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对工业化的影响_农业论文

美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对工业化的影响_农业论文

美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对工业化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农业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伴随人类经济生活历史最长的一个重要部门。随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兴起,农业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这一转变对资本主义工业化有何影响?本文试图以19世纪美国农业发展为例,探讨农业在近代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历史作用。

19世纪前期,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农业时代”。刚进入这个世纪时,美国农业还带有浓厚的传统特色,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技术原始落后。美国著名作家伯顿·享德里克在谈到当时的农业状况时说:所有的农活都是靠人力完成,“生产工具与罗马时代差不多”,“耕种方法同巴比伦时代,只有很小的差别”。随着西进运动的兴起,美国农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革,特别是19世纪后半期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一是耕地面积扩大,从1860至1900年,美国耕地面积由1.63亿英亩增加到4.15亿英亩;这个数字超过了以往二百六十年垦地之和,因为从1607至1870年全部已垦地仅2.25亿英亩。[1]二是农业产量增长突出,1860—1900年,小麦增加3倍,占世界产量的23%;玉米增加2.5倍;棉花增加1.5倍;牲畜总数1867—1900年增加一倍。[2]美国成了世界市场中粮食和肉类的主要出口国。

19世纪美国农业的巨大进步同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是分不开的,此时美国农业的显著特点是:

1.拓荒农业向商品化农业的过渡

美国独立后,随着大陆扩张政策的实施,其疆界迅速向西推进,西进运动随之兴起。西进运动既是一个自发的移民西进过程,也是一个拓荒农业大规模发展的过程。拓荒农业在早期带有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特点,但与传统小农经济存在根本区别,即构成其经济基础和财产的土地来源不是基于旧式的封建继承法承继而得,绝大多数是以一定的代价从市场上购买的。这使拓荒农业从一开始就带有商品经济的特色,奠定了美国近代资本主义农业的基础。随着西进运动的不断深入,拓荒农业迅速向商品化农业转变,到19世纪末基本完成。其主要标志是:其一,使用雇佣劳动的资本主义大农场取代了自给自足的小生产。到1910年,大农场占全国农户的17.2%,生产量占全国农产品价值的52.3%。[3]据美国官方统计,美国农业工人人数从1860至1880年间增加了4倍多;到1909年,落基山地区各州雇佣工人的农户占46.8%,太平洋沿岸各州雇佣工人的农户达58%。[4]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美国式道路”取得成功。其二,农业生产者完成了由拓荒农民——商业农民——农业资本家的转变。农民生产的目的发生改变,不是为满足自身需求,而是为了市场,农民生活本身也依赖于市场。农民不再独立,已成为市场的奴隶,他人的附庸,人与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利用。而且,农民不再满足传统的从事生产,不求交换、流通的劳动目的,开始注重现金收入,希望通过商品交换,追求利润。新一代农民开始集农产品制造者与销售者于一身,成为典型的农业资本家。到1920年,美国农场已全面实现商品化,90%的农产品开始在市场上销售、流通。[5]

2.农业重心西移和地区专业化

拓荒农业使西部迅速成为新的农业中心,特别是《宅地法》加快了西部开发。1870—1910年,西部大平原地区的农场数量增加将近8倍,从5.2万个增加到46万个,农场占地总面积则从800万英亩增加到13650万英亩,40年中增加16倍之多。[6]导致农业生产重心显著西移,内战前夕,小麦生产中心在密西西比河东侧的伊利诺斯州,到20世纪初,已向西推进1000公里,其西侧成为畜牧中心,东侧是玉米生产中心,西部地区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农业区。

到20世纪初,根据美国各地区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结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美国农业生产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春小麦带、玉米带、冬小麦和玉米混合带、棉花带、烟草带、亚热带作物带、天然放牧和人工灌溉农业区、水果与蔬菜带、牧草与乳牛带等农业专业区。它们各具特色,发挥了专业化生产的优势,对农耕技术的改进和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极为有利。

3.农业生产走向机械化

拓荒农业和西部地广人稀的现实驱使美国农业较快走上机械化道路。19世纪30年代开始,改良的农具和农业机器相继出现。到1861年,美国使用的收割机达到了十几万台,从南北战争结束到1900年,约有12000多项农业方面的发明取得专利权,从备耕到收获的每一道工序几乎都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从而使劳动生产率成倍提高。“1840——1900年每生产100蒲式耳小麦所需的工时,从233个减为108个;每生产一包棉花所需的工时从601个降为284个”。[7]

