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线强制中断率统计分析

平衡线强制中断率统计分析

一、天平线被迫停运率统计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尹润森[1](2020)在《河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是多维因素影响下的城市物质空间现象,每座城市都有其自身的空间形态特点和空间形态演变特征,对于城市空间形态及演变特征的研究对城市未来发展有启示和指导意义。论文选取河津市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对象,梳理河津各阶段城市发展的历程,进而定性分析河津老城及新中国成立后各阶段的空间形态特征;定量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特征,揭示多维影响因素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最后结合城市现状问题,提出河津城市空间形态未来发展建议。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前河津历史沿革及城市营建历程,选取元代始建的河津老城为研究对象,将其空间特征总结为土地使用与空间布局特征、关联互通的自然山水格局、功能复合的轴线序列、“十字+散点”的人文空间结构四个方面。分析多种因素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提炼出自然环境既是动力亦是约束力、政治因素的动力及礼制思想的影响、经济因素的根本动力、文化因素的育化等城市空间演变的作用机制。其次,根据行政建制沿革、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城市建设用地、城市规划编制五个方面,将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采取定性研究的方式对各阶段城市建设历程及空间特征做梳理总结。结合定量研究方式,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河津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特征。城市外部空间形态的演变特征为1978年为城市扩展速度的转折点、用地扩展在山西铝厂及经济增长带动下增速加快、外部形态轮廓演变有明显的飞地式和轴向扩展特征、两区扩展方式各不相同。城市内部空间形态的演变特征为双中心差异化发展、城市功能逐渐完善且工业用地比重较大、呈多中心发展趋势等空间演变特征。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河津老城空间形态的继承与消解。再而,从多维影响因素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空间演变的作用机制,得出空间形态演变是在自然与资源因素的牵引力和约束力、政治与政策因素的控制力和动力、经济因素的主要动力、道路交通因素的牵引力与约束力及其他因素综合作用机制下形成的物质空间演变。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各阶段空间形态演变的作用机制及城市空间形态的各项特征受多维因素影响的程度。综合研究结论,对河津城市空间形态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李鹏翔[2](2019)在《阿富准铁路风吹雪灾害形成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西北、东北等风雪作用较强的区域常易发生风吹雪灾害,风吹雪灾害往往会导致线路积雪,影响交通正常安全,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据不完全统计,因为风吹雪灾害曾导致我国数十条铁路线路交通中断甚至列车被掩埋,给人民生产生活安全带来极大地影响。随着边疆地区铁路网的日益完善,研究铁路风吹雪灾害的形成机理与防治措施也越来越重要。本文从为风吹雪灾害的防治减灾提供科学依据的目的出发,依托新建阿富准铁路阿富段,现场设立风雪监测典型试验段,研究了不同路基型式、不同防雪栅栏形式等防风雪流的效果,进而通过室内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计算对铁路风吹雪灾害的防灾减灾开展了深入分析。本文主要开展的工作有:(1)根据阿富铁路的线路走向和沿线风雪特征,在全线及重点监测区域设置风雪监测设备,取得了 2017-2019两个完整雪季的风速风向和雪深监测数据,经与铁路沿线多年的气象站资料比较得到工程区域内风向、风速特征,进而分析得到风吹雪灾害易发路基段的特点以及风吹雪灾害成因机理,并现场对雪颗粒性质进行测试,为模拟试验的模型参数与颗粒参数的确定提供指导。(2)基于Fluent程序,根据实体工程路基断面与栅栏尺寸建立数值模型,研究了不同类型路堤、路堑形式对风吹雪灾害的影响程度,进而改变路堤断面的高度,路堑断面的深度与积雪平台宽度等数值,得到各种形式路基内和防雪工程附近风速场的变化规律。通过改变栅栏孔隙率、布置间距与布置排数,分析影响积雪沉积分布的参数及影响效果,对不同工况的防护效益进行了对比分析。(3)建立了铁路线路及多种防治措施的模型,通过风洞试验研究了风雪流作用下不同形式的防雪栅栏对路堤、路堑风场的影响以及积雪的分布规律,在不同风速条件下通过改变防雪栅栏孔隙率,布置排数等测试了不同措施的防雪效果,所得结果与数值模拟进行综合比对,确定各防护措施的最优特征参数。(4)综合实地调查、仪器监测、数值模拟及风洞试验数据结果,从主动防治与被动防治两个方面总结风吹雪灾害防治措施,根据路堤、路堑风雪场积雪分布形式的不同,对研究区风吹雪灾害提出的针对性的防治建议。

马冠军[3](2017)在《试析能有效降低10kV配电线路故障停运率的相关措施》文中研究说明配电网络与相关设备是保障电力供应和电能转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大地区内采取的10kV级别的配电线路是应用较为广泛的电力设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线路在运行中会出现停运的现象,并发严重的故障问题,影响到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通过对一些共性的停运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并且提出一些加强配电线路可靠性的措施。

