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红十字医院乳腺外科 青海西宁 810000)
【摘要】目的:研究个体化心理干预对围手术期乳腺癌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收取我院100例围手术期乳腺癌患者,收取时间在2016年1月10日直至2017年1月11日,并将围手术期乳腺癌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实施常规干预),观察组(50例实施个体化心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情况及对医疗工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焦虑得分(34.02±1.03)分,抑郁得分(35.66±2.13)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医疗工作满意度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围手术期乳腺癌患者采用个体化心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且还能有效提高患者对医疗工作的满意度,值得研究。
【关键词】个体化心理干预;围手术期乳腺癌;焦虑抑郁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1-0080-02
乳腺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现已成为临床上最高的恶性肿瘤女性疾病之一。该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1]。乳腺癌患者一旦被确诊,均会导致患者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且尤其对于乳腺癌根治术,该种手术需将患者整个乳房进行切除,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易导致其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状态[2]。而个体化心理干预则是临床上新型的模式,主要是通过针对患者不同心理状态实施不同心理干预,从而使患者消除不良情绪,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效果。本院选择个体化心理干预对围手术期乳腺癌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状况的影响进行分析探究,具体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收取我院100例围手术期乳腺癌患者,收取时间在2016年1月10日直至2017年1月11日,并将围手术期乳腺癌患者分为两组。
观察组中,全部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在28~64岁之间,平均年龄(46.12±2.13)岁。
对照组中,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在28~65岁之间,平均年龄(46.59±2.13)岁。
2组患者在各项基本资料中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主要内容包括对患者实施日常生活照料等。
观察组采取个体化心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心理干预、发挥家庭支持作用、语言激励、自我调节训练。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情况(于患者产后对其心理状态进行测评,以下为测评结果:焦虑自评量表评分结果:0~100分,临界值为50分。得分越高,表示焦虑状态越高。50~60分表示患者有轻度焦虑,60~70则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结果:0~100分,临界值为50分。得分越高,表示抑郁状态越高。50~60为轻度抑郁,60~70表示患者为中度抑郁,70分以上则为重度抑郁)。
对比两组患者对医疗工作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22.0软件,每组围手术期乳腺癌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相关统计处理,研究中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则采用t检验,采用P<0.05代表两组围手术期乳腺癌患者对比具有差异,其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具有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情况
观察组患者焦虑得分(34.02±1.03)分,抑郁得分(35.66±2.13)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
3.讨论
由于乳腺癌患者在接受乳腺癌根治术后,易导致其身心均造成严重的影响[3]。从而导致其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该种情绪易导致其对生活失去信心、自我效能差、生活满意度降低等。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患者实施个体化心理干预,对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均有重要意义,具体措施见下:
(1)心理干预:由于乳腺癌根治术破坏了女性生理功能及形态,从而引起患者对手术过程的担心。此外,由于患者过度担心手术效果,易导致其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甚至出现抵触心理,拒绝接受治疗[4]。因此,针对患者以上表现,医务人员应对其展开个体化心理干预,并为其讲解有关疾病的相关知识,并对患者错误的观念指出,告知其手术的安全性及必要性,而乳腺癌患者的围手术期及饮食等均对患者预后有一定影响[5]。当患者心理状态发生改善时,医务人员应给予其鼓励与支持;当患者对自身情况有疑虑时,医务人员应耐心的为患者解答,从而提高患者对心理干预工作的满意度。
(2)发挥家庭支持作用:由于患者实施手术后需面对乳房的缺失,尤其对于年轻患者,易出现自我形象紊乱的现象[6]。因此,医务人员可邀请手术成功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并告知其如何进行患肢功能锻炼,从而建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并为患者讲解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且还需告知如何保持体美,医务人员还需与患者家属做好工作,使其能够多陪伴在患者身旁,给予其鼓励,从而有效改善其不良情绪状态,增强自信。
(3)语言激励:医务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从而了解到患者的真实心理,并给予其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并告知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预后的影响,而乐观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其术后恢复,能使恶性肿瘤被自身机体免疫作用所消除,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自信。
(4)自我调节训练:医务人员应告知患者如何进行自我肌肉松弛训练,即在病房内安静情况下,取舒适的体位,于远端肌肉处开始逐渐松弛肌肉,训练时间为每日2次,每次训练时间在30分钟。
通过本次研究,观察组患者焦虑得分(34.02±1.03)分,抑郁得分(35.66±2.13)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医疗工作满意度98.00%(49/5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将个体化心理干预应用于围手术期乳腺癌患者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且对提高患者对医疗工作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庄鑫,赵维瑜.乳腺癌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社会支持对其康复的影响[J].四川医学,2014,34(3):472-474.
[2]张芳云.乳腺癌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15,6(14):2144-2145.
[3]刘晓伟,孟庆兰,岳婧婧等.围手术期乳腺癌患者的综合性心理干预[J].山西医药杂志,2013,42(4):478-479.
[4]穆玉冰.个体化心理干预在乳腺癌患者手术期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2,13(15):425-426.
[5]于洪鸾,潘芳,江虹等.结构式心理干预对围手术期乳腺癌患者不良情绪及应激水平的影响[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5,8(5):297-299.
[6]肖灿华,王惠珍.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情绪及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19(10):691-693.
论文作者:白文辉,李宗龙,李英,庞文静,王峰霞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4
标签:患者论文; 乳腺癌论文; 心理论文; 个体化论文; 焦虑论文; 手术论文; 抑郁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