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动力机制研究的新进展--兼论平衡梁模型的构建_企业社会责任论文

企业社会责任动力机制研究新进展——兼论平衡木模型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平衡木论文,新进展论文,模型论文,机制论文,动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与发展史

      被誉为“企业社会责任之父”的博文(H.R.Bowen)于1953年在《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首次提出“商人应该为社会承担什么责任”的问题,并认为“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来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或采取某些行动”。博文之后的研究者将研究对象由商人个体转向作为经济组织的企业。戴维斯(K.Davis)强调“责任铁律”,即“商人的社会责任必须与他们的社会权利相称”。沃尔顿(Walton)提出,社会责任的概念能够使人们认识到企业和社会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企业行为不仅影响到某些个人,并将影响整个社会,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认识到这种关系。卡罗尔(Carroll)在1979年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同,即“企业社会责任包含了在特定时期内社会对经济组织经济上的、法律上的、伦理上的和自行裁量(慈善)的期望”,并据此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上述四个层次,并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

      学术史上曾就企业要不要承担社会责任展开过两次大的论战。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们就“企业应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展开了第一场大论战,贝利(Adolf A.Berle)等以传统的公司法理论为基础,认为企业是营利性经济组织,企业的一切行为应以为股东谋利为目的;多德(E.Merrick Dodd)等则认为企业代理人既受股东委托,也受社会委托,因而在为股东谋取利润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场论战被称为贝—多论战。第二场论战源于20世纪60年代。彼时,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但也有一批以Friedman为首的学者仍然认为企业的唯一责任在于营利,社会问题不应该是企业经营者所要关注的,社会问题应该由自由市场体系里的不受约束的活动来解决,自由市场不能解决的,应该由政府和立法来处理,企业无须承担社会责任。

      20世纪70年代以后,学术界的观点逐渐统一:企业要取得良性发展、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必须培育承担社会责任的机制。学者和企业家们发现企业社会责任能够创造竞争优势,给企业带来商业利益。企业社会责任不再是企业迫于利益相关者压力而做出的被动反应,而被视为自愿的、通过履行社会责任而获利的途径,是一种投资方式,甚至是一种能够创造企业价值和竞争优势的企业战略活动,是企业战略组成的一部分。

      (二)企业社会责任动力机制研究回顾

      企业需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统一后,研究的重点逐渐向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和制约因素转移。即如何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如何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的激励机制,企业社会责任如何创造价值。

      齐沃兹(Schwartz,1999)提出了“三区域方法”,探讨了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实现的原因。他用三个圆分别代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经济动因、制度动因和道德动因,三个圆相交产生七个区域;根据三种动因强度的差异,再把七个区域的企业社会责任归纳为经济动因主导型、制度动因主导型、道德动因主导型和平衡型,并认为同时满足经济、道德、制度三方面动因的状态是理想状态。Schwartz等人的研究很好地揭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类型和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因,并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实现需要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Marrewijk(2003)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五层次模型,即:依赖驱动、利益驱动、爱心驱动、互动驱动及整体驱动。199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量刑指南”(The Federal Corporate Sentencing Guidelines,简称FCSG),FCSG准则实质上对企业道德和企业中的员工道德进行了区分。Anita.F.Y等假设公司是理性自利的,并且假设FCSG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唯一动机,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得出FCSG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积极影响。Fernandez-Kranz和Santalo(2010)研究了竞争和社会绩效实践间的关系,结果证明竞争促进了绩效。

      卢代富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出发,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制度安排,而一个节省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制度框架和制度创新的空间对经济增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鞠芳辉、谢子远、宝贡敏(2005)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既有经济动因,也有道德动因和制度动因,但经济动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根本的因素,从而指出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多种原因,并强调了在企业社会责任实现的过程中信息公开和政府的重要作用。王瑾提出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模型,模型将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力要素分为外部要素和内部要素。其外部要素包括政府引导、规制和监管,法律约束,社会压力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内部要素包括社会责任价值动力和经济绩效动力。马玉霞(2011)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将动力机制的构成因素分为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两部分。法律制度约束、社会舆论压力和道德评价体系,以及利益相关方的约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外部动因。孙伟、狄贵梅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发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因主要源自政府、社会和企业三个方面:政府主要从法律法规和奖惩制度方面驱动,社会因素的驱动作用主要是通过消费者、大众舆论、环境问题、非营利组织、企业员工和股东六方面的激发,企业作为内生动力促进社会责任的履行。