胡洪伟[4](2017)在《灰分沉积特性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大型循环流化床中掺烧煤泥、煤矸石等煤洗选加工废弃物不但能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而且还能阻止其对大气、水质、土壤污染,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然而,已投产的锅炉运行实践表明,在炉膛内部、换热器表面或旋风分离器内表面、落料腿等部位发生的粘附、烧结、板结等灰分沉积现象,会腐蚀设备装置,显着降低锅炉效率,影响锅炉的稳定运行,严重时,会造成停炉停产,甚至带来安全隐患。探究灰分沉积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从而提供减轻灰分沉积倾向的可行方案,对锅炉的稳定运行及新锅炉的设计都大有裨益,进而对洗选废弃物的处理、洁净煤燃烧技术提供支撑。灰分沉积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含化学反应的高温气固两相流边界层问题。灰分沉积包括灰分的粘附、发展、烧结和熔融等过程。本文围绕灰分沉积过程的描述,沉积过程的实验模拟,运行参数、结构参数、物性参数和成分参数对灰分沉积特性的影响规律等,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本文第一章介绍了灰分沉积特性研究的应用背景和意义、灰分沉积的危害以及关于灰分沉积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本文第二章概述了研究灰分沉积特性的实验方法和实验平台。分别对灰熔点测定方法、微观样貌测定方法、灰分成分测量方法及自创的体积形变实验进行了详细的概述和总结。结合循环流化床锅炉灰分沉积的特点,搭建了灰分沉积实验平台。分别对灰分沉积实验平台的设计目标、主要部件构成、工作模式及适用范围作了详细阐述。极限工况实验表明,实验平台不能模拟出灰分沉积、熔融软化的现象,实验平台有致命的设计缺陷。其主要原因是加热元件的不能满足实验需求,灰分颗粒未能被加热到熔融或半熔融状态。最后,对试验炉平台加热系统改进、供料系统的可控性及沉积探针测量拆卸式探头的温度精度的提高等提出了改善性建议。本文第三章首先梳理了前人对沉积机理的探索,指出完备的沉积机理应该包含颗粒尺度模型、颗粒物性模型、颗粒碰撞模型、颗粒受力模型、颗粒输运过程以及颗粒沉积判据。随后,分别对沉积输运模型、颗粒受力模型、及沉积判据等做出了概述性总结。特别地,在对颗粒沉积判据的总结中,得出沉积评价指标是基于结果导向的,每种指标只适用于特定的范围,需探索过程引导的微观颗粒的沉积判据。在气固两相流的受力分析及各种力的尺度等级分析基础上,结合沉积过程的具体现象,得出了不同粒径颗粒在沉积过程中的受力情况。最后,梳理了烟气飞灰颗粒从初始层的形成,到逐渐发展生长,沉积物形成过后内部形态的变化,及最终形成板结的沉积块的完备的沉积描述。本文第四章探究了硅铝比对灰分烧结特性的影响规律。以Si02-Al203-MgO-Fe203-Ca0为原料,制备了五种不同硅铝比的合成灰分样品。在马沸炉中对不同硅铝比的灰分样品进行处理,让样品在马沸炉中存留12小时,以制成烧结样品。综合运用VSR、DIL、SEM、XPS及XRD的实验结果描述了烧结样品的形貌特征及化学成分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烧结过程主要发生在温度超过1000℃的第三阶段,伴随着VSR曲线显着降低。过量的SiO2(S/A=0.45)会导致多孔结构而过量的Al2O3(S/A=0.5)会产生大颗粒团聚物并阻碍共晶体的生成和发展。其他三组样品(S/A=1.5,2.5,3.5),烧结后具有致密的非晶体结构,主要由低熔融温度的共晶体组成(例如辉石、瓦兹利石)。随着硅铝比的增加,烧结温度首先急剧下降到较低水平,然后逐渐上升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实验结果表明,在灰分中添加富含A1203的添加剂比添加富含Si02成分的添加剂对于减轻灰分的沉积现象更为有效。本文第五章探究了煤灰成分与软化温度之间的关系。在本章中,实验所用的灰分为合成煤灰。选取48种不同成分的煤灰软化温度,运用二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软化温度与酸碱比和硅铝比之间的经验模型。热变形分析方法所测得的软化温度以及X射线衍射所测量的晶体成分,用于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煤灰软化温度与晶体成分的实验结果与经验模型吻合,由此可认为,经验模型是合理的。本文第六章对本论文工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关于灰分沉积特性研究有待进一步探究的课题。

卢毓年[5](2016)在《试析能有效降低10kV配电线路故障停运率的相关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电力建设不断深入,10k V配电线路已经在我国配电线路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当前市县级配电线路大都采用10k V配电线路,因此当线路出现故障时便会导致区域性用电问题。文章就以某10k V配电线路为例展开故障问题展开研究,分析导致10k V配电线路故障停运原因,并就改进策略展开分析,为降低10k V配电线路故障停运率提供参考。

