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对斜仰卧截石位与俯卧位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在输尿管上段结石、肾结石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进行调查。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5年7月间的148例输尿管上段结石、肾结石患者,根据患者入院顺序以及患者自身意愿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每组74例,实验组患者采用斜仰卧截石位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俯卧位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胃肠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有1例出血病例,对照组有1例出血、2例肾脏损伤、1例胸膜损伤,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斜仰卧截石位在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中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
关键词:斜仰卧截石位;俯卧位;钬激光碎石术
[中图分类号] R730.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输尿管上段结石、肾结石均是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肾区疼痛、血尿、泌尿系感染,重者引起肾功能损害,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梗阻重,体积较大的输尿管上段结石、肾结石患者在临床中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微创经皮肾镱碎石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手术方法,但在手术中,不同的体位也会影响患者的手术效果。斜仰卧截石位与俯卧位是临床中常用的两种体位,我院在2010年6月-2015年7月间,选择了148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对斜仰卧截石位与俯卧位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在输尿管上段结石、肾结石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进行调查比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5年7月间148例输尿管上段结石、肾结石患者,根据患者入院顺序以及患者自身意愿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每组74例。实验组患者采用斜仰卧截石位进行治疗,患者平均年龄为(43.2±15.4)岁,男性41例,女性33例,左侧38例,右侧36例,患者病程最长者10年,短者1周,结石直径平均为(2.1±0.4)cm;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俯卧位进行治疗,患者平均年龄为(43.2±15.7)岁,男性40例,女性34例,左侧39例,右侧35例,患者病程与实验组相似,结石直径平均为(2.4±0.8)cm,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一般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取俯卧位进行手术,将患者双侧肾区用软垫垫高,头偏向一侧,在患者双手、小腿、胸部、双膝下放置软垫。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穿刺部位在第12肋缘下、腋后线与肩胛线之间的区域,逆行插入输尿管导管,注入生理盐水,明确患者具体穿刺部位后,取16或18号穿刺针进行穿刺,当有清亮的尿液流出后提示穿刺成功,置入导丝,使其进入到肾盂或者输尿管中,拔出针鞘,扩张筋膜,建立PCNL工作通道,置入肾镜,查找到结石后,采用钬激光将结石粉碎,清理碎石,查无残留后置入双J管,留置造瘘管,固定管道,术毕。
1.2.2实验组: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取斜仰卧-膀胱截石位,将患者患侧躯干、腰不垫高,固定患者躯干,防止术中身体移动。患侧上肢斜靠在对面支架或向对侧悬吊,减少患者上肢的不适。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穿刺部位在第12肋缘下、腋后线与肩胛线之间的区域,逆行插入输尿导管,注入生理盐水,明确患者具体穿刺部位后,取16或18号穿刺针进行穿刺,当有清亮的尿液流出后提示穿刺成功,置入导丝,使其进入到肾盂或者输尿管中,拔出针鞘,扩张筋膜,建立PCNL工作通道,置入肾镜,查找到结石后,采用钬激光将结石粉碎,清理碎石,查无残留后置入双J管,留置造瘘管,固定管道,术毕。
1.3效果观察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进行调查,同时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调查。
1.4数据统计
文中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剂量资料采用±S表示,资料采用t值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状况比较: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胃肠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手术状况
组别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住院时间(d)胃肠通气时间(h)
实验组71.5±9.8116.5±22.77.2±1.316.8±5.9
对照组86.7±10.2108.3±18.69.5±0.838.4±7.2
P值<0.05>0.05>0.05<0.05
X28.631.162.0411.80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患者有1例出血病例,对照组有1例出血、2例肾脏损伤、1例胸膜损伤病例,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输尿管上段结石、肾结石在临床中常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目前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为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1]。多数学者认为[2-3],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不适合应用于结石较大、质地较硬或局部存在炎性息肉包裹的患者中。而经尿道输尿管镜取石术则容易增加术后结石残留率,因此在临床中的使用率也不高。对于患者来说,手术中采用的体位也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最常用的体位为俯卧位、斜仰卧截石位、斜卧位等,但无论采用哪种体位进行治疗都需要先在截石位插入输尿管导管,而后变换体位进行治疗[4]。多次翻动不仅增加了手术操作的繁琐性、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增加了手术器械污染的几率。
院采用斜仰卧位-截石体位进行手术治疗,此种方式的优势主要在于:(1)一次性完成手术区域消毒铺巾,节约了时间;(2)体位灵活、舒适、安全,且不重复搬动病人,便于麻醉中的监测管理;(3)可同时进行输尿管镜和经皮肾镜操作,且用输尿管镜代替肾镜,减少更换器械的繁琐性,直接粉碎同侧输尿管上段结石和肾结石,一次性成功率非常高[5]。(4)经皮肾镜手术过程中,结石很容易移动到输尿管中段或下段,且部分患者由于肾盂输尿管黏膜损伤严重无法进行双J管置留处理,此时可经尿道输尿管镜进行处理,术中无需更换体位。(5)此体位不会对患者的呼吸、循环系统造成压迫,不会影响患者生命体征,能够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6)若患者术中需要转为开腹手术,也无需更换体位。
在我院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胃肠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且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斜仰卧截石位经皮或激光碎石术在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要显著。
总的来说,斜仰卧截石位经皮或激光碎石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谢圣陶,陈广瑜. 斜仰卧截石位经皮肾镜联合输尿管镜处理输尿管上段复杂结石[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4,14(04):348-349+369.
[2]姜红光. 斜仰卧-截石位经输尿管硬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284例[J]. 中国实用医药,2014,9(07):127.
[3]胡晓晖,陈洪波,江克华,等. 三种不同体位行微创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疗效分析[J].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7(03):228-232.
[4]殷全忠,袁宝国,赵化利. 俯卧位、仰卧位及45°斜仰卧位行经皮肾镜碎石术的疗效分析[J]. 中国临床研究,2015,28(05):606-608.
[5]杨江,曾四平,沈思. 不同手术体位对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疗效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1):3077-3079.
论文作者:唐恩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文摘》2015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2
标签:患者论文; 输尿管论文; 实验组论文; 结石论文; 碎石论文; 体位论文; 手术论文; 《健康文摘》2015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