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的微观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微观论文,跨国公司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全球化是国与国的民族经济通过产品、服务、资金和技术的跨国界流动,摆脱国家管制,互为联系、互为依存,并且使这种联系与依存不断深化的一个过程。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贸易是国家间经济联系的最初阶梯,不涉及所有权变更的国际资本流动也只实现了世界经济浅度的一体化,而跨国公司引导的、以控制所有权为特征的国际直接投资才使得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具有国际关联的深度一体化的意义。跨国公司因其在多国拥有或控制价值增值活动,并在内部化市场中处理价值增值所需的、跨国界的生产和交易,极大地改变了商品、劳务、资本和技术等资源国际流动的格局与方式,而跨国公司的内部化市场,已并非是传统上连接国与国经济的世界市场,由此,构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微观基础。
跨国公司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扩张
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在绝对量上主要表现为:(1)跨国公司母、 子公司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全球跨国公司母、子公司数分别从1980年的1100家和98000家增加到1997年的53000家和450000家;(2 )国际直接投资额的大幅度攀升和国际直接投资总存量急速膨胀。1997年国际直接投资总流入再创新高,已升至4000亿美元,比1990 年增加了一倍, 比1980年增加了6倍。同年,国际直接投资流入的总存量已达34560亿美元,直接投资流出总存量达35410亿美元, 流入和流出的总存量已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21%。(3)全球跨国公司海外销售额的扩大, 从1990年的55000亿美元增至1997年的95000亿美元。而在相对量上,目前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增幅已明显超出世界总产值和国际贸易的增幅,1997年,这三项指标分别为10%、6.6%和4.5%,显示了跨国直接投资在全球经济中较为强劲的潜力。
这种前所未有还体现为跨国经营参与国及跨国公司活动所覆盖范围的扩张。跨国公司引导的国际直接投资在1979~1981年和1987~1990年也分别经历过两次高速增长的繁荣期。但是70~80年代的繁荣主要是受石油美元投资增加的刺激,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出与流入都只限于少数国家;而80~90年代的繁荣也只集中在发达国家。如今发展中国家不仅大量吸收国际直接投资,也输出资本,形成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群。1993~1995年, 发展中国家最大50 家跨国公司海外资产的增长达280%,是同期世界100家最大跨国公司海外资产增幅的10倍。1996年,韩国的大宇集团和委内端拉S.A.石油公司已跻身全球前100 家跨国公司的行列。自1995年以来的国际直接投资的繁荣真正体现了全球跨国公司的发展新阶段。
跨国公司是资本国际化的微观基础
1.跨国公司的投资体制是国际资本流动日趋活跃的微观渠道。
跨国公司的投资体制由内外两部分组合构成。内部投资主要是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间的资金流动,比如子公司从母公司获得股权或贷款形式的资金;或从自身未分配的利润和折旧提成。而外部投资则涉及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与外部市场间的资金流动,包括从母国的资本市场或金融机构获得外部融资,从东道国或国际市场获得外部融资:既可从东道国的银行借款或出售债券;也可直接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获得贷款或债券化融资。
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的跨国界分布使跨国公司的资金来源和资金流动具有资本国际流动的特征。就跨国公司投资体制中内部化的部分而言,由于是公司系统内的资金流动(由母公司为子公司筹措,或经由母公司从子公司向子公司调度),这部分资金的流动是不受国界限制,而且不受地理上分割的市场的限制的。即使是在国际资本流动受管制的国家,跨国公司的存在,及其进行的国际直接投资仍然是超越这种管制的。
近年来,跨国公司的投资结构中呈现出外部化的倾向。也就是说,跨国公司的投资更多来源于本公司系统外。联合国的投资报告称,目前,跨国公司外部投资约为其内部投资的四倍。目前统计的国际直接投资额实际上只包括内部投资部分,如果将跨国公司海外分支在当地投资或通过其他商业机构、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也计算在内的话,这一数字将可增加4倍。那么,1997年的国际直接投资额将不是3800亿美元,而是1.2万亿美元。更为重要的是,与以往跨国公司的外部资金多来源于母国资本市场或母国金融机构在投资当地的海外分支机构的情形不同,如今跨国公司外部融资的范围有所扩大,形式也更趋多样,直接构成了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组成。同时,跨国公司的投资体制对投资东道国的资本市场发育、发展、乃至成熟具有有效的促进作用,全球新兴资本市场的崛起显然离不开跨国公司在当地的分支机构的扩展。
2.跨国并购浪潮是国际资本证券化的助推器。
自1994年后,跨国并购大幅度升级。1997年,全球跨国并购额占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高达79%,突出显示了跨国并购已取代新建投资,而成为当今国际直接投资的最主要方式。
