0%)、见识多(35.5%)、更多的文体特长(31.9%)、讲卫生(29.7%)、自信(28.1%);城市少年儿童自己评价的优点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生活条件好(59.8%)、讲卫生(53.1%)、善于交往(46.9%)、见识多(46.9%)、自信(45.3%)。

可以看出,无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还是城市少年儿童,都能看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身上的许多优点,这是他们适应城市生活,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基础。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在与城市少年儿童在交往中,若能相互取长补短,发现和学习对方的优点,则会有助于双方的共同成长和发展。

4.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经常做家务

与城市少年儿童相比,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经常看书读报、看电影、观看演出、外出旅游、逛公园和游乐场、去展览馆和少年宫、参加体育运动、参加同学聚会、参加公益活动等方面的比例都要低于城市少年儿童,他们的课余生活没有城市孩子丰富。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课余时间参加各类辅导班或兴趣班的比例也远低于城市少年儿童。只有34.6%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经常“参加与学习有关的辅导班或兴趣班”,31.0%经常“参加艺术、体育或其他特长班、兴趣班”,而在城市少年儿童中这两项的比例分别为63.3%和48.7%。在接触网络信息方面,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机会也比城市少年儿童要少得多,44.8%的城市少年儿童经常上网,而在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中只有20.3%。这些大概决定于家庭的经济条件。

另外,在课余时间,经常做家务活或帮父母干活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比例比城市少年儿童要高。84.7%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经常做家务活或帮父母干活。在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中,每天做家务或帮家里干活3小时以上的孩子有12.6%,在2~3小时之间的有15.6%,在1~2小时的有39.1%,而城市儿童以上各项的比例分别为5.1%、7.5%、41.0%。

5.多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父母关系融洽

多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父母关系亲密、融洽,亲子沟通顺畅。调查发现,56.8%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表示能够“跟父母很好的交谈”,44.9%表示在“父母的要求不符合我的情况时,我会说出自己的看法”。

但是,也有不少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父母的沟通中存在较多困难,24.1%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表示不能跟父母很好的交谈,31.2%很少跟父母一起做有趣的事情,这两个比例都远远超过城市少年儿童。另外,在节假日或过生日时,45.5%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表示不能经常跟父母一起出去玩。而且少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父母还存在着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的问题,调查发现,14.3%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表示“父母经常打我、骂我”,高于城市少年儿童的比例(11.6%)。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父母普遍支持孩子的学习,但在学习上实际提供的帮助有限。调查发现,只有49.1%的父母经常辅导孩子做功课或检查作业。这可能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父母大多从事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体力劳动有关,也与他们文化水平偏低缺乏辅导能力有一定的联系。

6.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生活满意度较低

本次调查发现,63.0%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觉得现在的生活很好”,63.0%表示“如果条件允许,愿意一直生活在北京”。但是也有20.1%的孩子觉得现在生活不是很好,20.2%表示不愿意一直生活在北京。与城市少年儿童相比,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生活满意度总体不高,在城市少年儿童中,82.2%,“觉得现在的生活很好”。

7.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关心北京的发展,但社会参与度低

多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表现出对所居住城市的关心。在调查中,62.2%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表示关心北京的发展变化,50.6%关心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但是他们的社会参与度不如城市少年儿童高。调查发现,55.9%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对居住小区环境的关心,远低于城市孩子(70.6%);经常参加小区活动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仅占26.6%,而城市少年儿童中则达到45.8%。

二、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学校适应

1.多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学业表现良好

在校行为表现是学校适应的一个最直观的指标,它主要包括学业表现和行为问题两个方面。调查发现,多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学校行为表现良好,89.4%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能够经常按时完成作业,82.1%能够专心听讲,55.2%能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交流,55.6%在讨论问题时,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51.3%经常参加学校的各种兴趣小组或科研活动。

尽管如此,他们的学业表现与城市少年儿童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在参与课堂交流以及学校活动方面。例如,69.6%的城市少年儿童能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交流,71.4%经常参加学校的各种兴趣小组或科研活动,均高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

