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意识形态的消亡--评“苏联的马列主义:意识形态的衰落”_共产主义社会论文

苏联意识形态的消亡--评“苏联的马列主义:意识形态的衰落”_共产主义社会论文

苏联意识形态的消亡——评《苏联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的衰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联论文,意识形态论文,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阿尔弗雷德·B·埃文斯(Alfred B.Evans)在《苏联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的衰 落》(Soviet Marxism-Leninism:The Decline of an Ideology,Westport:Praeger Pub lishers,1993)中指出,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每一位苏联领导人都认识到解释现实 的必要性,以便向人民展示,他统治时期的苏联社会在通向共产主义的征程中已达到哪 一个阶段,同时每一位领导人都感到很难把当时的现实趋势与对共产主义未来的期望很 好地协调一致。对这种困难的无能为力终于导致苏联及其意识形态的覆灭。

按照埃文斯的说法,所谓意识形态就是向广大普通听众宣扬的、关于政治和社会的、 相互联系的信念体系。任何意识形态都不只是一种哲学理性的演练,它还试图通过影响 人们的行动来达到实践的效果。因此,任何意识形态都由三部分构成:(1)对社会价值 或目标的陈述;(2)对现实社会的分析;(3)一套行动的路线。它既是规范性的,也是解 释性的。用一种激进甚至乌托邦式的理论,来论证一个享受了数十年高度稳定状态的政 治体制的合法性,这一点形成了内在于苏联意识形态理论之中的紧张关系。1991年12月 ,苏联的垮台意味着一种双重的失败:它既没有达到乌托邦也没能保持社会的稳定。

埃文斯将苏联意识形态的矛盾划分为三个方面:(1)意识形态两种功能即指示理想与解 释现实的矛盾;(2)对现实的解释与现实本身的矛盾;(3)意识形态三个层次之间的矛盾 。

在埃文斯看来,在苏联历届领导人协调意识形态两种功能的努力中,贯穿着一个明显 的趋势,即出于现实的需要,把共产主义理想的完全实现一再向后做更大程度的推迟。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认为苏俄面临的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数十年 或整整一个历史时期。斯大林在30年代宣布苏联已建成社会主义,但直到1952年他仍认 为苏联的当务之急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当前的任务是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做准备而不是 过渡本身。赫鲁晓夫第一个宣称他的社会已经进入向共产主义更高阶段的迅速转变时期 ,而其后果是灾难性的,使后来的领导人不敢仿效。勃列日涅夫赞成苏联已进入发达社 会主义阶段的说法,并承认这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再一次把共产主义的完 全实现推向遥远的未来。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人们越来越相信,现行制度有着自身的 基础和自身的问题,不能被看作向更高级社会形态的过渡。在戈尔巴乔夫执政的最后几 年,乌托邦主义衰落而现实主义增长这一趋势达到顶峰,并以公开放弃共产主义是苏联 社会发展的必然归宿这一论断而告终。

苏联意识形态对现实的解释与现实存在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在社会冲突问题上。社会 冲突是内在于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因素,而马克思主义把消除社会冲突看成自己的一 项重要事业。按照埃文斯的观点,苏联领导人把社会冲突分成三类:不合法的、非合法 的和合法的,相应地形成意识形态发展的三个阶段。斯大林只看到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 间的阶级冲突,并且认为阶级冲突的历史条件已经消除,因而将这些冲突宣布为不合法 的,任何被认为背离了社会共同意识的行为都会受到残酷的镇压。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 夫赞同斯大林关于阶级冲突的理论,但放弃了斯大林的高压政策,并且承认“非合法冲 突”的存在,如工人和农民之间、知识分子和体力劳动者之间以及苏联各民族之间的差 别。他们试图通过“发达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更高阶段迈进,消除这些非合法冲突的 社会基础,将各个集团吸收到社会主流中来,加强社会主义共同意识。合法冲突是指在 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各个利益集团的合理要求之间的冲突。苏联意识形态 的发展就是逐渐承认存在合法冲突的过程。戈尔巴乔夫公开承认冲突的存在,并提出“ 社会主义的多元主义”,但是他并没有设计出一套制度性渠道,让人们合法地表达自己 的利益,也没有设计出一套制度性机制,来平衡各种要求并形成能被广泛接受的决定。 戈尔巴乔夫自信苏联社会的稳定不可能因此受到冲击,但事实证明这是一种错误的自信 。

埃文斯认为,苏联历届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可以分作三个层次:(1)明确的但又 非操作性的意识形态,即政治领导人发现有必要从理论上加以支持而在实践中忽略了的 学说,比如向共产主义更高级阶段过渡的思想;(2)明确的和操作性的意识形态,即政 治领导人应对国内外形势的理论和路线,比如斯大林号召发展工业,赫鲁晓夫提倡加强 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勃列日涅夫赞成苏联扮演全球超级大国角色,戈尔巴乔夫提出“新 思维”;(3)不明确的但又是操作性的意识形态,比如政治精英拥有的特权及物质财富 与其领导地位是紧密相联的。各个层次的意识形态是相互矛盾的,并且随着工业化的发 展,这些矛盾加深,从而在群众中造成消极的影响,最终到80年代初完全丧失了人民的 信任。在作者看来,戈尔巴乔夫并不想抹杀官方意识形态,但是他为了使之适应现实, 放弃了第一层次意识形态的乌托邦因素,同时强调第二层次意识形态即竞争和劳动效率 ,这激起知识分子和公众对第三层次意识形态即特权原则的强烈反对。这样,苏联政治 体制的合法性赖以存在的理想主义的和实用主义的基础都彻底丧失了。

按照我们习惯的说法,埃文斯所说的苏联意识形态的内在矛盾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普 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之间的矛盾,也即普遍与特殊的矛盾,其实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并非不可解决。苏联领导人的共同错误就在于试图通过放弃矛盾的一方,取消矛盾来解 决矛盾。苏联的失败从反面使我们懂得,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并没有错,但是要把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达到二者的辩证的统一。越要正确地解 释和指导现实,就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反之,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越要关注现实 问题,使之能引导我们取得社会主义的不断胜利。

标签:;  ;  ;  ;  ;  

苏联意识形态的消亡--评“苏联的马列主义:意识形态的衰落”_共产主义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