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_民族精神论文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_民族精神论文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精神论文,领导集体论文,弘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族精神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理性升华,是推动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起着重要作用。党的第一、二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为民族精神的振兴、重塑和拓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充分认识到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并通过选择科学的路径、合理的方法,有效地弘扬和培育了民族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也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价值定位

中国革命的胜利特别是抗日战争的胜利,得益于民族精神的支撑;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成功,与民族精神的弘扬也有着一种内在的关联。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党的十六大还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要求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以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之所以把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到如此重要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是由民族精神的内在特点和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国内、国际的复杂情况所决定的。

(一)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之源。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对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传承不息、发展壮大,从精神生活而言,依赖的就是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在未来的岁月里要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仍需民族精神作为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作为精神支柱的民族精神,既是一个民族顽强不息、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一个民族以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础。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不能设想,一个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注:《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26页。)经过20世纪90年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种种困难的克服,1998年9月,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又深有感触地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注:《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49页。)因此,第三代领导集体充分认识到了民族精神对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其强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质上是由民族精神在民族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作用所决定的。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是中国的国情使然,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充满艰辛的事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发展中将要遇到的困难,需要民族精神来支持和鼓舞。然而,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出现了失误,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也有所忽略,以致出现民族自尊心受损、民族自信心不足和民族自豪感低落的现象。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弘扬民族精神而言也是一面“双刃剑”,它既能促进民族精神的培育和更新,也会造成对民族精神的某些消解和侵蚀。如“拜金主义”问题、道德滑坡问题、党内腐败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民族精神缺乏的结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固然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标本兼治,多管齐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有了一定的精神,就能抑制人的欲望,匡正人的行为,激发人的锐气。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是由现阶段的国情决定的,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竞争已经不再是单一的竞争,而是全面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是一个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力量的竞争。其中,既包括自然的因素,又包括社会的因素;既包括物质的因素,又包括精神的因素,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没有民族精神作支撑,一个国家就会一盘散沙、形不成合力,就难以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有强大的竞争力。江泽民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注:《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549页。)因此,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具有特殊的意义。把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到关系综合国力强弱的高度来认识,体现了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当前国际局势和国际竞争实质的深刻把握。

应当说,第三代领导集体强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是民族精神本身的特殊重要性使然,也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当前国际环境、国际竞争的特点所决定的。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路径选择

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即是一个继承的过程,又是一个改造、更新和超越的过程。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过程中,从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的规律出发,选择了科学的路径并运用了恰当的方法,这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民族精神能得到有效弘扬和培育的重要条件。

(一)通过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民族精神是现实中的优秀文化传统,优秀文化传统是历史地传递着的民族精神,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一,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根基,离开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就成了无源之水。1990年1月,李瑞环在全国文化艺术工作情况交流座谈会上指出:“弘扬民族文化是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顶住一切外来压力的一个重要条件。”(注:《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853页。)正因为如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日渐理性和科学,出版了大量介绍、研究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著作,重新整理、编辑了一批传统文化经典;文艺工作者创作和推出了一批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的精品力作;广播、电视制作了一批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节目,报纸、杂志也发表了数以万计的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文章,一些著名的文化遗产、艺术形式也得到了切实的保护。

(二)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传统性和时代性的辩证统一,它一方面需要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又具体存在于各个时代的时代精神之中,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时代的要求不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点也不完全一样。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注意根据时代的特征和要求,对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作出新的概括和说明。比如,当今中国所处的时代,是创业的时代,创业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显得尤为重要。1993年3月,江泽民通过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正式提出了新时期的创业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8页。)。这64字的创业精神,既是民族传统的升华,又是时代精神的折射,既继承了历史传统,又反映了时代要求,成为激发国民创业热情、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又如,当今的时代,是科学大放异彩和崇尚科学的时代。为推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江泽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研制“两弹一星”的实践经验作出厂新的总结,提出了“两弹一星”精神。并要求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通过纪念和庆典活动弘扬民族精神。节日纪念活动、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重要历史人物诞辰纪念活动和大型庆典活动,对于激发国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对于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良好氛围,具有特殊意义,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过程中应该抓住和利用的契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举行了一系列节目纪念活动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纪念活动、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活动、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0周年纪念活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纪念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纪念活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纪念活动等,这些纪念活动通过总结历史、宣传成就、展望未来,激发了国民的爱国情、报国心,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国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这一时期,我们还举行了一系列重要历史人物的诞辰纪念活动或悼念活动,如毛泽东诞辰百周年纪念活动、邓小平逝世追悼活动、周恩来、刘少奇诞辰百周年纪念活动。党和国家的这些杰出领导人,是中华民族的精英,他们的精神品格、道德情操既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又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通过其诞辰纪念活动或悼念活动的开展,通过其革命精神的提炼和总结,恰似在国人面前竖起了一座座精神的丰碑,对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起到了示范效应。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先后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并为此隆重举行了香港回归庆典、澳门回归庆典,这两大庆典对于鼓舞民族士气、振奋民族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实践证明,利用一些特殊的机遇和活动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四)通过国民教育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国民教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国民教育培养国民的民族认同感、归属感,让国民了解和领悟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对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至关重要。第三代领导集体重视国民教育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过程中的作用,而在国民教育的内容方面,特别强调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在1990年举行的一次教育界座谈会上,江泽民就提出:要把新中国成立前一百多年间饱经忧患、备受欺凌的历史和志士仁人救国图强、流血牺牲的历史告诉下一代,让他们勿忘国耻,兴我中华。1991年3月,他给国家教委领导同志的信中再次提出,要对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中学生一直到大学生,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的教育。根据江泽民的要求,国家教委颁发了《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各地编写了相关的教材和渎本,并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了中国近现代史及国情的教育。1994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也明确提出要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教育、特别是近现代史的教育。实践表明,以历史教育为内容的国民教育,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环节。

