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在城市和区域发展中地位作用的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营经济论文,地位论文,区域论文,作用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339(2007)02-0164-05
一、区域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到来
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出两大重要特点:一是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二是经济的协作化和区域化。区域经济作为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活动和综合性市场拓展体系,因其集约、高效、地区优势显著,而成为实现区域崛起和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区域经济新格局。从渐次发展起来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等东部经济三大板块,到“十五”规划确立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东中西互动、相互促进的区域经济正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新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区域经济的活跃和发展,将使中国迎来新一轮经济腾飞,同时也将进一步推动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政府职能的全面转型。
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世界上有许多成功的范例,如战后日本经济起飞得益于经济区域化;欧洲从最初的欧共体、推行钢铁生产联营,到欧盟扩大后向东欧推行产业转移,都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从许多地区经济的发展情况看,区域经济的兴起和发展至少有这样两个重要的特征和要求:一是中心城市的带动和依托;二是区域内多元市场主体的培育和发展。
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策源地,是一定区域的现代工业生产基地和科学技术基地,它以其独特的聚集和辐射能力,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城市是支持区域经济运行的空间依托,它以其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服务系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保证,从而成为区域经济运行的支点。中心城市不仅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较完善的市场体系,通过组织和协调推动区域内各地方经济活动的联结互动,实现优势互补,而且,它还可以为区域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实现条件,特别是在产业布局、生产效率和产业链方面,在促使资源的配置使用、产业的分工合作、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以及原材料供应、劳动力转移等方面都发挥积极作用。
区域经济的形成是经济一体化的要求,而经济一体化则是不同经济体联合成一个经济区域的过程或是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区域经济的发展其实是包括由不同经济体形成一个经济循环的增长过程,区域经济的壮大需要多元市场主体的培育。区域经济之所以能够得到确认和兴起,即是由于一定区域内经济通常具有内部一致性和功能一体化的特点,它可以通过贸易、服务、信息、工业、商业、批发等一系列循环系统,打破行政分割和行业壁垒,使商品、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实现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市场主体,激活原有的闲置资源,使其产生更多、更高的市场效能,这样才能促使区域经济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出现了以区域经济为增长极,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展区域的崛起,拉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中心城市的带动,珠三角靠广州、深圳的带动,长三角靠上海、苏州、南京、杭州的带动。多年来,与上述两个地区快速发展形成对比的是,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有改革开放过程中资本与市场不同步增长的因素外,还有京津冀地区存在的资源与市场要素不能有效流动、市场分割甚至区域封锁等因素 [1]。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京津冀等中心城市的功能发挥有密切关系,尤其是作为中国北方经济中心的天津,以往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市场创新不足,多元主体发展不充分,这些都影响到它在环渤海经济区中作用的发挥。目前天津滨海新区及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环渤海经济区有着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发展基础,推动这一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的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大发展以民营经济为目标的市场制度创新,让民营经济在天津和环渤海地区发挥更大的市场作用。
二、我国三大区域民营经济发展比较
三大区域主要是指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环渤海地区,这三个区域同处于中国的东部,属于国家确定的第一批沿海开放地区。从改革初期的肇始条件看,三大区域的基本经济指标差距不大。在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方面,京津冀和江浙沪处于同一水平,而广东省得到的投资低于前两个地区;在社会消费总额方面,江浙沪最高,京津冀居中,广东省最低;在人均工资收入方面,广东省和京津冀较高,江浙沪则较低。改革之初我国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见表1。
但是,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变化。以2003年统计为例,江浙沪地区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7 901.6亿元人民币,高于其他两个区域GDP的总和,占到全国GDP总量的24%左右;广东一个省的GDP总值为13 449.9亿元,位居第二,占全国总量的11.5%;而京津冀在三大区域中排在最末,为13096.8亿元人民币。其中北京和天津两大直辖市的GDP总量值合计为5 998.8亿元人民币,不及上海(7405.8亿元人民币)一个城市。我国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总量,见表2。
同样情况反映在民营经济发展方面,以八省、市城镇个体、私营企业就业人数为例。到2003年底,天津市的个体、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及在城镇就业总人口中的比例,远低于广东、浙江、江苏、辽宁、山东及上海、北京等省、市,见表3。