由于近年的跨国并购更多是采用股权转换实现,规模庞大的跨国并购交易依赖并刺激了股权资本的相互渗透,紧密联系,使各类股票、债券的国际发行比重逐年上升。并购规模的不断攀升一方面反映了国际资本市场的价格攀升,另一方面则明显是因为并购双方的市场地位和企业规模所致。1997年,超过10亿美元的跨国并购交易有45例,巨额跨国并购案多发生在能源经销、航空航运、电讯、医药和金融服务等高技术、现代化产业。
3.金融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巨大发展是国际资本紧密联系的重要纽带。
表1 90年代跨国兼并及收购额 (单位:百万美元)
国别分类1990 1991 1992 19931994
1995
1996
发达国家1*107128 46544 61611 54956
96669 127880 142292
发达国家2**
132762 71439 83712 97832 129123 168420 186411
发展中国家17785 1425
8460 96489297
9166 18433
发展中国家2
18177 10659 32174 48670
60983 52746 83396
全球总额1115637 49062 73769 66812 109359 140813 162682
全球总额2159959 85279 121894 162344 196367 237184 274611
接投资比重1
占全球直 78.48% 50.04% 72.51% 78.09%
87% 75.32% 78.68%
接投资比重2
资料来源: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1996世界投资报告:投资、贸易和国际政策安排》、《1997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市场结构与竞争政策》内表格整理。
*表中后带1的各项多数股权控制的兼并与收购额,引者注。
**表中后带2的各项多为兼并收购总额,引者注。
当中长期资金的国际借贷主要采取银行信贷方式时,跨国商业银行无可争辩地是国际资本市场上的活动主体。随着国际资本越益证券化,投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各类新生的投资机构转而成为证券化倾向明显的国际资本市场上的主角。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截止1993年,证券公司、各类基金组织、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所控制的全球资产达14万亿美元。金融机构的跨国经营不仅仍然是国际贸易持续扩张的金融基础,而且更是跨国公司向全球化运行的坚强后盾。全球范围的大规模并购与跨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筹融资安排能力、国际范围的信用支撑能力直接相关。
跨国公司是贸易自由化的微观动力
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创造及促进使得当代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呈现出互为关联、互为补充的状态。(注:传统论述中,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关系大多被认为是互为替代的。产品周期理论典型她将国内生产、出口、出售许可和国外生产分割为逐个推进的不同过程,认为只有当出口无利可图时,对外直接投资才会发生。)这种创造的促进既涉及跨国公司与外部企业的贸易,也包括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作用。事实上,跨国公司一方面犹如一般企业,由母公司或子公司直接从事世界范围的进出口;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公司系统内进行着技术、物品、和服务的交易。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与一般国内企业相比,跨国公司具有更高的贸易倾向,跨国公司及其海外分支所占进出口的比重超出其所占销售的比重。这不仅是因为跨国公司通常集中在贸易密集的行业,而且也因为其生产分布跨国化所必然引起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等的进出口。由此,一方面在跨国公司的母国,跨国公司成为进出口的主要创造者。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海外分支借助于公司拥有的国际销售网通常是投资当地或投资东道国最主要的国际贸易创造者。 (注:参见ERICD 。 RAMSTETTER主编《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与亚太地区的结构变化》。)
内部贸易构成了跨国公司超乎一般国内企业对当代世界贸易的突出贡献。据联合国的统计,目前约1/3的世界贸易为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企业内跨国界的贸易活动是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中的重要组成。这种贸易虽然同样引起商品的跨国界交易,但是交易双方实际是同一所有者,交易的价格也由公司内部确定,这种贸易既具有国际贸易的特征(跨越国界),也含有内部转移的因素(在公司内进行),事实上是通过企业跨国化的组织机制将世界市场内部化了。因此,内部贸易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国际贸易的原有范畴,而且使得当今的国际贸易进一步向中间投入品和知识产品推进。某些研究认为,就企业层面而言,内部贸易还是反映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如内部贸易比重高,反映企业生产国际一体化程度高。
在跨国公司生产一体化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内部贸易的内容和结构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在多国战略时期,内部贸易的主体是母公司向子公司输出必要的设备;在简单一体化时期,子公司因其在(公司系统内)价值增值链上所处的位置,与母公司保持单向或双向的贸易联系。处在下游的子公司,主要是从母公司进口(筹集)中间投入品;处在上游的子公司则主要向母公司出口(供应)零部件。进入区域一体化和复合一体化时期后,子公司与子公司间的贸易联系大大增强。表2 是美国跨国公司在70~90年代中内部贸易的有关数据。子公司与子公司间进出口在其全部贸易中的比重上升尤其体现了最近10多年来,全球市场经由跨国公司子公司网而内部化的事实与意义。
