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南京审计学院成立的两三件事_刘峰论文

回顾南京审计学院成立的两三件事_刘峰论文

回忆南京审计学院初创二三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京论文,二三论文,审计学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徐慕春,1984年8月至1988年12月任南京财贸学院(南京审计学院前身)党委书记,1986年1月至1988年6月任院长,作为南审的首任主要领导之一,亲身经历了南审的筹建、创建、上划(审计署)等一系列过程。

确切地说,1987年以前,是没有南审这个名称的,它的前身是南京财贸学院。这个院校的建立,完全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它之所以能建起来,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南京市分管财贸工作的市委副书记刘峰同志。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经济建设高潮即将到来,但当时南京市财贸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素质特别是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在47000多名财贸干部职工中,中专以上学历的仅占3%,大专以上的只占1.3%。刘峰同志对国家形势和现状非常明了,也很着急。这样的队伍素质,怎么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虽然在1981年刘峰同志创办了一些职业学校和职业班,但都只是培养初级商业人员的,整个南京市乃至江苏省连一所专门培养大专层次财贸干部的院校都没有!有人劝刘峰不要操心,说办学是教育部门的事情,但他认为教育部门对办财贸院校无暇顾及,时不我待,必须抓紧建校。

说干就干,年近七旬的刘峰同志那时工作很忙,身体也不好,但他认准的事情,再难也要办下去。在取得南京市领导同意后,他又专门去拜访了老战友——当时江苏省分管财贸工作的副省长金逊同志。他们都认为这是老财贸工作者应负的一项重大责任,在自己任职期间一定要把这项任务完成。

高效的校务委员会:一路开绿灯

什么都没有,凭空要建一所大专院校,确实很难。但奇怪的是,参加创建的同志没有一个退缩的。要说那时我们完全一无所有也不对,首先省市分管财贸的领导重视并亲自参与创建,其次还有有关部门的支持。有了这些,我们心里就有底了。

在金逊、刘峰两位同志的积极筹划下,江苏省政府于1983年8月17日正式批复南京市人民政府同意筹办南京财贸学院,由南京市和省财贸部门联合办学。金逊、刘峰商量,学院是为了省市财贸系统培养人才,应发动省市财贸系统的厅、局、行(银行)、社(供销社)出资建校。

为此,1984年成立了校务委员会作为学院的领导机构,其构成和作用有些类似于现在的校董会,这在当时可算是个创新。校务委员都是省市有关领导、出资单位负责人和相关单位负责人。正是由于汇集了有关方面共同办学,在遇到问题时,大家不是拖拉扯皮,而是积极主动地解决困难。所以校务委员会的工作效率很高,在创建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时学校筹集到450万元征地,选的校址就是现在的莫愁湖区。那儿最早是一片未开发的芦苇荒滩,因为市规划局未对其进行整体规划,征地发生了困难。刘峰同志邀请规划局长到现场实地考察。他们穿行在泥泞狭窄的田埂上、粪坑边,终于划定了104亩。地划好了,水电路又不通,基建处的同志跑断腿磨破嘴,问题仍没解决。最后还是在金逊、刘峰两位领导同志的关心协调下,总算逐步解决了。

按照计划,1985年秋季就要招收新生,第一期工程中最重要的5400平方米的教学楼一定要在9月前交付使用,工期仅9个月。工期短、难度大,基建处的负责同志找了五个建设单位都被人家拒绝了,后来好不容易省建公司愿意承担,但提出要抢工费50万元,这在当时可是个天文数字!学校上哪儿弄这么多钱?后来又是刘峰和相关领导商量,由市房产局指派其下属住宅建设公司承包,按期交付,抢工费18万元。

校务委员会为学院建设出钱出力,大家平时都很忙,一般就利用星期日上午开会。有时开到中午,学院领导过意不去,想请大家吃顿饭。但是刘峰同志不同意,认为大家都是在工作,不需要请吃饭,钱能省一点就是一点,应该花在刀刃上。我们听了既感动,又敬佩。

准确的办学定位:培养经济战线的实用型人才

江苏省政府1984年6月25日批复南京市人民政府,统一创办职业大学性质的南京财贸学院,学生规模暂定1500人,设企业管理、财务会计、技术统计、财政、金融、工商行政管理6个专业。

这之前刘峰同志就一直在物色学院领导人选。我那时在南京市一商局任局长,有一天刘峰同志找到我,说要把我调过去任副院长、院党委书记。起初我不太愿意,上世纪80年代初期正是商业系统蓬勃发展的时候,我在一商局干得好好的,而且商贸是我的强项,干教育一点经验没有,弃熟就生,我不想去。刘峰同志苦口婆心地找我谈了好几次,反复强调我是这个新岗位的合适人选。后来,我也就调整好了心态,准备认认真真地为创建学院尽自己的力量。

金逊、刘峰两位同志当初倡导办财贸学院,就是要为江苏培养一批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有一定财经理论基础、较强动手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较高层次的财贸人才。据此,校党委给办学提出了准确的定位——培养经济战线的实用型人才。

