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

摘 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立场,充分借鉴和吸收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思想养料和理论精华,为人类的前途命运划定了时代新坐标,标注了历史新方位,也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它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主要表现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形成的动力和源泉;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核心价值取向和原则;维护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深入探究并系统阐发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把握这一世界方案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蕴,而且是引领世界人民共同创造人类美好家园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人学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的一个重要政治范畴,也是我们党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地对当今世界的大局和大势作出的科学展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系统阐发和深刻论证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使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升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政治方略。它是我们党创造的一个根本性、方向性、原则性的国际战略思想,既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国际秩序观,又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国际交往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战略论断,并首次系统完备地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就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地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主旨,将人的需要、人的利益和人的发展作为立论依据和主要的研究内容,处处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思想理论精华。它所特有的、鲜明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既构成了我们把握当今时代发展潮流的逻辑主线,又为我们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跑线上,奋力开创人类发展的光明前景注入了无限的智慧和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主要表现为:其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形成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其二,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核心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其三,维护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

在系统的WebGIS应用服务软件平台上,用户能够实时在线交互式查询任意时段累积降水量、累积降水量距平、任意时刻气温、任意时间特征气温(最高、最低、平均)或气温距平、历史热带气旋信息、热带气旋特征统计信息、多家降水数值预报任意时段累积值、多家气温数值预报特征值等多类水文气象历史实时信息,查询结果能够按照用户要求在Web服务器中实时加工处理成数据表、点图、面图或柱状图(折线图)等多种产品快捷地返回到用户浏览器中展现。

船舶生活污水通过泵和固定管线排入后方自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就地处理;或接入码头生活区的污水池,进入市政管网系统,最终输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异地处理。大型石化企业自备码头通常将船舶含油污水通过专用管道送至码头后方的油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置。部分化工码头对货值较高的货物洗舱水通过固定管线输送回用于后方生产。

一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形成的动力和源泉

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既不是闭门造车的凭空创造,也不是脱离实际的高谈阔论。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对人民现实需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深刻洞悉和概括总结。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社会生活方式。它既植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又依赖于人的主体能动性的自觉完整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当代人类的迫切需求和发展愿望,而且有效地调整和解决了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与现实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突出矛盾和失衡状态。对此,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P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有充分回应和关切广大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获取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才能激发人民的无限潜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沿着科学光明的道路奔向美好的未来。

1.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逻辑出发点

构建利益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在公平正义原则的基础上,合理地分配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各获其利,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先进成果。这就要求我们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合理调整社会成员之间的具体利益关系,继而正确认识和把握隐藏在经济社会变化发展背后的客观规律。世界人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度从根本上取决于各国人民利益均衡与利益共享的实现程度。新时代要构建一个利益均衡与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就必须通过多元参与、理性协商、良性互动等方式来培育全体公民履行社会责任的主体意识,在发展的过程中兼顾公平原则与效益原则,这也是实现“天下大同”的题中应有之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在主动吸纳并有机融合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义利观的基础上,既生动表达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价值理念,又实现了科学理论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的有机统一。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要立足和着眼于时代发展和历史进步所引起的人民根本利益的内容和形式的调整与变化,又要深刻洞悉和把握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深层次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只有正确协调和有效疏导人民内部纵横交错的利益关系,才能自觉承担起维护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崇高使命。

①数据源。在计算机系统的实际运行中,抓包程序就是网络系统当中的数据源,经过对主机、互联网系统间数据包的拦截(数据源中包含数据库信息、系统相关信息等,以及互联网系统的数据结构),在数据源当中抓包的程序中手机数据信息,之后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2.服务人民的享受需要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重要价值准则