表2 美国制造业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及其结构分类(%)
母公司内部 母公司内部 海外子公司
出口占总出 进口占总进 内部进出口占
口之比 口之比 总出口之比
1983 33.8 37.9 55.2
1993 44.4 48.6 64.0
海外子公司
子公司间出 子公司间进
内部进口占
口占内部出 口占内部进
总进口之比
口之比 口之比
197730
37
1983 82.8
40
53
1933 85.5
44
60
资料来源:据联合国《1996世界投资报告》第104、105页,表TV—2、IV—3内数据整理。
跨国公司的战略性扩张是生产一体化的微观纽带
1.跨国公司区域及全球生产体系的形成
一体化生产的微观层面就是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生产向纵深推进,其跨国经营的分支机构在数量和地域覆盖上极大地扩展,在组织安排和管理体制上无国界规划。随着现代技术所带来的跨国协调成本的降低、投资政策壁垒的消除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加强,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经历了由独立于公司战略向区域战略,再向全球战略过渡的发展里程;跨国公司的经营目标向更广的区域及全球市场延伸,形成了区域一体化,甚至全球一体化的国际生产体系。区域一体化的跨国生产网络是由设在某一地区各东道国的子公司和作为供应商与分包商的非跨国公司系统的其他公司结合构成。90年代初,欧共体宣布于1992年建成欧洲统一大市场之后,刺激了许多跨国公司在欧洲实施区域一体化战略。英荷尤尼莱佛(UNILERVE)公司将分散在欧洲的16个分支组合为的“欧洲LEVER”, 统一负责整个区域的产品开发、销售和分销;法国汤姆逊公司则在区域范围内调整生产布局,其分布在德国、法国、西班牙和英国的分厂各负责一类产品的生产,各装配厂不再单独向零售商出售,而是将产品交由区域性营销分支统一负责,相应的,这些分厂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也在区域基础上统一安排。与此同时,非欧洲的跨国公司也加速了在欧洲的区域一体化。美国保洁公司通过建立欧洲商标组群来协调它在欧洲的各个分支;奎克(QUAKER)公司在布鲁塞尔建立欧洲总部,将财务、采购的功能集中于此,并负责地区范围的战略协调。
尽管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其集中于区域基础上的生产网络向全球市场扩张,但是,跨地区的一体化因素正被逐步引入跨国公司,尤其是在特大规模的跨国公司或全球公司的经营战略之中,海外各生产点互为独立的传统组织方式经历了巨大变革,集中的研究与开发、集中的中间投入品筹供、集中的财务和金融安排等,形成了公司职能跨地区的全球一体化生产体系。比如在研究与开发方面,丰田公司在美国进行研究与开发,在美国设计全球销售的汽车模型;福特公司则由欧洲福特牵头,把分散在欧洲和北美多个点的研究、开发与设计联网集中。在筹供与采购方面,美国ITT 公司将主要投入品——纸张的全球采购功能集中在比利时的子公司,有效利用国际价格波动来规划全公司的采购及库存;在财务与融资方面,瑞士航空公司的收益会计由印度孟买的一家子公司统一负责,后者运用母公司的技术,按照每天经营的附单,对公司全球范围的收益和应收款追踪处理;西门子则由德国总部负责对各地子公司或地区总部进行统一的制度化金融管理。跨国公司体系内的职能分工从最初的国内与国外之分,转变为地区范围内增值链上下或水平之分,并向全球范围内增值链上下或水平间的分工过渡。于是,跨国公司通过内部控制体系将不同国家的经济活动进行分工、并有机结合,使分布于不同国别和区域的生产过程之间建立起高度依存的关系。现在,不仅跨国公司的国别属性难以确定,其产品的生产国属性也难以辨别,一种以价值增值链为纽带的跨国生产体系由此形成。
2.跨国公司是国际技术转移的有效通道
跨国公司在高、中技术部门的集中倾向显示了它在生产、获得、掌握和组织技术性资源方面的突出优势。跨国公司通过其国际化生产网直接转移软、硬件生产技术,使得国际技术转移具有了动态的特征。据《1997世界投资报告》称,1996年全球70%的专利使用费支付发生于跨国公司的母、子公司之间。跨国公司还通过产品销售、客户服务和人员培训等实施相关技术的间接转移。国际间技术流动的形式趋于多样,这不仅是一体化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继产品、劳务和资本之后,连接国与国之间经济又一要素。
3.跨国公司的战略扩张方式
跨国并购已经取代新建投资成为当代跨国公司海外扩张的主要方式。优势互补型的跨国并购的不断盛行预示着在新的动机驱使下,一种新的投资类型的产生,那就是以寻求战略性资产为目标导向的全球扩张式的国际直接投资。目前这种强强之间的并购明显具有从对方获得某些自身不具备的优势,以削减成本,创新技术,保持现有市场份额,进入新市场,构筑全球一体化生产网的战略动机。除了股权式并购外,非股权联系的跨国战略联盟越来越扩展。最近十多年来,跨国战略联盟的数量和所涉及行业日益增多,联盟的各方不拘地理限制,不受市场地位约束,美欧、美日、欧日,竞争对手、多国巨头、发达国家企业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间均可为了市场利益而战略性地、暂时地结盟。跨国并购、跨国战略性协作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国际扩张的主导形式,这不仅被认为是“集体资本主义”或“联盟资本主义”形成的标志,(注:邓宁《FDI 在全球化经济中的作用》BNL季刊第191期,1995年6月号,第138~140 页。)更重要的是跨国企业之间资源和关系的重组在贯穿于整个发达经济世界中,也已部分渗透至发展中世界。由此,开放式结构成为加强世界经济依存的重要机制,成为国与国之间经济实现结构性一体化的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