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印度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教育经费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67.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83(2001)01-0017-05
印度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最庞大的国家之一。一九九九年有大学229所,学院9274所,在校生700多万,教师约35万。其高等教育投资近十年来每年都超过200亿卢比,其教育预算的三分之一几乎用在只占全国学生人数二十分之一的高等教育。(注:1999年年度报告.英文版,印度教育部.)象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基础教育尚未普及,文盲众多,该如何对其高等教育进行投资呢?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其高等教育经费筹措形式的分析研究,能对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起些许借鉴作用。
一、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
表1: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
年份
学院
在校生
教师
教育经费
(所)
(百万)
(千)
(百万卢比)
1950 843
0.42
24.4
171.5
1960 2185
1.10
62.2
544.7
1970 7082
3.31
189.6
2791.2
1980 9298
5.29
244.0
10,532.0
1990* 5748
4.61
286.0
22,831.0②
1999* 9274
7.078 350.0
数据缺
*不含中间学院的统计数据。
②高等教育政策.英文版,印度大学协会,1998.
从表1可看出印度独立后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惊人的,也验证了世界高等教育在七十年代后的缓慢发展。印度高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宗旨就是要促进和发展独立自主的社会经济。五、六十年代印度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主要基于对人力资源的渴求和对平等的考虑,当时,其优越的就业前景使许多人热衷于接受高等教育。但随着七十年代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人们最初的乐观劲和欣喜症渐渐消失。由于印度高等教育的过快扩充,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因此,稳定高等教育质量成为印度政府主要关注的问题,在八十年代印度开始发展开放教育,随后又采取措施试图使学位与职位相分离,以期减缓人们疯狂涌入高等院校的步伐。
印度高等教育是在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中实施的。高等院校分为五类:1)综合大学。2)准大学(一种被认可为大学的重点专业学院)。3)国家重点学院(如印度6所理工学院及全印医学院等)。4)研究院。5)综合大学附属学院:细分为①学位学院(可授予学士以上学位),②无学位学院(只提供文凭课程和证书课程),③中间学院(又叫学位前学院或初级学院,相当于高中,隶属于大学或中等教育部)。
综合大学附属学院在数量上绝对占优,据1983年的统计,其总数为14,000所,而大学为122所,其它学院69所。在附属学院中,学位学院和中间学院最多,其学生占全部在校生的85%,仅中间学院在校生就占全部在校生的40%(注:德比.高等教育经济.英文版,阿鲁图书公司,1988.)。中间学院在其它国家属中等教育。为此,印度在九十年代以后的统计中取消了中间学院的各类数据。需要说明的是,综合大学,准大学、国家重点学院和研究院除提供各种层次的学位教育之外,另一重要职能是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二、印度高等教育经费
印度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大体分为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政府投资来自中央、邦和地方政府,非政府投资指学费、家庭教育支出和社会捐款。社会捐款在统计中划为“其它”类,家庭教育支出的数据尚缺。
从表2中可看出一些有趣的现象,中央和邦政府在总经费中的比例从1950年的49%增长到1980年的77.9%,与之相应的是学费和家庭教育支出在慢慢下降,地方政府的投资甚少。
表2 印度高等教育经费来源(%)
年份
中央及邦政府地方政府
学费其它 总计
1950
49.1
0.3
36.813.8 100
1960
53.1
0.4
34.811.7 100
1970
60.4
0.5
25.513.5 100
1980
77.9
0.6
14.66.9 100
