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发展论文,外部环境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农业经过1979年以来的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农业体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相对自由竞争对农业领域的渗透,与以前相对简单的农业系统相比,现在的农业体系无论是质还是量都已不可同日而语。总体上表现在,从农业内部而言,各种系统要素及其关系越来越复杂而难以把握;从农业与其周围的环境而言,农业与国民经济和各个部门、各种产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也越来越复杂。因此,解决农业的持续发展问题,也就不再是简单地通过某项政策的出台,某种措施的实施或某些局部和临时的调整所能达到的。简言之,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已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
这里所说的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是指从农业经营者的角度出发,来考察农业经营过程所面对的各种客观条件。在市场原则基本确立的情况下,影响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发展机制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笔者认为,所谓内部发展机制,其核心和本质大致上可理解为激发农业经营者动力的利益机制;而外部环境则是农业发展过程中与农业经营相关的各种外部因素。当然,农业发展的本质因素是其内部动力机制问题,而另一方面,对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全而认识和整体把握不能不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
一、农业政策与农业制度
农业的政策体系与农业制度是农业发展的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重要影响因素,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政策体系是农业制度的基础,而农业制度是政策体系的落实。
1.农业政策。国家的农业政策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外部因索,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无论怎样强调都是不过分的。正是由于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的巨大作用,中外经济理论界历来都十分重视对农业政策问题的研究。然而,迄今为止我国农业政策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就某些具体政策与某些现实农业问题的对应关系展开研究,虽不能说没有效果,但其研究成果缺乏战略性高度和长期的指导性,这是毫无疑义的。从总体上讲,我国的农业政策体系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持续发展,因而必须进行稳妥的变革,指导这种变革的基本原则就是制定和修改农业政策,必须要有战略的高度,充分考虑所制定政策的稳定性和长效性,尽量避免朝令夕改和前后矛盾。
2.农业制度。农业制度是指以农业政策(特别是长期政策)为支撑的农业生产关系、农业产权制度、农业经营形式、农业组织类型以及农业收入分配原则等所共同构成的综合体,完善的农业制度是保证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同时又是衡量农业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现行的农业制度是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演变而来的,存在着许多弊端,特别是农业产权制度上还有许多不合理的规定,制约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因此,尽快完善我国的农业制度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农村金融体系
在我国,人们早就认识到发达的金融体系对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特别是金融与工业以及金融与商业等产业部门的关系被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高度,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是与此同时,金融与农业的关系,特别是金融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现象的存在主要是由我国农业长期存在的小规模、非商品化经营所决定的。这种传统农业的小规模和非商品化经营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自我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经营模式,它对来自非农业部门的投资需求极小,融资需求和融资能力都极为有限。但是,现代农业是具有发展特征的农业,因此也是一种开放性的农业,人们对农业与金融的关系必须有所改变。实际上,金融和信贷对农业部门比之于对其它部门甚至更加重要,这是由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和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
第一,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长周期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决定了资金使用的季节性。比如在种植业中,播种时需要资金购买优良种子;生长期需要资金购买化肥、农药、薄膜以及支付抗旱和排渍的动力机械服务费:收获时需要机械作业费和运输、仓储费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造成了资金使用上的集中性,因而对资金的融通有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又是周期较长的产业,它要求在整个作物生长期不间断地垫付资金,直至收获后一次性收回,如果考虑到现代农业的高投入性,那么这种不间断地垫付资金的过程对融通资金的需求就是相当大的。据一项资料表明,菲律宾稻农在使用传统稻种和生产方法时,每公顷所花费的现金成本大约20美元,但当种植高产IR28品种时,每公顷所花费的现金支出大幅度地上升到220美元。虽然采用优良稻种和先进的生产方法能使得稻农的净收入增加四倍,但农民必须能够以合理的成本得到相当大的贷款,否则,这些现代技术的增产潜力就不可能发挥出来。
第二,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农业生产是一种高风险的产业,其风险除来自于与其它产业相同的市场风险外,还来自于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预期的特点,而且其威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不可抗拒的。一旦遇上灾年,农业生产就可能大幅度减产,情况严重的还会造成颗粒无收。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经营者不仅生产上需要大量的贷款才能得以维持,甚至生活都需要依靠借入资金。
