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课堂教师话语与课堂互动的案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案例分析论文,话语论文,课堂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观课、评课是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教师而言,评课可以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总结教学成果以及更新教学观念,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这是教师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评课理念也推陈出新、百家争鸣。如,金建武(2005)关注评课内容与原则,指出评课内容主要包括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教师与学生的整合、知识、能力、态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学生的学习希望等;评课原则包括全员参与原则、可接受原则和交流性原则等。何晓丹(2010)关注评课过程与方法,指出评课要分析教学目标、教材、教学程序、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评课前做好准备,课中观察记录和课后思考整理等。
综各家所言,本文试图就一节高中英语课对课堂教师话语与课堂互动进行评价与反思。本节课选自2007年11月23日第七届全国中学(高中)教学观摩研讨会优秀课例1,教师来自北京某中学。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6)(刘道义,2007)模块6 Unit 1的阅读课,主题为Attracting Children to Museums。授课对象为24名高二学生,男女生人数相当,学生的英语能力均达到了该年级学生的平均水平。
二、教学目标与相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求明确、具体、恰当;教学目标的达成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且每一教学环节都须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本文从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对该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阐述。
(一)知识目标及相关教学设计
该课程是一节阅读课,主题为Attracting Children to Museums,其知识目标包括两方面,词汇知识(museum,exhibit,supervise等)和综合知识(理解文章大意与结构、理解回答文章问题及阐述自己观点等)。为了实现知识目标,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与实施每个教学步骤。以词汇知识为例,阅读前(pre-reading)环节,教师向学生展示图片,通过结合图片内容以问答的方式自然导入课程主题——博物馆(museum),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并掌握museum,exhibit,supervise等词的大意,为后面的学习扫清词汇障碍,这体现了明确的语言知识目标。
(二)能力目标及相关教学设计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是英语阅读课堂的根本目标。学生阅读技能的形成需在不断地练习过程中逐渐累积,本堂课程的设计以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训练阅读理解能力和解决实际阅读问题为导向。
在阅读教学前,教师首先向学生呈现一篇每段只有首尾句或中心句的不完整的文章(an incomplete article),引导学生猜测文章大意,锻炼学生的阅读预测能力。其次,给学生呈现完整的课文,并依据课文内容补全该文章中不完整的部分,并归纳段落大意和主旨,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最后,教师针对问题“How to attract children to museums?”设计头脑风暴(brainstorm)练习,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阐述各自观点,实现学生表达自我观点的能力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及相关教学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的。突出这一目标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基本理念和特征,也是教学要具有教育性规律这一原则在新课程中的体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需要根据具体的内容和特定的情境进行,力求把积极的情感态度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阅读中环节,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与学生共同讨论:
问题(1)Why can museums attract so many children?
问题(2)What can children get from a museum?
问题(3)Apart from fun,do you believe we can learn a lot from museums?
在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和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并总结观点,使其充分认识到博物馆的价值所在,并鼓励学生多参观博物馆以了解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地文化,形成统一和谐的文化历史观,最终促进学生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不仅包括教师“教”的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是“教”与“学”两种方法的统一。以本节课为例,老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围绕阅读主题组织了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有效性。
(一)阅读前
教师利用多媒体图片导入博物馆这一话题,生动的图片利于快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接下来,教师提出问题(4)、(5),引发学生思考,使之迅速进入课堂状态,参与课堂师生互动。
问题(4)What is a museum?
问题(5)Have you ever been to a museum?
此处,教师通过设计问答环节使学生在阐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身已有知识经验,并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在了解了博物馆的性质及其他一些知识的基础上,再结合学生参观博物馆的经历,学生更加乐于去了解和重新认识博物馆,从而达到了导入课文主题的目的。
(二)阅读中
阅读中环节是阅读课堂教学的重点。本节课授课教师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阅读活动对整篇材料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处理,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归纳主旨、补全文章、整理结构、回答细节问题等。
在归纳主旨部分,教师通过分段讨论的方式,从课文中各部分依次截取不同材料供学生讨论和归纳,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文章内容,总结文章主题,并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句(topic sentence),及正确处理主旨大意(main idea)与主题句的关系。在整理文章结构的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动态演示。首先,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学生找到的主题句,并将其置于一个表格中,然后让学生将表格内容逐一补充完整,包括段落范围和段落大意。接下来,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将音频材料中所表达的各个观点逐一识别出来,指出每个观点在课文结构中的相应位置,并且阐述理由。这一活动形式新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说等多重感官。在文章细节理解部分,教师不是简单地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而是要求学生阐述其思考过程,从而锻炼学生多维思考能力。
(三)阅读后
最后,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理解并掌握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6)和(7):
问题(6)Why can museums attract children to visit?
问题(7)Can you think of some new and creative ways to attract more children to visit museums?