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是影响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发现,一些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学习方法欠佳。只有39.5%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经常在课前预习老师讲课的内容,40.7%经常在课后复习老师上课时所讲的内容,45.2%能主动向老师提问或主动向同学请教和讨论问题。而在城市少年儿童中,经常课前预习的达到46.9%,经常课后复习的有58.O%,主动提问和请教问题的有53.4%。在调查中,27.9%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表示“因为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苦恼”。这说明,老师需要为这些孩子提供更多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学生的行为问题主要分为骂人、打架、逃学、吸烟、喝酒等外在问题,以及回避、害怕等内在问题。调查表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外在行为问题较少,但是内在行为问题较为严重。比如,36.7%的孩子曾经回避与他人交往,51.3%的孩子曾经被同学欺负,66.8%的孩子曾经感到害怕、紧张、担心。比例都远远比城市少年儿童高出十几个百分点(在城市少年儿童中,上述三个比例依次为25.1%、34.1%、52.2%)。

2.公办打工子弟学校学生参与课堂和学校活动多

进一步的数据分析表明,在不同类型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课堂和学校活动参与方面差异显著。在未注册打工子弟学校和民办打工子弟学校能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交流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分别有31.6%和50.7%,而在公办打工子弟学校和公立混合学校这两个比例分别高达62.8%和67.4%;未注册打工子弟学校和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经常参加学校的各种兴趣小组或科研活动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分别有27.9%和40.9%,而在公办打工子弟学校和公立混合学校这两个比例分别高达60.3%和71.3%。表明公办打工子弟学校和混合学校能够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提供更多的机会。

3.两成以上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想转学

在学校的心理感受是体现学校适应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调查表明,75.7%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表示自己喜欢学习,在城市少年儿童中这一比例为72.2%。相当多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具有较强烈的外在学习动机,表现出一种功利型的而非自觉的学习动机。数据表明,排在学习动机第一位的是“报答父母,让父母生活得更好”(78.1%);其次是“考上大学”(44.4%);第三才是“获得新知识”(44.1%)。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之所以好好读书,更多的是出于对父母的感恩,以及对考上大学改变命运的良好期待。

对学校的态度和对学习的信心也是影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在调查中,73.4%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表示喜欢现在的学校,71.7%相信自己有能力取得好成绩,70.4%表示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这表明大多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对现在就读的学校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

但是,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学校的不适应感方面远远高于城市学生。调查表明,14.4%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感到不适应现在的学校生活,15.2%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14.8%经常听不懂老师讲课的内容,15.1%不适应学校的课程内容,16.7%不适应学校的各种考试评比,20.7%的人表示“如果条件允许,想转学”。而在城市少年儿童中,对以上各方面感到不适应的比例依次为6.2%、10.0%、7.3%、8.5%、10.6%。

数据分析表明,不同类型学校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学校不适应感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公办打工子弟和公立混合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学校不适应感低于未注册打工子弟学校和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学生(见表1)。

公办打工子弟在学校生活、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和考试评比等方面的安排,能够比较好地满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需求,有利于减少他们的学校不适应感。因此,在此类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转学的愿望最低。同时,公立混合学校的生活、教学方法、课程内容也比较有利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适应。值得注意的是,公立混合学校在考试评比方面对借读生的考试成绩不计入教师的教学考评,使一些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受到与城市少年儿童不同的待遇,从而感到不适应。

4.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师生关系有待改善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还考察了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冲突性、支持性和满意度四个方面。

多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老师关系良好。调查表明,多数老师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67.5%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表示当他们“没有信心、回答问题紧张时”,老师能鼓励他们,55.1%表示“只要我有了进步,老师就会表扬我”,54.5%表示“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会主动请老师帮忙”。45.9%的学生认为自己“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是亲密而温暖的”,60.5%的人对师生关系感到满意。