刘丙财[6](2014)在《500kV岭深甲乙线复合绝缘子高压端异常发热原因及其控制措施研究》文中指出自2005年广东电网出现大面积的污闪以来,为应对污闪情况及减轻维护工程量,广东电网乃至全国电网大面积的采用了复合绝缘子。复合绝缘子因其污闪性能好,质量轻,不易破损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输电线路上。从总体上说,复合绝缘子表现良好。但自1998年,我国在上海首次发现该种形式绝缘子断裂事故以来,至2011年8月,已在上海,浙江,山东,广东,广西等地先后11次出现该种形式的事故,累积断裂绝缘子13支。2011年11月23日10时25分,深圳供电局所管辖500kV岭深乙线N21塔A相双串复合绝缘子中发生断裂,该线路作为核电站出线重要电源线路,保证其安全运行尤其重要。该类绝缘子断裂紧急缺陷的破损特征和故障参数与已知的绝缘子脆断事故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对这种新型复合绝缘子的故障机理研究对完善复合绝缘子缺陷理论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故障机理提出控制措施,改进复合绝缘子的生产工艺,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保障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刘钊[7](2014)在《云南复杂煤质对火电厂生产运行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炭是云南省能源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云南省一次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中一直占60%以上,未来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的消费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而由于云南本身的地质地理条件,导致云南的煤质情况十分复杂。主要是煤质不能够达到设计煤质,甚至有时煤质条件十分恶劣。因此对云南的统调火电厂的安全稳定运行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发电能力、设备运行安全以及运行经济性三方面。这些影响涉及各个电厂各个时段各个煤炭条件。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复杂煤质下火电厂生产运行所受影响来进行分析研究:(1)通过实际调研及资料查找研究了解云南煤炭资源的现状;掌握云南的典型煤种特性。(2)通过对云南统调火电厂的调研,掌握云南统调火电厂燃煤供应及煤质变化的实际情况并通过理论分析各个煤质特性对火电厂运行的可能影响。(3)通过实际调研以及资料查找分析云南煤炭产销形势以及其对火电厂的影响。(4)通过理论及实际情况分析结合来研究煤质特性对主要电站设备的影响。(5)通过理论及实际情况分析结合来研究煤质变化对电厂运行经济性的影响。(6)通过对调研云南统调火电厂近年来的实际情况,分析云南复杂煤质条件对火电机组发电能力的影响。本文通过这些研究分析,对于云南火电厂的选煤、配煤、设备保修、污染物排放的预测以及在生产运行中的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式都可以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主要结论有:(1)从全省煤类产能与消费分析看,产能均要低于消耗,烟煤电厂煤炭供应紧张、煤质劣化局面将长期持续。缺煤停机现象将继续出现。由于煤炭供需平衡脆弱,火电厂应关注枯水期电煤存储情况,预防缺煤停机出现。(2)云南火电厂的减出力事件原因主要是煤质直接因素、煤质间接因素、磨煤机(给煤线)以及单侧风机故障。这些原因直接或间接受到煤质的影响。由于煤质恶化导致锅炉原因产生的减出力事件占比近80%。(3)煤炭供应及煤质特性对云南省火电机组的发电能力影响显着,主要体现为大批机组高负荷及最低不投油稳燃出力需求无法达到设计出力,严重影响了火电机组的可调范围。由于煤质下降,对全网各火电厂机组最大出力以及最低不投油稳燃负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对火电厂的供电能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影响程度取决于煤质恶化的情况。可以确定煤质恶化对火电厂发电能力影响很大。(4)煤质对燃煤电厂的经济运行至关重要。煤质变化对电厂运行经济性的影响可以分为燃煤及其它成本、效率、负荷、机组可用率、设备维修费用几个方面。(5)云南火电厂的燃用无烟煤、烟煤、褐煤电厂入炉煤低位发热量下降,入炉煤硫分、灰分增加,且煤质变化幅度很大,导致入炉煤质严重偏离设计值。煤质下降给机组经济、安全运行带来很大影响,存在锅炉热效率下降、煤耗上升、燃烧稳定性下降、机组带负荷、调峰能力降低、一次风压系统波动等问题。

徐昭敏[8](2014)在《东方航空公司战略转型中的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航——国内三大航空集团之一,经历了中国民航初创、调整、高速发展的整个过程。东航也逐渐从初期的飞行中队成长为拥有庞大机队规模的国际性航空企业。进入2013年,国际经济尚未复苏,但国内航空市场方兴未艾。为突破原有经营模式对企业发展带来的制约,东航选择战略转型,谋求实现由单一承运人向现代航空服务集成商的转变。如何准确定位东航在竞争环境中所处的位置、进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是东航战略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本文研究的主旨。论文首先分析了中国民航业的发展概况、未来的市场空间和发展趋势,以及作为文章主体——东航的企业背景及现状。同时阐述了在上述背景下所催生出的战略转型,以及转型目标的内涵。论文第三章中,通过引入美国管理学大师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了东航在竞争环境中目前面临的五方面竞争压力。其中包含供应商议价能力——主要体现为航油、机场使用等主要供应商的议价空间;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旅客对于航空公司票价的议价能力;潜在进入者进入民航市场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主要分析陆路尤其是高铁动车对东航的冲击;行业内竞争者——包括国航、南航等国内主要竞争对手以及境外航空公司展现的竞争能力。在五力模型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论文在第四章开始讨论东航现行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产品设计单一、定价靠单纯的价格竞争手段、销售渠道传统落后,对销售代理单位控制弱、品牌推广方面仅依赖同质化严重的常旅客计划来维系与旅客的关系。为此,论文结合营销策略理论中市场细分、合理定价、产品开发、销售渠道、市场推广与公众关系等五个维度,对东航在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方案,以推动东航的战略转型。