4.政府重视农业,倡导农业科学化

建国伊始,美国政府就非常重视农业,通过西部土地政策吸引移民开发西部。1862年政府设立农业部,各州也相继成立农业部,并在州农业部之下,设立了县农业技术推广委员会。形成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整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这套机构一方面从事农业技术的改革和推广工作,另一方面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指导工作。同年,林肯总统签署《莫里尔法》,“形成了一个从未有过的推行农业教育的最伟大的单行法规”。[8]农业大学在各州得以普遍建立。1887年,国会又通过了《哈奇法》,在各州建立了农业科学试验站。这两个法令使美国农业教育和科研初具规模,为农业科学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5.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同步发展

农牧结合,发展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是美国农业的特点,整个19世纪畜牧业产值都大于种植业的产值。1800年畜牧业的产值为63.2%,大大超过种植业的36.8%。19世纪后期,种植业和畜牧业都有迅速增长。1850至1900年间种植业平均年增长率为3.2%,畜牧业为2.7%。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比重1870年为41.1%比58.9%,到1910年为50.7%比49.3%。[9]与此同时,在种植业内部也是发展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并举。1866至1913年,美国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的产量增长342%,玉米增长200%,燕麦增长300%,大麦增长780%;主要经济作物棉花增长600%,烟草增长210%,棉籽增长630%,亚麻籽产量增长730%。[10]同步发展极大地满足了美国经济增长的多种需求。

以上特点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农业自身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机械化、科学化、专业化和商品化超越了传统农业的狭隘利益,具备现代大农业特点,所以它必将导致农业生产的巨大进步,并对工业化产生深刻影响。

从历史上看,在19世纪中叶前,在我们称之为前工业社会或传统社会中,一个国家若没有农业的先期发展,任何重大的工业增长都是不可能的。[11]美国作为近代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其工业化同样受到农业制约。美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并且也是从棉纺领域开始的。早在1790年“美国制造工业之父”——施莱特就在罗得岛建立了第一座棉纺厂,这是美国工厂制度的开始。但此后工业化进程一直比较缓慢,工业化运动的飞跃迟迟不能正式到来。以致美国历史学家刘易斯·M·哈克得出结论说:“美国的工业革命直要到整整六十年后才出现”。[12]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工业化的基础资源(粮食、棉花、畜类、木材和煤铁等),使工业化缺乏后劲。西进运动和拓荒农业的大发展使这种状况大为改观,美国工业化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首先,农业进步为轻工业提供了充裕的原料。农业生产的巨大增长使粮食加工、食品工业、制革工业、纺织工业及以畜产品为原料的屠宰和肉类罐头工业迅速崛起。“1800——1900年间,轻工业总产值中农业原材料的比重在55%—66%之间,在整个工业中1880年占47%,1900年还占27.4%。”[13]以棉纺业为例,1807年使用纺锭大约8000枚,至1867年猛增到约800万枚,1913年更达3100万枚,而1860—1913年美国纺织厂消耗的棉花从845000包增到5786000包,增长近7倍。[14]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必然刺激棉花生产的飞速发展,棉花产量从1860年的3841000包增加到1913年的14153000包,增长近4倍。[15]农业促进工业,工业刺激农业,互相依托,互相促进既是19世纪美国工农业大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

其次,交通运输条件得到极大改进。19世纪是美国交通运输业发生巨变的时代,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美国交通跨越了税道、汽船、铁路三个时代。而促使交通巨变的直接原因是西部开发,“农场主比其他任何人都更需要铁路,因为铁路一旦建成就会给剩余农产品提供国内市场,同时又带来资本”。[16]1850年美国的铁路线已长达9021英里,是世界上铁路线最长的国家。内战后,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相继修建了五条横贯大陆的铁路,随后又修了许多支线,构成了遍布辽阔西部的铁路网。西部铁路网与密西西比河以东的铁路网相连,促进了美国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铁路的巨大发展既是工业化的标志,也是工业化的产物。同时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使运费逐渐下降,货物运输每吨一英里的费用1870——1910年间由2.2美分降为0.75美分。[17]运费的减少,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也利于搞活商业,促进经济发展。特别是为农产品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农业的商品化和专业化。

第三,重工业体系建立并占据主导地位。

农业机械化和科学化使农机化肥在生产中广泛使用,1860——1890年美国农业机械和设备的价值,从2.46亿美元增至4.94亿美元,增长了一倍。从1890——1914年又增长近2.7倍,达到17.19亿美元。农用动力(牲畜动力除外)也从1890年的60.5万马力左右增加到1910年的100亿马力以上。[18]农用化肥从1860年的16.4万吨增至1910年的554.7万吨,增长了近33倍。[19]农业的巨大需求刺激了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的发展,同时铁路大规模建设也带动了煤炭、钢铁和机器制造业等部门,使重工业获得长足进步。作为重工业发展水平标志的铁、钢、煤增长迅速,1870——1900年,煤增加7.1倍,生铁增加7.2倍,钢则由7万吨增加到1035万吨。[20]从工业部门结构来看,1860年时美国工业中领先的是轻工业部门的面粉业、棉织业、木材加工等工业部门,1900年领先的是钢铁、屠宰和肉类罐头、机械制造、木材加工业,钢铁和机器制造业分别跃居第一位和第三位。重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了技术装备,实现了从传统轻工业向重工业转变,这是工业化的重要标志。