培养人才首先得有优秀的师资。其实,建设教师队伍早在学院筹建时就提上了党委议事日程。1983年登省报招聘教师,后又在《光明日报》上面向全国刊发招聘广告。在引进专业教师方面,学院主要面临两个主要困难:一是知名度不高,一个刚创办的新校,谁都没听过,哪里有人会“慕名而来”;二是学校经费紧张,教师待遇也低,连个校舍都没有,凭什么吸引人才?学院负责招聘的院领导和人事处的同志反复跟应聘者讲学院的发展远景,以南京的地区优势吸引人。同时还不辞劳苦,远赴北京、吉林、武汉、辽宁、厦门等地上门求贤,靠诚意和热情感动人,就这样陆续从全国12所高校引进了一批教师。

人家外地的老师好不容易答应来了,但是新的困难又随之产生了。南京人事部门对外地调进干部把关向来很严,如果想连家属一起调就更难上加难了。一般说来,人事局审批调宁干部是一个月或一个季度研究一次,周期太长。幸运的是,当时的人事局长是我校的校务委员,所以人事局对我院上报的商调教师一路开绿灯,办事效率极高。

引进的老师在学院得以享受“最高待遇”。新盖的第一栋教工住宅楼共36套,其中35套都分给了教师,计划分配的煤气罐在当时供应非常紧张,但也是先紧着教师给。教师的家属给安排工作,子女也尽量安排好学校。学院领导还经常登门拜访,共议学院发展前景,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因为有了这些真情铺垫,所以尽管学校的物质条件很差,但教师的士气仍很高。

尽管从外面引进了一批教师,但专业教师还是不够,我们又从财税、金融等业务部门聘请了一批有一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同志来院担任教师,另外每年还挑选一些知名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任助教,学院公派送其中一些人到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深造。这三方面的人员构成了学院立体的教师队伍,很好地承担了教学任务。

学院筹建期间,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我们研究拟定了教学计划草案。1984年初,分管教学的副院长赵钧熠和教务处同志把草案带到上海财经大学征求意见,当时财大常务副校长叶孝理介绍专人和他们商讨、修改,使学院的教学计划从一开始就比较正规、科学。

在建校初期,学校硬件差,学生也吃了不少苦。1983年成立学院的批文还没下来,我们就委托金陵职业大学代招,165名南京财贸学院的首批学生只能借南京市财贸干校的四合院上课,全部实行走读。一名炊事员就着一个煤火灶台做上百口子的饭。

1985年,学院首次在全省招生,当时学生宿舍没建好,外地女生住在新建教学楼五楼,男生只能住简易工棚,漏雨、蚊虫叮咬、酷热,那就不要说了。学生处、团委的同志赶紧买了塑料布盖顶篷、钉窗纱、门纱,50多岁的老同志也跟着爬高上梯。学生们看在眼里,都体谅学校的难处。

学校硬件是不行,但是对学生的培养和管理却是一点儿也没放松。我们要培养实用型经济人才,就不能把学生变成书呆子,而且经济人才也不能只懂经济,还要文理兼备。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1985年,我提出培养学生能力的“三个一”,后来学校又加了一个“一”,这四个“一”就是:一手好字、一手好算盘、一副好口才、一手好文章。事实证明,这种培养要求还是有成效的。南财毕业的四届学生共1190名,现在很多都成为单位的中高层业务骨干。1988年下半年,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首次进行考试录用,我们83、84、85级三届工商专业的学生在全省11市考试中都有不俗表现。以南京市为例,前10名中有7名是我院学生,冠军和季军都被我们拿到了。

给学院找个好归属:上划审计署

在学院初具规模后,我们一方面很欣喜,另一方面也总在担忧,忧什么呢?两个字:没钱。原本设想得很好,要建教学大楼、体育场、游泳池,再新征一块地建新校区。然而现实是,不仅基建投资无望,连维持学院正常运转的行政经费都很困难。尽管多次向省市财政反映,但市财政无力负担,省财政也表示困难。而且因为是职业学校,招聘老师还是很难,学生毕业分配状况也不太好。

尽管大家都认为学院有发展潜力,但办教育是需要钱的,没钱就会把学校逼到绝境。为了学院的长远发展,只好走联合办学之路。在找部委做挂靠单位的过程中,当时学院副院长李双成同志和张虹老师费了很多周折,先后到北京跑了不下十次,加起来住了两个多月,历时一年多,终于和审计署达成了联合办学的协议。办学经费由审计署负担,每年招收新生江苏省、南京市各占一定比例。1987年下半年,南京财贸学院正式更名为南京审计学院,当年暑期就面向全国招生。从此,作为全世界唯一的一所以审计命名的高校,南审掀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2006年,我被学院邀请回校参观,现在的校区建设和我们那时候没法比,这欣欣向荣的景象令人兴奋,不过,回忆过去,我想说的是,不管到了什么时候,艰苦奋斗、朴素的作风都是不能丢的。

标签:;  

回顾南京审计学院成立的两三件事_刘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