陈琪华[9](2011)在《煤质特性对W型火焰锅炉燃烧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认为由于煤炭价格不断上涨,大量电站锅炉燃用低品质煤种,并且燃用的煤种变化频繁,给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造成了极大影响。因此,研究煤质特性对锅炉燃烧的影响,对提高锅炉对煤种的适应性,提高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在分析煤质燃烧特性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煤质特性对W型火焰锅炉燃烧的影响。针对电厂锅炉的实际运行情况,本课题对三种典型煤样,即桃水矿煤、混煤和贵阳煤进行了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和发热量分析,结果表明混煤的挥发份最高,贵阳煤的含碳量和发热量最高。然后,通过热重曲线来分析煤的热解和燃烧特性。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混煤的挥发份释放指数和可燃性指数最高,着火特性最好;贵阳煤的燃烧稳定性指数、综合判别指数和综合燃烧特性指数最高,燃烧特性最好;桃水矿煤的各项指数最低,燃烧特性最差。本课题以株洲电厂的300MW W型火焰锅炉为对象,进行了煤粉燃烧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分析速度场、温度场、氧量分布、颗粒运动轨迹和燃烬率的模拟结果发现燃用贵阳煤的锅炉炉膛内的火焰充满度最好,温度分布连续,整体温度最高;燃用桃水矿煤的锅炉炉膛内的平均温度比燃用贵阳煤的锅炉炉膛内的平均温度低50℃,火焰分布不连续。煤种的变化对煤粉在炉内停留时间的影响较大。桃水矿煤、混煤和贵阳煤的燃烬率分别为96.33%,97.06%,98.16%,贵阳煤的燃烬率最高。煤粉粒径越小,碳颗粒与氧的化学反应越剧烈,火焰中心下移,煤粉着火和燃烧稳定性越好,且在炉内停留时间越长,燃烧更充分,燃烬率提高。煤粉粒径从R90=16.9%降到R90=6.5%,燃烬率提高1.44%。试验数据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基本一致,锅炉燃烧数值模拟结果正确。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可为电厂选取燃煤、混配煤掺烧和锅炉运行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依据。

方庆艳[10](2007)在《低挥发份煤及其混煤燃烧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燃烧低挥发份煤发电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低挥发份煤燃烧普遍存在燃烧效率偏低、污染物排放超标、炉膛结渣等问题。因此,低挥发份煤高效低污染燃烧仍然是我国亟需解决或改进的重要问题。电站锅炉炉内的煤粉燃烧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要实现低挥发份煤的高效低污染燃烧,必须在充分掌握煤的燃烧特性基础上,采用适当的燃烧方式及燃烧器布置方式、合理的炉膛结构尺寸、优化的运行工况和新的燃烧技术。本文将按照这一思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低挥发份煤的燃烧动力学特性、混煤燃烧模拟和稳燃新技术、低挥发份煤锅炉的燃尽、NOx排放和结渣特性等方面开展研究,以期获得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首先,本文提出将煤的燃烧特性看成是随燃尽率α变化的函数,采用两条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燃烧热重分析曲线,建立化学动力学参数活化能E和指前因子A随燃尽率α的变化关系。使用热天平和沉降炉研究了一种低挥发份煤的燃烧动力学参数随燃尽率的变化特性,重点是随燃尽率变化的燃烧动力学参数对煤粉燃尽后期反应性降低的描述能力。结果表明,随燃尽率变化的燃烧动力学参数能够合理地预测煤粉燃尽后期反应活性降低的现象,比较准确地计算煤粉在沉降炉内燃尽率大于0.9以后的燃尽过程,燃尽率计算最大相对误差为4.98%,且计算精度随燃尽率增加而增加。随燃尽率变化的燃烧动力学参数将为本文中煤粉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提供基础的输入数据。其次,本文以一台300 MW四角切圆锅炉为对象,开展了低挥发份煤混煤燃烧数值模拟研究。文中先采用双混合分数/PDF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方法和单混合分数/PDF方法两种方法,模拟了无烟煤和劣质烟煤在该炉炉内分层混合燃烧的过程。模拟及试验结果表明,炉内温度及氧浓度分布呈现出非均匀和对角对称分布特征。采用双混合分数/PDF方法的模拟结果更加符合两种煤在炉内分层混烧的实际燃烧过程。然后,在燃烧器区域敷设卫燃带,并采用新的混煤燃烧方式以提高锅炉运行安全性和经济性,开展了数值模拟和燃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有效提高锅炉安全性和经济性。试验确定了合理运行参数,为锅炉燃烧混煤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接着,本文以W型火焰锅炉为对象,开展了低挥发份煤锅炉燃尽、NOx排放和结渣特性的研究。设计了W型火焰锅炉燃尽风空气深度分级技术研究方案,创新性地提出利用一次风风机风量裕度大和风压高的优势,将富余的部分一次风通过燃尽风喷口送入炉内,提高燃尽风风量和风速,开展了改善燃尽和NOx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降低飞灰可燃物含量和NOx排放量,但是由于燃尽风风量不到5%,降低幅度较小。采用结渣模型并耦合气固两相燃烧模型,首次对三种W型火焰锅炉炉膛结渣特性开展了数值模拟,结合现场运行状况,对结渣位置、程度以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提出了防止结渣的方法。结果表明,W型火焰锅炉结渣特性是固有的,主要由炉内空气动力场特性决定的。切停侧边燃烧器、降低锅炉负荷以及燃用低结渣倾向的煤都能够有效防止炉膛结渣;增加燃尽风不会对锅炉结渣特性产生不利的影响。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低挥发份煤稳燃新技术进行了探索性思考和初步研究。对煤粉射流吸热升温着火及稳燃机理进行了探索性的思考和分析,提出了关于煤粉射流着火稳燃机理的新解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可调节、自适应一次风内直流外旋流煤粉主燃燃器的设计思路,介绍了主燃烧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将其应用于旋流燃烧器,在一台125 KW燃烧试验炉上对燃烧器燃烧特性进行了初步地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二次风旋流强度为0.67时,增加外一次风旋流强度能够有效改善低挥发份煤的着火特性和燃尽特性。研究结果可为可调节、自适应煤粉主燃烧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的指导。

