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垄断产业内部效率增长与外部效率损失:基于五个产业细分的分析_生产效率论文

我国国有垄断行业的内部效率增长与外部效率损失——基于5个工业细分行业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率论文,垄断行业论文,损失论文,我国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19(2013)01-0149-08

我国的国有企业自上世纪末开始深化改革以来,效益显著增长,效率大幅提升,一改过去给人的效益、效率双低下的印象。近几年来的相关文献也反映了这个变化(马荣,2011;张晨、张宇,2011)。本文的研究表明,不仅是整个国有企业,近年来我国国有垄断行业的内部生产效率相对于竞争性行业也并不逊色,并且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至于西方经济学理论所认为的垄断会导致社会效率的损失、使消费者利益受损,我国的垄断行业亦不能例外。但是,内部效率与外部效率之间的关系问题,迄今为止却鲜有相关的理论成果出现。具体到垄断行业,如果有证据显示我国国有垄断行业的内部效率增长以更大的外部效率损失为代价,则说明行业性国有行政垄断是我国经济增长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对当前我国国有垄断行业的内部效率增长与垄断的外部效率损失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垄断产业组织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之间关系的相关论述可以追溯到马歇尔1890年提出的“马歇尔冲突”。“马歇尔冲突”的思想是,对垄断企业而言,垄断结构带来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带来的配置效率不能兼得,两者之间存在冲突(马歇尔,1998)。“马歇尔冲突”的两个方面分别属于本文所界定的垄断产业组织的内部效率与外部效率范畴:生产效率是垄断产业组织内部效率的核心组成部分,而资源配置低效率则从属于垄断的外部效率损失。“马歇尔冲突”的积极意义在于,它说明了垄断企业内部高效率和外部效率损失的共存性。但在更深的层面上,比如对于两者之间的互动性和发展变化,“马歇尔冲突”则未能揭示。本文的研究说明,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垄断的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之间不一定只具有冲突性,譬如表现为此消彼长,也有可能具有协同性,即内部效率增长伴随着垄断的外部效率损失的相对降低。如果这种协同性在我国国有垄断行业存在,那么,最大可能的原因就是垄断行业的深化改革初见成效了。

本文选取石油与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加工业等5个国有垄断行业为样本,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垄断产业组织的效率构成: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

效率是经济发展中的核心概念,用来描述各种资源的使用。微观经济学中涉及的效率主要是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前者反映在既定价格和生产技术下,经济单元使用最佳投入比例的能力,强调的是生产消费者认为最有价值的产品;后者则以技术效率为核心内容,反映了生产单元距离生产前沿面的差异程度。阿罗、德布鲁的福利经济学理论在效率目标和市场经济之间架起了桥梁,认为市场经济可以达到有效的资源配置,完全竞争既可以保证生产效率,又可以保证配置效率。

根据效率效应范围的不同,效率又可分为经济组织的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内部效率是针对经济组织自身而言,包括经济组织内部的生产效率和内部现有资源的配置效率;外部效率则指经济组织的经济行为对全社会的生产效率和配置效率乃至社会福利等所带来的影响,因而也可称为社会效率。其中,生产效率更多地作为经济组织的内部效率被研究,配置效率则更倾向于用来考察外部效率(社会效率)。随着经济组织的发展和其所处时空的变化,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的效应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正效应反映效率对经济增长或社会福利所具有的促进作用,负效应则与之相反,反映的是效率对经济增长或社会福利所起的阻碍作用。本文研究的就是我国国有垄断行业的内部效率增长与外部效率损失之间的关系。

经济组织的内部综合效率经常用技术效率或全要素生产率(TFP)表示,前者反映经济单元在既定投入水平下的最大产出能力,在规模收益可变的情况下,可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后者是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其增长来源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等。两相比较,技术效率更侧重于静态的比较,是短期内生产率改善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而生产率则更强调增长和变化。本文选取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考察我国国有垄断行业内部效率的指标,并用Malmquist指数表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

对垄断经济组织来说,外部效率的构成较为复杂。但一般意义上,垄断经济组织的外部效率侧重于强调垄断的外部效率损失(或负效应)方面,或者说是垄断的社会效率损失,较为常见的如哈伯格三角所代表的垄断对社会资源配置效率造成的损失,以及塔洛克四边形所代表的垄断产业组织为保持其垄断地位进行寻租所产生的损失。除此以外,我国垄断行业垄断的效率损失有其特殊性,还包括垄断行业高收入引致的收入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所带来的社会效率损失。下文将沿袭塔洛克的思想,以哈伯格三角和塔洛克四边形之和所代表的垄断的效率损失作为我国垄断行业的外部效率损失。

