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表面物理—界面效应的研究

液晶表面物理—界面效应的研究

关荣华[1]2003年在《液晶材料表面物理——界面效应和锚定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大量查阅和检索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以一级修正后的Papini-Papanlar锚定能公式为基础,用解析推导和数值计算的方法对外场作用下的弱锚定向列液晶盒的物理效应,锚定规律及其所包含的深层的物理意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本文工作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挠曲电效应对弱锚定向列液晶盒锚定能的影响。 本文用解析推导和数值计算的方法,证明电压作用下的弱锚定向列液晶盒,在不考虑液晶表面层吸附离子的情况下,挠曲电效应同样导致界面锚定能的改变。其表现为产生一项新的表面能。该表面能在上下基板具有相反的符号,这一方面导致了阈值电压和饱和电压的改变并影响了由此确定的锚定能,另一方面将导致液晶指向矢分布对液晶中间层平面对称性的破坏。我们引入了反映对称性破坏的参量△,讨论了△与挠曲电系数e(e=(e_1+e_3)/(k_(11)△ε)~(1/2))的关系。根据e对液晶盒阈值电压及饱和电压的影响,我们提出“等效锚定能”的概念,给出了用实验测定A_(equ)、ζ_(equ)及e的方法。从而使锚定参量的实验测量与实际更吻合。 2.相互垂直的电场和磁场共同作用下的弱锚定液晶盒的物理效应。 本文用解析的方法得到了弱锚定向列液晶盒,在相互垂直的电磁场共同作用下指向矢分布满足的平衡方程和边界条件,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了指向矢在阈值点的转变行为。结果表明,除了可以发生通常的二级Fréedericksz转变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在其内诱导一级Fréedericksz转变。文中给出了发生一级Fréedericksz转变的物理条件。同时,我们证明液晶盒自由能不一定是外场的单值函数。满足力学平衡条件的畸变自由能,可存在两个或更多个取值,即界面可以诱发畸变多解效应的产生。本文给出了能够产生畸变多解的物理条件,它同样与液晶材料有关。这是本文对液晶界面物理效应的一个新发现。 3.弱锚定向列液晶盒能级结构及双稳态。 本文从能量的观点,进一步对弱锚定向列液晶盒能级结构及其宏观表现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采用一个较简单的液晶盒,证明了满足力学平衡方程和边界条件的指向矢分布的解有多个,每个解对应于一个确定的能量值,我们称这些分立的能量值为能级。我们详细计算了这些能级,给出了能级分布图及对应的指向矢分布。结果表明,外场作用下的弱锚定向列相液晶盒内可存在三个以上的分立能级,能级的大小及顺序与液晶材料、外场及锚定参量等有关。证明了这些能级对应的态分别是稳态或亚稳态。液晶盒内的能级结构与其表现出的宏观物理效应:一级Freedericksz转变、双稳态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响应时间的影响在本章也作了讨论。经典的宏观系统有分立能级是一种新的物理现象,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张天翼[2]2009年在《半导体纳米粒子掺杂液晶的材料、器件和机理研究》文中认为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已经接近尾声,中小尺寸液晶显示器件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市场所接受,从技术层面而言,低功耗是其一个较为关键的性能指标,低功耗不仅代表着节约能源,也意味着液晶显示器在电池充电以后能够使用更长时间,这样可以更充分发挥显示器的可移动特性。从液晶显示器结构和原理角度来看,其自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整体,要获得低功耗的特性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进行改进,如优化驱动电路模式、使用低功耗的LED背光源、改善液晶器件工作模式以及选择具有低功耗特性的液晶材料等。本论文所研究的采用半导体纳米粒子掺杂的液晶材料,就是通过掺杂修饰的方法获得具有低功耗特性的液晶材料和器件,相比于设计合成新型液晶材料,这无疑是一条事半功倍的捷径。半导体纳米粒子在液晶材料中的掺杂应用是区别于以往研究中所报道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金属纳米粒子、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铁电性纳米粒子和碳纳米管等众多材料的另一类纳米粒子。尽管半导体纳米粒子已经凭借其在电学、光学及化学领域的独特性质在很多方面有了广泛的应用,但还很少有在液晶材料中掺杂的相关研究报道。本论文选择CdS和ZnO两种典型的半导体纳米粒子在5CB液晶材料中进行掺杂,分别研究了掺杂材料的相变温度、秩序度、介电各向异性等物理性质以及器件的开启电压、响应时间和频率调制特性等电光特性。