第四,农业为工业积累了大量资金。农产品出口创汇是美国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途径。内战前,美国对外贸易一直是进口大于出口,但从70年代开始美国成为纯粹有顺差的国家,这主要归功于粮食出口。1870—1900年美国出口总价值从47100万美元增加到139400万美。[21]其中原料、粮食和加工食品在1870—1885年占80%以上,1896—1900年占70%以上。[22]1895—1914年全国出口收入超过进口付款的累计数已达100亿美元,其中农产品出口一直保持在50%以上。[23]大量农产品出口,不仅为工业积累了大量资金,还换回了国外的工业设备和国内缺乏的某些原料,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第五,促进了工业核心地区的扩大。19世纪初,美国工业主要集中在新英格兰地区,并以轻工业为主,随着农业重心西移,工商业随之西移。五大湖工业区的兴起就是西进运动的直接产物。在这新兴工业区内农机制造和农产品加工成为主要的制造业部门。五大湖工业区的兴起对美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影响重大:一是大湖区是全美最大的以煤和铁为主,可以提供包括铜、铅等许多矿产品在内的矿区,因此成为重工业产区,美国农机制造、金属工具机、蒸汽机及钢轨生产都集中在这里;二是大湖区拥有便利的运输条件,运费低廉,成为连结美国东西经济的纽带,它生产的农机工业品主要满足西部农业区,加工食品主要供应东部工业区,由此也带动了这一地区工业城市的崛起,芝加哥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三是大湖工业区在地理上与传统的东北部工业区连成一片,形成“东北部—五大湖制造业带”,使美国工业核心地区扩大。据统计,1870年时全国制造工人的77%和制造业增值的84%是集中于这个地带;到1910年全国制造工人的67.5%及制造业增值的77%仍集中于这个地带。[24]并且在这个制造业带内部各工业区分工明确:大湖区专门从事食品、木材和钢铁生产;大西洋中部各州专门从事石油精炼、钢铁制品、服装和烟草加工;而新英格兰则专门从事于纺织品和皮革之类的生产。因此,这个制造业带对美国工业影响重大,今天依然是美国工业中心地区。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19世纪美国农业的先期发展的确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否这些就是决定性的因素呢?不是,仅有这些还不足以带动工业化的飞跃。

工业化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增长过程,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还必须依靠资本积累、愿意出卖动力的劳动者和市场这些经济增长的先决条件。“缺少这些先决条件的任何一项,资本主义发展就不可能发生。一般说来,创造这些先决条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25]因此考查美国工业化还必须考虑到这些先决条件。

首先就资本积累而言,美国的确不具备英国那样的原始积累,但工业化时资本来源却是有多种渠道:一是殖民地时已有一定的商业资本积累;[26]二是移民也带来一定资本;三是农产品出口创汇;四是大量吸引外资,这是主要的。直到1914年美国仍然是一个资本输入国,在引进的外资中约有67亿美元是欧洲国家的投资,其中半数以上是英国资本。这些外国资本大多投入美国的铁路证券、土地、采矿和畜牧业方面。就对铁路证券的投资来说,外国资本要占到投资总额的1/4。[27]此外美国在国内还通过节约、储蓄和发行股票来积聚资本。因此美国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基本可以解决。

其次是愿意出卖劳动力的劳动者。19世纪美国劳动力虽然紧缺,但也可以解决。因为有大量移民源源不断地涌进美国,1820—1910年入境移民27918974人,[28]虽然移民中不乏一些有实力的投资者,但大多数是贫苦的破产农民和手工工人,他们刚踏上美洲时一无所有,自然成为雇佣大军的成员。此外,农业生产技术进步也解决了部分工业急需的劳动力,机械化节约大批劳力,农业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出现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劳动力大转移。1860年,农业占去了全国59%的劳动力,1910年降到31%。[29]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涌入城市和外国移民的流入解决了美国工业发展的劳动力问题。由于这一时期农业的巨大进步,为迅速增加的工业人口提供了粮食和农畜产品。据统计,1870年美国人口近4000万,1910年增加到9000多万。而每个人平均拥有的粮食,1870年为2164斤,1910年为2464斤。[30]这保证了工业化顺利发展。