1990
缺数据100
学费是印度非政府投资的重要经费来源,包括学费、注册费、录取费和考试费等。在世界各国的公立高等教育投资体系中,学费所占的比例都不大。值得一提的是,在印度纯私立学院是得不到政府投资的,其唯一经费来源是学费和社会捐款。从表2中还可看出,高等教育投资依赖政府的程度越来越高,政府成了高等教育的主要投资者。
此外,高等教育投资在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院校中几乎没有什么不同,所有高校基本上靠政府投资,依赖程度占经费的比例从78%到92%(注:德比.高等教育经济.英文版,阿鲁图书公司,1988.)。专门从事科技研究与教育的国家重点学院92%的经费靠政府拨给,尚可理解。令人吃惊的是,只提供文凭和证书课程的无学位学院也如此。只有准大学例外,其私人捐款几乎占经费的四分之一(注:德比.高等教育经济.英文版,阿鲁图书公司,1988.)。
如表3.所示,在印度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中,大学附属学院的学费最低。其中,学位学院的生均学费又是无学位学院的2.5倍,中间学院的3倍。而大学的学费又是学位学院的六倍多。在助学金方面,重点学院最多,学位学院最少。助学金在某种意义上代替了部分学费,准大学、重点学院、研究院和无学位学院的助学金还超过了学费,意味着免费上大学。大学的净学费是学位学院的5倍多。净学费虽然是总经费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只占高校总经费的17.3%。
象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有一半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上,且生活标准很低,平等问题应倍受重视。因此,除了政府拨的间接助学金外,还应制定直接的助学金政策,如发给贫困学生助学金,生活津贴,甚至减免学费等。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印度高等院校中,文理科学费最低,工商管理的最高。学医最便宜,学工商管理最昂贵。就政府教育投资的回收率而言,工商管理的回收率最低,文理科最高。事实上,除文理科之外的其他专业学科回收率都很低,医科在净学费上还是负数。在印度,专业学科的学生大都来自富人阶层,而且他们的助学金也最多。
表1、2、3中的数据均来自1980年《印度教育》⑥
⑥印度教育.英文版,印度教育部,1980.
通过分析研究,我们大致可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由于学费一直未增加,而教育成本却逐年扩大,使得成本与学费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第二、不同类型的高校学费收取不同。第三、在同一类高校中,来自不同阶层的学生都会觉得学费的交纳不合理、不公平。第四、传统上被认为学费最昂贵的工商管理、医学、农学、工程等学科的学生获得的助学金比文理科的学生多。第五、学费的收取和助学金的发放与学生的经济状况及教育成本关系不大。
那么,助学金的分配与学费的收取怎样才算最合理呢?从效益角度来看,人们都希望助学金更多地流向社会收益率高的专业。但从平等角度讲,应减轻来自穷人阶层的学生的学费负担。然而,这个矛盾很难解决好。事实表明,印度高等教育的学费和助学金政策受制于收益率。由于专业教育的收益率比普通教育高,且得到的政府助学金最多,所以人人都期望接受专业教育。然而,能享受专业教育的学生主要来自富人阶层。在印度,准大学和研究院的学费很低,净学费是负数,因为助学金高于学费。由于科学研究是政府投资的重点,政府拨给这两类高校大量的经费和助学金是不难理解的。但谁能就学于这两类院校呢?主要是来自富人阶层的学生。他们从一生下来,就享受良好的基础教育,自然容易考入重点院校,享受高额助学金。印度自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言必谈平等。因此,人们强烈要求改革这种有失公允、有悖于平等的助学金制度。
三、印度高等教育的私人投资
在印度,私立学院一定是私人管理的学院,但不一定是私人投资的学院。1984年大约有四分之三的文理学院和中间学院是私立的(注:瓦吉斯.印度高等教育投资.英文版,荷兰高等教育,1991.),这些学院分为两种,政府投资和政府不投资的。但大多数私立学院的绝大部分经费都由国库拨给。由于受政府的控制,它们都不能收取过高的学费。而政府认可,但不拨款、且很少控制的私立学院,在全国为数不多。很多近年来成立的学院性质上如同经商的企业,且往往要苦心经营好几年才被政府认可,有时甚至还得往后拖几年才能获得政府的拨款。在初创时期,这些学院靠少发工资、收取各种不正常的学费或开展一些不合理的集资活动谋取利益。这种现象在印度较为普遍,因此人们把这类学院戏称为“冒牌学院”。为迎合富人阶层对高等教育的特殊要求,近几年冒出了大量的私立工程学院和私立医学院。这些学院基本上得不到政府拨款,但它们向学生收取巨额捐款和人头费。全国大约161所私立工程学院收取人头费,或收取比公立学院高得多的学费。1989年在马哈拉斯特拉邦的一所私立工程学院向每个学生收取5万到9万卢比的捐款,这还不包括学费和每年8000卢比的正常收费。而公立工程学院这方面的收费才500卢比。就连实施普通教育的私立学院收取的学费也要比公立学院高2-3倍。(注:瓦吉斯.印度高等教育投资.英文版,荷兰高等教育,1991.)
