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有效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园论文,有效性论文,区域论文,材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为儿童提供多种适宜的材料,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皮亚杰也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要使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游戏质量,而影响游戏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游戏材料。丰富而适宜的材料,能赋予环境丰富的教育内涵,激发幼儿的内在参与兴趣,支持幼儿新经验的建构……因此,材料投放是关系活动区创设成败的重要环节。而如何正确认识材料,在材料投放中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如何有效投入材料则成了长期困扰幼儿教师的难题。 如何正确认识材料 不同的材料蕴涵了教师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材料萌发出儿童不同的游戏兴趣和游戏行为。材料对教师来说,是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物化体现;对幼儿来说,是主动建构经验和认识周围世界的中介和桥梁。 思考一:材料的分类 从材料结构来看,主要分为低结构材料和高结构材料两种。 低结构材料是指较少规定玩法和规则,幼儿可以比较灵活地操作材料,这类材料可变性大,功能也很多样化,如:乐高拼插积木、碰碰吸、蘑菇丁插塑、垒垒高、彩色积木粒以及收集的废旧纸盒等。这些低结构材料无明显的内容线索和暗示,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经验、方法与材料互动,从而呈现出丰富的个别化学习状态,获得个体的发展。 高结构材料是指有固定的结构和相对固定的玩法和规则的一类材料。如:飞行棋、环保小卫士棋、蛇形棋,小电工、智慧金字塔、水果接龙、动物穿衣、套盒、不倒翁、老鹰捉小鸡、智斗毛毛虫,折纸、剪纸、版画步骤图等,这些高结构材料隐含着较为严密的经验结构,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能逐渐感受到材料的信息,逐步逐级建构自己的经验,从而达到整体协调地发展。 高结构材料程序性比较强,有标准的结果和操作路径,对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有一定的意义,低结构材料没有标准的活动结果,幼儿能用多种方法操作探索,有更多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这两种形态对幼儿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意义,我们在投放材料时要兼顾这两种方式。 思考二:材料的定位 在区域化学习活动中,幼儿从材料蕴含的信息中获取经验,从而萌发探索行为,获得个体的发展。由此可见,材料的开发与设计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认知发展;材料的投放,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感知与理解。如此重要的元素,在区域化学习活动中该如何定位呢?我们认为:一种材料不能只有一种内容指向,材料应该满足幼儿的多种发展需要,也就是说,在材料的设计与开发上要关注内容的多维度和价值的多元化。内容的多维度是指在整体材料的结构中包含生活、数学、语言、科学等多维度的内容。价值的多元性是指尽可能让幼儿在操作同一个材料中体现多元的价值,体现出材料的高效性。 游戏材料的投放存在什么问题 在区角游戏中,幼儿需要用操作材料来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但有些教师往往不能有效地投放游戏材料,以致影响了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致使幼儿在游戏中难以获得发展。 问题一:主体性缺失 在活动区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表现为在活动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材料投放环节,幼儿的主体性是怎样缺失的呢?我们主要选择了活动区材料投放的规划权和活动区材料投放的适宜性来考察幼儿的主体性是否缺失。 1.教师中心的活动区材料投放规划权 活动区是主题活动的“实习场”,将会为幼儿主动探索主题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那么,活动区前期的规划决策由谁做主? (1)教师规划,幼儿使用 在活动区里,材料大都是教师们凭借个人经验或者书籍杂志提供的参考而进行投放。例如中班的活动区“爸爸妈妈的职业”,教师在投放活动区材料时,仅考虑到活动区好创设,材料容易找。所以只创设了“小小美发屋”和“小医院”。幼儿对爸爸妈妈的职业体验就被动地限于“美发师”“医生”和“护士”。 材料投放过程中,教师通过主观决策,将材料投放仅限于两种职业。没有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去了解爸爸妈妈的职业,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类型,围绕孩子的兴趣提供游戏材料。