上述两个问题深化了文章主题,有助于引发学生对博物馆文化的深入思考。问题(6)的设置促使学生重新整理文章的主旨内容,从而提炼出参观博物馆的各个优点,这样既达到了复习文本内容的目的,又能够促进学生运用目标语言对材料进行分析及归纳。问题(7)能够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促使其结合实际情况解决问题、掌握新知识。
四、教师话语与课堂互动
教师话语,也称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传授知识、教书育人以及组织课堂教学时所使用的语言。教师话语的数量、质量、方式、内容因其对学生理解的潜在影响而受到外语/二语教学界日益广泛的注意和研究。Nunan(1991:187)指出,“教师话语对课堂教学组织及学生语言习得至关重要。这不仅因为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完美的教师话语的组织与传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因为它本身起着目的语使用的示范作用,是学生语言输入的又一重要途径。”教师话语质量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并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成败(Hakansson,1986),而优质的教师话语在互动过程中得以彰显。
在提高学生英语知识水平和交际能力的过程中,英语课堂是全面提升学生内在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双主体,即课堂交际活动是师生间也是生生间的互动活动。课堂中的教师话语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来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第一种方式是通过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话语,如提问和指示用语、课堂用语、语言调整、教师反馈用语等;第二种方式是通过教师传授信息的话语,如课文讲解、反馈学习者做出的回答。这正如上文第三部分所述,在该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次运用提问和反馈用语来组织课堂教学的话语。
本课中,师生间的有效互动话语较多,如在要求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补全不完整的文章这一环节中,师生对话如下:
T:Which one did you choose?
T:Very good.But I wonder why you put it here,what makes you do so,and which sentence is the key sentence.
S:The first sentence."The children can touch and feel and smell."
T:So this is the first sentence of Paragraph Three.
S:Yes.
T:Then how do you know you should put it here?
S:The second sentence of Paragraph Three is "They can also play." There is an "also" in this sentence.
T:En...Isn't it excellent? Well.Thank you.
在整个对话过程中,教师首先提问学生选择哪项,待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进一步追问其缘由,要求学生提供证据。与单纯的回答问题相比,这既突出了师生间的语言互动,也增加了学生与教师间的语言输出量。这也正如孙鑫(2008)的调查结果,即课堂上学生英语表达实践的机会增加能够促使学生表达个人见解和情感,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师生间的语言互动,有助于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环境下,师生间的话语互动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师生间的话语互动首先来自于教师的积极引导,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从而促进师生语言互动的有效开展。另外,在课堂上教师是主要的信息提供者和秩序组织者,但在客观上其行为又受学生的表现制约的这一事实决定了他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服务者和辅助者的身份(李晶洁,2002)。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选择恰当时机,尤其是在双方交流出现危机的时候给予及时引导、鼓励,如以下这段精彩的对话互动:
T:Why can museums attract so many children?
S:Because they can make children learn more about history.
T:Well.Why do you think so?
S:En...Because,in the museum,there are many things that come from the past.
T:Yes,we can learn much about the past in the museum.So,do you want to go to a museum next time?
S:Of course.I like museums.
T:Nice.May you have a good time.Thank you.
真实语境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到语言交流中,从而达到有效的课堂互动,让学生在语言互动的环境中习得新的目标语言。在本次对话中,教师从提问博物馆的功能和魅力导入,引导学生找出答案,并结合现实情况引发学生思考以后是否要去博物馆,从而顺其自然地把话题过渡到真实的语境中来。
为了帮助学习者理解目的语,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降低目的语出入的难度,对目的语的形式和功能进行简化调整,也即教师话语的调整,包括“输入调整”和“互动调整”。输入调整是为了使输入的语言可理解,包括重复关键词、调整词汇和句法、使用停顿等。在上例中教师通过调整句法将学生所表达的意思(儿童能够从博物馆中了解过去),简明地转述出来。互动调整存在于交际双方的话语中,教师通过核查学习者是否理解输入的目的语来调整课堂话语。如,教师通过询问“Are you clear?” “What do you mean by…?”等。
张连仲(1997:201)曾指出,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主要看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学生言语交际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合作精神和学习与交际策略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教师反馈是对学生学习行为过程和结果做出的评价和评论,因此教师反馈是教师话语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上例中教师用积极的反馈语“Nice.May you have a good time.”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肯定和鼓励。研究表明,积极反馈比消极反馈更有利于学习者的行为,从而促进目的语的习得(Nunan,1991)。
在语言课堂教学中,目的语的有效输出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教师的话语和课堂互动都是利用各种任务和活动为学习者创造语言输出的机会。英语课堂上的“生生互动”活动越来越被证实是实现英语学习目标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董明,2004)。在生生互动过程中,学生间相互沟通、激励和启发,在轻松的氛围中把语言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语言能力和整体素质都得以提高。在此次教学中,教师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增加了生生互动的机会,提高了语言输出效率,促进了学生的语言交流,体现了生生互动的理念。通过在真实的语境中反复运用新学的目标语言,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具备英语综合能力的人才,英语课堂上的教师话语和师生互动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教师作为英语学习的引导者,采取有效的策略和合理的问题设计,才能使课堂发挥自身的互动性功能,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目的语的输出和习得(李姗姗,2009)。因此,本文通过对这堂英语课程的多角度分析得出结论,一堂优质的英语课堂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素养,而且需要教师注重运用恰当的课堂话语,从而促进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与交流,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运用目标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