这类企业式的私立学院利用较少的投资谋取十分丰厚的利润,对大多数循规蹈矩的学院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马哈拉斯特拉等五个邦的私立工程学院和医学院已得到政府的认可,并且在该邦,几乎95%的私立学院为政治家所“控制”。“正是它们把资本利益、天才学生、官僚和政客融为一体,互相庇护、各得其所”。(注:瓦吉斯.印度高等教育投资.英文版,荷兰高等教育,1991.)印度私立学院的这种负面影响,一方面是私立教育体制带来的,另一方面是其不正常的集资活动造成的。这一负面影响加剧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更加剧了印度社会的贫富不均,有钱人进好学校,谋取好职位;而穷人只能进差学校,毕业即失业或难以谋取好职位。
四、印度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
印度独立后,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放慢了基础教育和扫盲教育的发展速度,并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尽管印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已达极限,但仍不能满足其高等教育在数量和质量上发展的需要。为此,政府在不减少基础教育投资的情况下,只得拓宽高等教育的其它经费来源渠道。下面我们将对其三个来源渠道——政府、社会、学生与家长——展开讨论。
1、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
印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占总经费的比例之高,使政府已无力维持现有投资水平,更不用提增加投资了,然而,印度无论公立学院还是私立学院都能获得政府的巨额拨款,且所有学生都能享受数额不等的助学金。当然这样做增加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更多的人从中获益,尤其是对经济困难而有学习天赋的学生来说显得更为必要。但由于种种原因,印度正面临着减少高等教育助学金的问题。首要原因是印度政府财力有限,要维持其庞大的近似于免费的高等教育系统的正常运转,深感力不从心。其次,既要维持现有投资水平,又绝不能减少对其他教育的投资,尤其是基础教育和扫盲教育方面的。印度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欠帐太多,更不用说扫盲教育了。在历史的车轮已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印度首都还有不少学校实行“二部制”,同一个校园,女学生早上使用,称为“日校”,男学生下午使用,称其为“夜校”。再次,从社会收益率来讲,高等教育收益率比基础教育低,再说普及基础教育在印度宪法中早就作出明文规定。看来降低高等教育助学金,进行重新分配势在必行。
降低高等教育助学金所带来的问题,很明显要靠增加私人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来解决。在印度私人投资教育的收益比政府的高,而且还能从学费、学生贷款和用人单位交纳的毕业生税中回收成本。
2、学生贷款
印度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学生贷款制度始于1963年。学生参加工作一年后或毕业三年后,逐月偿还贷款,也有部分学生被免予还款。起初,印度政府设立一个5到10年周转性借贷基金,希望能周转使用,以便大力减轻政府的负担。但贷款基金在运行中碰到几个棘手的问题,使学生贷款未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第一、在心理上,贷款在印度社会不受欢迎。毕业生不希望带着沉重的还款负担开始职业生涯,尤其是毕业女生不喜欢“负债嫁妆”。
第二、印度信贷市场不发达,难筹措教育借贷金。私立学院要求学生提供某种担保,而学生却不能。因此,须有政府的干预作担保才向学生贷款。
第三、利息问题。在许多发达国家,学生贷款要么是无息的,要么是低息的。问题是印度的私人银行愿向学生提供低息贷款吗?