“教师决定”的材料投放方式使幼儿被动接受教师的安排,在活动区创设与活动开展中幼儿只有“使用权”,很难激发幼儿通过探究获得主题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反复操作而生厌,幼儿连“使用权”也会放弃。 (2)教师决策,家长服从 家园协作在活动区材料投放中是很必要和重要的。不仅可以使活动区材料更加丰富多元,而且,家长跟幼儿面对面的沟通、准备、操作,可以形成家园合力,更能调动幼儿对材料的主动探索和操作,有效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形成。那么,家长在活动区材料投放中处于一个什么地位呢?调研发现,存在两种现象。 家长不懂,无法参与活动区材料投放。在材料的投放上,有的教师认为家长是“门外汉”,忽略家长对自己孩子的了解能力和参与能力,让家长资源闲置。例如中班活动区“爸爸妈妈的职业”,教师仅靠自己的力量和发动个别家长收集一些废旧的医院玩具器材、美发屋用的梳子、夹子、洗发水瓶子等,没有让更多家长更深入地充分参与到活动材料的投放中来。大部分家长直至主题活动结束,都不知道班级有哪些活动区,自己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教师布置,家长被动参与活动区材料投放。有的教师会争取家园协作投放主题材料。我们发现,在家长参与活动区材料投放上,普遍的形式都是教师“说”家长“做”,家长被动参与活动区材料投放。教师们通常会利用“通知单”“短信”“邮件”等形式告知家长需要什么材料,要求家长提供,而不会征求家长意见,更不会商讨什么样的材料更适合幼儿。另外,教师在要求家长提供准备材料的活动中,很少给予家长参与的目的说明及策略建议。因此,家长在整个活动区材料投放过程中只是被动的参与者。 总之,在整个活动区材料投放中,教师是“权威”,家长在完成教师的“作业”,幼儿在其中更像“局外人”。在这样一种角色关系中,我们期望幼儿的主体性得到发挥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2.材料投放与幼儿的经验水平不相符合 材料对于幼儿的经验建构有着直接的作用,幼儿的经验水平也决定了材料投放的时机和内容。在主题活动的初期,教师们能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幼儿的经验水平预投放很多材料。这些材料在促进幼儿达成主题目标上功不可没。 随着主题教育进程的深入、幼儿兴趣的加深、幼儿能力的提升,教师们是否及时调整和更换了材料?教师调整和更换的材料是否恰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教师在更换材料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由此可见,幼儿在活动区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被教师中心的活动区材料投放决策权、被不符合幼儿经验水平的材料更换和调整方法所抹杀。因此,活动区材料投放的首要问题是主体性缺失。 问题二:情境性缺失 活动区的材料价值在于形成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并且帮助幼儿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因而适宜的工具材料是富于挑战性任务情境中必不可少的支持。蕴含问题任务的材料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探索欲,也是挑战性情境的主要特征。实际上活动区的材料是怎么样的呢? 1.脱离实际生活的情境材料 真实的情境材料是与生活相联系,贴近生活原型的。幼儿思维的特点是有形象性,只有来自于他们的生活,与他们生活经验有关的材料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缺乏问题情境的活动材料 在这个娃娃家的情境中没有真实需要解决的问题,无法唤起幼儿有意义的经验建构,幼儿的学习仅限于操作简单材料的技能获得,而无深入探索,学习所获只能在现在的情境下运用而无法迁移到真实生活场景中去解决问题。没有问题情境的材料是难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的。 材料投放后,教师应赋予材料需要在具体情境中解决的任务问题。这些任务可以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带着目的运用一系列的假设、观察、调查、推理、搜集与处理信息,综合运用活动区里的各种材料工具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因此,蕴含任务问题的材料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探索欲,不会成为精美的摆设,而焕发吸引幼儿的活力。 3.无法延续的情境材料 在很多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中,幼儿只能按照玩具固有的规律和方法操作,不能生发出其他的操作方式和玩法。在这样的情境任务下,幼儿很快掌握了某一种技能或知识,他们无法在这样的情境任务下创造自己的认知结构,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是僵化的,难以延续发展,当知识与技能以单一、孤立的方式习得时,幼儿的学习将停留在呆板、肤浅、没有延续的层次上,从而造成幼儿对活动材料的厌倦等消极情绪。因此,在投放材料时,教师应考虑避免过多的投放这类材料。 问题三:互动性缺失 活动区的互动不仅仅发生在幼儿操作材料中,在材料投放中的互动同样关系活动区是否成为促进幼儿学习的环境。材料投放中的互动主要指师幼之间的互动,因为活动区材料的投放并不仅仅止于教师“摆放”好这些材料,更重要的是通过师幼互动制定使用的方法与规则。教师与幼儿关于制定活动材料使用规则与玩法的互动方式成为影响材料投放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玩法与规则究竟由谁来定?