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情报环境与竞争情报研究策略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情报论文,策略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竞争情报研究的活力根深于紧密依附竞争环境的转变,及时地调整和转变研究策略,提交警示性的研究成果,具有实际意义。
1 过剩经济,正在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的长期背景环境
按经济学的判断,当需求产生时,供给能够更大规模地产生,供给弹性比需求弹性更为敏感增长更快;价格变动难以调整供求双方的经济关系,大部分生产者被迫处在产品价格被压在成本以下之状态;如果社会已经难以形成一个合理平均利润率,供给方的利润便会被压低在银行利息以下,而且资本已经找不到更合理更有效的投资领域,不得不以扩大再生产的方式进行恶性竞争;如果面临的不仅是一个内部系统,而是一个全面的、多层次的全球的过剩,在系统外部存在着一个技术及资本力量更为强大得多的生产能力。以上状况综合作用的结果,就产生了过剩经济现象。
本文不想从经济理论方面探讨当前我国或广东或汕头是否进入过剩经济时期,而是根据过剩经济之涵义体察一下我们身边发生的情况,去分析、去判断。
谈起当前经济问题,人们可能会有一种共同的感觉,那就是,相当多地区经济增长势头乏力,或者增长势头明显地回落了。相当多的厂商、企业家手里握着资金,往往找不到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甚至出现了“企业投资基础项目、政府进入经营性领域”这种与经济理论相悖的投资行为。这是因为企业对所有经营项目的投资回报率都缺乏信心;相反,政府投资对回报率的约束力远远不如私人企业那么强,所以大部分县镇两级政府仍然投资经营性、竞争性项目。
据资料显示,原来国内市场供不应求的大部分产品已经转变为供过于求。例如,全国纺织品的生产能力高出市场需求的40%;家电行业几乎各个产品都出现生产过剩现象,1996年,空调机生产厂家的开工率只有30%,洗衣机厂的开工率只有43.4%;在电子产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已由1995年的18.3%下降到1996的5%,供不应求的商品由14.4 %下降至10%,供大于求的产品由66.3%回升至75%。据1995年广东省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724种产品中,有204种产品,即近1/3的产品的生产能力开工不足,其中生产能力不足50%的有100多种,大约占49%;生产能力闲置超过一半的有68种,占33.3 %;生产线闲置2~3成的有36种,占17.6%。目前工业领域的大多数行业的平均利润率都在5%以下。形势有越来越恶化的趋势。1998 年的全国有关调查也显示,消费的需求不很景气,在601种主要消费品中,有155种供过于求,446种供求平衡,现在已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在全面进入了产品过剩的条件下,约束地方政府与厂家争投资、上项目的主要不是来自政府的政策性调整,而是来自市场环境的变化,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和企业寻找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变得越来越困难。
关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值得一提的就是买方市场的出现。买方市场是过剩经济终局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20余年来,我国经济运行大致经历了3个半经济短周期,1978~1984年为第一个周期,1985~1988 年为第二个周期,1989~1993年为第三个周期,1994~现在,为第四个周期,之所以称三个半周期,是因为第四个周期似没有结束。现在第四周期已经进入第6个年头,按照经济学家经验判断, 第四个周期也该进入尾声了。前三个经济周期都是在相对短缺的市场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各级政府和厂家无论上什么样的项目,生产规模如何扩大都有较大的盈利机会和盈利概率。在第四个经济周期进行了一半的情况下,整个市场已经全面进入买方市场。尽管从1996年开始国家的货币政策已进行了松动性的调整,然而,各级政府和企业再也不敢贸然地大量借贷,以扩大投资规模。买方市场对各级政府和企业投资行为的约束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期望第四个经济周期的结束,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到来,还需待时日,用等待的心态去对待现实是一种被动。在此,很有必要对过剩经济的本质作深一层的理解。过剩是市场经济下的一种常态(与之对应的是,短缺是计划经济下的一种常态),但这并不意味着“饱和经济”或“经济扩张”已趋于一个特定极限,发达国家社会普遍富裕实际上是本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才逐步实现的,而在这一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供大于求(买方市场)始终是经济内在矛盾最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目前我国过剩经济的事实存在的必然性,并不意味着无害或无需关注,恰恰相反,过剩经济的出现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挑战,可以预料,过剩经济格局将是地方经济运行的长期性背景。这是竞争情报研究工作必须为之出谋献计的时候了。
2 因应转变的环境之竞争情报研究策略的转变
情报工作者必须顺应时局,才能有所作为。在过剩经济的长期性背景下客观上要求各种经济主体进行经济行为的调整,作为经济主体构成成份之一的竞争情报研究工作,调整工作重点,转变研究战略,实属生存之道。