二、天平线被迫停运率统计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平线被迫停运率统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河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城市精神与文化的缺失
        1.1.2 学术背景: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紧迫性
        1.1.3 地区背景:河津城市典型性及现实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4.1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1.4.2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综述
        1.4.3 河津城市发展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新中国成立前河津城市发展历程及空间特征
    2.1 城市发展历程
        2.1.1 历史沿革
        2.1.2 城市营建历程
    2.2 河津老城城市空间特征分析
        2.2.1 土地使用与空间布局特征
        2.2.2 关联互通的自然山水格局
        2.2.3 功能复合的轴线序列
        2.2.4 “十字+散点”的人文空间结构
    2.3 城市空间形态形成和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自然环境因素既是动力亦是约束力
        2.3.2 政治因素的动力及礼制思想的影响
        2.3.3 经济因素是根本动力
        2.3.4 文化因素的育化作用
        2.3.5 综合作用机制
    2.4 本章小结
3 新中国成立后河津城市发展历程及空间形态特征
    3.1 城市发展历程及阶段划分
        3.1.1 河津城市发展背景概述
        3.1.2 河津城市发展阶段划分
    3.2 新城发展起步期(1949年-1978年)发展历程及空间形态特征
        3.2.1 政策影响下的经济波动
        3.2.2 河津老城的破坏与迁建新城
        3.2.3 新城发展起步期城市空间形态特征
    3.3 飞地式扩展期(1978年-1994年)发展历程及空间形态特征
        3.3.1 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3.3.2 山西铝厂飞地扩展及中心城区现代化建设开端
        3.3.3 城市交通的改建与增建
        3.3.4 飞地式扩展期城市空间形态特征
    3.4 快速扩展期(1994年-2011年)发展历程及空间形态特征
        3.4.1 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
        3.4.2 龙门大道、京昆高速对两区的推动与阻碍
        3.4.3 各项城市建设的持续推进
        3.4.4 双中心差异化发展格局
        3.4.5 快速扩展期城市空间形态特征
    3.5 稳步发展与完善期(2011年至今)发展历程及空间形态特征
        3.5.1 新时代下的政策环境
        3.5.2 经济转型发展成为必经之路
        3.5.3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受到限制
        3.5.4 稳步发展与完善期城市空间形态特征
    3.6 本章小结
4 新中国成立后河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总结
    4.1 外部空间形态演变特征
        4.1.1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速度与扩展强度
        4.1.2 城市外部形态轮廓的演变特征
        4.1.3 各方位用地扩展速度
        4.1.4 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演变特征总结
    4.2 内部空间形态演变特征
        4.2.1 城市内部结构的演变特征
        4.2.2 城市路网结构的演变特征
        4.2.3 城市用地构成的演变特征
        4.2.4 城市内部空间形态演变特征总结
    4.3 河津老城空间形态的演变
        4.3.1 河津老城空间形态的继承
        4.3.2 河津老城空间形态的消解
    4.4 本章小结
5 新中国成立后河津城市空间演变影响因素及空间发展建议
    5.1 自然与资源因素
        5.1.1 自然与资源因素特征
        5.1.2 自然与资源因素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5.2 政治与政策因素
        5.2.1 政治与政策因素特征
        5.2.2 政治与政策因素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5.3 经济因素
        5.3.1 经济因素特征
        5.3.2 经济因素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5.4 道路交通因素
        5.4.1 道路交通因素特征
        5.4.2 区域交通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5.5 其他因素
        5.5.1 城市规划编制
        5.5.2 文化因素
    5.6 河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综合作用机制
        5.6.1 多维影响因素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5.6.2 城市空间形态的各项特征受多维影响因素的程度
        5.6.3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各阶段影响因素及综合作用机制
    5.7 河津城市空间形态未来发展建议
        5.7.1 发展现状问题
        5.7.2 未来发展建议
    5.8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
        6.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图录
表录
附录