在服务人民的享受需要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倡导将人民的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自我享受与社会享受、价值享受与利益享受有机地统一起来,紧扣世界发展进步的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回应和关切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中实现社会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辩证统一体,它是由多个部分、要素和环节所构成的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而人的需要和动机便成为唤起和激发各个要素和环节的内在活力与生机的催化剂。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4](P286)马克思的这一论述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享受需要的满足和实现,对于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具有直接的决定性意义。同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协调运作和探索实践也必须尊重和契合人民群众的享受需要,才能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进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化升级。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系统、深刻地概括和总结了国内与国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更加强调对人民群众享受需求的规范、引导与服务,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高层次享受需求的质量与效益。它在深入思考与缜密谋划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大逻辑的基础上,广泛地凝聚起世界各国人民在享受需求方面的普遍共识与核心诉求,积极地回应了人民群众对满足自身享受需要的新期待与新愿望,深刻地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战略部署。这既彰显了对新时代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生活需求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规律的深刻洞悉,又反映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要求与发展趋向的科学把握,标志着世界人民在相互依存、相互协作的程度上又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新水平和新境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充分发挥其连接世界各国人民的战略纽带作用,就必须以开拓和融通世界各国人民的享受需要作为强有力的支撑。为此,必须主动瞄准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享受需求的新变化、新特征和新动向,积极探索构建能够有效带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习近平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3](P36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进一步彰显人的享受需要的综合性、多元性和发展性特征,建立科学、完整的多元服务保障体系,提升社会的整体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使之真正契合现代人享受需求发展变化的新趋势和新规律。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源于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在共建共享人类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才能团结和凝聚世界人民的磅礴力量,共同谱写人类历史的崭新篇章。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以服务广大人民的享受需要为其基本的价值准则,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充满活力、人民生活幸福的美好世界蓝图。

3.实现人民的发展需要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根本要求

在实现人民的发展需要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倡导整合与协调人民内部的各方面积极因素,促进人的充分发展、自由发展和均衡发展。习近平指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5]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是在着眼于解决人的发展需求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它对于提升人的全面发展的协调性与均衡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所倡导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与战略安排都精准地把握住了当今时代制约全人类共同发展、全面发展的症结与要害,为实现全人类的充分发展、协调发展开出了一剂富有中国智慧和中国特色的良方与对策。

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8](P82)因而,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人们正确妥善地处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分歧。因为这直接关乎社会关系的和谐、人民日常生活的改善以及整个社会秩序的团结稳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于准确反映和全面兼顾不同社会主体的利益诉求,理顺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缩小和弥合人们的利益差距,实现全人类的利益均衡和利益共享。“发展的目的是造福人民。要让发展更加均衡,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就要完善发展理念和模式,提升发展公平性、有效性、协同性。”[3](P482)利益共享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基础。利益共享符合世界人民的现实需要和发展愿望,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世界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本质要求。

二 尊重和保障人权: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核心价值取向和原则

人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享有的作为人的各项权利和自由。人权的主体是全人类,人权的内容必须反映和保障全人类的自由和平等。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习近平指出:“中国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同本国实际相结合,坚持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多年来,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保障了人民发展权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人权发展道路。”[6]习近平的这一论述深刻地揭示了人权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紧密联系及其辩证统一规律,并主张以共同体的社会组织形式将人的生存权、发展权、人格尊严权和人身自由权等基本的人权协调统一起来。

1.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致力于实现全人类的利益均衡与利益共享

1.人道主义原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首要原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医院要生存并求得发展就必须要在以“患者为中心,确保医疗安全”的基础上,做好成本核算,减少资源耗损。手术室作为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也应该积极响应号召,使用一次性无纺布取代传统棉布成为无菌包外包装材料,能减少科室使用费用,减少医院支出,提高医院经济效益。

2.自由原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基本原则

文科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在自身所积累的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创新能力的飞跃更是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不断量变积累息息相关。在夯实专业素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解决新问题和以往学习中容易墨守成规的老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树立问题意识,在怀疑权威中养成怀疑精神,在创新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师范技能竞赛、汉语国际教育技能竞赛、传统文化竞赛中的演讲环节、对联、格律诗创作环节都是孕育着文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武库。