第四、由于学生贷款需要政府干预才行得通。这必将导致贷款转由政府提供和管理。除非学费大幅度上涨,否则贷款会在短期内给国库增加更大的财政负担。
第五、在发达国家,政府给学生提供的贷款是从用于社会保障系统、失业救济和住房补贴的经费中支出的。政府把这笔经费贷给学生上大学用,还有收回的可能性。而学生不上大学,还得向其发放救济金,却一分钱收不回。但在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没有社会保障系统,学生贷款只会给财政增加更大的负担。
第六、贷款偿还问题在印度甚至在发达国家都未能解决好。过度的债务负担和违约率成为普遍现象。正如汗森所言,“学生贷款的违约者在过去一年里成为华盛顿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他们每年要花掉联邦政府15亿美元。”(注:希拉克.印度高等教育经费制度改革的两难境地.英文版,印度大学协会,1995.)。象美国这样一个贷款回收机制较为有效和完善的国家,情况尚且如此,可以想象得出象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其可能的贷款回收率会怎样。
综上所述,在印度由于贷款不容易,学生也不愿意贷款,因此,学生贷款只会降低穷人接受良好高等教育的机会。
3、毕业生税
毕业生税是向雇用毕业生的人征收的教育特别税。印度是一个公私营经济并存的国家,但高等教育却主要由政府投资。而所有经济部门都使用高等教育生产的人力资本。几乎三分之一的工程专业技术人才为私营企业雇用。这些企业创造的利益自然流向私人口袋。因此,有必要要求企业交纳毕业生税,分担毕业生的教育费用。征收多少税由教育成本和所雇用毕业生的人数来决定。纳税的时间至少应足以回收全部教育成本。雇主一旦按时交纳毕业生税,高等教育由此而增加的经费来源不久就成为一种可靠而持久的教育投资。
然而,毕业生税的主要弊端是它可能抑制雇主对毕业生的使用。由于不同层次和专业的毕业生具有可替代使用的伸缩性,雇主会倾向雇用“廉价”毕业生或中学毕业生。除非消除不同层次毕业生之间的可替代性,否则毕业生税会加剧高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或功能性失业的问题。
4、学费
在印度,学费不仅低,且多年未变,1999年某些文科的学费只够买一张100卢比的电影票(注:印度时报.英文版,1999-4-1.),而教育成本却不断增加,成本与学费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由于学费是回收教育成本最直接的方法,因此有必要提高学费,并使其保持在一种合理的增长水平上。然而印度是一个贫富极端悬殊的国家,有一半左右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典型的极贫家庭的全部财产就是一张塑料布做的破帐逢,一床破毯子,一只锅和几只盘子,甚至没有盘子。而富人的一次豪华婚礼的花费却合人民币一百多万元。交同样的学费对富人来说算不了什么,而穷人是难以承担的。因此印度学者瓦吉斯提出了一种学费交纳方案,要求具有不同支付能力的人应支付不同的学费,即收入最高的人支付全部教育成本的75%,收入较高的人支付50%,收入一般的人支付25%,收入最低的人免交学费。(注:瓦吉斯.印度高等教育投资.英文版,荷兰高等教育,1991.)此外还应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学科所需的教育成本及其未来可能的社会收益率和个人收益率来制定一种较为合理的有差别的学费政策或模式。
关于学费,在印度还有两种意见,即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交低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交高费;或者交不同的学费享受不同质量的教育。前者可能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后者又回到双轨制的轨道上去,因此遭到否决。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印度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模式的分析,论述了各种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印度高等教育主要靠政府投资,其投资额占教育总经费的78%至92%。由于高等教育不仅有益于社会,也有益于个人,因此,高等教育的经费负担应部分地转向个人。由于经费来源有限,又要考虑教育平等问题,若高等教育经费仍主要靠财政税收,从长远来看,不是一种理想的经费筹措方略。因此,本文对政府投资、学生贷款、毕业生税和学费等经费模式作了分析,详细论述了这些模式各自的优缺点。只有对教育成本回收和学生实际经济状况都有益处的“差别学费模式”,才会有效地扩大经费来源,且顾及到穷人的经济利益。然而,由于印度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客观现实,使政府不得不继续承担高等教育投资的主要责任。在印度,公共汽车车票涨价都会引发学生罢课、上街示威游行,更不用说涨学费了。看来,印度若要减轻对单一投资模式的依赖程度,建立起一种综合性的,行之有效的经费筹措模式,任重道远。
收稿日期:200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