      龚浩、郭春香、李胜使用博弈论的思想,构建数学模型量化分析供应链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同对利润的影响,建立基于消费者偏好的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供应链企业对产品的定价相对较高,当其动力因子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获得高利润(相对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差的公司)的难度增加;当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力因子、成本增长系数,以及可信度价值系数满足一定限制条件时,供应链不仅有足够的动力履行社会责任,而且愿意不断提高社会责任履行程度。丁关芹(2012)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探索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驱动因素,认为企业的治理结构和发展能力从内部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企业的合规性和压力集团从外部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总的来说,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研究,理论界成果丰硕,这也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曼(1984)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中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利益相关者既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本地社区、媒体、环保主义等的压力集团,甚至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这些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它们有的分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有的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有的对企业进行监督和制约,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考虑它们的利益或接受它们的约束。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相比较,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由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清晰地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对象及相关责任,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因而得到了广泛关注并在管理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20世纪90年代之后,研究者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温素彬、方苑按资本形态不同,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货币资本利益相关者、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生态资本利益相关者、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模型。余毕楠(2012)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通过构建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驱动作用机理及驱动框架的理论模型发现,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供应商和竞争者通过驱动作用能够有效地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而雇员和消费者则可通过促进企业提高经济绩效来拉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以保证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李志强、郑琴琴(2012)利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分析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因素,研究发现利益相关者的容忍度以及实施监督的成本对企业实际履行社会责任水平会产生显著影响。如果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超出利益相关者所能容忍的范围,利益相关者将可能采取积极监督措施来保障自身利益。同样,由于企业运营需要利益相关者的认可和多方面投入,当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要求较高时,企业会投入更多的精力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水平;反之,企业将会降低对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投入。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探新:平衡木模型

      不论是齐沃兹运用“三区域方法”(Three-Domain Approach)提出的将企业社会责任的驱动因素分为经济动因主导型、制度动因主导型、道德动因主导型和平衡型,还是我国学者王瑾等提出的将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力要素分为外部要素和内部要素、毕楠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的驱动作用机理,都是从不同的理论角度提出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动力机制的看法。但这些观点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即没能真实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真正作用机制。如果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利益相关者都是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力量方,那么企业社会责任应该迅速发展和提升。企业社会责任之所以提升缓慢,是因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中既有推动力量,同是也必然存在制约因素。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是受到利益相关者中推动力量与制约力量博弈和平衡的结果。因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因素的平衡木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因素的平衡木模型

      在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因素的平衡木模型中,企业社会责任是模型中的平衡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决策是利益相关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因素A股东和因素B供应商将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制约因素。因素C消费者、因素D政府、因素E员工和因素F其他利益相关者是推动因素。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受到制约因素和推动因素的双重作用,并受到社会环境、企业文化等大环境的影响。

      (一)制约因素分析

      1.因素A——股东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已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的经营者接受出资人或者股东的委托,从事资产经营和管理。而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是股东至上,股东的目标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企业经营者若将企业资金、资源投入到社会行为以提高企业社会责任,将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导致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无法充分实现,降低了财务绩效和企业经济绩效,使股东利益受损。交易假说(The Trade-off Hypothesis)认为高社会责任表现会导致低财务绩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导致财务支出,从而降低盈利能力,尤其是当其他公司不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时,会导致它们处于竞争市场中的不利地位与处境。私有成本理论(Private Costs Theory)假定企业社会绩效造成企业的成本增加,却无法获得相对的报酬。经营者狡黠理论(Managerial Guile Theory)认为某些经理人会基于私人利益而从事企业社会行为,而这些企业社会行为会损害企业的整体绩效。阿斯鹏研究所的两项研究(2001,2008)表明相比较顾客、雇员等,股东的价值权重更大。由于股东对企业的所有权性质,股东是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制约因素而存在的。

      2.因素B——供应商

      现代商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商业合作伙伴,企业为确保产品的安全与质量,必须增加对供应商的控制,对供应商的社会责任提出一定要求。当前,多数跨国公司(如阿迪达斯、沃尔玛等)为避免公司品牌形象受到供应商的影响,不仅自己制定了企业社会责任守则,而且为供应商也提出了行业准则,要求他们遵守高水平的职业标准和劳动法规,甚至设立了独立的监督体系,对公司的供应商和分包商实施以劳工标准检查为内容的社会责任检查和审核。而这些规范和要求,必然增加供应商的运营成本,从某种程度上可能降低供应商的竞争力。因而,供应商可能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制约因素。

      (二)推动因素分析

      1.因素C——消费者

      消费者是对企业财务绩效影响最大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同时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推动力量。Preston等(1997)提出若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将增加公司的声誉,从而对公司的财务绩效产生积极影响。Sen和Bhattacharya(2001)研究提出,企业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增加顾客以及潜在顾客的产品需求,或者降低其对价格的敏感性。对于企业来说,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所获得的声誉能引起消费者的认同和信任,从而增加对企业所提供产品的认同,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获得更多价值。这其中,企业声誉在企业社会责任和消费者购买行为间起中介作用。因而,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消费者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推动因素。

      2.因素D——政府

      历史上关于企业要不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两次争论,其实质是争论企业要不要承担本应属于政府的部分社会管理和救助职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必然减轻政府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救助方面的压力。因而,政府必然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有力推动力量。社会影响假说认为企业通过良好的社会表现可提高企业声誉、降低商业风险、获得监管机构更多的支持,吸引财政市场上更多的投资,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增进财务绩效,在获得良好的企业社会绩效的同时获得良好的企业经济绩效(Cornell & Shapiro,1987)。

