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阅读对未成年人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_浅阅读论文

数字化阅读对未成年人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未成年人论文,认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86(2013)11—0006—06

一、问题的提出

2013年4月18日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40.3%,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有所下降,数字化阅读率、接触率持续攀升[1],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渗透率高达96.8%,近八成(78.4%)未成年人曾使用移动终端上网,高于全国整体网民(74.5%,CNNIC 2013年1月数据),数字化阅读成为未成年人网络应用的主要内容,也成为未成年人社会发展与认知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2]。

作为个体获取信息和建构知识的重要方式,吉布森和利文把阅读理解为“从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并影响其非智力因素的过程”[3]。传统阅读强调的是物理环境中基于纸质书面材料和文字图片符号的信息理解与知识建构;而“数字化阅读”是指使用电脑、网络、MP3、MP4、手机、平板电脑、iPad、电子阅读器等进行阅读,阅读内容以文字为主,辅以图片、音视频和动画等等。相对于传统纸质阅读,数字化阅读不仅仅是阅读载体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阅读文本、阅读模式、认知方式以及阅读空间的变革,是数字文化语境下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实际上,数字化阅读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阅读方式,更是一种数字化行为。由于数字化、网络化带来的弊端,数字化阅读一直饱受责难和争议,却反而在阅读生态系统中占据越来越大的空间,那么,数字化阅读到底优劣几何?对未成年人认知发展是洪水猛兽还是成长机遇?本文将通过实证方法予以探究,以厘清现象臆断和主观推测,并引导未成年人开展有效的数字化阅读。

二、研究综述

国内对数字化阅读与认知关系的相关研究始于网络阅读。翁国华提出网络阅读对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影响包含四个方面:认知途径依赖、认知符号的多元化、认知选择性凸现、认知鸿沟的加剧[4];孙静等人认为网络阅读对青少年的发展有促进其认知过程的发展、扩展其认知结构以及改变处理信息方式的正面影响[5];朱原谅认为网络阅读也是一种认知过程,元认知对于阅读能力的影响非常巨大,通过元认知来研究网络阅读,有助于帮助读者提高网络阅读水平[6];张蓬认为数字化阅读在给予青少年强烈的感官刺激、实现个性化阅读的同时,文本知识性和教育性严重缺乏[7];段一等人也指出,数字化阅读使知识趋于平面、零散化,更易出现多余的不良信息[8];郭健强等提出超文本设计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的特征,使读者能自由选择阅读顺序、灵活组织信息和快速检索所需资料[9]。上述观点认同数字化阅读把人们带入了“浅阅读”时代,针对网络阅读等数字化阅读对个体认知影响的研究涉及到了注意、记忆等因素,尽管发现了有意义的问题,但总体上比较分散,并且多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主观阐述。

在实证方面,研究采用实验法等探究超媒体、超文本阅读、网上在线阅读、电子教材等与传统阅读效果以及知识建构的影响。贺平、余胜泉等人开展了针对未成年人的准实验研究,探索1∶1数字化学习对小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班学生在阅读理解水平上整体表现强于常规班[10],这是一种针对任务导向的学习阅读任务的测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Ora Segal-Drori曾做过一项实验,在成人的指导下,让儿童分别阅读电子书与纸质书籍,测量结果发现儿童阅读电子书对他们的读字识字效果更好[11],这个实验从电子书入手,调查分析了对幼儿的理解、记忆等认知方面的影响,得出数字化阅读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积极方面;马特·里克特认为当人们让大脑持续地忙于接受数字信息时,他们也就使大脑丧失了宕机时间,而这宕机时间能让人们更好地学习及记忆信息或思考出新的想法[12];网页可用性设计大师Jakob Nielsen通过眼动实验技术进行网页可用性测试研究,对网络用户如何进行网络阅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浏览式阅读及其F模式[13]。上述研究针对阅读或者学习过程中的某类变量,采用对比实验法进行实证研究,其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或者软件及界面设计,具有一定的价值,但由于没有区分任务式阅读和闲暇式阅读的不同目的,得出的结论自然无法推及数字化阅读对个体的整体影响效果。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阅读作为个体信息获取和知识建构的过程,依赖于人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如知觉、注意、记忆、学习、思维、决策、解决问题、理解和产生语言等等,这些心理活动的总称便是认知(Cognition)。奈塞尔指出:“认知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14],而数字化阅读具有内容丰富、获取方便、互动性好、共享性高、时效性强等优势,同时,也存在稳定性较差、权威性不够、浅层化、网络迷航的特点[15],这对心智尚待成熟的未成年人的认知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上述研究可知,当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主观描述、任务导向型的阅读微观对比实证,样本多针对大学生等成人,而数字化阅读对未成年人认知发展到底有何影响还尚缺乏系统的研究。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内容