研究中发现半导体纳米粒子的掺杂能够有效降低液晶器件的开启电压,这将有助于获得具有低功耗特性的液晶显示器件。由于在掺杂体系中,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在液晶分子之间,其表面包裹的有机物会对液晶分子起到锚定作用,而在液晶盒中的液晶分子还具有保持原有排序的趋势,因此,液晶分子的指向矢会在纳米粒子周围出现弯曲,从而导致液晶材料的秩序度和相变温度分别下降。至于器件的电光特性,由于半导体纳米粒子被有机物所包裹,纳米粒子对外可以看作一个介质球,因而会在外加电场的影响下产生极化电荷和极化电场,在外加交流电场方向切换的过程中,外加电场和极化电场能够共同促进液晶分子沿着电场方向偏转,由此获得较低的器件开启电压,两个电场的共同作用还可以用以解释器件响应时间的特性和测试结果。在实验和讨论的基础上,计算机模拟技术也被引入进行相关的模拟计算。论文中选择较为简单的迭代差分法进行液晶分子指向矢分布的模拟计算,并使用Jones矩阵方法计算液晶器件的电光特性。在模拟过程中,结合对半导体纳米粒子掺杂液晶体系的空间结构模型和纳米粒子的电学特性对指向矢分布和电光特性进行重新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同时,结合液晶分子秩序度和液晶盒等效厚度的降低,也对这两个因素对器件开启电压的影响进行模拟计算。所得结论与实验数据相符,进一步对半导体纳米粒子掺杂液晶的体系进行了分析。本文的创新性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分别是低功耗的液晶器件特性,这时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为生产和研制要求具有低功耗特性的移动液晶显示器件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其次是低频率调制特性,半导体纳米粒子的掺杂改善金属纳米粒子掺杂所引入的频率调制特性,能够方便地使用现有的驱动电路进行控制,而不需要设计专门的频率调制驱动电路,这便于这项技术低成本低推广使用;最后,本文对掺杂体系物理机制的研究,既是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解释,也能指导这项技术进一步深入研究。综上,本论文介绍了CdS和ZnO两种半导体纳米粒子在5CB液晶材料中掺杂应用。所涉及的纳米粒子合成、液晶材料的掺杂与物理性质表征、液晶器件的电光特性评价、纳米粒子掺杂液晶体系的物理机理以及电光特性的计算机模拟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半导体纳米粒子掺杂液晶材料的研究开发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纳米粒子掺杂液晶的研究体系,不仅有助于这项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对于液晶材料技术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梁颖[3]2000年在《液晶表面物理—界面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液晶与固体表面间的界面的物理性质和规律是目前液晶科学的一个热点。特别是液晶的锚定作用,它是液晶器件制备的基础。界面对液晶指向矢分布的影响一般用界面自由能—锚定能来反映,它是界面物理的基本公式。1969年Rapini和Papanlar提出锚定能公式,经过近30年来的各种实验检验,对它作了修正。一级修正后的RP公式已为一般人所接受。本文以一级修正后RP公式为基础,来研究界面的物理效应,由三部分组成。 1.单一磁场作用下的弱锚定向列液晶盒,当外场由0增加,液晶的状态将经历两次转变。第一次在阈值点,称为Freedericksz转变,第二次在饱和点。一般认为这两次转变都是二级转变,即液晶指向矢分布的变化是连续的。经计算发现,系统自由能不一定是外场H的单值函数,所以我们采用状态参量u(或u')进行理论推导和数值计算,证明了无论在阈值点,还是在饱和点,都可能发生一级转变,即液晶指向矢分布的变化是跳断的。文中给出了一级转变的条件。在阈值点和饱和点都可以发生一级转变,是本文采用RP公式一级修正式后得到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效应。 2.相互垂直的电场和磁场共同作用下的弱锚定液晶盒。研究了阈值点和饱和点的转变问题。采用状态参量u(或u'),从理论上证明了弱锚定向列液晶盒在相互垂直的电场和磁场作用下,也可以发生一级转变,即在转变点u(或u')不为0。实验已发现:强锚定向列液晶盒在相互垂直的电场和磁场作用下可以发生一级Freedericksz转变。Frisken和Palffy-Muhoray~([32])等从理论上给出发生一级转变的条件。在强锚定时,本文的结果将趋向Frisken和Palffy-Muhoray~([32])的理论结果,但同时又给强锚定液晶盒发生一级转变一个限制,那就是锚定强度A不能太大,这是对Frisken和Palffy-Muhoray理论的重要修正。 3.液晶的表面弹性自由能是目前表面物理学的又一研究热点。k_(13)项是否存在最终应由实验判定。我们运用新的变分方法得到指向矢倾角θ满足的方程和边界条件,并通过数值计算得到如下结论:发现当k_(13)=0时为二级转变的在考虑k_(13)以后变为一级转变。这是判定k_(13)项是否存在的一个明显的物理效应。

