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语言“生发”的技巧和策略例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策略论文,语言论文,技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凸显了课堂语言的重要性。但是,很多教师对课堂语言重视不够,要么备课中准备不充分,要么现场机智、灵活地“驾驭”课堂语言的能力不足。课堂语言作为课堂上师生之间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主要纽带,是教师为实现教育目的创造性综合运用语言表达方式的信息载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表达策略的需要和课堂环境的需要,以眼前的人、事、景、情等作为生发课堂语言的“触点”,现场通过或情趣盎然的表述,或入木三分的分析,或睿智严谨的概括,或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一、因言生发,深化主题
有位初三政治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树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辩证观和荣辱观,在课堂上提到了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教师顺势问:“‘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指的是什么?”一名男生抢着答道:“臣为君纲,子为父纲,妻为夫纲。”慌忙中,他把想说的对象搞颠倒了,引起哄堂大笑。就在那位男生尴尬之余,这位教师思忖片刻,补充说:“笑什么?他说的是新‘三纲’。”学生大惑不解,教师接着解释说:“现在,我们国家人民当家做主,是主人;而领导者,不管官有多大,都是人民的公仆,这不是‘臣为君纲’吗?当前,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孩子都成了父母的‘小皇帝’,岂不是‘子为父纲’吗?现在许多家庭中,妻子的权力远远超过了丈夫,‘妻管严’‘模范丈夫’这些词的流行,岂不是‘妻为夫纲’吗?”话音未落,学生就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个片断中,教师敏感地捕捉住“错误”的价值,并以此为“触点”,衍变为教学资源,生发出具有新价值的东西。课堂教学的艺术和艺术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捕捉课堂教学中的“触点”,哪怕只是一个意想不到的“黑点”,只要能急中生智,巧妙地生发课堂语言,进行课堂教学的再设计,课堂上就会彰显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的“亮点”。
有一次,我在执教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追寻高雅生活”框题,讲得兴致正浓时,突然听见下面有学生在小声地唱歌。耳尖眼明的我一下子就揪出了“肇事者”王迪。我气愤地问:“你唱什么歌?”王迪顶撞道:“你不懂,这可是流行歌曲。”我反问:“流行的歌曲就好吗?”“那当然!流行的就是好的,你想啊,不好它能流行吗?”王迪理直气壮地回答。我和颜悦色地说:“那么,流行感冒、流行传染病也都是好的喽?”教室里顿时爆发出欢快的笑声。王迪被驳得哑口无言,惭愧地低下了头。接着我利用这个契机,让学生以“流行歌曲就一定是高雅的生活情趣吗?”展开辩论,引导学生学会甄别和鉴赏,走出不分良莠地偏爱流行歌曲、追求新潮时尚的审美误区。
老师一般喜欢按照事物发展的正常顺序或规律说话,也就是顺向思维。但有时候我们不妨“反弹琵琶”,不按常理出牌,更能牢牢地“套”住学生,产生“妙语惊人”“出奇制胜”的效果。当然,这种说话的方法,不仅需有机敏冷静的头脑,还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做基础。
巧抓“触点”,因言生发,不是仅仅为了活跃气氛,更不是为了标榜教师知识的渊博和雄辩的口才,而是为了巧妙地引导学生,智慧地教育学生,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地终身发展。
二、因事生发,营造和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充满了变数,针对突如其来的课堂事件或“小插曲”,我们不妨灵机一动,作为生发的“触点”,不仅可以积极调控场面,能使学生忘记课堂上的疲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学习新知识,而且有利于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氛围。
例如,有位教师在上课时,一只蝴蝶飞进了教室,并且围着教室玻璃飞来飞去,有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就随着蝴蝶转来转去,于是教师停下课来说:“我现在提一个问题,这只蝴蝶为什么在教室里飞来飞去不愿离去?”同学们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好。教师接着说:“这就是蝶恋花,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嘛!”同学们会心地笑了。在这笑声中,一个学生打开窗子放走了蝴蝶,学生的注意力又重新集中了。
轻轻松松,一语飞渡,多么精妙的移花接木,多么高超的艺术处理。富有事业心的教师,无不希望自己的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活力,这除了要求教师多方面的深厚的文化修养之外,还要求教师应该具备“幽默”这一特殊的本领,有了它,才能不时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造就宽松的教学气氛。
又如,有一次,我在课堂上策划了一个即兴模拟情境表演,学生们都推荐表演能力最强的金豆,我高兴地叫他上台给大家展示。可他站都不站起来,冷冷地说:“我不想演。”热情的学生们愣住了,我心里也很不舒服,但演与不演我应该尊重学生,总不至于因学生不演小品而恼羞成怒吧。面对注视着我的学生,我若无其事地说:“金豆同学可能心情不好,也可能身体不适,我们不要勉强他,换个人演好不好?”学生们欣然接受,课堂教学有惊无险地进行下去。几天后,金豆找到我,向我道歉,说自己当时心情不好,不是有意为难老师的。我安慰他说,没什么,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要注意克制自己。自此以后,金豆和我特别亲近,我想可能就是我当时的宽容打动了他。
45分钟的课堂上总会有性情率真、因事善变的学生与老师“过招”,常令正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老师们措手不及,仓促间不能从容应对,很多时候因一时冲动而激化了矛盾,影响到和谐的师生间关系。其实在课堂上与学生“短兵相接”时,“以柔克刚,以情动人”不失为一种战略战术。课堂上学生的一时冲动固然让老师难堪,但老师也不必一味地从维护自己的形象出发而对学生大发脾气,有时温柔一刀更有“杀伤力”。