再次就是市场,这是关键问题。因为资本主义是以无限增殖资本为目的的商品经济,它的存在和发展,有赖于国内市场尤其是国外市场的开拓。近代英国成功就是仰赖广阔的海外市场。美国工业起步虽早,但不具备竞争海外市场的能力,在国内也受到英国廉价商品的冲击而举步维艰。1814年从英国进口货物价值约1200万美元,1816年上升到14700万美元。[31]美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受到排挤,年轻的美国工业面临破产的危险。为此美国不得不一再提高关税,但民族工业的根本出路还是培育国内市场。

西进运动极大地改善了美国国内市场的发展条件,辽阔西部的开发使经济区域分工加强,工农业生产大发展为区际贸易活跃创造了条件,交通运输的巨大进步和迅速增长的人口使美国国内贸易空前活跃。有人估计,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国内贸易大约等于对外贸易的20倍,甚至“超过了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32]当时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达到美国这样的程度。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国内市场条件有几项重要差异在于(a)所需商品的种类,(b)市场同质性的程度,以及(c)市场对新商品可获性所起反应的特点。在美国,所有这三方面的条件都特别有利。(a)主要因为新的土地是以有利于土地所有权广泛分配的方式开发的,所以有一个适于销售大批量简单商品的广大市场,而这种商品是适宜于标准化机器生产的。(b)没有那种地区性和社会性的根深蒂固的传统爱好。(c)没有积聚钱财的欲望,贪图安逸为世人所轻视”。[33]这其中土地问题尤为重要,它造就了一个中等地产所有主阶级——农业资本家,使之成为具有购买实力的消费集团。一方面为了追求利润,他们千方百计降低成本,采用先进农机化肥,构成巨大的需方市场;另一方面农场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1879年一个明尼苏达州的农民观察到:“过去一个农民家庭,几乎所有消费品都在自己的农场中生产制造。农民与外部世界的贸易受到许多限制。而现在的农民已从生产者转变为购买者,许多吃穿用品和燃料都依赖于市场的供应”。[34]在近代社会转型时期,农民中产阶级对国内市场影响重大,如果农民都是赤贫阶层,经济何以持续增长?

综上所述,19世纪美国农业的先期发展对工业化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为工业化飞跃打下了坚实基础。19世纪中期美国还是一个农业国,按工农业净产值说,1859年工业只占36.2%,农业占63.8%。[35]自80年代起工业取代农业成为国民财富的最主要来源。1884年工业净产值第一次超过农业而占工农业净产值的53.4%,1899年占61.8%。如果按生产总值计算,这时工业超过农业约2倍。[36]19与20世纪之交,美国资本主义前工业化基本完成。

近代美国农业之所以会对工业化产生重大作用,关键是农业自身的转变,而商品化是转变的龙头。因为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规律(首先是价值规律)才会受到尊重,可以自由发挥作用。随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及其对农产品原料和食物需求的增加,农民为追求更高的利润,就会努力扩大经营规模,竟相采用并不断更新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生产率,从而驱使农业最终走上现代化道路。因此在近代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农业只有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才能推动工业化进程,否则只能阻碍工业化发展,近代法国就是最好的例子。农业现代化会影响到一个国家整个的现代化进程。

注释:

[1][4][12][16][24][26][32]何顺果:《美国边疆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15、150、273、176、282、271、246页。

[2][31]王熔雁、曾剑秋:《世界近代后期经济史》,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版,第85、60页。

[3]樊亢、宋则行:《外国经济史》第2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页。

[5][34]洪朝辉:《经济转型时期的历史困惑——关于美国小农土地制度与土地集中趋势并存现象的思考》,载《世界史研究动态》1989年第6期。

[6]林汉隽:《美国的农业革命初探》,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5年第3期。

[7][13][19][20][27][30]施菊英:《世界现代前期经济史》,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版,第26、26、25、23、29、26页。

[8]〔美〕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下,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6页。

[9]李存训:《美国南北战争后农业迅速发展的特点与原因》,载《世界历史》1981年4期。

[10]佟佳凡:《〈宅地法〉对美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初探》,载《辽宁师大学报》社科版1990年1期。

[11]徐吉贵:《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14][15][17]陈奕平:《试论19世纪美国工业革命与农业革命的关系》,载《历史教学》1989年2期。

[18][21][22][23]〔美〕H.N.沙伊贝:《近百年美国经济史》(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7、64、170、216页。

[25][33]〔美〕塞缪尔·享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201页。

[28]根据顾学稼等编著《美国史纲要》,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40页“历年入境移民数”计算。

[29][35][36]樊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简史》,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32、119、135页。

标签:;  ;  ;  ;  ;  ;  ;  ;  ;  

美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对工业化的影响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