宋静静[4]2012年在《液晶锚泊侧链脂链一维周期模型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根据聚合物侧链脂链对液晶分子排列的影响,提出了纳米结构聚合物表面的一个简化模型:由具有交替的沿面和垂面锚定的一维周期条纹表面表征。利用Alexe-Ionescu提出的扩展各向异性表面能形式,根据Atherton提出的关于指向矢分布的傅里叶形式解,研究了向列相和取向层聚合物之间的锚定以及聚合物和基板表面的锚定对向列相液晶表面锚定的影响。在理论处理中,假设两个锚定区域锚定强度相等。计算结果以及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聚合物和基板表面之间的锚定会影响向列相的指向矢分布,降低松弛距离以及系统的总自由能。

李云[5]2018年在《含结晶性侧链嵌段共聚物刷在受限态下的分子运动行为研究》文中认为由于高性能材料开发的巨大需求,人们迫切地需要探究高分子链的分子运动及其规律。随着纳米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分子材料的尺寸越来越小。当聚合物材料的尺寸小到与高分子链的尺寸相当时,高分子链的运动行为会偏离本体。在受限态下高分子链的分子运动偏离本体的原因还不清晰。聚合物薄膜是最简单及常见的一维受限体系,因其在纳米材料领域的广泛应用而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重视。研究发现高分子链的构象与分子链的松弛行为密切相关。聚合物刷作为一种新颖的表面修饰手段,其分子链构象具有可调控性。随着接枝密度的增大,高分子链会从塌缩的“蘑菇状”构象转变为高度伸展的“分子刷”构象。因此,聚合物刷为受限态下聚合物的分子运动行为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模型,有助于阐明受限态下高分子链的分子运动偏离本体的本质。本文以嵌段共聚物分子刷为体系,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下层分子刷的接枝密度、长度及下层非晶段的T_g对上层PODMA刷的结晶与熔融行为的影响;(2)表面通过共价键被PODMA层覆盖的PMMA刷的玻璃化转变行为。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首次制备了PMMA-b-PODMA、PMA-b-PODMA嵌段共聚物分子刷。利用去接枝法(“degrafting”)控制基底表面引发剂的密度。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嵌段共聚物分子刷的厚度与反应时间之间呈线性关系,这表明聚合反应过程是可控的。(2)利用椭圆偏振仪、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含结晶性侧链嵌段共聚物分子刷的结晶与熔融行为,发现PODMA刷的结晶与熔融行为受分子刷厚度、接枝密度、非晶段组成的影响:(i)在嵌段共聚物刷体系中,PODMA的熔点在临界厚度以下具有显著的厚度依赖性:PODMA的熔点T_m随着厚度的降低而降低。熔点的厚度依赖性与嵌段共聚物刷表面的结晶完善程度有关。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发现,PODMA刷的厚度越小,表面的结晶越不完善,从而使得PODMA的熔点降低。(ii)在PMMA-b-PODMA嵌段共聚物分子刷体系中,PODMA的熔点随着接枝密度的增加而升高。结晶形貌随着接枝密度的增加也越完善。这是由于接枝密度越高,分子链的伸展程度越高,构象熵越小,结晶过程中需克服的自由能位垒越低,从而有利于分子链间的紧密堆砌,形成完善的结晶形貌,熔点升高。(iii)在嵌段共聚物分子刷体系中,非晶段的T_g越低,PODMA刷的熔点越高,结晶形貌也越完善,最终形成完善的球晶。这是由于非晶段的T_g越低,分子链的运动能力越强,越有利于PODMA分子链间相互接触,进行紧密堆砌,形成完善的结晶形貌,对应的熔点越高。(3)利用椭圆偏振仪研究了自由表面效应对PMMA刷T_g的影响,发现表面被分子链覆盖的PMMA刷T_g是否降低取决于双层膜之间是否通过共价键进行连接。而且当表面通过共价键覆盖后,PMMA刷T_g的降低与PMMA刷的厚度及表面覆盖层的厚度有关。(i)纯PMMA刷的T_g在临界厚度以下具有厚度依赖性,T_g随着厚度的降低而升高。这是由于纯PMMA刷越薄时,基底对分子链的锚定作用以及高密度下分子链间的排斥作用,使得分子链高度伸展,构象熵降低,分子运动能力降低,T_g升高。(ii)通过共价键将PODMA层覆盖在PMMA刷表面,发现表面PODMA层的厚度一定时,PMMA刷的T_g远小于同等厚度下纯PMMA刷的T_g。将PBMA层通过共价键覆盖在PMMA刷表面时也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这是由于表面覆盖的聚合物分子链的运动能力强,其在PMMA刷表面剧烈运动,这种剧烈的分子链运动必须通过共价键才能传递到PMMA分子链,从而增强PMMA分子链的运动能力,导致其T_g低于同等厚度下纯PMMA刷的T_g。用ΔT_g(ΔT_g=T_g~(嵌段刷)-T_g~(纯PMMA刷),ΔT_g<0)来衡量前者偏离后者的幅度。发现ΔT_g随着PMMA刷厚度的增加而降低。这是由于PMMA刷越厚,分子量越大,分子链的构象熵增加,分子链更容易运动。再次受到运动能力更强的PODMA分子链的带动时,PMMA刷的T_g会进一步降低。(iii)当PMMA刷厚度相同时,PMMA刷的T_g随着表面PODMA层厚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达到临界厚度时,PMMA刷的T_g不再变化。由于表面PODMA层是通过共价键覆盖在PMMA刷表面,这使得PODMA分子链也呈现出“刷”的构象。随着PODMA层厚度的增加,分子量增大,构象熵增加,分子运动能力增强,从而导致PMMA刷的T_g逐渐降低。