二、5个国有垄断行业的TFP增长率

由于计算上的“简单化”和易于理解,传统的有关企业内部效率的研究偏好使用单要素生产率指标,如劳动生产率、资金产出率、人均利润率等。近年来的研究则转向以综合效率指标为主,其中又以TFP和技术效率指标最具代表性。与单要素生产率相比,TFP等综合效率更能够全面反映企业效率的发展变化以及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所引起的投入产出效应。因此,本文以TFP作为工业细分行业内部效率的代表性指标,采用基于DEA(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指数方法计算和考察5个国有垄断行业2000—2010年的TFP增长率。

(一)方法与模型

TFP是一种可以度量技术进步、资源的使用效率等各种无形要素合成效果的指标,通常被理解为广义的技术进步。度量TFP增长率的Malmquist指数最早由瑞典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Sten Malmquist(1953)在研究消费的过程中首度提出,后来被命名为Malmquist生产率指数。Nishimizu和Page(1982)用生产函数法将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提高两个不同的组成部分。费尔(R.Fare)等人(1994)给出这种理论的一种非参数的线性规划方法(DEA模型),使Malmquist指数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大量用于评价行业或地区生产有效性的动态变化等。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是用来描述多投入和多产出生产的手段和方法,并且不要求假设任何与产量相关的具体函数形式,也不需要投入和产出变量的价格信息。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运用Shephard距离函数(Distance functions)来定义(Shephard,1970),产出导向的距离函数定义如下:

(2)式表明,Malmquist指数在数值上等于时期t和t+1技术条件下,t期到t+1期效率变化的几何平均值。Malmquist指数表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反映了技术进步、制度变革、结构演化等非投入要素。

(二)数据、样本及计算结果

Malmquist指数模型的投入产出指标采用了2000—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细分行业相关数据,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垄断行业的主体是国有企业,另一方面这样做可以消除所有制对行业效率的影响作用。其中,投入指标为年平均从业人员(万人)和固定资产净值(亿元),产出指标为工业增加值(亿元)。工业增加值变量《统计年鉴》没有提供的年份,本文采用当年价工业总产值与相邻年份工业增加值率计算得到。以2000年为基期,工业增加值用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固定资产净值用年度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

本文选取的5个国有垄断行业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这5个行业以资源型为主,也包含公共服务业,是垄断程度相对较高、行业产值占所有工业行业总产值比重相对较大的行业。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本文另外选取5个竞争性较强的行业(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作为比较。这5个竞争性行业选取的标准是竞争程度相对较高。行业垄断程度和竞争程度由CR4(行业前四名份额集中度指标)和行业内企业单位数指标共同反映①。此外,上述5个垄断行业与5个竞争性行业一起确立生产前沿,还能够更科学地考察垄断行业的效率特征。

对2000—2010年10个行业的TFP增长率的测度结果如下(表1):

由表1可知,5个垄断行业TFP增长率在绝大部分年份大于1,TFP表现为正增长;而竞争性行业中,除了行业7(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外,其他4个竞争性行业TFP增长率的几何均值均小于1,TFP并没有表现为正增长。5个垄断行业2000—2010年TFP增长率的几何均值(1.100)高于竞争行业(0.993)。其中,烟草加工业TFP增长率总体上最高,其次是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TFP增长率在过去的10年间平均超过10%。由此可见,我国国有垄断行业的内部效率增长并不逊色于竞争性行业。

国有垄断行业近年来的效率增长有各种可能的原因。除了市场势力(Market power)、规模经济和技术创新产生的动态效率以外,应当还包括以下方面:首先,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国企深化改革,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剥离了不良资产,减轻了负担,国有企业的发展条件和环境大大改善。其次,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国资委加强了对国企效益和国企经理人经营业绩的考核,国企经理人职位的升迁和企业的绩效挂钩,这可能是一种颇为有效的激励机制。再次,垄断行业的人力资本优势明显。经过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国有垄断企业已经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高层次企业管理人员。最后,国有垄断企业待遇较为优厚,工作岗位稳定,可以招聘到素质相对较高的员工,员工归属感与其他行业相比也较强。近年来我国国有垄断行业的垄断程度没有降低的迹象,因此,效率增长应当与垄断程度没有关系。