认知发展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直接依赖于主体认识世界的本能的发展。认知是指个体经由意识活动对事物认识与理解的心理历程,是个体获得知识的过程[16],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活动[17]。本研究针对未成年人中的数字化阅读“熟练者”,采用研究量表的方式,探索数字化阅读对未成年人认知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提出针对未成年人的数字化阅读引导策略,帮助未成年人正确开展数字化阅读。

2.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采用李克特量表式问卷来收集研究数据。问卷设计五大类题型,共37个问题选项。问卷从人类认知过程的五个基本领域:注意、感知、记忆、思维与问题解决、言语与想象等进行设计。问卷题项使用心理学研究中常被使用的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供受调查者勾选,也就是包含“非常同意”“同意”“没意见”“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个选项,统计时分别计为5分、4分、3分、2分、1分。每个选项代表受调查者对题项陈述意见的表达。问卷采用无记名答题。为了准确收集有效数据,在问卷中设置了正向和反向两类题项。同时经过前测进行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改进信度较低的题项,最终形成本研究工具。

3.研究实施

本次研究结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未成年人数字化阅读实证研究”全国大样本调研进行,从调查对象中选取数字化阅读“熟练者”(占总样本13237的42.83%)作为本研究的分析对象,同时对该部分调查对象选择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以学校为单元,随机抽取初、高中学校各一所,初中在三个年段中随机抽取两个班级,高一随机抽取一个班级作为调查对象,本次研究总共发出问卷340份,共收回问卷326份,问卷回收率为95.88%,有效的问卷有320份,占回收问卷的98.16%,其中六年级86人,七年级95人,八年级93人,高一年级为46人,年龄跨度为11-17岁,均属未成年人。

四、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1.量表信效度分析

问卷调查法是教育研究中广泛采用的一种调查方法,根据调查目的设计的调查问卷是问卷调查法获取信息的工具,其质量高低对调查结果的真实性、适用性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8]。因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在调查之前要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19]。信度分析是一种测度综合评价体系是否具有一定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有效分析方法。本文量表的信度研究采用内在一致性可信度,使用克朗巴哈(Cronbach)α信度系数进行信度评价。一般而言,Cronbach α系数大于0.7表示内部一致性较好,而低于0.7表示内部一致性较差。利用SPSS19.0对注意、感知、记忆、思维与问题解决、言语与想象五个维度题项分别进行信度分析,系数分别为0.987、0.981、0.968、0.980和0.985,问卷信度均高于0.70,表明整体信度是可以被接受的。效度分析是衡量综合评价体系是否能够准确反映评价目的和要求的一种分析方法。本文对问卷进行结构效度分析,所采用的因素抽取法为主成分分析法,并采用正交因素转轴,以因素的特征值大于1为取决。根据因素分析结果的因素负荷量,除了第9项负荷量为0.588外,其他各项的因素负荷量均处在0.609-0.858之间。研究指出,问卷题目的标准化因素负荷量最好大于0.6,因此对第9项进行修订后,本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2.结果分析

本研究通过数字化阅读对认知发展影响的注意、感知、记忆、思维与问题解决、言语与想象五个方面进行分析,统计各项的平均值、标准差、众数的一般特征分析,探究数字化阅读对未成年人认知发展的影响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1)注意(见表1)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总体上看,未成年人认为数字化阅读对注意的保持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通过数字化阅读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注意更集中,更加具有选择性,但程度不是很高。第2、3、4、5题的众数为4,这表明在数字化阅读中,页面内容非线性地呈现,页面通过导航排列内容,有助于未成年人注意的保持,同时可有效地寻找到有用信息。其余题项的众数为2,平均值偏低且标准差偏高,表明大部分未成年人认为数字化阅读虽然夹带广告、内容更为丰富,但不会过分影响他们对主要阅读内容的注意控制。可以看出,虽然数字化阅读具有互动、链接、信息过载等技术特征,之前的研究预测注意力会因为受到数字化阅读过程中的其他诱因而偏离原本目标,但结果表明其对个体注意力的分散作用不明显,仅27%的调查样本认为是页面的原因导致注意力分散;而对于注意力的保持得到调查样本的认同,但对于清晰的导航有着较高的需求,同时也发现,电子阅读方式确实疲劳感比较高,影响视力。