杨勇[6]2016年在《过渡金属氧族化合物纳米晶的可控合成及界面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界面性质调控成为纳米科学领域的热点,其界面原子排布和电子状态与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密切相关。因此,探索纳米晶的表界面性质,对理解纳米晶相互作用和构筑新型复合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过渡金属氧族化合物的可控合成为基础,选取固相反应的界面改性、纳米晶表面功能化包覆,离子掺杂效应及异质结构为研究范例,探讨材料界面构筑的新方法,拓展纳米结构的新颖应用。通过自组装的方法制备新型纳米铝热薄膜,实现纳米铝粉均匀镶嵌在以二氧化锰纳米线为构筑基元的薄膜中。进一步通过界面改性制备得到超疏水的含能薄膜材料,并重点研究界面疏水改性对铝热薄膜摩擦感度的影响。另外,通过水热法制备二氧化锰/氧化锡的异质结构,并探讨惰性组分对三元铝热薄膜的活化能和放热峰温度的影响。发展了一种通用的氮掺杂碳包覆方法。通过水热处理聚氨酯制备氮掺杂的碳包覆复合材料,并重点探讨了氮掺杂的碳包覆对贵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共振以及表面增强拉曼的影响。同时,氮掺杂碳包覆复合材料在电化学储能方面表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合成了硫掺杂的钼氧超细纳米环多级结构,分析硫掺杂对形貌和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超细纳米环结构具有优异的光热性能,并制备一系列纳米环填充的高分子复合材料。重点探讨了复合材料在可见光和红外光照射下复合材料的形状记忆,自修复以及可逆形变等性质。通过正辛胺-油醇混合溶剂热法,构筑了由片层二硒化钼组成的三维组装体。探讨硫掺杂对二硒化钼组装体结构以及电催化性能的影响。通过控制掺杂条件,可以改变产物的三维组装体结构。对比不同三维组装体结构在锂离子电池以及电化学催化方面的应用。研究表明硫掺杂可以暴露更多的活性位点,进而提高材料的催化活性。通过热解法,构建了不同的钼酸盐以及钼氧化合物异质结构。相比与单一结构,异质结构材料的电催化性能均得到明显的提升。通过构筑异质结构,发挥不同组分间的协同作用,进而提高材料的整体性能。这一方法也为制备新型复合纳米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荣华, 张书敬, 杨国琛[7]2003年在《液晶界面物理效应研究及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液晶表面和与它接触的固体表面的相互作用 ,作为边界条件对液晶显示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并影响着液晶表现出的各种物理效应 .液晶表面和界面科学一直是液晶物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这一领域内一个重要的课题是 ,从物理机理出发寻找正确反映界面作用规律的数学物理方程 ,以便完善发展液晶界面理论 ,指导界面诱导技术 .文章就这一研究领域已取得的成果、未解决的问题、当前研究的热点 (一级转变和挠曲电效应 )及目前有争议的问题 (表面弹性项是否存在等 )进行了介绍 .

