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石油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分项:面向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GJ20170004;东北石油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XM_NEPU_201702;黑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GBB1317019;“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与实践,GBB1318020;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分解指标体系的高校学生良好环境意识和行为习惯研究,GJ20170001.
摘要: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本文着眼于大学生核心素养成为,以最基本的课程教学为切入点,研究高校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具体问题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大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对“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三方面素养突出的针对性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并构建了部分核心素养分解指标体系,以一门课程为例进行翻转课堂实践,将核心素养框架中的部分要点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最终转化为学生的素养和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翻转课堂;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一、引言
核心素养在2003年世界经合组织 ( OECD) 发布的《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报告中提出,2006年欧盟推荐建议案。2014年3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在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2016年国家教育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协作组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
目前,我国针对核心素养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两大类:分学科的核心素养研究和分学段的核心素养研究,其中分学科的核心素养相关研究较多,聚焦于数学、人文、化学、物理等具体学科;分学段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近2年才出现了关于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研究,但同样是以关注某一学科之上的研究居多。关于翻转课堂等具体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核心素养的综合研究尚不多见,文[2]中作者探讨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并通过厘清翻转课堂的优势,挖掘其创设、提升核心素养的策略,文[3]中所着提出了通过翻转课堂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文[4]中作者深入研究并论证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基础理论、基本条件、运用步骤以及存在问题等,以上文献研究均表明翻转课堂对于某一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养成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等多方面素质和表现的提出了要求。明确核心素养,对与教师以及学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是要把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细化为学生应该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具体要求,最终促进学生终身健康发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5]。具体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
大学生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阶段,经过9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的学习,其所具备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以及社会参与的能力已经基本成型,因此,对于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注重良好的素质的巩固和个人能力、素养的提升;对于模糊的认知需要进一步确认;对于负面的思想和不良的学习习惯需要帮助其逐步纠正。有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自我认同感普遍增强,时代责任感也有所提高,同时专业素养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但仍旧存在人文精神教育效果不理想、学生合作意识缺乏、探究能力差、批判质疑精神不足、创新意识不够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弱等现象[6]。
针对此类问题,可以从两大方面提出措施:一是从文化底蕴和道德素质方面加强对于学生心智的培养,强化大学生道德情操,重点引导学生提升人文底蕴、积极客观审视自己、善于反省自身、提升社会认同度和责任感。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程体系中增加相关课程,并引导其学习校风校史,强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二是对于学生科学精神、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此方面的素养则应该从实际的学习活动入手,强化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增强技术运用训练,夯实大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职业能力素养。需要在在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方法上寻求突破,尊重大学生主体性发展,设计符合其特征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6]。本文提出的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发展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思想就是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入手,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素养相关的能力和素质。
三、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又称为“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翻转课堂能给学生创造灵活多样的学习环境,带来积极教学效果,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该模式重新构建了学习流程,鼓励其“主动学习”、“自主设计和构想”,对促进学生养成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翻转课堂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较为普遍,尤其是2013年以来慕课的流行更是掀起了高校建设开放教学资源的热潮,为实施翻转课堂提供了契机[7]。2015年,有研究者借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开设的"翻转课堂教学法"慕课,开展了高校教师实施翻转课堂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升学习体验的有效方式得到了教师的肯定[7]。依据前期研究者们对于翻转课堂的一些研究和实践,分析和对比中国学生核心素的基本要点后发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所采用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针对性作用与核心素养框架中的多个指标点的具体要求相吻合,尤其是核心素养框架中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三方面的素养。
