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论文_孟果青

中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论文_孟果青

摘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倡“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然而,现阶段聋校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不能适应聋生学习需要的现象。作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语文教育更应该回归到生活当中,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引领聋生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从而使语文教学活动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中学;生活化;实践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一直紧闭四门,足不出户,“抱着教材打滚”,教师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把“应考”的需要作为教学内容取舍的唯一依据。这种应试,不但使语文在学生眼里失去了应有的魅力,而且由于教材的肢解,空洞的说教,使得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最终使教师追求的语文教育成效也无从谈起。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笔者深感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引导学生认识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社会,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生活积累生活经验,使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接壤。

一、要让语文教学回归现实生活

在新理念的指引下,笔者觉得要让教学活动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和水平。语文活动的终极目的是为生活服务,语文教学只有面向生活,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教什么;只有走进生活,才能从本质上解决怎样教。

1.语文讲读“生活化”

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要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设计课堂教学,要抱着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与生活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再回到课内,这样学生对课文理解才能上一个台阶,才能使课文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笔者先是按照很规范的教学模式进行,介绍背景,朗读课文,分析课文,还特别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具体分析。但学生学起来并不认为这篇名作精彩,讲到父亲给儿子买橘子这段时,学生还觉得很好笑、很好玩,认为实在不值一提。这也难怪,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和母亲很好,却对父亲颇多怨言,难以理解课文中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于是,笔者吸取教训,在另一个班讲这篇课文时,换了教法:先让学生自由地诉说自己对父亲的不满,然后谈谈我和父亲的关系,讲述父亲对我生活上思想上的关心帮助。通过笔者的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是深沉的,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的。引导之下,学生纷纷起来述说自己的父亲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故事。接着师生一起学习《背影》,学生不但不笑,而且连让学生表演父亲爬上月台的吃力动作都非常投入。在这样一种特别的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中,师生一起认真体味,分析了文章的语言,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达到了一种融合。

2.语文训练“生活化”

语文训练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所以训练的材料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讲短语知识、句子知识,可从学生的请假条入手;改病句练习,可从学生作文中找例子;修辞手法的训练,不防联系学生熟悉的各种广告……如在写信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事先做一个纸皮邮箱,先让每位学生想像一个地址。在写介绍校园的说明文写作中,我曾让学生走出课堂,做导游,带领学生从校门口游览校园,边走边给学生讲解空间顺序以及立足点的移动,学生面对眼前实实在在的景物,对空间顺序的理解自然是事半而功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语文教育“生活化”

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必须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把教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文课的思想教育不是外加的干巴巴的空洞说教,而应紧扣课文本身的教育因素,又须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如讲《皇帝的新装》时,我先引导学生分析小男孩的形象,并围绕“童心”二字展开讨论,然后笔者总结道:“可贵的童心是容易失落的,我们每人都应保持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敢于说真话。”然后鼓励他们对同学、对老师、对父母说说心里话,针对身边发生的事表达自己真实的见解和看法。对全班同学来说,安徒生使他们的灵魂受到一次洗礼,而对于笔者来说,安徒生“配合”笔者将语文教育融入学生生活并进入他们的心灵。

二、联系现实生活,加强生活实践

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课堂、校园、家庭、社会是语文学习的天然场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应养成事事、处处、时时吸收与应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挖掘生活中的语文教学教学资源,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1.日常生活“语文化”。学生不但要认真阅读课文,更应该博览群书。不但要认真写好每一篇作文,更应习惯于写信、写日记、写随笔,不是为了应付教师检查,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从打电话到会客人,从写留言到写申请书,从同学辩论到家庭讨论,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如果引导得当,学生也就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

2.班级生活“语文化”。班委选举时,让学生先写自荐书或上台讲演;每堂语文课安排一个学生进行“三分钟讲演”,讲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班干部在黑板上写个通知,让全班同学看看有无错字、病句;要举行运动会,让学生写入场词……这些都可谓“一箭双雕”。

3.社会生活“语文化”。我们的学生将来是要走上社会的,各行各业都离不开高水平的语文素质。作为语文教师,理所当然应结合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一工具,为改造社会尽一份公民的责任。街头交通、农贸市场、城市环保、治安状况,甚至个体摊点都可以成为他们关心、思考、评论的对象。如:针对校门外的安全隐患,笔者曾鼓励学生以“请遵守交通规则”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号召全校同学行动起来,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又如针对县城内的脏、乱、差问题,建议学生写一封《致全体公民书》,号召全体公民自觉地维护城市卫生,让每个人认识到“社会是我家,美化靠大家”。通过这类社会参与与语文实践相统一的活动,学生的收获,已远远不止是提高了读、写、听、说能力,更有日益增强的现代公民意识。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个开放、自由、灵活、阔大无比的空间,它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又用语文去装扮生活,这就是“语文教学生活化”。只有打开语文教学之门,把语文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从“必然王国”走进“自由王国”,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并运用语文这一工具。

(作者单位: 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窑头中学校 036499)

论文作者:孟果青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5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5

标签:;  ;  ;  ;  ;  ;  ;  ;  

中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论文_孟果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