孙萍[8]2013年在《铁电隧道结的界面效应》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铁电材料在纳米电子器件中的潜在应用,掀起了对铁电材料研究的广泛兴趣,尤其是对铁电隧道结的研究。同时随着纳米薄膜制备技术的发展,实验室已经能够制备出1纳米的超薄铁电薄膜,由于衬底材料和铁电薄膜之间的应力作用,使得铁电薄膜在超薄情况下仍保持铁电性。对钙钛矿铁电氧化物的实验研究显示,当材料的尺寸降低到纳米尺寸时仍可保持良好的铁电性,这使在隧道结中使用铁电薄膜作为势垒成为可能。由于极化与外电场平行和反平行时铁电隧道结的隧穿电阻比值可以达到10~3-10~4数量级,因此铁电纳米薄膜电容器结构可以用作新的存储器件,利用高电阻态和低电阻态来实现逻辑上的“0”和“1”。与传统存储器相比,铁电存储器具有读写数据的速度快和能耗低等优点。本文主要研究了微小偏压和有限偏压下界面对铁电隧道结电输运的影响,以及势垒的空间相对位置对复合垒铁电隧道结电输运的影响。研究发现界面极化大小和方向以及界面介电常数对铁电隧道结的隧穿电阻有重要影响,进一步把界面和铁电垒中的自发极化耦合起来,我们发现界面还将影响铁电垒中的自发极化,并导致铁电垒电滞回线的漂移以及电流-电压特性曲线中正负矫顽场的不对称。我们的工作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界面对铁电隧道结电输运的影响考虑铁电隧道结中铁电垒和电极之间存在界面层,通过改变界面极化大小和取向以及界面介电常数,计算了隧道结的隧穿电导。我们发现当左右界面的界面极化同时指向中间铁电垒时,隧道结的TER效应增强最明显,并且当界面极化较大且界面介电常数较小时,隧道结的TER效应将会比不考虑界面的铁电隧道结的TER效应提高几个数量级。2.界面对铁电隧道结电滞回线和电流特性的影响选取典型的SrRuO_3/BaTiO_3/Pt隧道结研究了界面极化对不对称电极铁电隧道结的P-E回线和J-V特性的影响,我们将铁电垒中的非均匀极化、界面极化以及电极中的屏蔽电荷耦合在一起,在Thomas-Fermi模型和朗道-德文希尔理论框架下,研究发现界面效应会导致铁电垒电滞回线漂移,进而进一步导致隧道结J-V曲线的正负矫顽场的不对称,并分析了这些现象的物理起源。3.势垒空间相对位置对复合垒铁电隧道结的电输运影响以BaTiO_3/SrTiO_3复合势垒为研究对象,固定铁电势垒中自发极化方向和外加电场方向,通过交换BaTiO_3垒和SrTiO_3垒的空间位置,分别计算对应的隧穿电导并进行比较,同时我们还观察了不同介电垒(SrTiO_3)厚度下,势垒空间相对位置对隧穿电导的影响。