所谓自由,是指人们有选择和支配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受别人摆布和奴役的权利。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由自由人组成的联合体,它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并把推动人的自由、自主、自愿发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建构的社会条件下,每一名社会成员都享有全面而充分的个体自由权利。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明确地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P294)自由原则是贯通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一条逻辑主线。这是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和谐、自由的社会生存状态,它坚决反对和抵制任何形式的剥削、压迫和奴役,号召人们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它不仅要使人民获得思想解放和行动自由,还要在经济活动、政治参与、文化发展、社会地位和人格完善等方面使人们获得全面、彻底的解放和自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人的自由发展扫除了各种障碍和羁绊,为人的自由权利的充分行使提供了制度保障,奠定了社会基础。自由始终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孜孜以求的神圣权利,也是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强大动力。可以说,自由原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只有将自由原则全面、系统、灵活、精准地融入和贯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之中,才能更加科学高效地指导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具体实践。在此意义上,自由原则不仅大大增强了世界人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认同度,提升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吸引力,而且有力地推进了人们深入思考、运筹和执行这一伟大世界方案的历史进程,进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3.平等原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核心原则

平等原则要求一切人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在享有最基本的人权方面,一律处于平等的地位,反对任何形式的等级制度、特权和歧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条件下,每一名社会成员都拥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和社会权利,都平等地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尊重与保护。是否平等成为评判一切人的社会行为以及社会规则是否合理的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平等权既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也是人们获得和享有其他各项人权的前提条件。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有牢牢奠基于平等原则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人权,才能充分调动全体社会成员齐心协力建设人类共同家园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才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巩固和完善保驾护航。对此,习近平明确指出:“主权平等,真谛在于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主权和尊严必须得到尊重,内政不容干涉,都有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主权平等,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7]我们不能把平等原则简单机械地理解为没有任何差异的“绝对同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包容多样性、尊重差异性、承认特殊性的矛盾统一体。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由多个民族、多个国家、多种文化、多元文明所构成的五彩缤纷和色彩斑斓的“万花筒”。“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7]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尊重和包容多样性的基础上所建构起来的有机整体。它主张各成员各实践主体在平等相待、平等协商、平等交流、平等发展的同一起跑线上,真正实现多样性与互补性的和谐统一。

本研究采用NDBI、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3种方法进行建成区提取,将提取出的建成区信息结合实地采样数据进行对比研究,选取分类最好、精度最高的方法作为本研究建成区提取方法.由于遥感影像存在同物异谱、异物同谱和混合像元等现象,基于光谱值统计的分类方法都难以避免错分、误分[13],因此需要对分类结果结合实地考察进行人工目视解译.目视解译结果表明,监督分类下的最大似然法分类精度最高,与实际地物的符合程度最为贴切.

三 维护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利益这一范畴所揭示的是客观事物的属性、特征、功能和作用对于满足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是推动人类社会矛盾运动的根本动力,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世界上纷繁复杂的事物和现象背后都拥有共同的本质和基础,客观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要在顺应、维护和捍卫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实践过程中才能逐步形成、发展和成长壮大起来。尽管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们拥有不同的、多元化的利益诉求,然而这些差异和区别却不能构成阻碍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绊脚石。这是因为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利益分歧,普遍利益远远大于特殊利益,核心利益远远大于非核心利益,长远利益远远大于眼前利益。世界各国人民的基本权利与核心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对此,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1](P60)这一朴实而中肯的论述深刻地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奠基于世界人民根本利益和谐统一基础之上的美好生活愿景。

尊重和保障人权既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鲜明特征和独特优势,又丰富了民主政治的内涵,夯实了世界各国人民团结合作的共同思想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主张打破束缚人的权利和自由的陈旧僵化的“条条框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矢志不渝地致力于全人类人权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人权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深化拓展的渐进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要勇于实践和大胆探索,又要充分尊重人的权利和自由的渐进性发展规律,在合理利用和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和优化人的经济权利、政治权利、文化权利和社会权利。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核心思想,吸收和借鉴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理论精华,并以科学的分析和缜密的论证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人学关于人权的思想理论宝库。