三、因物生发,情景交融
在上课现场,可以捕捉到的景物作为生发的“触点”,触“物”生情,借“物”抒情,产生类比联想,与自己的授课内容作巧妙的联系,这样不仅形式上匠心独运,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发学生与教师的共鸣,有效地突出授课内容的主题,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气质,滋润了人的心灵,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有一次,我在讲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八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框时,窗外正下着淅淅沥沥的雨,我无意间看见一把红色的小雨伞斜靠在讲台旁,我灵机一动,小心地把小雨伞撑开,攥在手中,喃喃地说:“瞧,多美的一把小雨伞啊!”学生都目瞪口呆,不知道我葫芦里卖得什么药。这时,我深情地告诉大家:“同学们,你们知道有一把伞比这更美吗?——它就是青岛的‘爱心伞’!今年7月1号,一场雷雨骤然而至,青岛市民仇健逢正在市内中城路一家饭馆和朋友吃饭,透过窗户,他看到马路中间一名白发老人拄着拐杖在冒雨行走。仇健逢马上向饭馆借来一把伞,冲进大雨中,为老人撑起了雨伞。老人说:‘还是你自己打伞吧,反正我都湿透了。’仇健逢说:‘这样容易感冒,我送您回家吧。’风太大,雨伞左右摇摆不定,这时一辆路过的小汽车停了下来,一个陌生的女孩走下车,取出伞一起替老人遮雨。随后,仇健逢将老人送回了她居住的小区。发生在青岛市街头的这一情景意外地被一名摄影爱好者抓拍下来,8月2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直播了这段雨中相携相扶的温情一幕。一把‘爱心伞’带来满城文明风!如今,彰显文明的‘爱心伞’像雨后的蘑菇一样,出现在商场、银行、公交车等公共场所供人们免费取用……”
学生神情专注地听着,眼里闪烁着感动的光芒。几双手情不自禁地举起来,发表自己的感慨:“平凡的人给了我最朴素的感动”,“我爱人人,人人爱我;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风雨中递给老人的不仅仅是一把雨伞,它更多承载的是爱和文明”……这时,我进一步深化主题:“是啊,一把‘爱心伞’成为青岛市的一个爱心符号,不仅遮住了自然界的风雨,也驱赶着人世间的冷漠,更把关爱和文明悄悄地传递。这正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需要的和谐和温馨啊!”
四、因人生发,分类推进
课堂语言的设计,形式多样,各有千秋,采用哪种方法恰到好处,应因人而异,因班而异,因时而异,不能搞僵化的模式,要遵循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原则。“人”,往往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课堂语言生发的最美妙的“触点”,扣住学生的特点和状况,因人生发,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真情切入,直击内心,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是一种情感、一种态度,一种不懈地追求,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终生的。
我在讲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十课“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这一框题时,为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面对不同的班级和学生,运用各不相同的课堂语言进行启发和引导。
在优秀班集体九年级(8)班执教时,针对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好,都有希望升入省重点高中就读,但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过大,对中考竞争的残酷性心理准备不足等现状,上课时联系学生即将毕业和升学的实际,不唱高调,努力通过“泼凉水”的形式进行心理减压,使他们“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我诚恳地对学生说:“‘世事我曾竞争,成败不必在我!’我从来也不担心我们班的毕业生会没有理想以及理想是否远大,而更多的是担心你们能否从容面对失败的生活。我当然希望,也相信你们中考能考出优秀的成绩;但如果没有,‘尽心做事就是成功’,问心无愧,那就是有出息。不要仅仅生活在他人的期待中。”我还引用了朱苏力教授在北大法学院2006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一段致词:“每个人的天分和机会都有差别,不是一切努力都没有结果,但也不是一切努力都有结果;不是最努力的就一定最有结果,更不是努力就有一个确定的结果。不要把生活变成一项志在必得的竞赛,因为生活不是竞赛。我希望你们保持这样一份真性情。有所追求但不刻意,渴望成功但也接受平凡!”
在普通班集体九年级(4)班执教时,针对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大部分学生都难以升入普通高中就读,缺乏理想,有些自暴自弃的现状,上课时通过“放暖气”的形式进行激励,使他们增强信心。我神情激昂地对学生说:“同学们,许振超只有初中文凭,但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先后自学并掌握了高压变配电、电力拖动、计算机、数字控制技术、网络通信等一门又一门专业知识,成为一名桥吊技术带头人。我们很多同学以后可能也只有初中文凭,但只要有许振超那股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开拓进取的行动,一样能成就一番事业。初中毕业后,无论选择升学还是就业,都是发展之路,关键是必须做最好的自己。也许你觉得‘我能行’,只是还没有去做。不要总是拿自己同别人比,请永远记住: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有待开发的金矿!”
“教欲善其事,必先敏其言。”只要我们政治教师善于巧抓“触点”,生发课堂语言,那么我们的教学定会更加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我们的课堂定会充盈着人文气息和生命活力,闪耀出更加智慧的光芒,绽放出更加美丽的花朵!
标签:思想品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