(2)阿富准铁路风吹雪灾害形成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吹雪灾害形成机理研究现状
        1.2.2 风吹雪模拟试验研究现状
        1.2.3 风吹雪灾害防治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铁路风吹雪制灾机理及形成条件
    2.1 雪颗粒的运动规律
        2.1.1 雪颗粒的起动特征
        2.1.2 雪颗粒的运移与堆积规律
    2.2 自然风场与雪颗粒性质分析
        2.2.1 铁路沿线自然概况
        2.2.2 沿线气象监测数据分析
        2.2.3 现场积雪密度的测量
    2.3 现场试验段风吹雪灾害形式
        2.3.1 试验段选取原则
        2.3.2 防护设施布置方案
        2.3.3 试验段防雪效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路堤段风吹雪灾害防治效果分析
    3.1 数值模拟方法
        3.1.1 湍流模型的选取
        3.1.2 模拟材料参数的设置
        3.1.3 求解器算法的选择
    3.2 路堤及栅栏的建模
        3.2.1 基本模型及网格划分
        3.2.2 边界条件的确定
    3.3 路堤段风吹雪模拟试验分析
        3.3.1 路堤高度对风吹雪作用的影响
        3.3.2 单排栅栏不同孔隙率对风吹雪作用的影响
        3.3.3 双排栅栏不同孔隙率对风吹雪作用的影响
        3.3.4 栅栏与路堤之间的距离对风吹雪作用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路堑段风吹雪灾害防治效果分析
    4.1 模型建立与参数选取
    4.2 不同路基设计参数风吹雪模拟试验分析
        4.2.1 路堑深度对风吹雪作用的影响
        4.2.2 路堑边坡坡度对风吹雪作用的影响
    4.3 不同栅栏参数风吹雪模拟试验分析
        4.3.1 单排栅栏不同孔隙率对风吹雪作用的影响
        4.3.2 双排栅栏不同孔隙率对风吹雪作用的影响
        4.3.3 栅栏与路堑之间不同的距离对风吹雪作用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铁路路基风吹雪作用下雪颗粒分布特征及防治技术
    5.1 试验准备与模拟材料的选择
        5.1.1 风洞试验流场特性
        5.1.2 模型材料与原型的相似性分析
        5.1.3 模拟材料的参数选择
    5.2 路堤段风洞试验结果与分析
        5.2.1 路堤段模型及工况
        5.2.2 无栅栏路堤段积雪形态模拟试验结果分析
        5.2.3 防雪栅栏作用下路堤型路基风吹雪灾害模拟
    5.3 路堑段风洞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路堑段模型及工况
        5.3.2 无栅栏路堑段积雪形态模拟试验结果分析
        5.3.3 防雪栅栏作用下路堑型路基风吹雪灾害模拟
    5.4 风吹雪灾害的防治技术
        5.4.1 铁路路基的主动与被动防护技术
        5.4.2 路基段风吹雪灾害防治措施
        5.4.3 路基侧疏雪与导雪措施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研究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试析能有效降低10kV配电线路故障停运率的相关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10k V配电线路故障跳闸原因
    1.1 外界破坏导致线路故障。
    1.2 恶劣天气导致线路故障。
    1.3 线夹发热、断裂等原因设备原因导致故障。
    1.4 电缆故障。
    1.5 不明原因导致的线路故障。
2 降低10k V配电线路运行故障停运率策略
    2.1 加强管理, 严格考核。
    2.2 加大宣传力度, 确保线路通道状况良好。
    2.3 采取适当防雷措施。
    2.4 优化线网结构
    2.5 注重设备选型及施工工艺
    2.6 设备运行维护管理
结束语