人的发展需要表现为人民对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的迫切愿望和美好期许。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不能忽视和撇开人民的美好发展需求,也不能淡化和消解人民对个体成长与进步的合理愿望和价值诉求。人的发展需要和美好愿景不仅仅意味着昂扬向上、生机蓬勃的辽阔的成长空间和理想的发展舞台,而且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前景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建构有力地拓宽和深化了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领域与空间,并使人的发展水平向着形态更高级、模式更先进、内涵更丰富的方向稳步前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愿望,而且充分体现了世界人民的共同发展需求。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世界人民传承文明与智慧、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而且是保障世界人民协调发展需求、激发人民发展活力的全新战略安排。它通过扶持、引导和带动人的全面发展,调动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建立起实现人人科学发展、人人自由发展、人人协调发展的高效的发展体制和机制。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发展进步标明了科学的时代新坐标,它深深植根于世界人民的心底,并升华为全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崇高理想。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和多层次的综合体系。它既包括物质生活层面的基本需要,又包括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和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生活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首先,在生存需要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主张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全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依靠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全人类的美好生活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和丰厚的经济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首先应该确立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东西。”[2](P78-79)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在密切关注并立足当前世界各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新需求的基础上,推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的重大决策部署和战略举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不可能脱离客观的物质基础和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更不可能跨越劳动人民的实践创造活动轻而易举地形成和确立起来。否则,它就会像“水中月镜中花”一般蜕变为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具体运用与实践展开,又为我们推动形成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坚实保障。

云计算是为了解决用户的存储资源不足和共享资源不足问题,将大量的服务器资源通过网络整合和调度重新分配给用户。高校之间、校内老师之间由于受到技术、知识产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课程资源很难实现共享,还可能有课程资源重复建设的现象,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网络教学平台在充分保护知识产权的情况下实现了跨地区的教学资源同步共享,通过彼此协商和网络确认实现相互间教学资源共享和学习交流[2]。

2.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致力于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

维护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世界人民在核心利益上的一致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根本的逻辑前提。然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并非简单机械的“同一性”,它是囊括了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领域的辩证统一性。这种一致性建立在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的基础之上。个体的合法利益、正当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和谐统一的社会有机体,是由一个个具体而特殊的国家、民族、社会组织、社会阶层和社会团体所构成的矛盾统一体。在这个庞大的统一体内部必然会衍生出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与分歧。个人的发展、利益的实现与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没有共同的利益,也就不会有统一的目的,更谈不上统一的行动。”[2](P490)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集中体现,是为个人利益服务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4](P84)对此,习近平曾深切地指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9](P36)这一简洁而睿智的论述为我们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提供了鲜明的价值导向和科学的实践遵循。

所谓人道主义原则,就是要承认和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把人放在第一位。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建立在人道主义的原则和基础之上,它把人的尊严和价值作为一切行动的先导和前进的指南,注重在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相一致的基础上,统筹推进人权领域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完善。人道主义原则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人与人的统一关系,而且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和谐统一的多重含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充分彰显人道主义原则的精神,绝不能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割裂开来,而是要在人道主义原则的指导下,以人文主义的整体性视角观察和对待世间万物,在差异中寻求和谐统一,通过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实现天下和谐的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一项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和宏伟事业,而且强调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在广泛凝聚全人类人道主义共识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将全人类的人权事业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境界。人道主义原则的贯彻落实体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之中。人道主义原则将人权作为最高目标和价值追求,倡导人们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帮扶、团结互助。“面对频发的人道主义危机,我们应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为身陷困境的无辜百姓送去关爱,送去希望;应该秉承中立、公正、独立的基本原则,避免人道主义问题政治化,坚持人道主义援助非军事化。”[7]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捍卫和保障全人类的人权事业的社会共同体,它注重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人权发展经验的相互交流和彼此借鉴,并给予每一名社会成员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道主义关怀。