在民营企业增长幅度、投资规模和实现产值与营业额方面,天津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清楚地发现,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中国的经济已经摆脱了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和项目投资等方面的制约,形成了市场机制引导,凭借实力竞争,资源向高效率区域流动的经济发展新格局。长江三角洲现在已经成为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不但人均GDP为全国第一,而且综合经济实力评价也居全国首位。珠江三角洲的突出优势是该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因此,带动了广东省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京津冀地区,曾经是我国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之一,基础条件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都要优越。但目前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个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速度和比例上,而且还体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上。
相对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无疑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在制度创新中,市场化和民营化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崛起,得益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市场制度的创新。而京津冀与这两个区域在发展规模上的差距,也是受制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市场制度创新不足以及区域内民营主体自发成长的环境制度供给不足。市场化对地方经济增长起着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而反映市场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民营经济在全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的增加,这一点通过有关数据也可以看到。如广东省40个工业行业中,民营经济已在27个行业中的比重超过了50%,在部分行业中已经占到70%以上;浙江省2004年平均每天新增加私营企业210家,在中国最具竞争力的民营企业50强中,浙江省占据了26席;江苏省2004年私营工业企业有14 000多户,南京市民营企业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1618户,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上的有168户,注册资本一亿元以上的有79户;上海市2003年民营企业集团经营范围已涉足国民经济行业90个分类中的 66个大类,进入行业包括钢铁、城市公共交通、管道运输和电力工程安装等投资大的基础性工程和公用事业[2]。
三、民营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于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探讨的很多,有关它对于搞活市场,增加财政积累,提供就业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都有了肯定性的说法。其实民营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先行发展起来的一些地区的经验看,作为多元市场主体中的一部分,民营经济的崛起还有其更大的发展意义,即它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和影响作用,这或许是更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
1.民营经济与私人资本的增长,对区域市场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在当代世界范围内,市场制度可以因国家、民族和区域的差异而有模式的不同以及路径不同的选择,但是,建立完善的产权结构,培育不同的市场主体,使其有效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却是殊途同归的基础。珠三角和长三角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得益于这两个地区为私人资本主体的成长提供了宽松的制度环境,而私人资本的快速积累,又反过来促进了该地区的制度创新和经济增长[3]。
私人资本是市场经济的天然主体和微观基础。创造有利于私人财产主体成长的制度环境,这是经济快速增长地区的经验。应创造有利于个人收益最大化的环境,建立一个自由进入、充分竞争和平等交易的市场体制,一旦利益最大化的私人主体受到环境的激励,参与到市场交易活动中,就会形成一种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原生动力。在这种原生动力的支持下,大量的民间资本和投资主体就会寻求发展空间,从有利于生长的缝隙中成长起来,并逐渐成长为区域市场的主导力量,最终起到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首先,私人资本开拓了区域市场。改革开放之初,由于物品短缺,私人投资主体的逐利行为必然要从生产和销售紧缺物品开始,大量的私人资本投入到了消费性商品的生产和流通领域中。随着社会消费需求的日益满足,私人主体不断地挖掘着新的消费渠道,用花样翻新的商品刺激消费者新的需求。在温州,小小的纽扣可以被私人主体做成全国的大市场;小小的打火机竟然占领了欧洲的市场。同样在珠三角和长三角这样的专业市场还有许多,而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这样的事情是不可想象的。
其次,私人资本推动了产业链的形成。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分工是按行政区域人为地划分,如一汽设在长春,二汽设在湖北。而计划经济体制解体之后,许多小企业从市场的缝隙中生长起来,他们为了克服在生产和交易中的困难,降低成本,本能地采取了集群式的生产组织方式,通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作生产,不仅节约了交易费用,而且还取得了一定的规模效益。尤其是乡镇地区的集聚式发展,形成了以核心企业或市场为龙头、相互连接的产业链条,从而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形成[4]。
2.民营经济的壮大带动了区域市场内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流动
在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中,私人产权主体生成的速度和范围,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影响市场要素形成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变量。如原来的广东,其中央投入和资源要素并不丰富,但是,由于私人主体的崛起,地方政府的开明,加上广东省特有的地域文化,它在短短10年内以其高回报率吸引了资金、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大量流入,迅速集聚起国内外各种资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尽管天津过去是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优于广东省的地区,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出于种种原因,长期满足于要素充裕下的稳步增长,对传统体制过分依赖的结果是,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对市场要素的强力吸引,而天津却出现了参与交易激励不足,市场主体不活跃,市场发育缓慢的现状,更重要的是使市场参与者对交易的公平与安全性产生不良预期。