(五)运用各种媒介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重视媒介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要求各媒介通过正面宣传、典型宣传,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和舆论氛围。1994年1月,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647页。)。这四个方面,实际上都关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等传播媒介,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等艺术形式,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和繁荣,在宣传改革开放成就、讴歌时代英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江泽民特别强调:“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155页。),对文艺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过程中的特殊作用予以充分肯定。他希望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同志,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业务水平,创造出更多振奋人们精神、鼓舞群众斗志、凝聚民族力量、激发社会活力的精神产品。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全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也注入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内容,各行业、各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实践证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是个系统工程,不可能单靠政府行为来实现,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来完成,需要多方努力,需要持之以恒。第三代领导集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路径和方法,既借鉴了第一、二代领导集体振兴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经验,也是从弘扬利培育民族精神的内在规律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结果。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具体表征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民族精神的内涵作过多次概括,尽管表述不完全相同,但透过其在不同场合对民族精神所作的概括,透过其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民族精神,透过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具体实践,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点可归纳为如下六个方面:

(一)爱国精神。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传统的民族,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党的第一、二代领导集体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为实现民族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力量。第三代领导集体认识到了爱国主义在民族精神中的核心地位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意义,一方面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加强对全体国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另一方面第三代领导集体谋求社会发展、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祖国统一的一系列举措和行动,本身就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或者说赋予了爱国主义精神以新的时代内容,

(二)自强精神。自强不息是民族精神的墓本内容之一。《易传》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对中华民族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江泽民指出:“我们的先哲通过观察宇宙万物的变动不居,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结果。”(注:《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73页。)党的第一、二代领导集体通过自己的实践,展示了民族的自强精神。第三代领导集体对自强精神的弘扬,主要体现在如下儿个方面:第一,视发展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中华民族走向自强的必由之路,也是树立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基础,要自强首先要发展,第三代领导集体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可以说抓住了中华民族自强的根本。第二,倡导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早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著名号召。党的十六大闭幕不久,胡锦涛到西柏坡学习考察,强调全党同志重温毛泽东关于“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重温邓小平、江泽民关于艰苦奋斗的重要论述。几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都很重视艰苦奋斗的精神。当代中国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由于我国人口多,底于薄,人均资源少,综合国力还不强,而且还面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压力,要实现现代化,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必须长期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所蕴含的正是民族的自强精神,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此仍然很重视。第三,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在对外关系上,在国际交往中,第三代领导集体反复申明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不依附于他国,不屈服于他人,这也从一个方面弘扬了民族的自强精神。

(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民族精神,其要旨在于以人为本位,尊重人的价值,关注人的生存,重视人的发展。人文精神既是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当今时代精神不可缺少的内涵。江泽民指出:“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古代先哲提出的‘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仁者莫大干爱人’的思想,在社会中有着深厚的影响。”(注:《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64页。)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人文精神的弘扬,具体表现为:第一,尊重人的价值。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通过无数个人的创造活动来推进的。江泽民不仅充分肯定人的价值、特别是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而且十分重视民心的作用。他说:“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11页。)这是对人的价值的进一步肯定。第二,关注人的生存。人文精神关注人们在社会中的生存条件和生存境遇。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关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际上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富裕、稳定、安定的社会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一奋半目标的实现,最终受益的是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其结果将是“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第三,重视人的发展。人文精神重视人类自我的完善和发展,第三代领导集体则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际上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重德精神。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重视道德,崇尚情操,是中华民族精神特有的内涵。党的第一代、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光大了民族的重德精神,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重德精神的弘扬和拓展集中体现在:第一,视思想道德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第三代领导集体十分重视道德建设,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党的十六大还把“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注: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9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而制定的。第二,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江泽民指出:“我们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没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第135页。)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同时提出以德治国的方略,是对民族重德精神的弘扬。第三,重视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江泽民指出:“古人尚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吾日三省吾身’的道理,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自觉地加强对自己主观世界的改造。”(注:《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718页。)他对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要求,既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重德精神。