竞争情报研究应当转变的战略重点之一是,不断地把搜集、研究关于规范市场秩序、制定竞争规则的综合情报提供给政府或政府部门。在过剩经济格局背景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是要求政府直接抓生产性项目,或者说,直接介入竞争过程,相反,政府能够从直接投资生产性项目中,转向整个基础性设施环境与经济秩序的建设和管理,创造管理有序的经济发展环境,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企业进行生产项目投资。这是竞争环境转变后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最有效方式。实际上,到了企业大量成长起来的现阶段,企业成长发展壮大客观上要求基础投资环境、市场秩序、竞争规则能不断完善,只有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才能使企业更健康发展,才能有更多的企业进入市场,也才能为本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保证本地区经济更有效地发展。上述问题的解决只能由政府来承担。如果各级地方政府不能意识到这种转变,仍然以投资生产性项目为主,并“与民争利”,那么,这不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反而妨碍了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大局。从形势的发展来观察,各级政府在转变了经济环境中管理或参与经济的政府行为的转变是必然的事、迟早之事。很有必要值得一提,放眼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相当多的地方各级政府行为转变情况,为我们竞争情报工作者研究政府行为转变问题提供极为丰富的营养素材。再放眼世界,已有很多资料表明,各国政府面对国内市场中的众多中小企业,把规范市场秩序和竞争规则作为主要任务,而一旦走出国门,就千方百计地帮助本国大企业开拓市场,找准市场。唯有如此,竞争情报才有可能树立起“参谋”和“耳目”的新形象。
竞争情报研究工作应当转变的战略重点之二是,牢牢掌握好通过持续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实现持续的投资的综合情报,思考这个问题时有必要再一次提及,现阶段我国各地许多产业中的产品及生产能力普遍过剩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技术手段落后、生产率低下导致成本高、质量差、档次低,从而失去市场竞争能力。从科技力这个角度看问题,应对过剩经济的挑战,根本的着力点在于大规模地提高生产力,发达国家走过的路能够给我们提供可借鉴之启示,每一次生产手段的革命性改进,从而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都会造就一个“厚利时代”的到来,造就一个投资及需求旺盛的时期。反之,生产率提高趋于平缓,资本的收益率就必定趋于下降,投资量就必是趋于萎缩。显然,在目前这种买方市场、过剩格局的背景下,期望革命性的技术进步于一夜之间就会到来,那是极不现实的。但是进步的一般原则是累加效应,目前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产业结构和产品的结构的市场调整。就地方各级政府和企业家而言,重点应是产品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培植优势产品方面最有可能有所作为,对此涉及的四个方面问题是竞争情报研究四个带中观性质的技术经济领域是:(1)产品创新问题。 在买方市场背景下增加供给的途径是依靠技术创新进行产品创新,不但要使产品适合经常变化的市场需要,还要为新产品寻求消费者或消费者群体。竞争研究工作者特别要注意关于新产品的进一步延伸创新开发的情报收集。(2 )厂家实行产品的差别战略的情报问题。按照消费者的偏好差别提供差别性产品,这在买方市场的条件,是保证产品具有稳定的消费群的重要途径。(3 )规模经济问题。在过剩经济格局的条件下,规模经济不仅仅指企业的投入规模,更指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培育优势产品的重要方面是提高其市场集中度。显然,优势产品只有靠有效的营销策略才可能赢得市场。(4)产业升级的动向。 目前许多产品的买方市场的成因同各地的产业水准拉不开档次相关,相当部分企业拥挤在同一产业或同一技术平台上造成行业内部的过渡竞争。显然,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实现有效经济增长的重要路径是实现产业升级。内容包括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如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升格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产生出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兴产业。为此必须跟踪研究国内外推进高科技产业化之成功之举,一是在现有产业嫁接高科技,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直接发展有所为的高科技产业。对此,科技情报部门具有较强的实力专长,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竞争情报研究策略的转变之三是应当进入市场调查领域。本文题目所探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产品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都是从环境的转变说起的,不论谈买方市场也好,论过剩经济格局也好,都与市场、与产品紧密结缘。正因如此,如果企业忽略了对最终消费者甚至整个终端消费市场的调查,而仅仅将经销商的信息反馈当作重要的参考意见,其生产的盲目性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样做反映了企业决策的单一偏颇性,建议竞争情报工作者抓住企业的市场调查意识还十分淡薄之时机,快速出击、占领有利阵地,为企业家提供有效可靠的市场竞争情报服务。当然情报研究也会因此加快与市场融合速度。全面增强自身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