人类命运共同体克服和摈弃了“虚幻的共同体”所带有的欺骗性、盲目性、对立性和自私自利性缺陷,将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作为一切社会关系和实践活动的基础和生长点,因而它又是人的需要、利益、目的、价值和人的发展的现实集合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承载着亿万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也是个人与集体、民族与国家实现良性互动的崭新的社会运作机制。它所倡导的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体系既回应了每一公民个体对自身特殊利益的热切期待,激发了社会成员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又在捍卫集体利益的实践中保障了整个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努力使全体人民共同享有更加幸福更加安康的生活。个人利益是集体利益的组成要素,集体利益又是实现个人利益的前提和保障。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不仅是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必要条件,而且是打开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门的金钥匙。总之,从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是我们全面而清晰地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属性、整体面貌、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的关键锁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有充分满足和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创造和累积起丰厚的物质财富,才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和巩固营造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坚实的经济基础。当今时代,世界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的内涵和外延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与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深刻领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世界人民的本质需求与核心共识,才能真正做到从世界发展的全局与大势着眼,引领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朝着以人为本、开放包容的方向持续健康发展。“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当前,民生工作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内在条件都在发生变化,过去有饭吃、有学上、有房住是基本需求,现在人民群众有收入稳步提升、优质医疗服务、教育公平、住房改善、优美环境和洁净空气等更多层次的需求。”[3](P37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改善民生上,着力提高服务民生质量和效益,形成促进人民共同富裕的体制架构,不断地为世界人民的生产、生活与工作提供更加优质、高效、普惠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物质保障条件。

四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发展、协调发展、健全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人的片面发展、畸形发展、失衡发展而言的,它是人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素质和禀赋的共同发展。马克思指出:“把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0](P530)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本质的充分展现和自我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人人都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条件和平等的自我提升机会的社会共同体,它着眼于每一名社会成员的广泛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虚幻的共同体”中,由于人们受到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不合理社会分工体系的束缚与限制,导致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以及人的异化发展。与“虚幻的共同体”相比,人类命运共同体则突破和超越了旧的社会生产力状况与不合理生产关系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扭曲和异化,拓展和深化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外延,丰富和完善了人的素质、修养和能力的构成要素和组织结构。

1.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着眼于人的个性解放与综合素质提升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1](P123)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一个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由初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过渡的动态变化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社会组织模式,它的先进性和科学性突出地表现为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的奋斗目标。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表现为人的个性的自由、协调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促进人的个性解放和综合素质提升。人的个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现实表现形态,它包括人的思想观念、性格、品质、价值观、认知方式和行为模式等诸多要素,是一个结构复杂、内涵丰富的综合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是在立足人的个性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对人的本性、潜能和特质的更深层次的解读和把握。它摆脱和克服了以往“虚幻的共同体”模式的局限性、狭隘性和片面性,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最高目标出发,构建起了人人皆可发展、人人充分发展的理想社会共同体形态。

人的全面发展要通过人的个性解放和综合素质提升得以凝练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紧紧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奋斗目标,深入推进人的综合素质的创新性发展,从而使人的个性解放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愈加明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有不断地致力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并借助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来实现人的先天禀赋的再生性回归,才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全人类更加光辉的未来。人的个性解放与综合素质提升集中反映了人类自身发展实践的本质要求与内在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能够通过深层次挖掘和探究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机理,从而在路径、方法和手段上为全人类的整体性发展提供深厚的沃土。这突出表现在它从人的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出发,突破和超越了人的片面发展和孤立发展所带有的历史局限性,实现了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科学性与价值性的有机融合,从而向全人类展现出一幅更加多元立体且充满张力的和谐发展新愿景。总之,人的个性解放与综合素质提升不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题中之义,而且是开创人的全面发展的广阔天地、引领世界人民走向现代文明的桥梁和纽带。