玩法与规则能不能改变? 1.教师制定的材料玩法与规则 当教师投放了材料,为了维持班级活动的有序状态,相比需要由幼儿共同参与制定规则,进行协商的过程来说,教师直接规定规则的方式见效更快,也更容易操作。幼儿只能按照教师制定的规则操作材料,否则就会被斥为“不遵守规则”。 2.不可改变的材料玩法与规则 尽管教师制定规则的方法操作简单、省时省力,但有时幼儿被其他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有时不理解教师制定的规则内容,因此好奇好动的他们时常会遗忘,甚至违反纪律。尤其当教师以口头语言来表述规则时,幼儿被动消极地认识规则、实践规则,因而特别容易“遗忘规则”。 在教师单方面决定材料的规则与玩法中,活动区材料投放的互动性是严重缺失的。幼儿本应是活动区的主体,可是活动区的互动却缺少他们的身影。在主体性缺位的环境里学习是以严格的方式,由教师的控制或纪律的规定约束生成的,这样的环境中幼儿学到的是一种缺少主观意义的客观知识。 综上所述,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主体性缺失、情境性缺失、互动性缺失。实际上,这些问题是教师忽视幼儿在活动区的主体地位、忽视幼儿自主建构需要的体现。在材料投放过程中,我们只有始终把儿童放在主体地位,考虑幼儿的兴趣、考虑幼儿的实际经验、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考虑幼儿的发展可能才能为幼儿提供足够喜欢的、足够恰当的、足够新奇的材料,让活动区真正成为孩子的自由天地,让每一个孩子在活动区的空间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从而建构经验、体验快乐。 游戏材料如何投放 在区域化学习活动中,教师更多的是从直接指导转向间接指导,但教师仍要充分考虑近阶段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环境中可利用的资源,同时教师还要思考如何将教育目标隐含在材料中,如何根据材料的特征灵活多样地进行投放,从而引发幼儿的探索行为和学习热情。 策略一:主题散点式投放 主题散点式投放是指围绕一个材料,向四周辐射拓展学习内容,通过不同的知识点,来优化组合原来的主题内容,弥补材料的单一性,丰富幼儿的经验,挖掘与呈现材料的深度。 案例:好玩的线 在大班生活区,教师围绕“线”这一主题,为幼儿提供了毛线、丝线、鞋带等不同材质、粗细的线,让幼儿通过操作材料促进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材料分为几个系列:编织,教师提供各种颜色、粗细不等的毛线以及棒针让幼儿学习织围巾,另外还提供了较为简单的纸盒编围巾的材料,让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缝合,首先,教师提供了塑料针缝卡通包的材料。其次还提供了用缝衣针将无纺布缝合成爱心、花朵、糖果等形状,并做成漂亮的门帘;刺绣,教师提供了传统的刺绣工具,以及十字绣的材料让幼儿感受刺绣这一传统文化;绕线,教师提供锯齿形的相框模板,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用绕线的方式装饰相框,感受线重叠与变化美;钉纽扣,教师提供各种纽扣,让幼儿尝试钉纽扣。这些材料既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又拓展了幼儿的生活经验。 策略二:材料递进式投放 一般程序性较强的活动材料需要教师对其进行解答与规划,要将预设的目标逐一分解在材料的提供上,有层次、递进式地进行投放。 案例:筷子夹夹乐 中班生活区教师提供了“筷子夹夹乐”的操作材料,教师将不同层次的材料设计成一个闯关游戏,共分为五关,幼儿每完成一关的操作就可以得到贴纸奖励。第一关:馒头饺子出锅了。提供的材料是自制馒头和水饺。第二关:夹糖果。提供的材料是食物糖果。第三关:捉毛毛虫。提供材料是毛根做的毛毛虫。第四关:铺小路。提供的材料是芸豆、蚕豆。第五关:夹乒乓球。提供的材料是乒乓球。从教师提供的以上五种材料可以看出,每一关的材料都是逐层递进,材料从粗糙变光滑,从大变小,这样的变化让幼儿在操作中就具有了挑战性,在闯关的游戏中发展了使用筷子的技能,使材料也更有趣味性。 策略三:内容开放式投放 不同的材料特性会引发幼儿不同的操作行为,开放式投放由于不预设材料的目标结果,不规定材料的统一玩法,幼儿没有特定的概念,给了他们充分的想象和自由,就会引发开放性思维和不同的探索行为。 案例:多样的建构区 建构区中除了提供亿童蓓乐建构材料外,还增加了许多辅助材料(瓶子、罐子、kt版、盒子、塑料小积木、小汽车等),包括主题中的衍生产物,如恐龙、花草等,小班幼儿能根据现有材料用平铺、叠高的方式建构自己的楼房,在楼房的四周放置小花小草,来布置环境点缀效果。能力强的中班幼儿借助建构区旁的美工区,绘制设计图,张贴在建构区内,几个小伙伴尝试着看图拼搭,完成作品后,在交流环节接受同伴的质疑,并用他们理解的方式给予解答。大班幼儿合作意识与规则意识比较强,能将主题活动中有趣的素材迁移到建构区中,来持续对主题的热情,比如,恐龙主题结束后,他们把自己亲手制作的大恐龙放到建构区,想搭出一个恐龙乐园,他们把有共同意愿的伙伴变成合作小组,一起来完成大家的设想,还拓展到其他建筑物与动物的建构来丰富恐龙主题公园。通过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一部分新材料或新信息,使幼儿的活动产生了新的含义和目标,引发了新的变化。 总之,材料是开展区域化学习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充分发挥区域化学习活动的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物资传递有效性研究_区域活动论文
幼儿园区域活动物资传递有效性研究_区域活动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