      3.因素E——员工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优秀的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保障。Hamkonds(1997)调查了2000名美国商科毕业生,结果显示79%的被调查者认为公司需对环境、对社会、对雇员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有大约一半的学生表示更愿意在他们认为社会责任感高的组织中工作,43%的学生表示他们不愿为道德责任行为低的组织工作。社会责任标准SA8000中关于用工的要求有工时与工资、核心劳工标准、员工的健康与安全等都是对员工的利益和权利的保护。随着社会发展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企业员工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积极主张维护个人权利。因而,企业员工是推动企业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另一个动力来源。

      4.因素F——其他利益相关者

      社区一般泛指企业能够影响到的地域和空间。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言,与社区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社区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必然希望企业承担与社区有关的社会责任,增加环境保护、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等。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受益方,社区必然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积极推动力量。

      (三)平衡木模型中的力量博弈

      企业社会责任决策中,两大类六种因素的博弈的结果决定了企业社会责任决策。在模型中推动力量多数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受益者,因而会坚决地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模型中的制约因素——股东和供应商,终将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声誉或者品牌(Melo & Morgado,2012),企业声誉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及竞争优势的获取都有极大作用。Grayson和Hodges(2004)列举了英国电话交换公司和英国联合银行的例子。英国电话交换公司估计其企业声誉的约1/3源于公司努力承担社会责任,而英国联合银行报告其31%的营业额是由其企业社会绩效所驱动。利益相关者契约成本论(Stakeholder Contract costs Theory)认为良好的企业社会绩效可降低利益相关者的管理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Sen,1997;Swanson,1995)。Schuler和Cording(2006)指出若企业违反公平原则,利益相关者可能会通过散发对企业不利的消息阻碍企业发展,导致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企业因为履行社会责任所导致的短期财务绩效的下降,将由于赢得社会声誉获得更多利益相关者的支持而从长期绩效中得以弥补,甚至获得更大的利益、更长久的发展。

      四、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方法和途径

      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平衡木模型出发,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政府引导和规制

      政府的引导和规制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推动力量。政府一方面通过对企业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部分行为(非法用工、环境污染等)进行管理和控制甚至处罚,来加大企业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成本;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对社会文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企业进行表彰和政策奖励。对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设立“企业社会责任奖”,并对获奖企业进行公开表彰、大力宣传,提升企业形象,强化品牌影响力。同时优化企业的外部环境,在税收、政策上给予支持,扩大税收优惠范围、提高减免税收数额、简化相关审批手续等,推动资源向企业社会责任高的企业汇集。政府的引导和规制将对股东和供应商的企业社会责任决策产生重要影响。股东和供应商会意识到履行企业责任将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并在短期内造成企业财务绩效降低,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可能遭受政府的压力甚至处罚,因而从长期考虑,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所增加的成本将通过企业获得良好声誉和优惠政策而抵销,甚至获得更多长期利益。

      (二)促进企业社会责任文化建设

      在社会上和企业内部形成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文化。企业由于其行业特殊性,所生产产品对社会风气、公众价值观等影响极大,因而要特别关注其舆论导向。在社会上,引导并建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文化,对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进行宣传和赞扬,树立先进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其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舆论和公众的监督作用,鼓励公众积极举报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联络媒体行业进行报道,督促相关管理机构进行调查和处罚。在企业内部,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当中。企业通过内部宣传、培训,强化社会责任观念,促使员工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健全公司内外部治理结构,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树立起企业社会责任品牌,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履行。

      (三)增进企业社会责任沟通

      以企业社会责任为主题,增进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实施企业社会责任公示制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定期发布制度,通过沟通获取利益相关各方的支持、理解和信任,提升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的是企业将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战略、方式方法,其经营活动对经济、环境、社会等领域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取得的成绩及不足等信息,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并向利益相关方进行披露的方式。通过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现企业在消费者、供应商、员工、政府、社区等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从而防患于未然,降低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此外,企业还可实施企业社会责任公示制度,通过主动公示企业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增进与利益相关方的信息沟通,有助于提升利益相关方的认同度和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四)转变股东意识

      外因作用于内因并将通过内因发生作用。企业社会责任决策最终必将是由企业股东做出。已有的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将对企业的长期绩效产生正面影响,促进企业长期绩效的提升。通过加大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的宣传,使股东意识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能会在短期内造成企业利润下降,但从已有研究来看,企业社会责任必将促进企业长期绩效的提升。将股东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制约力量转化为驱动力量,增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生驱动力量,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为。

标签:;  ;  ;  ;  ;  ;  ;  ;  ;  ;  ;  ;  ;  

企业社会责任动力机制研究的新进展--兼论平衡梁模型的构建_企业社会责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