2、辨别蓝宝石的成色最好是在白光下用肉眼观察,在天然日光及人造光源下看宝石。宝石在强光下看来会较浅色,但在一般日光下则会较黑。

2.流行情况。鲤鱼、鲫鱼、鲢鱼、鳙鱼、金鱼、鳊鱼等多种鱼类从苗种到成鱼都会感染此病,尤以草鱼、青鱼最容易感染。对草鱼、青鱼的苗种危害最为严重。水温5℃以上就开始发病,鱼密度越大、水温越高、水质越差,越容易流行暴发此病。

2.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强调不断提升人的全面发展的质量与水平

针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习近平曾明确地指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P11-12)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在把握发展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协调性上下功夫。既要统筹兼顾和整体推进人的素质与能力的全面提升,又要注重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观框架下妥善协调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强调全世界人民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休戚与共、一脉相连的统一体。只有将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体发展与集体发展、本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辩证地统一起来,才能充分激发起全人类的发展动力和创造活力,才能真正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的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质量和水平是决定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进程的关键因素。这是因为人的全面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并决定着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效率,只有每个人都获得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激发和凝聚起全体人民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实现“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习近平曾明确地指出:“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7]而人民群众行动的效果如何又直接取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不断提高人的全面发展质量和水平,就要善于打造有利于促进人的充分发展的新平台、新范式。一方面,要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新的社会运行机制来加大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在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方面作出更大贡献,从而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协同发展进步提供公益性支撑和保障。另一方面,要依托科技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方式不断丰富和完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现形式和高效运作体制机制,为提高人的全面发展质量注入最好的“营养剂”。此外,不断提高人的全面发展质量,关键是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精密的制度框架下,以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为重点,以开发人的巨大潜力为抓手,勇于实践探索,善于积蓄强劲能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信心更足,脚步更稳,才能只争朝夕,不畏艰难,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梦想而奋勇前行。总之,齐心协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大逻辑,只有更加科学精准地适应、把握和引领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才能充分调动和开发人的各方面潜能,推动人类文明进程向着形态更高级、理念更先进的阶段阔步行进。

综上所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从全球视野和国际战略的时空维度,科学地回答和正确地解决了如何处理好本国发展与世界发展、民族发展与人类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问题,有力地促进了世界范围内各国人民的合作共赢与和谐共生。它既是一种崭新的中国特色的国际秩序观,又是一种符合时代进步潮流的世界发展方略。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又充分彰显了积极推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的基本价值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立场,充分借鉴和吸收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思想养料和理论精华,为人类的前途命运划定了时代新坐标,标注了历史新方位,同时也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深入探究并系统阐发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把握这一世界方案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底蕴,而且是科学引领世界人民共同创造人类美好家园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J].求是,2017(15).

[6]习近平致“纪念《发展权利宣言》通过30周年国际研讨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6-12-05(1).

[7]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20(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On the Marxist Humanistic Implication of the Community Strategy of Human Destiny

MA Jian-yong

(School of Marxism,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250358,China)

Abstract:The community strategy of human destiny is based on the standpoint of people-oriented,fully borrowing and absorbing the ideological nourishment and theoretical essence of Marxist humanism.It delineats the new coordinates of the future for humanity and marks the new historical position.It also contributs China’s wisdom and China’s programs to the world’s peace and progress.It contains profound Marxist humanistic implication,which is manifested as follows:people’s pursuit of a better life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formation of it; respecting and safeguarding human rights is the core value orientation and principle;maintaining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the world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foothold;achiev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an is the ideal pursuit and goal.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Marxist humanistic implication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a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grasp of 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and value implication,but also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to create a beautiful home for mankind.

Key words:human destiny community;people-oriented;Marxist humanism

收稿日期:2019-03-2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发展研究”(14AZD003);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质研究”(18BDCJ03)。

作者简介:马健永(1985-),男,山东泰安人,2018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19)03-0005-09

(责任编辑 胡海金)

标签:;  ;  ;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