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价值的新追求_地理论文

地理课程价值的新追求_地理论文

浅论地理课程价值的新追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课程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价值定位问题一直是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对价值的追求直接影响着对教育目标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活动方式。

传统中学课程所追求的价值没有明显的学科差别,主要体现在知识的传授、正确观念的输送以及模式化的能力要求,这深刻地影响着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过程等,中学地理教师也概莫能外。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不仅是一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且追求各学科的“个性化”发展,也就是说,每一个学科在价值追求上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地理课程拥有丰富和独特的内涵,在价值追求方面也呈现出新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国际视野、可持续发展观念以及追求学以致用、服务生活的课程价值。

一、追求人文精神的培养

1.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人文精神教育,简单地说,即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人们通常把人文精神教育看作是关于人生存目的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为何而生”,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较好地解决了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在智力、德行、感情、体格等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地理课程更加侧重于对正确处理人与地理环境关系方面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

2.地理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追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明确提出要“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教育不仅包含在社会科学当中,也包含于自然科学之中,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关系密不可分。中学地理新课程当中的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诸多领域,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谋求人地关系的协调和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注人的基本生存权与发展权,研究社会经济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因此,在这些内容中包含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内容,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提供了大量素材。

早在1992年,国际地理联合会在华盛顿会议上发表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就指出:“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培养负责任的公民,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教育新理念,在此方面,地理学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地理课程具有丰富多彩的人文精神教育素材,要求地理教学和地理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思想感情、道德观念、人格品质的培养;突出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力的培养,以塑造完善、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于地理教学的始终,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浸染和熏陶,体现了地理课程新的价值追求。

二、追求国际视野的培养

1.国际视野。这里的国际视野可以理解为一种情感和价值取向,要求学生有一种宽广、开放、平等的心态、主动自觉地了解世界、了解人类活动的多样性,公正客观地对待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良好的国际视野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平和、理性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高品质思维能力。

另外,随着中国开放的推进,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空前紧密,并重新融入世界,成为国际体系中重要的一员。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中国人的国际意识空前强化,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呈现出的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也要求学生具有成熟、开放、宏大的国际视野。

2.地理课程对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的追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体现的就是对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的一种追求。

地理新课程对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的追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在“课程标准”内容本身的体现,比如,“产业转移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等内容,其研究范围就包括某区域和全球。就产业转移而言,世界范围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从欧美向日韩,再由日韩向港台,再由港台向我国内地沿海转移的过程非常典型。相比之下,我国部分产业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的转移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显得很“单薄”,不具有典型性。只有具备了国际视野,从全球的角度分析,才能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课程标准中的这些内容。

第二,各版教材案例选择也体现了一定的全球视野。在案例选取时,不仅有中国的众多区域,而且也选用了国外的区域案例。特别是必修3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大量选用了德国、美国等国家的区域作为研究案例。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拓展的今天,国际视野更多地注入了全球化观念的内涵。国际视野也是一种向先进看齐的意识,在人类活动的诸多领域相互学习与借鉴,共同提高。具有国际视野,就保证了一种向世界最先进的力量学习的能力,保证了在对比之中找出差距,从而不断前进的动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必须认识到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而现在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都是值得借鉴的,要努力去了解发达国家区域发展的优势,并通过对比我国的自身情况,结合对未来的分析,形成对我国各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见解。

第三,国际视野还体现在我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性各类问题的解决上。当今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全球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热带雨林被破坏以及酸雨等,都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的环境,这些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必须依赖于全球各国的共同参与。具有国际视野,意味着能够理解并愿意接受我国所担负的义务,共同保护人类的家园——地球。

三、追求可持续观念的形成

1.可持续发展。在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ECD)于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定义鲜明地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

2.地理课程对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追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在前言部分即开宗明义地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地理新课程把关爱、追求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观一反传统课程体系中的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人控制和主宰自然的思维方式,运用整体主义的视野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的人,自然由于人而使自身的意义得以显示和丰富,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者,而是自然的看护者,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是一种“生态伦理学”,是一种“关爱伦理学”。

四、追求为学生的生活服务

1.回归生活的教育。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就是要创设出学生的真实生命活动,把学生的学校生活与其日常的现实生活和未来的可能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要使教育服务于生活,就要求教师提供对学生生活有用的教育教学。

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在目标上意味着要培养在生活世界中会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这种人既具有健全发展的自主性,善于自知,又具有健全发展的社会性,善于“发现他人”。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在内容上意味着要突破狭隘的科学世界的约束,要首先把科学世界理解为生活世界中的科学世界。生活世界尽管离不开科学世界,但却不只是科学世界,因此,除了科学以外,艺术、道德、个人世界、自由式的日常交往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在教育价值上丝毫不亚于科学,而且只有当科学与这些资源整合起来时,它才能在走向“完善的人”,并在心路历程上贡献积极的力量。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在范围上意味着要突破狭隘的学校课程的疆域,要具有一种“课程生态学”的视野,寻求学校课程、家庭课程、社区课程之间的内在整合与相互作用。

2.地理课程追求为学生的生活服务。《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的第一部分即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其形成、发展的原因,也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实现地理知识的自身价值。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这也是地理新课程的关键所在。

注重“生活教育”是我国地理课程的传统,如清末强调地理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的“生计价值”;国民党时期,《学校系统改革令》明确提出“生活教育”;新中国第一代,地理课程因过于强调“政治思想教育”,“生活教育”被弱化,但第二代地理课程明确提出“生活教育”和“生存教育”。“生存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等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而被提出的。在当代,“生存教育”有扩展为“生命教育”的趋势。地理课程的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属性及区域地理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在“生命教育”领域具有重要价值。

了解地理课程出现价值新追求,是为了帮助广大中学地理教师更好地理解、掌握新课程理念,更好地把握课改的方向,更好地发挥地理教育的作用。

标签:;  ;  ;  ;  ;  ;  ;  

地理课程价值的新追求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