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苏州附属医院 苏州市中医医院 江苏 南京215009
作者简介:吴娟娟(1976-),女,副主任中医师,在苏州市中医医院从事呼吸内科临床工作,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何焕荣传承工作室成员。
【摘要】目的 观察和分析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苏州市中医医院呼吸内科门诊在2015年1月~12月诊治的185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7例和对照组88例,对照组患者予西医抗感染和止咳化痰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论治的中药煎剂治疗,疗程2周。结果 治疗后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采用中医辨证分型、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能够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辨证分型;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13(2016)08-0058-01
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是一种危害人们健康的呼吸系统常见病,尤以老年人多见。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运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为主,但长期使用抗生素易导致相关副作用及细菌耐药性的明显增加。该病具有病程长、病情易反复、疗效不理想等特点,严重时可导致肺功能不完全可逆性的损害,甚则可进一步发展为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的危重症[1]。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上联合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中药煎剂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取得了较好疗效,现作如下总结: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在2015年1月~12月期间,我院呼吸内科门诊诊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8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97例,对照组88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52例,女性45例,最大年龄为75岁,最小年龄为43岁,平均年龄为(61.5±7.6)岁,病程6~15年,平均病程(9.2±3.5)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47例,女性41例,最大年龄为73岁,最小年龄为41岁,平均年龄为(60.4±8.3)岁,病程5~13年,平均病程(9.0±3.1)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基线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版)》[2],符合以下诊断要点:①咳嗽、咳痰连续>2年;②每年累积或持续≥3个月;③排除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④咳嗽、咳痰一般晨间明显,咳白色泡沫痰或黏液痰,加重期亦有夜间咳嗽。
1.2.2 中医病证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关于“咳嗽”的证侯分类[3],将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风寒袭肺、风热犯肺、燥热伤肺、痰热壅肺、肝火犯肺、痰湿蕴肺、肺阴亏虚、肺气亏虚8个证型。主要表现:①风寒袭肺证: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在观察组患者中,该证型有13例,占13.4%。②风热犯肺证: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在观察组患者中,该证型有12例,占12.4%。③燥热伤肺证: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在观察组患者中,该证型有10例,占10.3%。④痰热壅肺证: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在观察组患者中,该证型有15例,占15.5%。⑤肝火犯肺证: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在观察组患者中,该证型有12例,占12.4%。⑥痰湿蕴肺证: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舌苔白腻,脉滑。在观察组患者中,该证型有16例,占16.5%。⑦肺阴亏虚证: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沾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在观察组患者中,该证型有9例,占9.2%。⑧肺气亏虚证:病久咳声低微,咳而伴喘,咯痰清稀色白,食少,气短胸闷,神倦乏力,自汗畏寒,舌淡嫩,苔白,脉弱。在观察组患者中,该证型有10例,占10.3%。
1.2.3 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支气管炎”的西医诊断标准及“咳嗽”的中医病证诊断标准;②入组患者的年龄在40~75岁;③患者近1周内未使用过抗感染、糖皮质激素、支气管舒张剂、止咳化痰药物等药物;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1.2.4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病证诊断标准者;②年龄在40岁以下或75岁以上者;③因UACS、CVA、支气管扩张、气管-支气管结核等其他疾病引起慢性咳嗽者;④合并有肺心病、呼吸衰竭和心功能衰竭等疾病者;⑤有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肿瘤及精神病者;⑥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⑦对治疗药物有过敏史者;⑧依从性差,未能按规定用药或资料不全者。
2. 研究方法
2.1治疗方法
2.1.1对照组:患者予抗感染和止咳化痰治疗,口服头孢丙烯片(国药准字H20061246,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0.5g/次,每日2次;氯化铵甘草口服溶液(苏药制字H04001953,苏州市中医医院自制药品)20ml/次,每日3次。治疗疗程为2周。
