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分析_商业论文

我国商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分析_商业论文

试析我国商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力论文,潜力论文,我国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1—148x(1999)09—0104—02

中图分类号:F715.2文献标识码:A

1996年我国经济实现软着陆后,通货膨胀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但失业问题又不容忽视地提到面前。失业要比通货膨胀更值得得重视。通货膨胀造成的影响人人有份,但失业的影响集中于失业人群,会给这部分人造成困难,更容易引起社会发展失衡与心理失衡。如果失业过于严重,就会引发甚至激化社会矛盾。正因如此,各国政府均把降低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目标。而解决失业问题,也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关心的头等大事,是我国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面临的重要任务。

如何开辟就业途径,解决失业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已证明,第三产业可吸纳大量人口就业,特别是工业化阶段产生的失业。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已占总就业人口的70%,我国目前方方面面也不约而同达到一种共识,即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当前乃至今后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第三产业目前和将来能吸纳多少失业人口,特别是作为第三产业基础和传统部门的商业能够吸纳多少人口就业?这对于分析商业解决失业问题的能力以及整个第三产业在就业中的作用,乃至我国整个失业问题的解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知道,商业是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独立的经济部门。广义的商业是指流通产业,它包括批发业、零售业,仓储业、物资流通业、运输业、通讯业等。狭义的商业仅指批发业和零售业。本文所指的商业是狭义的商业。商业是第三产业的基础,也是第三产业中的传统部门,又是连接一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纽带和桥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是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部门。商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资本投入少,进入障碍小,资金周转快等特点,这是因为商业活动局限于商品流通领域,而不包括生产,因此对技术装备和固定资产的投入需求相对较小,其投资一般仅为工业企业的1/3。而且商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即商业活动主要以手工劳动为主,相对于工业企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低。商业服务的对象是消费者,消费者分布范围很广,这也决定了商业的分布具有散发性,商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以上特点决定商业在解决失业问题中具有其他部门所不具备的独特作用。即使在发达国家,商业特别是零售商业在经济发展中都大量吸纳了第一二产业游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为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调整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商业在解决失业,吸纳剩余劳动力方面具有如此特殊的作用,那么目前我国商业吸纳劳动力的容量和潜力有多大?为此,我们采用二种方法进行推算和预测。

一、简单推算法。即参照与我国同等发达程度的国家或地区的情况,并结合我国当前实际,做出简单的类推和预算。

首先,根据商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测算。

有关资料表明,发达国家商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约为15%左右, 而低收入国家也达到10.1%。我国从1978年到1997年近二十年间,商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3.9%到10.8%之间,最高10.8%,与低收入国家水平差不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约4个百分点。 不但比重偏低且各年度波动较大,最低年份1980年只有4.7%,最近几年不到9%,如果以1997年的GDP(74772.42亿元)为准,要使商业份额从当年8.4%提高到低收入国家的10.1%,则商业产值应从6281.5亿元,增加到7552.24亿元, 即商业产值应增长20.23%。据有关专家估计,第三产业产值每增长1%,可吸纳130万个劳动力。按我国目前商业占第三产业产值1/4比例推算, 商业产值每增长1%,可吸纳32.5万人,而增长20.23 %, 则可再吸纳657.48万人。

其次,根据商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测算。

发达国家商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比重达20%左右,其中美国达17%,1985年上升到20.3%。我国商业从业人员从1980年的1363万人上升到1997年的4795万人,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从3.2%上升到6.89 %,我国与发达国家商业从业人员比重相差10个百分点,即使按中低收入国家标准13.6%衡量,仍差6.7个百分点。根据我国1997年人均GDP 约700美元左右推算,我国属于低收入国家之列。可见,就当前经济发展现状而言, 我国商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还很大。 我国1997 年总就业人口69600万人,若将隐性失业或不充分就业因素考虑在内, 将实际就业人数的60%作为调整后的就业人数,按商业占总从业人口的比重13.6%计算,同期商业从业人员应为5679.36万人,而1997 年我国商业从业人员实际为4795万人,还可再容纳884.36万人。

最后,根据商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测算。

低收入国家商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劳动力的份额为24.9%,中低收入国家为40.6%,中高收入国家为35.8%,高收入国家为37.5%。按中低收入国家商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40.6%标准衡量,我国商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劳动力份额1997年为26.09%, 与之相差10多个百分点。但我国商业从业人员在第三产业中的份额各地区是不均衡的。东北地区已高达40%左右,但绝大部分地区还在20%—30%之间。我国1997年第三产业总从业人员为18375万人, 考虑到三产隐性失业和不充分就业的因素,将实际从业人员的70%作为调整后的第三产业总从业人数,按中低收入国家商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比重40.6%的标准计算,商业从业人员应为5222.2 万人, 比1997 年商业从业人员实际为4795万人多427.2万人。