(2)感知(见表2)

感知包括感觉与知觉,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结果如表2所示,总体上看,大多数项目的众数都达到了4.00,表明未成年人在数字化阅读过程中对感知觉的作用结果还是比较积极的。大部分的未成年人认为在数字化阅读过程中可以多方面地调动起自己的感知觉,对感知觉的发展有所帮助。第15题从反向进行测试,发现数字化阅读的多媒体表现形式并没有成为一种感知干扰因素,但也中有29%的调查对象认为有些网页的色彩与音效让人无法接受,因此,数字化阅读内容的设计与制作应该针对阅读者的体验和需求进行合理的多媒体设计。 

(3)记忆(见表3)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结果如表3所示,表明数字化阅读得益于便利的工具和多种呈现方式的内容,有利于促进记忆和回忆;浅阅读现象存在,但不是这种新型阅读方式的必然结果,部分调查对象认为纸质阅读的笔记习惯效果好于数字化阅读。相对于回忆,即内容的回顾与再现,如第16项,63.75%的未成年人更倾向于记笔记。第19项的众数为3,有49.06%的未成年人明确表示大量地进行数字化阅读会使记忆客体的保持性降低,类似一目十行的信息阅读方式导致浅阅读现象的产生。第20项的众数虽为3,但只有13.13%否定数字化阅读内容的多感官刺激能够提高记忆效果。第21项的平均数较低而标准差偏高,表明对于传统识记方式与数字识记方式,都有部分未成年人偏好,但他们还是比较青睐于用传统的识记方式进行记忆的储存。

(4)思维与问题解决(见表4)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反映;问题解决是指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的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结果如表4所示,表明在数字化阅读过程中,借助丰富的信息策略和信息情境,有助于提高未成年人的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在遇到问题时,未成年人有通过数字设备、网络等途径寻求帮助的意识与倾向,他们可以在没有对策时通过网络、通过手机通讯与人交流,分享经历与经验。数字化阅读中集众之所想,未成年人可以听到各个方向来的声音,有助于他们辩证思维的培养。第24项的众数为1,表明大多数的未成年人具备独立的思维判断力,不会盲目地相信一些网上的信息。第29项众数为2,表明在未成年人看来,数字化阅读并非浅阅读,并非纯粹的娱乐,数字化阅读对学习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5)言语与想象(见表5)

言语是指人们掌握和使用语言的活动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如表5所示,表明在数字化阅读过程中,数字阅读对未成年人的言语与想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数字化阅读的沟通工具、信息容量、多媒体表征形式等对于提高言语沟通能力、知识面、想象力具有正面效果。如第30项,由于QQ、YY、MSN、微博等各种聊天工具的广泛运用,未成年人倾向于使用文字取代语言来向伙伴或亲人倾诉自己的心情等;第36项表明数字化阅读并没有影响日常语言表达和沟通,但也有20%的学生表示数字化阅读使得他们在平常日常言语表达交流中遇到障碍;第34项表明还有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有效利用数字阅读,对数字阅读的理解停留在浏览信息的层面上。需要加大数字化阅读的指导,强化数字化阅读与学习过程的整合。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量表分析,可发现数字化阅读对未成人认知发展的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具体归纳如下:

1.注意方面:数字化阅读对于未成年人的注意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相比于传统阅读内容的线性排列方式,数字化阅读将内容用导航与链接组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挑选信息,阅读更具针对性;但相对于纸质阅读而言,数字化阅读中夹带的广告或娱乐信息也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干扰他们对阅读的专注。