2.1.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辨证论治的中药煎剂口服,中药饮片由苏州市中医医院中药房代煎,每次200ml,每日2次。具体方药:①风寒袭肺证:方选三拗汤加味:荆防风各10g,炙麻黄5g,杏仁10g,制半夏10g,陈皮5g,桔梗6g,生甘草6g,白前10g,炙紫苑10g;②风热犯肺证:方选桑菊饮加减:桑叶10g,野菊花15g,金银花15g,前胡10g,牛蒡子10g,黄芩10g,杏仁10g,象贝母10g,炙百部10g,僵蚕10g,蒲公英30g;③燥热伤肺证:方选桑杏汤加减:桑叶皮各10g,杏仁10g,象贝母10g,南沙参15g,知母10g,炙百部10g,炙地龙10g,芦根15g,生甘草6g;④痰热壅肺证:方选桑白皮汤加减:桑白皮15g,黄芩10g,黑山栀10g,竹沥半夏10g,化橘红10g,象贝母10g,白前10g,炙紫苑10g,鱼腥草30g,金荞麦30g;⑤肝火犯肺证:方选泻白散加减:桑白皮15g,地骨皮10g,黄芩10g,黑山栀10g,郁金10g,旋覆花包10g,白前10g,炙紫苑10g,炙百部10g,炙地龙10g,黛蛤散包30g;⑥痰湿蕴肺证:方选三子养亲汤加减:苏子10g,白芥子10g,莱菔子10g,制半夏10g,陈皮6g,黄芩10g,陈胆星10g,炙紫苑10g,炙款冬10g,瓜蒌皮10g,枳壳10g;⑦肺阴亏虚证:方选沙参麦冬汤加减:南北沙参各 15g,天麦冬各10g,桑白皮15g,地骨皮10g,百合30g,杏仁10g,象贝母10g,玄参10g,炙百部10g,桔梗6g,生甘草6g;⑧肺气亏虚证:方选补肺汤合玉屏风散加减:生黄芪15g,党参15g,炒白术10g,防风10g,白前10g,炙紫苑10g,炙款冬10g,炙百部10g,茯苓15g,枳壳10g。治疗疗程为2周。
2.2 观察指标
2.2.1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判定标准:临床控制:咳、痰、喘及肺部哮鸣音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其他客观指标基本正常。显效:咳、痰、喘及肺部哮鸣音显著减轻,但未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其他客观检查指标明显改善。有效:咳、痰、喘及肺部哮鸣音有减轻,但程度不足显效者,其他客观检查指标有改善。无效:咳、痰、喘症状及哮鸣音无改变或加重,1个月内仍未恢复到发作前水平。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
2.2.2观察内容:①主要症状:咳嗽、咯痰、喘息、哮鸣;②相关症状:恶寒、发热、口干咽痛、气短乏力、易感冒、纳便异常等;③体征:体温、呼吸、脉搏、舌苔、脉象、肺部体格检查;④辅助检查:胸部X线检查,血常规,根据需要进行肺功能、痰液病原菌学检查等。
2.3 统计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17.0软件,临床疗效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3.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0.72%,对照组总有效率73.86%,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
4.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病理特点是支气管腺体增生、粘液分泌增多。病程可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在临床上,患者早期可表现为病情入冬明显,天气转暖则缓解,随着病情的反复发作和加重,则不分季节而常年出现咳、痰、喘的症状,日久易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等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现代医学认为,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复杂,有关发病因素包括:吸烟,大气污染,气候变化、特别是寒冷空气的刺激,感染和过敏等。该病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和临床症状,以及胸部X线和肺功能等检查。西医治疗有控制感染、祛痰镇咳、解痉平喘等[5]。
慢性支气管炎可归属于中医学的“咳嗽”、“喘证”、“痰饮”等范畴。《内经》曰:“正气存
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咳嗽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其病因病机虽复杂,但无外乎正虚邪实,因六淫反复外感,肺气不足,伤及脾肾,宿痰旧饮内伏,则症情易反复和迁延。外邪犯肺,肺失宣肃,气逆而咳;肺失于宣降,津液失于布散,或寒湿侵袭,脾失运化,水湿内停,或风热之邪炼灼津液,致使痰浊内生,则为咯痰;肺气不利,或肺肾气虚,而见喘促气急。痰既是病理产物,亦是致病因素,通过观察患者痰的色、质、量等特点,抓住病邪的性质和病性的虚实,四诊合参,正确运用辨证论治的中医基础理论,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症情,缩短治疗疗程。
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分型的中药煎剂口服,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发挥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优势,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更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马春. 三伏天“中药穴位贴敷疗法”防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0):4869-4870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版)[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3,20(22):1-7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1-2
[4]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4-58
[5] 廉志宏.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与治疗药物的选择[J]黑龙江医药.2013.26(2):316-319
论文作者:吴娟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1
标签:患者论文; 支气管炎论文; 疗效论文; 病程论文; 西医论文; 中医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年8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