(4)灰分沉积特性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外能源结构及发展趋势
        1.1.2 煤炭洗选加工技术及发展现状
        1.1.3 煤矸石、煤泥及其污染
        1.1.4 循环流化床(CFB)洁净煤燃烧技术
    1.2 灰分沉积概述
        1.2.1 灰分沉积部位
        1.2.2 灰分沉积危害
        1.2.3 灰分沉积分类
        1.2.4 灰分沉积影响因素
    1.3 研究课题及研究意义
        1.3.1 研究课题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循环流化床灰分沉积研究现状
        1.4.2 运行参数研究现状
        1.4.3 成分参数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实验平台
    2.1 引言
    2.2 灰熔点测定方法
        2.2.1 国标三角锥法
        2.2.2 原位成像法
        2.2.3 热机械分析(TMA)
        2.2.4 高温热变形实验(DIL)
        2.2.5 体积形变率实验
    2.3 微观形貌测定方法
    2.4 灰分成分的测定方法
        2.4.1 X射线衍射(XRD)
        2.4.2 高温原位XRD测定
        2.4.3 X射线能量色散光谱仪(EDX)
        2.4.4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2.5 粒子成像测速技术(PIV)
    2.6 灰分沉积特性实验平台
        2.6.1 现有实验平台概述
        2.6.2 灰分沉积实验平台设计
        2.6.3 灰分沉积实验平台设计的不足和经验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灰分沉积机理梳理
    3.1 引言
    3.2 沉积机理梳理
        3.2.1 S.K.Gupta沉积模型
        3.2.2 Yungang Wang沉积机理
        3.2.3 Li Gengda沉积机理
        3.2.4 A.Rushdi沉积机理
        3.2.5 Katsuya Akiyama沉积模型
    3.3 沉积输运模型
        3.3.1 布朗运动、分子扩散
        3.3.2 湍流扩散
        3.3.3 惯性碰撞
        3.3.4 热泳
        3.3.5 扩散泳
    3.4 灰分沉积指标
        3.4.1 灰熔点评价指标
        3.4.2 粘度指数评价指标
        3.4.3 针入度评价指标
        3.4.4 灰分成分指标
        3.4.5 灰分沉积百分比指标
        3.4.6 运行参数评价指标
    3.5 颗粒受力模型
        3.5.1 场的作用力
        3.5.2 压力梯度力
        3.5.3 虚假质量力
        3.5.4 Basset力
        3.5.5 旋转升力(Magnus力)
        3.5.6 速度梯度力(Saffman力)
        3.5.7 温度梯度力
        3.5.8 数量级分析及受力模型
    3.6 灰分沉积模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硅铝比对灰分烧结特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合成灰分材料制备
        4.2.2 体积形变率测试
        4.2.3 烧结样品的烧制
        4.2.4 烧结温度测量
        4.2.5 仪器测量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温度对烧结特性的影响
        4.3.2 硅铝比对烧结特性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煤灰成分的软化温度经验模型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装置
        5.2.3 实验步骤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工业煤灰软化温度统计规律
        5.3.2 软化温度经验模型
        5.3.3 高温热变形实验结果
        5.3.4 XRD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6.3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500kV岭深甲乙线复合绝缘子高压端异常发热原因及其控制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故障绝缘子现场情况
    1.3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1.4 复合绝缘子异常发热原因历史与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
        1.5.1 主要研究点
        1.5.2 拟解决的主要技术难点
    1.6 本文组织结构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复合绝缘子运行情况
    2.1 南方电网复合绝缘子使用情况
    2.2 南方电网复合绝缘子故障情况
        2.2.1 南方电网总体故障统计
        2.2.2 典型故障及缺陷分析
第三章 复合绝缘监测技术研究
    3.1 硅橡胶材料检测技术
        3.1.1 直流漏电起痕测试技术
        3.1.2 热刺激电流(TSC)测试技术
    3.2 内部缺陷检测技术
        3.2.1 超声检测技术
        3.2.2 相控阵检测技术
        3.2.3 X 射线检测技术
    3.3 小结
第四章 绝缘子异常温升影响因素的研究
    4.1 实验室与现场温差特性对比
    4.2 试验设计
    4.3 湿度对异常温升的影响
        4.3.1. 短串绝缘子试验结果及分析
        4.3.2 长串绝缘子试验结果及分析
        4.3.3 污秽对异常温升的影响
第五章 线路地形概况及绝缘子受力分析校核
    5.1 线路概况
    5.2 复合绝缘子现场温升情况
    5.3 地形概况
    5.4 绝缘子受力分析校核
    5.5 整体观测分析
    5.6 断口横切面观测
    5.7 表面蚀损点观测
    5.8 表面污秽度测量及憎水性分级
    5.9 运行电压下特性分析
    5.10 解剖试验
    5.11 水煮后陡波试验
    5.12 水扩散试验
    5.13 耐漏电起痕试验
    5.14 试验结果初步结论
第六章 复合绝缘子异常温升现象及机理研究
    6.1 异常温升绝缘子运行环境
    6.2 异常温升绝缘子表面状况
        6.2.1 外观检查
        6.2.2 自然污秽分析
    6.3 均压环配置对异常温升的影响
        6.3.1 有无均压环对异常温升的影响
        6.3.2 不同屏蔽深度对异常温升的影响
    6.4 机械负荷对异常温升的影响
    6.5 护套与芯棒界面粘接状况对异常温升的影响
        6.5.1 界面粘接不良绝缘子异常温升情况
        6.5.2 界面粘接良好绝缘子异常温升情况
    6.6 异常发热机理研究
        6.6.1 异常发热原因分析
        6.6.2 伞套材料吸水特性和介电特性
        6.6.3 绝缘子电场分布特性
        6.6.4 发热模型及异常发热机理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7)云南复杂煤质对火电厂生产运行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影响火电厂生产运行的相关煤质特性概述
    2.1 煤的工业分析特性及其对火电厂的影响分析
    2.2 煤的元素分析特性及其对火电厂的影响分析
    2.3 煤的物理特性及其对火电厂的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云南煤炭资源现状及对火电厂生产运行的影响分析
    3.1 云南煤炭资源总体状况
    3.2 云南煤炭产销形势及其对火电机组发电能力的影响分析
    3.3 今后几年云南煤炭产能与消耗预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煤质变化对电站设备的影响
    4.1 煤质特性对电站主要运行设备的影响
    4.2 煤质恶化导致”四管”爆漏的影响分析
    4.3 煤质恶化导致锅炉灭火事件的分析
    4.4 煤质恶化导致火电机组减出力状况及对供电能力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煤质变化对电厂运行经济性的影响分析
    5.1 火电厂生产过程及煤质特性对火电厂经济性影响综述
    5.2 燃煤及其它成本
    5.3 煤质特性对效率的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云南复杂煤质对火电机组发电能力的影响
    6.1 云南统调火电厂燃煤供应特点及煤质变化的分析
    6.2 供煤特性及煤质变化对火电机组发电能力的影响分析
    6.3 近年火电机组发电能力变化及影响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8)东方航空公司战略转型中的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五力模型
    1.2.2 营销策略理论 第2章 民航业及东航背景分析
2.1 民航发展史及现状
2.2 东航发展史及现状
2.3 东航战略转型方向及目标 第3章 东航竞争环境分析
3.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1.1 航空油料成本
    3.1.2 机场使用成本
3.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3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3.4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3.5 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3.5.1 国内竞争者
    3.5.2 国际竞争
3.6 分析结果综述 第4章 营销策略研究
4.1 营销策略现状及问题
    4.1.1 产品现状
    4.1.2 价格制定
    4.1.3 销售渠道
    4.1.4 市场推广现状——常旅客计划
4.2 营销策略的改进措施
    4.2.1 准确的市场细分
    4.2.2 配套灵活的定价
    4.2.3 完善的产业链条
    4.2.4 丰富的销售渠道
    4.2.5 市场推广与公共关系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9)煤质特性对W型火焰锅炉燃烧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劣质煤对锅炉运行的影响及燃烧技术的发展
        1.2.1 劣质煤对锅炉安全运行的影响
        1.2.2 劣质煤对锅炉经济运行的影响
        1.2.3 改善劣质煤燃烧的措施
        1.2.4 劣质煤燃烧技术的发展
    1.3 混煤燃烧技术研究现状
        1.3.1 国外混煤燃烧技术研究现状
        1.3.2 国内混煤燃烧技术研究现状
    1.4 W 型火焰锅炉在我国的应用状况
    1.5 煤粉燃烧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6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煤粉热解及燃烧特性分析
    2.1 煤的组成与结构特性
        2.1.1 煤的组成
        2.1.2 煤的结构特性
    2.2 煤的常规分析
    2.3 煤的热解特性分析
        2.3.1 煤的热解理论
        2.3.2 煤的热解特性分析
    2.4 煤的燃烧特性分析
        2.4.1 煤的燃烧理论
        2.4.2 煤的燃烧特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煤粉燃烧数值计算模型
    3.1 概述
    3.2 气相湍流流动
    3.3 固相颗粒运动
    3.4 气相燃烧
    3.5 固相燃烧
    3.6 辐射传热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锅炉燃烧数值模拟计算
    4.1 锅炉概况
        4.1.1 锅炉设计参数
        4.1.2 锅炉设计煤种
        4.1.3 炉膛结构
        4.1.4 燃烧系统
    4.2 计算煤种
    4.3 网格划分
    4.4 边界条件
        4.4.1 入口和出口边界条件
        4.4.2 壁面边界条件
    4.5 数值计算流程
    4.6 计算结果与分析
        4.6.1 不同煤种在炉内燃烧模拟分析
        4.6.2 不同煤粉细度的煤粉在炉内燃烧模拟分析
    4.7 数值模拟与锅炉燃烧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后续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 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详细摘要