由此看到,民营经济作为市场主体,对于区域市场产生的效益是一系列的,包括生产要素的组合,创办企业,扩大就业,产出商品,增加利税等等。在一个存在着区域竞争的环境中,那些制度创新活跃、市场化进程快的地区,其效率优势显著,即会对地区外投资者和各种生产要素形成吸引力,形成该区域资源的流入和要素的聚集。相反,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则可能因为投资者和生产要素的不足,甚至流出而增长乏力,最终导致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拉越大[5]。
四、促进环渤海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考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在区域经济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发展格局的今天,区域市场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开发开放的条件,其中有两个因素最为重要:一是在中国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民营经济力量,这些完全按照市场原则建立,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企业部门,开始进入大规模空间拓展阶段;二是我国各大区域内部的市场已经形成,市场力量在区域内部乃至区域之间配置资源方面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行政藩篱的影响正在减弱。在市场体制环境下,城市或区域的竞争,已经不是在比谁能向中央政府要资源、要政策、要补贴、要定位的问题,而是区域间通过区域市场的制度效率以及对资源要素的吸引力和聚集力加快经济增长的竞争。因此,应该把市场制度创新和多元市场主体的培育,提高到影响区域竞争力的高度上来认识。只有通过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才能提高区域微观经济的运行效率,从而增强区域整体的竞争能力。
在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期中,区域经济是一个重要特征。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正在形成的环渤海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精华所在。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重心不断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下,将环渤海地区变成世界重要的商品市场和物流中心、变成中国第三个区域性经济增长区,成为拉动中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发动机,天津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发挥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与环渤海经济实现一体化发展[6]。
1.环渤海经济区的地理优势和特点
环渤海经济区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中国欧亚大陆桥的东部起点之一。在环渤海地区5 800公里的海岸线上,有20个城市遥相呼应,有数千家大型企业,包括天津、大连、青岛、秦皇岛等中国的重要港口在内的60多个大小港口在这条线上星罗棋布。以北京和天津双合的世界型城市,带动着两侧的扇型区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城市区、工业区、港口区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天津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是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在21世纪中国实现新型工业化、建设环渤海经济区中,理应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环渤海地区经济的总量占到全国经济的大约20%,它具有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该区域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有200多所高等院校,拥有一大批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科研机构和学府,有40多万科研人员,这里完全能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
2.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设想
(1)基本原则。要立足天津和环渤海地区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努力探索与本地区市场条件相适应的民营主体。各级政府应从创造更加宽松的制度环境入手,鼓励更多的私人主体参与到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中去,大力吸引和发展民营资本参与到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中;通过互补性的制度创新带动资源整合,提高天津民营经济在本地区和全国的聚集与辐射能力,为环渤海经济区的腾飞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2)以金融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尽快疏通企业发展的融资渠道,为民营经济的加快发展创造条件。从当前面临的问题看,启动民间资本和发展民营经济要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聚集壮大民间资本、放宽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建立和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以及优化组织结构,在兼并重组中做大做强民营经济。
(3)立足区域比较优势,积极鼓励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企业集群是优化和提升产业分工和产业联系的有效途径。为了充分发挥产业和区域优势,地方政府要积极推动企业集群发展。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通过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使区域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切实提高民营企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
(4)大力营造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家发展的社会环境。天津是环渤海经济区的中心,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要鼓励民营企业利用这个平台打造出中国的名牌产品;要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鼓励民营企业家做大、做优、做强。对于“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争取用五年的时间,使天津的民营经济占全市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三分之一,区县民营经济的比重达到50%以上的目标,要通过宣传,让更多的企业家投身于“十一五”规划的美好前景中来;要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如资本、科技、管理,使民营经济的活力迸发出来,使他们创新的源泉充分涌入,从而推动天津经济的进一步腾飞。
收稿日期:2006-02-14.
标签:民营经济论文;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区域发展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城市中国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