(五)重和精神。中华民族崇尚和谐,追求和谐,重和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重和精神的弘扬,举其要端有三个方面:第一,人与人关系之和。第三代领导集体一直强凋保持社会稳定,人与人关系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为形成全体人民和谐相处的局面,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关心传统社会阶层生存和发展境遇的同时,对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出现的新型社会阶层进行了明确定位,称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注:江泽民:《全面建没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第15页。)。这种对新型阶层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工作性质的肯定,这种对“和谐相处”局面的追求,弘扬了民族的重和精神。第二,人与自然关系之和。生态环境对于人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但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科技与工业的迅速发展和过度消费,我国的生态环境已出现危机。鉴于这一现实,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第180页。)。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既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也是对民族重和精神的继承。第三,国家关系之和。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在国际关系上,在对外交往中,具有一种雍容的风度,主张各国团结合作,友好相处。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政府的一贯主张,也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宗旨。第三代领导集体重申:“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们愿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注: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第46~47页。)。这里所表达的对世界和平的向往和追求,蕴含了民族的重和精神。

(六)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推动科技发展和提高国民素养的重要精神力量。科学精神的内涵之一就是求真务实。l995年5月,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求实是科学之本,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生命力所在。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以求实的态度,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真理,开拓创新。”(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394页。)江泽民不仅把求真务实作为科学家群体应有的一种精神品格,而且将此作为全党的一种工作作风。他多次强调,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树立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科学精神的内涵之二就是开拓创新。江泽民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是勤劳智慧、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创新精神,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注:《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65页。)为弘扬这一精神,他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并大力倡导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为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第三代领导集体还要求团结协作、发扬团队精神,加强科学普及工作,破除迷信,形成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文化风气,使科学精神真正深入人心。

可见,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在第一、二代领导集体振兴民族精神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了民族的爱国精神、自强精神、人文精神、重德精神、重和精神、科学精神,并赋予了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气息、时代内容,使民族精神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经验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理论与实践,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也为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其一,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为保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效,应将其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三代领导集体有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经验之一,就是将其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从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问题,并通过制定具体的纲要或决议来保证其实施。如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4年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具体途径,便作出了明确规定。如此,则为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供了重要保证。

其二,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在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应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民族精神,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不论其具体内容怎样,归根到底是在人们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为实践活动服务的,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民族精神的要求,最终都体现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之中。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深厚土壤,只有立足于这一土壤,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才能弘扬传统精神、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十分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善于总结和升华实践的经验。事实上,民族精神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再造的过程,它必须面对时代的要求,通过新的实践增添新的内容。

其三,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与党的建设结合起来。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需要全体国民的努力,共产党员更应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模范实践者,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要求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从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就党的建设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求共产党员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模范,将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转化为共产党员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来促进党的建设,通过党的建设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成功经验。

其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运用多种资源、多种途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需要利用历史资源,又要利用现实资源。一方面,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资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利用历史资源,从传统中发现和总结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缺少这一方面,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就难以成为现实。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政通人和,百业俱兴,国力增强,这是民族精神得以振兴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建设成就,用事实来教育国民。第三代领导集体善于总结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成就,以此鼓舞国民,振奋人心。如李鹏、朱镕基担任总理期间在人大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及时总结了每年或每届政府所取得的成就;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中国共产党80年的奋斗历程、主要成绩作了概括;十六大报告则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成就和经验,指出“这十三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注: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第6页。)将成绩呈现在世人、国人面前,这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一种重要力量。同时,无论是传统资源的挖掘,还是现实资源的利用,需要利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大众传媒、书刊影视、艺术表演、展览观摩、课堂教学、纪念庆祝活动、升国旗唱国歌等仪式,都应用之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之中。

其五,弘扬民族精神与培育民族精神要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民族精神都产生于一定历史条件之下,存在于一定时空环境之中,受特定时代及条件的限制,传统精神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局限。由于传统的民族精神是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生成的,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仅仅弘扬民族精神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只有培育反映时代特征、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永葆生机和活力,真正支撑起民族的精神大厦。因此,我们不仅要弘扬民族精神,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更为重要的是要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新的民族精神,以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第三代领导集体不仅弘扬了民族精神的传统内涵,而且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育了新的民族精神。如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但总的说来,弘扬多于培育,继承多于拓展。进入21世纪,时代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要求我们拓展民族精神的内涵,进一步培育开放精神、竞争精神、合作精神、科学精神、理性精神等民族精神,以使民族精神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同时,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式,需要相应的精神观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意味着重构我们的经济生活,又表明需要培养民族精神作为市场经济的精神支撑。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市场经济的精神特质,以培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民族精神。

其六,培育民族精神要求正确对待外国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而不同民族的民族精神也有一些相通的地方。当今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广泛,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脱离世界文明而独立发展。因此,参照、借鉴和吸收外国民族精神中一切积极合理的因素,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我们既要珍惜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富有特色的民族精神,更要面向世界,吸取其他国家民族精神的精华,或者以此为参照来反思我们的民族精神。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注意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精神的合理成分,如对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积极倡导,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其他民族的历史经验。我们应当积极谋求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的融会互补,以培育新的民族精神。

21世纪,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培育新的民族精神,以推进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标签:;  ;  ;  ;  ;  ;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_民族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