无论从以上的哪个方面进行测算,我国目前商业实现吸纳劳动力的人数均比应吸纳的人数要低。如果我国能达到中低收入国家的相应水平,仅以1997年为例,应增加的商业从业人数在427.2万人和884.36 万人之间。这说明,我国商业吸纳劳动力还存在着较大潜力。

二、回归预测法。即综合考虑我国经济发展情况,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对未来几年商业从业人数进行预测。

首先,建立回归模型。

根据分析,商业吸纳劳动力的数量与商业投资、消费总额、收入、技术进步等因素有关。但这些因素在一定时间内对商业吸纳劳动力数量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吸纳劳动力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社会对商业的需求,另一类是商业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可能性。社会对商业的需求可通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社会总人口数来体现;商业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可能性可由商业所提供的资金来表现。商业所提供的资金量受商业投资的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受消费总额的影响。商业投资又受社会总投资的制约。消费总额受限于国民生产总值。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获取资料的情况,可建立如下模型:

BE=a[,0]+a[,1] TVRS+a[,2] TI[,(-1)]+a[,3] TP+u[,1]

TVRS=b[,0]+b[,1] TC+u[,2]

TI=c[,0]+c[,1](GNP-TC)+u[,3]

TC=d[,0]+d[,1] GNP+u[,4]

式中:BE——商业从业人员数量

TVRS——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TI——商业投资

TI[,(-1)]——上期商业投资

TP——社会总人口

TC——消费总额

GNP——国民生产总值

u[,1],u[,2],u[,3],u[,4]——随机干扰项

其次,选取样本。

在样本选取时,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选取的样本应是我国商业发展进程中正常时期的数据,并且对我们所要分析的时期具有相似性。二是考虑到获得资料的可能性。基于以上原则, 我们选取了1980 年到1997年的数据。

第三,参数估计及模型的统计检验。

本文应用回归方程的参数估计及模型检验的软件,对各参数进行了估计,并进行了t检验、F检验和拟合优度系数的计算。参数估计值及检验值如下:

系数估计值t值 拟合优度系数及F值

a[,0] 2346.5386

3.60997409

R[2]=0.998027594

a[,1]0.048478918 8.360475834

a[,2] 2.21528088 5.130420356

F=1349.319757

a[,3]0.041762221 7.002956625

b[,0]345.636 0.892829

R[2]=0.991778

b[,1]

0.60054736.426109

F=1326.8614

c[,0]3.96316

2.6389

R[2]=0.912922

c[,1] 0.0110731 10.73887

F=115.3233

d[,0]117.716 4.99382

R[,2]=0.99885

d[,1]0.60349

97.628

F=9531.57

各检验值均通过检验,说明模型可靠,模型的具体形式如下:

BE=2346.5386+0.048478918×TVRS+2.21528088×TI[,(-1)]+0

.041762221×TP

TVRS=345.636+0.600547×TP

TI=3.96316+0.011073×(GNP-TC)

TC=117.716+0.60349×GNP

第四,预测商业从业人数。

本模型的外生变量是GNP和社会总人口(TP)。

根据我国经济增长历史数据,并考虑我国未来几年经济增长情况,确定GNP和TP增长率的范围,即GNP大约在8%—10%之间,TP 大约在1.01%—1.16%之间(按较保守的情况估计)。

按照GNP和TP 最低增长率和最高增长率分别计算1998 年—2010 年GNP和TP的具体数值,并将其代入以上模型中,得到1999年—2010 年商业就业人数如下表。

按表中预测值计算,1999年—2010 年我国商业就业人数增长率在5%—7%和8%—12%之间。这与我国1991年—1997年就业人数的增长率5%—13%的数据基本吻合。而且, 简单推算法和回归预测这两种分析方法的计算结果也比较接近。这说明两种分析方法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单元:万人)

年份最小值 最大值 年份最小值 最大值

19995252.965448.422005 7372.83 9113.55

20005538.485885.162006 7840.9310047.70

20015847.776378.922007 8350.7111112.80

20026183.166938.622008 8906.36 12328.5

20036547.217572.622009 9512.39 13713.3

20046942.738293.462010 10173.8 15305.0

注:表中最小值、最大值分别按GNP、TP 的最低和最高增长率计算得出。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就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而言,1997年我国商业仍可增加吸纳427—884万人就业, 这一数字占当年下岗人员940万人的45.4%—94.08%,说明当前商业还具有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是解决现阶段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部门。就未来几年经济发展而言,商业每年也可增加就业约400万人。有关资料表明, 今后十年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约2000万人,那么商业即可吸纳其中的20%。可见商业在解决未来劳动力就业中也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收稿日期:1999-03-03

标签:;  ;  

我国商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分析_商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