三、5个国有垄断行业垄断的外部效率损失和修正TFP增长率

已有的垄断导致效率损失的理论和模型大都以自然垄断为描述对象,很少涉及行政垄断。但无论是经济垄断还是行政垄断,垄断的效率损失产生的机理是相似的。因此,我们的分析和计算以自然垄断效率损失的研究成果为基础。

(一)我国国有垄断行业垄断的外部效率损失构成

新古典主义所认为的垄断造成的效率损失包括:由哈伯格三角形代表的垄断的价格扭曲效率损失、垄断提高了生产成本造成的X—非效率以及由塔洛克四边形代表的寻租造成的制度成本。其中,X—非效率是垄断产业组织的内部效率损失,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本文认为,我国国有垄断行业垄断的外部效率损失包括以下方面:

1.哈伯格三角(DWL,也叫无谓损失)

哈伯格(Harberger,1954)证明,与完全竞争相比,垄断与定价行为相联系的扭曲导致产量减少、价格上升以及资源配置低效率,而且认为三角形所表现的效率损失是垄断的社会福利净损失,等于全部的垄断的社会成本。福利净损失的存在使整个社会蒙受了损失,但垄断者却得到了好处,因此垄断是一种帕累托无效状态。哈伯格三角是垄断的外部效率损失。我国的国有垄断行业也存在垄断的价格扭曲造成的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损失,哈伯格三角是其垄断效率损失的必要组成部分。

2.塔洛克四边形(TR,即垄断利润)

莱本斯坦(Leibenstein,1966)敏锐地意识到,垄断不只影响价格,还影响成本。莱本斯坦从垄断厂商生产经营的角度,提出垄断可能会造成包括X—非效率在内的生产效率损失。显然,这种效率损失从属于内部效率损失,是TFP的组成部分。塔洛克(Tullock,1967)在莱本斯坦的启发下提出了寻租理论,认为以哈伯格三角形衡量的垄断的价格扭曲效率损失和以莱本斯坦四边形衡量的垄断的成本扭曲效率损失都低估了垄断的社会成本;哈伯格的垄断利润被垄断厂商为了保有其垄断地位和垄断利润而用于寻租活动中,寻租行为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由此产生的损失也属于垄断的社会成本。因此,根据塔洛克的思想,哈伯格三角形和垄断利润一同构成了垄断的社会成本,前者代表垄断的社会福利净损失,后者代表消费者剩余向生产者剩余的转移。垄断利润可以用塔洛克四边形表示,当垄断利润用于寻租时,转化成行政垄断的制度成本。

3.收入分配不公引起的社会效率损失

除了哈伯格三角和塔洛克四边形以外,我国国有垄断行业垄断的外部效率损失还包括垄断行业高收入造成的社会效率损失。垄断行业高收入对垄断行业效率的影响是双向的:它一方面通过提高垄断行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而改善内部效率(体现在TFP中),另一方面则降低了对其他行业职工的激励等而产生外部效率损失。由于现实的复杂性以及数据和测算方法的缺失,这种由收入的分配效应所造成的效率损失难以量化,下文的计算中将不包括。

(二)5个国有垄断行业的外部效率损失的计算

本文采纳塔洛克的理论观点,用哈伯格三角和塔洛克四边形来刻画和计算5个国有垄断行业的外部效率损失。哈伯格三角反映垄断的资源配置低效率带来的社会福利净损失(即无谓损失,DWL);当垄断利润全部用于寻租时,塔洛克四边形即为垄断利润,反映行政垄断的制度成本。哈伯格三角的面积公式为:

由此得到的哈伯格三角形正好等于垄断利润的一半。因此,国有垄断行业垄断的外部效率损失为社会福利净损失和垄断利润之和,在数量上等于DWL的3倍。基于2001—2010年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到5个垄断行业的外部效率损失(3倍DWL)及其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的结果如下(表2)。

由表2可知,首先,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福利损失在总量上最大,占增加值比重也最大,在10年间均超过7%;其次,5个国有垄断行业中外部效率损失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总体趋势减少的行业包括行业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行业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行业5(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行业2(烟草加工业)和行业3(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的比重略有波动,趋势不明显。总体上来说,没有证据表明随着各垄断行业内部效率的增长,其外部效率损失也有增长的趋势。