第三,现代农业生产的开放性和扩张性。前面谈到,传统农业的封闭式经营方式是一种自给自足的模式,它对来自非农部门的投入要求很低。但是,我国农业现在已经处在一种起飞和发展的过渡阶段,这时的农业表现出极强的开放性和扩张性的特征。开放性使意味着农业与非农部门物质和资金交流的增加,其中首先是资金交流的增加;扩张性便意味着农业的扩大再生产的特性,而无论是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还是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其资金融通的规模都会是越来越大的。因而,要保证我国农业能够持续发展,成熟和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是绝对必不可少的。
现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很不健全,农业经营者获得信贷资金的困难相当大。(1)农村资金融通的渠道少,除农业银行及其基层信用社外,农业经营者基本上是求贷无门;(2)从总体上讲,农业银行用于农业这一块的信贷资金总是极为有限的,相对于迅速发展的农业对资金日益增加的需求而言,缺口相当之大;(3)由于农业的高风险性和其固有的低收益性,加之农业银行由政策性的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变,出于利益方面的考虑,即使是仅有的农业信贷资金,也很少真正用于对农业经营提供贷款。这些问题不解决,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格局就不会有根本改变,那么我们就很难寄希望农业有一个持续和稳定的发展前景。
三、农业市场体系
农业的市场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不过迄今为止每当涉及农业市场的概念时,人们通常是从狭义的角度把它仅仅理解成农产品销售市场。随着农业的发展,我们的市场理念和市场建设也必须跟着发展,否则农业的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农业市场的制约。实际上,农业市场体系应当包括产前的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产中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以及产后的农产品销售市场,这三者对于农业经营和农业发展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缺一不可的。
1.关于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对农业生产而言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第一,它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否及时、顺利地获得各种生产资料;第二,它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否获得高质量的生产资料。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生产资料市场显得极为混乱,一方面表现为假种子、假农药和假化肥等坑农、害农的事件屡禁不止,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的渠道不畅,价格也不规范,农民的利益无法得到根本保护。笔者认为解决我国农业生产资料市场问题,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规范,二是发展。所谓规范,主要是严格整顿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混乱秩序,加大对坑农、害农等商业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起良好的市场秩序;所谓发展,就是要拓宽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渠道,增加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形式,让这一市场的规模有较大的扩展,并尽量引入竞争机制。
2.关于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建立农业的社会化服务市场是保证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对于我国以农户为基本经营单位的小规模农业而言,具有更重大的意义。我国对农业的社会化服务问题进行过较多的研究,但现实情况是,我国农业的社会化服务程度仍然非常低,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我们把对农业的服务问题理解成了一种纯粹的政府行为,而不是把它看作是一种经济行为,因此在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没有坚持市场原则,即没有坚持对农业服务的有偿性原则。而离开了“有偿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体系都必然会失去生命力。正因如此,我们在这里使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来代替以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关于农产品流通市场。农产品流通市场是农业市场体系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直接影响到农业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认为,发达的农产品流通市场是农业增长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现阶段我国的农产品流通市场存在许多问题,如市场基础设施问题、农产品的储藏和运输能力问题、交易规则和管理体系问题、交易方式单一问题以及在农村地区大量存在的商业欺诈问题等,所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阻碍了农产品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顺利流动,因而亟待规范和完善。规范和完善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的总体目标应该是“货畅其流”,让农产品能按等价交换的原则自由地流动,充分实现农产品的自身价值,从而保证农业经营者的利益。我们认为,规范和完善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是农产品流通市场的物质保证,是我们完善农产品流通市场的基本前提。其内容包括:有形的农产品市场建设(包括市场规模和市场的地理分布、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的配套、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分工),农产品运输能力和储藏条件等。(2)建立健全透明和公平的交易规则。公平合理的交易规则是农产品市场秩序化的保证,是各利益主体市场活动的行为规范,同时也是农业经营者基本权益的“保护神”。