1、翻转课堂与“核心素养”之——“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的“科学精神”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结合该核心素养,对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该教学过程中,学生脱离了教师的面授和课堂的环境,必须主动获取知识,并对于任务和问题进行主动探究;课上互动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身探究对教师提出质疑,质疑—互动—释疑的过程能够加深学习印象,同时在反复的批判和质疑过程中逐渐形成理性思维。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核心素养框架中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三个基本要点都有着针对性的训练作用,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进行一门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2、翻转课堂与“核心素养”之——“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的“学会学习”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以上基本要点在“翻转课堂”中也得到了恰如其分的体现,对于训练学生的善于学习的能力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学生在先行学习时,必须善于利用教师准备的学习资源,自行组织学习,这将是对学生乐学善学能力的一种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然会产生疑问、思索并努力解答疑惑,进入课堂内化阶段时,学生会在探究学习、协作及课堂互动的环节中对自身的学习成果进行反思、通过教师的个性化指导释疑。现行学习时信息资源的利用则是其学生信息意识和自学能力的一种体现。
3、翻转课堂与“核心素养”之——“实践创新”
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的“实践创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翻转课堂”模式中,突出强调了学生的“个人主动学习能力”,其中包括了主动学习意识、主动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内容,当然,技术应用的能力在该模式的教学环
节中也能够得到体现,教师设计的学习资源中包括很多“待解决
问题”,学生是带着问题提学习,并在课上互动解决,为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反馈阶段及后续课程中,教师将设计更多的综合性技术问题,用于训练学生的基本技术应用能力。图1 所示翻转课堂模型及其与核心素养要点对应关系示意图。
图1 “翻转课堂”与核心素养对应关系示意图
四、核心素养分解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三方面素养作为一级指标,将其中的8个指标点作为二级指标,针对二级指标进行了细化,提出了具体的24个指标点,形成了部分核心素养的分解指标体系。针对该指标体系提出的指标点针对性地对比翻转课堂的学习过程,研究发现翻转课堂的多个学习环节。表1所示为部分核心素养分解指标体系与翻转课堂的针对性环节,主要针对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中的三个二级指标分析了具体的能力指标点在翻转课堂的哪些环节可以得到针对性的训练。
表1 部分核心素养分解指标体系与翻转课堂的针对性环节
五、从一门课程开始——翻转课堂具体实践设计
以“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翻转课堂为实践内容,以本专业2015级学生为对象进行实践。首先进行课程资源的准备和开发,本课程的学习资源主要分为三大类,视频资源、文本资料和案例资源,视频资源主要以知识点的形式展开录制,一节微课程围绕1-2个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时长控制在20-30分钟之内,同时准备知识点配套的文本资源,主要包括幻灯片和文档,文本资料主要内容又分为两类,知识阐述类以及习题类,帮助学生进行先行学习。案例资源主要用于课堂内化过程中学生进行学习和训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课堂内化环节目前给使用2个标准学时来完成,其中1个学时用于交流互动、主动探究和个性化指导,将学生自学的知识进行内化;另一个学时用于学生进行案例的实际操作,案例中绝大部分的规模都是适合于1个学时完成,后期有1-2个案例为设计型和综合型案例,需要3-4个学时集中完成,教师需要预先设计好学习过程。至2017年12月,本课程的翻转课堂实践已经完成,学生学习效果良好,平均成绩达到了84.6分,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实践证明,通过课程的授课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素养,翻转课堂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
六、结论
本文着眼于高校中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养成的具体实践,研究翻转课堂对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对“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三方面素养养成的针对性作用,构建了分解指标体系。以“课程”为切入点,将核心素养之要点转化为翻转课堂具体的学习活动,将其基本要点落实到具体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学生活动中来,揭示了使核心素养在课程中得到落实的本质和规律,形成面向发展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终在实践中证明该教学模式对于核心素养发展的突出针对性作用。本文的研究使得高校中“核心素养”培养在课程教学上“落地”,将其在实践中具体化、形象化、活动化,让学生在翻转课堂中体验和感悟,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践提供了指导和依据,明确核心素养中的部分要点转化为具体内容、方法、途径和载体的实践过程。另外,借助翻转课堂对“核心素养”在课程中的落地进行了实践探索,研究结论明确了翻转课堂对于核心素养养成的积极作用,同时为面向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研究提供了实践依据,对于如何从基本课程入手落实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网站,2014.03.
[2]马飞燕. 借翻转课堂之力,促核心素养养成[J] .地理教学,2015(15):42-44.
[3]李信霖.利用翻转课堂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J] .广西教育,2016(06):25-26.
[4]孙丽娜.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 .山东师范大学,2015.04.
[5]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 .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6]孟昭苏,夏晓新.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15: 112-114.
[7]缪静敏,汪琼.高校翻转课堂:现状、成效与挑战——基于实践一线教师的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 , 2015 (5) :74-82
作者简介:杜娟(1980-),女,东北石油大学,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和高校教育教学理论。
论文作者:杜娟 刘志刚 董振荣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素养论文; 核心论文; 课堂论文; 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大学生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