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培酮与帕利哌酮在治疗精神分裂症中的疗效对比论文_朱颖之

(江苏省常州市德安医院 江苏常州 213000)

【摘要】目的:观察利培酮与帕利哌酮在治疗精神分裂症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利培酮治疗,观察组给予帕利哌酮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BPRS评分、PSP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BPRS分、PSP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BPRS分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PSP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帕利培酮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相当,但帕利培酮在改善患者社会功能、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方面优于利培酮。

【关键词】利培酮;帕利哌酮;精神分裂症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5-0141-02

帕利哌酮是抗精神药物利培酮最具有活性的代谢产物,近年来临床已证实,帕利哌酮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有着良好的效果,并且可以明显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帕利哌酮缓释片是运用新型OROS技术制成,有着不同于利培酮常规剂型的释放方法。本组通过观察利培酮与帕利哌酮在治疗精神分裂症中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探寻两种药物的差异,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根据我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明确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②BPRS量表总评分在35分以上;③年龄在18~65岁之间,实验室指标检查基本正常。排除:合并脑器质性疾病、智力障碍以及其他重大疾病者。入组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22~62岁,平均(41.3±9.5)岁;精神分裂症病程4~20个月不等,平均(9.3±5.2)月。观察组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23~64岁,平均(42.2±8.7)岁;精神分裂症病程4~19个月不等,平均(9.0±5.7)月。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利培酮进行治疗,口服,起始剂量为1.0mg?d-1,14d内增加到3~6mg?d-1,连续治疗2个月。观察组患者采用帕利哌酮缓释片进行治疗,口服,起始剂量为6mg?d-1,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可逐渐增加到9~12mg?d-1,连续治疗2个月。两组患者在2个月的治疗期间,不运用其他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临床疗效 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以及治疗2个月时运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进行病情评估。结束2个月治疗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估,标准:治疗后BPRS分下降率≥75%,为基本痊愈;治疗后BPRS分下降率≥50%,为显效;治疗后BPRS分下降率≥25%,为治疗有效;治疗后BPRS分下降率<25%,为无效。

1.3.2社会功能 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以及治疗2个月后采用个人与社会功能量表(PSP)进行评估。

1.3.3安全性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PRS评分、PSP评分变化比较

见表2。

2.3 两组安全性比较

对照组患者共出现64例次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失眠、不能静坐、锥体外反应等。观察组共出现36例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心动过快、体重增加以及锥体外反应等。两组出现的不良反应都较轻,不影响治疗。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帕利哌酮别名为9-羟基利培酮,主要依靠阻断多巴胺D2受体以及5-羟色胺2A受体来达到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目的。本组采用的帕利哌酮缓释片则是应用新型OROS技术制成,可以保证药物24h在人体内平稳释放,弥补了抗精神病口服药物速释的缺点,从而避免了机体内血药浓度上下波动幅度大的不良现象[2]。

本组观察利培酮与帕利哌酮缓释片这两种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以及安全性,结果显示,两种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均达到了良好的疗效,且对精神分裂症患者BPRS评分、PSP评分改善均具有显著效果,但帕利哌酮在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利培酮,同时帕利哌酮用药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利培酮,表明了人体对帕利哌酮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因而,帕利哌酮缓释片适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尤其不耐受利培酮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治疗,社会功能改善明显,不良反应少,可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参考文献】

[1]李晓玲,赵长江,罗庆新,等.帕利哌酮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对催乳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4):174-175.

[2]赵雪茹,孔亚囡,高永双,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帕利哌酮血浓度与临床疗效相关性研究[J].中国药师,2014,17(12):2085-8087.

论文作者:朱颖之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9

标签:;  ;  ;  ;  ;  ;  ;  ;  

利培酮与帕利哌酮在治疗精神分裂症中的疗效对比论文_朱颖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