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班级管理指导型模式实验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班级管理论文,模式论文,中学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班级是学校教育中学生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它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如何处理班级集体与学生个体的关系,从而充分调动班级中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是中小学教育中学生管理的基本问题之一。因而,探讨中小学班级管理模式,探索班级管理的规律,对提高学校教育的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模式是统一化、标准化、同步化管理,班级管理不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班级组织的自我生存力量和教育功能。班级管理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包办代替、管理不灵活、学生被当作单一的被管理者、学生班级组织应有的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都未能得到充分体现等弊端。
为了探索中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建构有效的班级管理模式,我们进行了中学班级管理的指导型模式的实验研究。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表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据此可言,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过程的主体性是指教师主体引导学生主体依据认识规律进行学习、认知和实践,以获得发展的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能动性、方向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一切教育活动不能变成由教师决定的活动,相反,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而,在学校班级管理中,正确处理教育者、管理者与学生的关系;个体与班级集体的关系;以及教师的管理与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管理的关系,是班级管理面临的基本问题。这些关系的核心是教师指导与学生自我管理的关系。因此,中小学班级管理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变领导为指导,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
人的主体性和自我教育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活动和交往,学生的主体性以及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难以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班级活动,形成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能力,促进班级管理有效地进行,从而发挥班级管理的发展性价值和教育功能。
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少年在高中阶段的心理发展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是认识能力、情感和意志以及自我意识已逐渐趋于稳定状态。其二是面向成人的闭锁性心理特征,呈现文饰的特点。自我意识的发展往往会伴随着一种孤独感,当这种孤独感需要“填补”时,于是就有了交际需要增长和交际选择性的矛盾。独立意识的增强往往会使自己腼腆发窘,惟恐在交往中贻笑大方,丢面子,既渴望倾诉心曲,同时又很不满意现有的交往方式。此时,同龄人的观察和评价要比老师更容易受到悦纳。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干部的自我管理与自我评价就更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二)理论假设
本研究的理论假设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实施指导型班级管理,有助于学生班级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三、实验研究的实施
本实验研究的对象是荆门市龙泉中学郑西银老师所带的9703班学生,实验的自变量是学生班级的组织结构和教师指导的方式。通过改变学生班级的组织结构,以及教师指导方式,促进学生班级的形成过程,以及班级的教育功能,观察和测量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状况。
(一)班级管理模式指导型的矩阵构想
矩阵结构是当代最新的组织结构,它在稳定中求变化,力图从动态平衡中调动组织结构的积极性。如图所示,班主任是该组织结构的全方位指导者,班委会和团支部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学代会监测班委会和团支部的工作,值周代表和值周班长是监测和管理的具体实施者。展开来讲,这个结构模式有如下几个功能:
第一,反馈功能。
第二,评价功能。
第三,调控功能。
第四,激励功能。可以图示为:
(二)班级指导的类型及方法
指导类项(办法及措施)
测评矫正
1.组织建设指导
2.目标及责任指导
3.方法建议指导
(1)干部方面:第一阶段——边试任边指导,以老师培教为主,扶助干部逐步具备基本工作能力;
第二阶段——边指导边提高,以干部做工作为主,班主任当好他们的参谋顾问;
第三阶段——边提高边自立,以学生干部独挡一面开展工作为主,班主任给以遥控式观察和关注。
(2)学代会方面:监查审议目的在于促进干部工作的改革和完善。要求本着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原则,分基本要求、较高要求和严格要求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实施督查,要谨防和禁止借督查之机对干部管理工作的负责精神和坚持原则行为进行报复。
4.测评矫正指导
(1)图示:
(三)班级管理指导型模式实验研究的原则
1.理论指导、计划先行、制度规范为据。
2.客观具体、循序渐进、均势制衡为上。
3.主导筹划、主体运用、民主自治为本。
四、实验研究的结果
通过三年的关于班级管理指导型模式的实验研究,我们发现,班级指导型管理式有助于班级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关于学生班级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班级管理指导型模式”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集体的主人,在班集体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摒弃过去班级管理中,只有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学生中“能人”的积极性,而大多数同学没有积极性的陈旧管理模式。
实施“班级管理指导型模式”三年来,实验班班风学风明显优于其他班级。本方案实验有利于班级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相互竞争的氛围浓烈,确立了每个学生在班级的位置。
高中三年,实验班班风正,学风实,人风新,学生当主角,班主任当导演,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取得了一系列优异成绩。实验班级三年被授予“青年文明号”班级、市先进团支部,主题班会获市一等奖。获市级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有10人次。
(二)关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
1999年9月-2000年7月(即实验实施阶段性结果考评阶段)我们着力培养学生干部自主自立,独挡一面开展工作的能力,以及实验主体班级全体学生的自控能力和创新能力,尽力为实验班和对比班提供条件、场所和机会,比如到学校各德育实验基地或贫困地区搞“手拉手”活动或到农村学校课堂讲课、或搞文化科技下乡或深入工厂矿区军营机关搞社会调查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学校领导及班主任只在事先提出意向,全部活动由学生自主,学校事后向有关单位地区收集反馈信息统计结果。
表1: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干部组织能力、独立解决集体问题的能力(简称“自决能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简称“自控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活动能力(简称“创新能力”)检测和调查结果对照。
2000年5月,荆门市中小学德育学会第六届常务理事会在我校召开,借此机会,我们邀请部分市内外德育研究专家以及部分常务理事会成员,就当今时代中学生个性心理水平及综合思想发展水平进行测试,精心拟题(分笔试,面试,紧急情况应对模拟测试),精心组织,分别对实验班及对比班进行了系统严格的测试,其结果表明,实验班综合水平明显高于对比班。
表2: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及综合思想品德发展水平测试结果对照。
人数 个性心理水平
综合品德发展水平
班级 级别
NX S Z
X S Z
9703
实验班
61
35.6 3.61 3.8733.9
3.6 3.71
9704
对比班
60
33.1 4.00 31.7
3.5
(三)学生文化课成绩
高考(满分150分)成绩
580分以 550分以 530分以 490分以 480分以 上省线
上人数上人数
上人数 上人数
上人数
合计
实验班 9703 1834
42 56
58
62
非 9701 1731
38 52
54
56
实 9702 1224
35 49
52
52
验 9704 1327
34 46
47
50
班 9705 1726
31 45
47
49
9706 1421
28 46
46
48
五、问题讨论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发现,学生班级管理必须处理好如下基本问题。
1.教师在级班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不管在任何情况下,班主任都是班级的指导者、教育者、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主任除了以非权力性影响力,如品德因素、能力因素、知识因素、情感因素来开展班级教育管理外,还应当合理使用班主任权力性影响来施教,切不可让班级管理放任自流。
2.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问题。在班级管理中,教师指导与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很难达到科学、理想化的境界,教师指导作用重在“导”,但不是“包办”。这种“导”是全方位的,包括班级班风、学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包括班级管理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这种“导”既有群众整体施导,又有个体个别“疏导”;这种“导”贯穿于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过程的始终,师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
3.班级集体中学生个体与班级集体的关系问题。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好班级集体中学生个体与班级集体的关系问题,意义十分重大。
4.班级管理中的说教与交往和实践关系问题。我们认为,班级管理中的说教、交往和实践关系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另外,在实验中,我们还认为,如何建立由学代会监测评价过渡到全员监测评价,如何更好地把握实验“模式”的能动作用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