但是与城市少年儿童相比,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老师的交往中,亲密感和满意度仍要低一些。调查发现,24.7%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表示“老师不太了解自己”(城市少年儿童21.3%),17.0%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觉得老师“很少注意自己”(城市少年儿童13.6%),15.8%觉得“班主任不太喜欢自己”(城市少年儿童13.6%),14.2%觉得“老师对自己不公平”(城市少年儿童为12.5%)。在师生交往中,老师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主动调适师生交往,密切师生关系,给予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更多的关注。

数据分析表明,不同类型学校学生在师生关系的支持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公办打工子弟学校和公立混合学校师生交往的支持性高于未注册打工子弟学校和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具体说来,在未注册打工子弟学校、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公办打工子弟学校和公立混合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表示“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会主动请老师帮忙”的比例依次为:51.0%、55.2%、56.8%和52.2%,“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会主动与老师联系”的比例依次为:25.6%、28.9%、34.7%和31.2%,“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老师会主动帮助我”的比例依次为:47.0%、49.1%、61.2%和56.7%,“只要我有了进步,老师就会表扬我”的比例依次为:61.8%、53.9%、76.8%和71.0%。可见,在公办打工子弟学校和公立混合学校,大多数老师能够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提供较多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与支持,这可能与这两类学校的教师素质普遍较高有关。

5.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交往意愿高范围应扩大

同伴交往在儿童的社会适应中占有重要位置,作用不可低估。调查表明,82.8%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有很多朋友,78.8%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喜欢与人交往”,65.6%表示“很在乎同学对自己的态度”。68.5%能够“与不同性格的人愉快相处”,58.1%能够“经常鼓励和关心同学”,54.1%能够“经常主动帮助同学解决问题”。

但是,与城市少年儿童相比,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同伴接纳感偏低,孤独感更高。数据比较可以看出,60.1%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表示“感到大家都愿意主动接近我”,城市少年儿童的比例为69.0%。对于“我觉得在班上很孤立”一项,回答“完全不符合”或“不太符合”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为72.3%,低于城市少年儿童的81.6%;而且回答“不能确定”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比例为16.1%,远远高于城市少年儿童的7.4%,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对自己是否受同伴欢迎心存疑虑。另外,22.3%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总觉得自己心中的烦恼无人可倾诉”,也远远高于城市少年儿童(14.0%)。

对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来说,与城市少年儿童的交往具有更为特殊的价值。城市少年儿童是他们感受和认识城市社会的重要途径,对城市同伴群体的归属感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城市社会的归属感和他们的城市适应状况。本次调查从总体来看,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市少年儿童的交往并不是很多。仅有35.8%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回答“在我的好朋友中,有不少是城里的孩子”,另一方面,仅有33.1%的城市少年儿童回答“在我的好朋友中,有不少是农村来的同学”。可见,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交往大多局限于“身份”一致的学生之间,城市少年儿童仍是他们的“圈外人”。这大概与部分父母不鼓励孩子与城市少年儿童交往有一定影响,调查发现,7.6%的进城务工人员不希望孩子与城市少年儿童交往,10.0%的城市父母不希望孩子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交往;另外,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市少年儿童彼此不懂得该如何相处也是一个可能的原因,12.6%的城市少年儿童明确表示“不知该如何与农村来的同学交往”,20.2%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也表示“不知该如何与城市少年儿童交往”。

三、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心理适应

1.九成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认为自己不是北京人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虽然居住在城市,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认为自己是城市人,也不认为自己的家在北京。调查数据表明,仅有8.0%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认为自己是北京人,88.2%认为自己不是北京人。此外,11.2%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觉得自己既不是北京人,也不是老家那里的人。这些数据表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心理上远远没有真正融入城市,部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甚至在身份认同上产生矛盾和困惑,成为“双重边缘人”。

2.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有歧视感

在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社会适应过程中,城市对他们的接受程度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调查发现,部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感到自己并没有被城市接纳,33.7%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感到北京人对外来打工人员不友好,40.0%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感受到当地人歧视,仅有41.9%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感到北京人与外来打工人员相处融洽。