(三)5个国有垄断行业的修正TFP增长率

本文的修正TFP增长率是指在Malmquist指数的计算过程中,投入指标不变,产出指标采用垄断利润进行了调整,即从工业增加值中扣除了垄断利润部分。此举是为了排除垄断利润通过产出指标影响垄断行业内部效率的表现。结合上文垄断利润(塔洛克四边形,即2倍的DWL)的计算结果和Malmquist指数的计算方法,计算得到的5个垄断行业的调整TFP增长率结果如下(表3)。

由表3可知,调整TFP增长率与TFP增长率的计算结果相似,5个国有垄断行业的值在大部分年份都大于1,表现为明显的增长态势。同时,5个垄断行业的内部效率增长率的行业几何均值与竞争性行业相比,优势明显。根据表3的结果,以2000年作为参比年份(TFP为1),计算得到2001—2010各年份的TFP(调整TFP的累计变动率,表4)。

由表4得到5个垄断行业2002~2010年调整TFP的线形图(图1)。

图1表明,除了石油与天然气开采业的TFP增长不明显外,其他4个垄断行业的TFP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烟草加工业的TFP一直位于较高水平,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等3个国有垄断行业次之。

四、实证分析

本文首先以外部效率损失绝对量对调整TFP增长率作了静态和动态面板回归,考虑到近10年来我国国有垄断行业的产出大幅增长,本文同时考察了垄断的外部效率损失的相对量(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与内部效率增长之间的关系。基于2001—2010年5个国有垄断行业垄断的相关数据,本文分别对外部效率损失和外部效率损失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与调整TFP增长率之间的静态和动态面板回归模型进行了估计,静态面板采用随机效应模型(RE)和固定效应模型(FE);动态面板则分别采用差分GMM和系统GMM估计方法,工具变量均为调整TFP的二阶滞后变量,估计结果如下(表5)。

表5中TFPI表示调整TFP增长率;TFPI-1表示TFP增长率的一阶滞后变量;Loss表示外部效率损失,Rloss表示外部效率损失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表5显示,模型的估计结果是一致的:外部效率损失或外部效率损失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对调整TFP增长率的效应均不具有显著性,而调整TFP增长率的一阶滞后变量却具有显著的负效应。前者说明,国有垄断行业的效率增长并没有伴随着垄断的外部效率损失的增长,也没有证据显示5个国有垄断行业的内部效率增长以更多的垄断的外部效率损失为代价;后者则反映了国有垄断行业的内部效率虽然总体上呈增长态势,但其增速在近年来逐步放缓,其经济含义是国有垄断行业内部效率持续增长的动力不足,缺乏后劲。动态面板模型均通过了Sargan检验和自相关检验,模型的设定无误。

一直以来,市场结构的效率特征都是产业组织力量的核心问题之一。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垄断并没有新古典主义所说的那样没有效率。本文以5个国有垄断行业2000—2010年的数据为样本,用全要素生产率指标来评价国有垄断行业的内部综合效率,发现与竞争性行业相比,不论是TFP增长率还是调整TFP增长率均处于相对优势地位,而且内部效率已经保持了较长一段时期的增长。可以断言,这些垄断行业在产出快速增长的同时,效率不断提高,已经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张字、张晨,2010;魏峰、荣兆梓,2012)。本文对5个国有垄断行业的内部效率增长率与外部效率损失之间的动态面板回归结果显示,国有垄断行业的效率增长并没有建立在垄断的外部效率损失之上。有理由相信,我国垄断国企前期的深化改革初见成效,改革成绩值得肯定。但近年来国有垄断行业内部效率增速的递减趋势表明,针对垄断行业的反垄断和规制仍需继续进行。反垄断和规制通过激励国有垄断行业提高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等而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减小哈伯格三角和降低垄断利润而全面改善社会福利。

注释:

①相关数据和判定过程参见魏峰、荣兆梓《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技术效率的比较与分析——基于2000—2009二十个工业细分行业的研究》,《经济评论》2012年第3期,第76-77页。

标签:;  ;  ;  ;  ;  ;  ;  ;  ;  ;  

中国国有垄断产业内部效率增长与外部效率损失:基于五个产业细分的分析_生产效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