2.感知方面:数字化阅读的丰富性与交互性,文本的通俗化、多元化、图文化、电子化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阅读方式与阅读习惯;在感知方面比传统阅读方式要更具灵活性,有助于在阅读过程中调动各种感官一同参与。人们在屏幕阅读上还是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感,阅读的效率低。素材的不合适等因素,如过分强调花哨,背景音混乱刺耳也会造成反效果。

3.记忆方面: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传统的识记方式还是占据了主要地位。但相对于回忆,即内容的回顾与再现,未成年人更倾向于使用电子设备来进行阅读。数字化阅读中存在浅阅读现象,但绝非数字化阅读的本质。信息的大量冲击使大脑一直处于接收状态,记忆的加工存储过程大大缩短,瞬间记忆与短时记忆无法有效地转换为长时记忆。相比之下,似乎纸质阅读更加适合人们的理解记忆,其对信息的理解并不只有显性信息本身。在纸质阅读过程中,更多的隐形信息会被挖掘出来。

4.思维与问题解决方面:数字化阅读呈现的内容比传统阅读方式更具直观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青少年对材料的理解,但另一方面,数字化阅读的媒体呈现方式包含了过多的图片与影像,会间接地促成“浅阅读”现象的生成。传统阅读方式中,以书籍为代表的文字传播通过生动的描述,要求阅读者根据描述来发挥想象与思辨;再者,读者在传统阅读时有更多的自主与控制,从而获得更多思考的可能。网络的开阔性给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促进了某些个体学习层面上的认知能力发展。青少年可以在互联网中接触到不同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这可能会提高青少年的批判思维能力,但数字阅读也可能造成学生过分依赖网络,导致思维的懈怠。

5.言语与想象方面:许多未成年人已经习惯于屏幕沟通,少部分学生觉得数字化阅读的泛滥造成了他们现实中的语言障碍,因此未成年人应该正确地处理虚拟环境与现实情境的关系。网络语言也可能会影响青少年认知发展或思维发展,网络语言有着独特的魅力,与青少年蔑视传统、崇尚创新的心理相符合。此外,网络语言幽默风趣,有时能贴切地表达青少年的情绪。青少年不仅主动地使用网络语言,而且也在积极地创作网语。与此同时,数字化阅读内容的多元化,对于拓宽青少年的文化视野和知识涵盖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数字化阅读中的信息情境有利于未成年人想象力的发展。

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不论是任务式阅读或者闲暇式阅读,数字化阅读已经不可避免地步入未成年人的学习与生活空间,并且对传统阅读形成了挤压效应。数字化阅读的引导与指导是一个系统工作,包括内容提供、阅读服务、设备制造、教育引导、个体素质提升等多个方面,为有效提升数字化阅读的效果,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内容为王——注重数字化阅读的内容设计

无论是任务导向的学习阅读还是非任务导向的闲暇阅读,须内容简洁、导航清晰、链接适当,内容要趣味性与严谨性相结合,材料中最好保证主要阅读内容的主体性,附加信息不能喧宾夺主。

2.体验为本——加强数字化阅读体验设计

相对于纸质阅读,数字化阅读导致的质疑在于其传统阅读体验感的缺失,需要提升数字化阅读设备工艺和技术水平,增强数字化阅读设备的环保功能,如电子纸技术、电子墨水技术、触摸式无痕翻页技术、标注与互动技术等。

3.深度取向——重视数字化阅读的交互设计

通过辅助性、社交性的阅读活动模块,引导学生在数字化阅读过程中强化认知发展;积极进行数字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将数字化阅读纳入数字化学习体系,强调阅读的知识建构功能,避免学生进入浅阅读状态。

4.素养提升——建设面向未成年人的数字化阅读素养教育体系

将数字化阅读素养视为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整合教学活动,培养未成年人的信息甄别能力、对信息的敏感度以及自控能力。帮助其培养问题处理的逻辑思维,及早发现与避免未成年人的网络依赖。

5.阅读推广——将数字化阅读纳入全民阅读体系

筹划针对未成年人数字化阅读分级体系,建立面向未成年人的经典阅读平台,统筹规划数字化阅读建设,创造良好的数字化阅读环境,积极推广数字化阅读,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数字化阅读氛围,促进未成年人健康协调发展。

标签:;  ;  ;  ;  

数字阅读对未成年人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_浅阅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