对城市少年儿童的调查也表明,少数城市少年儿童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接纳度的确不高,8.2%的城市少年儿童认为城市的发展不需要外来打工人员,13.2%的城市少年儿童认为外来打工人员影响北京的市容市貌,9.2%的城市少年儿童认为外来打工人员是北京发展的负担,15.3%的城市少年儿童则认为外来打工人员不喜欢北京人。

3.七成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觉得生活幸福

调查表明,在主观幸福感方面,73.8%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觉得自己生活幸福,70.3%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满意,78.0%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在自尊方面,大多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对自己的认识比较积极,63.6%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60.3%认为自己有许多好的品质,75.7%认为自己能把事情做好,69.2%对自己感到满意。

与城市少年儿童相比,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和自尊仍显著偏低。具体说来,在主观幸福感方面,87.7%的城市少年儿童觉得自己生活幸福,85.9%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满意,86.2%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在自尊方面,80.9%的城市少年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77.2%认为自己有许多好的品质,84.9%认为自己能把事情做好,76.7%对自己感到满意。数字对比说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上低于城市少年儿童,学校和教师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外,需要更为关注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疏导。

四、政策建议

1.加强社交技能的培养

虽然大多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老师和同学关系良好,但是也有不少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上的表现不容乐观,在主动寻求老师支持、与老师建立亲密的支持性的师生关系,以及主动与同伴交往、尤其是与城市少年儿童交往方面存在一定困难。这些情况说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社交技能有待提高,只有提高社交技能,他们才能建立同伴网络,摆脱孤独感,才能采用更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同伴冲突。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才能够主动寻求教师、同伴的帮助,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

2.增加互信消弭歧视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北京感受到歧视,城市少年儿童对进城务工人员接纳度不高,把外来打工人员看成是北京发展的负担。这种错误观念导致城市少年儿童和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往往难以互相包容。这种相互排斥状况的改变依赖于社会营造起一种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氛围和环境,互相看到对方的长处,加深彼此间的认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才能适应城市生活,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中,这对双方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稳定和谐都是极为有利的。

3.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改善其家庭生活条件

本研究发现,在公立打工子弟学校和公立混合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比未注册打工子弟学校和民办打工子弟就读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许多方面的适应状况要好一些。而只有进城务工人员生活改善,他们才能在经济上有能力让子女去公立打工子弟学校、公立混合学校甚至普通公立学校读书,这对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健康发展有积极影响。因此,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不仅仅有助于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也有助于改善其子女的受教育条件。

4.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实行同城待遇

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进入城市公立学校与城市少年儿童同校读书、享受同城待遇,将有助于逐步消除城乡差异,促进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融入城市。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公立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其吸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的能力。要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纳入地方教育发展规划,并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协调,使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也能享受到公立学校的资源。对于进入公立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要与城市少年儿童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安排活动,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市少年儿童一视同仁。

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打工子弟学校的引导,促进其办学水平的提升。要将打工子弟学校的经费使用、学籍管理、校园安全、教育教学、教师选聘、教研培训等工作纳入地方常规教育管理之中。加大公立学校与打工子弟学校的交流、合作,实施有偿或无偿的资源共享。

5.建立适应人口流动的接纳性教育体制

适当调整中央的教育经费转移支付政策,将以学生户籍所在地为准支付教育经费,调整为以学生实际接受义务教育所在地为准,将义务教育经费支付给流入地政府,而不是支付给学生户籍所在地政府。从而减轻流入地政府的财政负担,调动他们接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进入公立学校就读的积极性。

完善学生流动的管理和登记制度。以户籍改革为依托,打破城乡壁垒,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小学生学籍档案。加强各级教育管理机构的横向沟通,使学生的档案能够随着本人流动。

执笔:赵霞: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王磊: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审改:孙云晓 孙宏艳

审定:郗杰英

标签:;  ;  ;  

北京市农民工子女对城市生活适应性的调查报告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