熊毅[9]2010年在《外电场作用下精微机械的界面粘附特性研究与控制》文中提出由于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界面行为已经成为精微机械领域中的关键性基础问题,其导致的界面粘附失效是精微机械中最常见的失效模式之一。本论文针对精微机械的典型粘附失效形式,分别从固-固界面及固-液界面角度讨论了外电场作用下的界面粘附特性及规律。为了研究外电场作用下的固-固界面粘附特性,本文研制了力分辨率在10μN的微观粘着测试仪,可以测量不同环境湿度、外电场强度下各种接触材料在0.1-7mN范围内的接触粘着力。该仪器可研究外电场作用下的固-固界面粘附特性以及液体介质对外电场作用下的固-固界面粘附特性的影响。论文实验研究了外电场作用下固-固界面的粘附力及其变化规律,建立了针对球-面接触的粗糙表面扩散充电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接触充电时间、外电场强度、界面材料特性等对固-固界面粘附特性的影响,建立了最大电荷注入密度、等效充电时间常数与外电场强度、电介质材料性质之间关系的物理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揭示出不同电介质材料对固-固界面粘附特性的影响。论文将外电场作用下固-固界面粘着物理模型应用到射频MEMS开关设计,从引入表面形貌修正的C-V曲线揭示了三种开关失效模式的机理和规律,给出了考虑界面电荷积累效应的开关使用寿命计算模型,并提出了改进开关性能的新设计方案。通过对外电场作用下固-固界面粘附机理的分析,提出将液体介质引入固-固界面以实现对其界面粘附特性的改变与控制,并以甘油及十六烷作为典型的极性与非极性液体,应用微观粘着测试仪进行了相关的实验验证。本论文将动态石英晶振微天平(QCM)在液体测试中的响应函数拓展到双层膜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定量研究了外电场作用下5CB液晶近固-液界面(近壁面)层的粘弹性性质及相变行为。研究发现外电场作用将导致5CB近壁面层复剪切粘度降低,与体相液晶的电粘效应相反,同时电场与壁面的耦合作用导致近壁面层液晶的相变温度升高,且高于根据向列相模型得到的5CB液晶的相应理论值。论文利用液晶分子长棒模型从分子排列角度对其进行了解释,并发现电场导致的近壁面有序分子层的存在可以使液晶在边界润滑区产生较低摩擦系数的现象,提出了通过电场控制精密机械低速启动中的界面粘附问题的新思路。

王小涛, 毕曙光, 彭海炎, 廖永贵, 解孝林[10]2011年在《液晶分子在受限条件下的液晶相行为(Ⅰ)物理受限空间对液晶相行为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液晶作为功能材料在显示、信息存储、防伪等领域应用广泛。综述了液晶分子在平行板、圆柱形和球形等微孔道介质、聚合物及凝胶介质等物理空间受限条件下的液晶相行为。液晶在微孔道介质中的液晶相行为主要受微孔道尺寸、液晶分子在介质表面的界面效应的影响。当微孔道尺寸大于某个临界值时,液晶相到各向同性的转变为典型的一级相变;当微孔道尺寸小于某个临界值时,液晶相转变表现为二级相变,表面诱导取向有利于液晶相的稳定。在聚合物/液晶复合体系中,当聚合物含量较大时,往往会出现相分离现象。随着体系中液晶含量的增加,液晶相变温度和结晶温度呈增高的趋势,与之伴随的是液晶对聚合物链段运动的增塑效应导致聚合物玻璃化温度的降低;而聚合物含量较小时,聚合物网络有利于稳定液晶相,尤其是蓝相液晶。此外,超分子液晶凝胶可有效调控液晶的相态结构及其性能。

参考文献:

[1]. 液晶材料表面物理——界面效应和锚定能的研究[D]. 关荣华. 河北工业大学. 2003

[2]. 半导体纳米粒子掺杂液晶的材料、器件和机理研究[D]. 张天翼. 复旦大学. 2009

[3]. 液晶表面物理—界面效应的研究[D]. 梁颖. 河北工业大学. 2000

[4]. 液晶锚泊侧链脂链一维周期模型的研究[D]. 宋静静. 河北工业大学. 2012

[5]. 含结晶性侧链嵌段共聚物刷在受限态下的分子运动行为研究[D]. 李云. 浙江理工大学. 2018

[6]. 过渡金属氧族化合物纳米晶的可控合成及界面性质研究[D]. 杨勇. 清华大学. 2016

[7]. 液晶界面物理效应研究及进展[J]. 关荣华, 张书敬, 杨国琛. 物理. 2003

[8]. 铁电隧道结的界面效应[D]. 孙萍. 苏州大学. 2013

[9]. 外电场作用下精微机械的界面粘附特性研究与控制[D]. 熊毅. 清华大学. 2010

[10]. 液晶分子在受限条件下的液晶相行为(Ⅰ)物理受限空间对液晶相行为的影响[J]. 王小涛, 毕曙光, 彭海炎, 廖永贵, 解孝林. 功能材料. 2011

标签:;  ;  ;  ;  ;  ;  ;  ;  ;  

液晶表面物理—界面效应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