(10)低挥发份煤及其混煤燃烧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2 我国低挥发份煤燃烧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1.3 煤粉燃烧动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1.4 混煤燃烧研究及工程应用的现状
    1.5 混煤燃烧过程和结渣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1.6 低挥发份煤锅炉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现状
    1.7 稳燃技术研究现状
    1.8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低挥发份煤粉燃烧反应动力学特性
    2.1 引言
    2.2 随燃尽率变化的煤粉燃烧反应动力学参数
    2.3 沉降炉燃烧过程建模及试验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低挥发份煤混煤燃烧数值模拟
    3.1 引言
    3.2 锅炉概况
    3.3 数学模型
    3.4 结果与讨论
    3.5 混煤燃烧的工业应用
    3.6 本章小结
4 低挥发份煤锅炉燃尽和NOx 排放特性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W 型火焰锅炉燃尽风空气深度分级燃烧技术
    4.3 W 型火焰锅炉燃尽风技术研究方案
    4.4 试验
    4.5 结果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低挥发份煤锅炉结渣特性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锅炉概况
    5.3 数学模型
    5.4 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低挥发份煤稳燃新技术研究
    6.1 引言
    6.2 煤粉射流吸热着火稳燃机理分析
    6.3 可调节自适应内直流外旋流煤粉主燃烧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6.4 内直流外旋流煤粉主燃烧器的数值模拟
    6.5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及建议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2 发明专利证书和获奖证书

四、天平线被迫停运率统计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河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D]. 尹润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阿富准铁路风吹雪灾害形成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D]. 李鹏翔. 北京交通大学, 2019(12)
  • [3]试析能有效降低10kV配电线路故障停运率的相关措施[J]. 马冠军.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7(17)
  • [4]灰分沉积特性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 胡洪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12)
  • [5]试析能有效降低10kV配电线路故障停运率的相关措施[J]. 卢毓年.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36)
  • [6]500kV岭深甲乙线复合绝缘子高压端异常发热原因及其控制措施研究[D]. 刘丙财.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5)
  • [7]云南复杂煤质对火电厂生产运行的影响研究[D]. 刘钊.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1)
  • [8]东方航空公司战略转型中的营销策略研究[D]. 徐昭敏.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04)
  • [9]煤质特性对W型火焰锅炉燃烧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 陈琪华. 长沙理工大学, 2011(05)
  • [10]低挥发份煤及其混煤燃烧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D]. 方庆艳.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标签:;  ;  ;  ;  

平衡线强制中断率统计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