(3)培育多元化的交易主体。农产品交易主体的多元化是我国农产品市场改革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的交易主体构成过于简单,形成了以国营农产品收购部门(特别是粮食)为核心的垄断性的买方市场。我们知道,经济的活力来自于竞争,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来自于竞争,没有竞争的市场本身就不是一个公平的市场,它使处于垄断的一方可以不受市场规则的制约,并使其对手方(农产品售卖方)处于被任意宰割的地位。所以,尽快消除农产品的垄断性经营,培育农产品市场多元化交易主体是现阶段我们进行农产品市场改革的中心任务。(4)开展多样化的交易方式。开展多样化的农产品交易方式,是使农产品市场真正做到“货畅其流”的又一必要举措。我国的农产品交易市场还处于较低级的层次,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农产品交易方式的单一化。目前,我国农产品的交易方式以现货交易为主,同时,在现货交易中,大量的是零售交易。随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其对农产品市场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开展多样化的交易形式,即在保持现货交易的规模和数量稳定增长的同时,积极开展农产品期货交易;在扩大和完善农产品零售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的批发市场,建立批零相互衔接、互为依存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和通讯设施,即电报、电传、电话以及电脑网络等,积极开展农产品的通讯交易。
四、农业技术的选择与推广
现代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来自农业部门之外的新要素的投入。而实际上,这些新要素都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结晶。我国农业自经历了1979年到1984年因农业制度创新而带来的第一次飞跃之后,进入了一个渐进性的增长阶段,直到现在农业也没能出现人们所期望的第二次真正的飞跃。笔者认为,农业技术选择的不当和推广工作的低效率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1.关于农业技术的选择。在我国,农业技术研究和采用与我国农业发展的联系一直存在着很大的认识误区,将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技术选择的主导,把农业机械化看成是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发展的标志,这是我们片面看待西方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发展的结果,因此,当60年代中后期在墨西哥、菲律宾、泰国、哥伦比亚等一批发展中国家发动一场以种子改良与推广运动为标志的、范围广泛的“绿色革命”时,我们正热衷于大搞农业机械化运动,它使我们走了很多的弯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著名的农业发展经济学家、日本的速水佑次郎和美国的拉坦,根据日本和美国在成功地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所采用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技术选择,于70年代提出了一个新的农业发展理论:“诱发性技术创新”。这一理论是基于对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通过技术创新进行替代而提出的。他们认为,农业技术进步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以代替劳动为主的机械技术进步,一是以代替土地为主的生物化学技术进步。一个国家选择何种技术进步的道路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率和农业产出的迅速增长,依该国的资源秉赋状况而定。依据这一理论,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土地制约型国家,对农业技术的选择当然是以有利于土地资源的替代为前提的。因此,农业技术的选择应是以生物化学技术为主导。
2.关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技术的推广运用是一件复杂的社会工程,其困难程度与农业的发展程度和农业经营者素质的高低成反比,即农业发展程度和农业经营者的素质越高,一项新的农业技术的推广难度越低,反之亦然。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农业经营者受教育程度较低,再加上我国人多地少所造成的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经营格局,这些特点决定了在我国开展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非常困难。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还远远落后于需求,据测算,我国有60%到70%的农业科技成果未能及时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这种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和过于分散的农户经营给农业科技的推广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机构不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短缺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目前我国每万名农业人口仅拥有1名农业技术人员,而在一些发达国家这一指标大大高于我们,如德国达13.5人,美国7.2人,日本5人。全国还有36%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没有建立起来,20%的乡、45%的村(行政权)没有建立起农业推广服务机构。即便是那些已建立农业推广服务机构的地方,也有大量的推广机构因缺乏经费,而无法更好地开展工作。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农业技术的推广应属于农业服务体系的一个部分,所以依笔者的观点,它也应是一种市场行为。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民对新技术的采用缺乏足够的敏感性和主动性,再加之农业的社会化服务市场也不发达,因此,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政府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必须更多地参与和指导,以便引导农业技术推广市场的正式启动。当然,从长期的观点看,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要求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由一种政府行为转化为市场行为总是基本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