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影响_旅游产业论文

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影响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建设论文,效应论文,体育赛事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1)04-0060-06

1 引言

城市自产生以来,已经有六千年的历史,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工业革命拉开了城市化建设的序幕,带来了现代城市建设的繁荣与发展,现代城市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也大大增强,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开始形成[1]。现代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是以经济、文化、体育、建筑、自然为特征,聚集经济效益、文化效益、体育效益、建筑效益、自然效益的地域空间系统。奥运会、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和亚运会等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概念,这些体育赛事是促进现代城市建设的纽带[2]。现代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通过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一方面不断挖掘城市建设的自身潜能,提升了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体育实力;另一方面,城市凭借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机会,积极借助外部机遇与力量带动并实现了城市建设的后发超越式发展,一举跨入发达世界城市和国际知名体育城市之列。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作为国际大事件研究中的典型代表,它不仅作为一种源自城市外部而作用于城市内部的助推手段,还可以将全球目光集中于城市的本身。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作为国际大型节事的一种类型,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有较大影响的国际性体育赛事活动[3]。当前的一些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已经成为举办城市的重大事件,并产生了巨大影响。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不仅改善了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软、硬环境,提升了现代城市建设的声誉和吸引力,同时也拉动了现代城市经济、文化和旅游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现代城市建设的国际知名度、树立了现代城市品牌,使现代城市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因此,研究探讨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影响效应,对于促进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与现代城市建设的双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对现代城市建设影响效应的具体表现形式

由于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具有复杂性、系统性以及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旅游利益相关联的诸多特征,因此,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建设的综合影响效应指标较多,覆盖了诸多领域,且不同指标对举办城市建设的影响效应范围和时效都不尽相同,基于此,本文仅从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对现代城市建设影响的城市规划建设、经济、文化软实力以及旅游产业等效应进行分析。

2.1 城市规划建设影响效应

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作为促进城市建设的“触发器”,为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预期的巨大需求,将直接或间接地与城市规划建设的近期发展目标相结合,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的快速发展。所有申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城市都有一个共同愿望,即通过体育场馆建设、交通建设、人文景观建设等提高主办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总能为城市的建筑和设施带来新的变化,赛事和城市建设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自1960年以来,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一直与城市规划建设联系在一起。除了提供巨大的新体育场馆外,大型国际体育赛事还会涉及更加广泛的城市建设项目,由此带来的影响效应不仅是体育场馆、道路、公园和城市环境等设施条件的改善,而且会对城市住房、旧区改造、新城市建设形象提升等方面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1960年罗马奥运会,意大利著名建筑大师鲁易齐进行了精心设计,修建了12个场馆和1个“体育史与艺术”科学馆。这些体育场馆与被列为世界八大名胜之一的古罗马露天竞技场等建筑,一起构成了一幅从古代罗马到现代都市体育文化发展的美丽画卷。罗马奥运会之所以被称为“城市奥运会”,便是因为利用奥运会来提升城市建设的一个成功案例。1964年第18届日本东京奥运会对城市建设发展的作用,被誉为20世纪城市建设的“发动机”,这是奥运会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亚洲国家举行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主办城市东京为了显示自己二战以后经济的飞跃,动用了30亿美元来筹备这届奥运会。日本政府把东京城市的中心地带全部重新改建,增加了观光旅馆,为参会者提供了一流的体育设施和城市基础环境,而且借举办奥运会的战略机遇完成了高速公路、单轨铁路等市政工程的建设,首次通过卫星直播向全球转播奥运体育盛况,数十亿世界各地的电视观众都收看到了东京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盛况,给全世界留下了美好的东京印象[4]。日本为了不荒废国家在奥运期间的努力,奥运会后期对城市设施和基础设施的使用也进行了加强。东京奥运会使城市建设的原有中心强化,过渡地段的融合、外围中心城市的塑造和便与地区城市建设的拉动,使东京有史以来第一次提出了物质发展与城市建设并行的理念[5]。如今日本东京为了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积极推行节能减排、进一步改善水质、积极推进垃圾的分类处理,倡导建设环保型城市的建筑物,改善城市地下交通设施和提高防火能力、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和体育产业等,坚持发展经济和城市建设并行,取得了很好的成就。

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场馆建设与城市特色相结合带动城市景观、生态的整体营造也是日本广岛、澳大利亚悉尼、西班牙巴塞罗那和希腊雅典等城市建设的经验。如建设体育场馆对举办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是一次全面提升的大好机遇。广岛、悉尼、巴塞罗那、雅典无一例外地在举办亚运会和奥运会前建设了大量的交通基础设施,大大缓解了城市交通运营的紧张状况。其主要经验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促进城市发展,系统周全的交通规则,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规则。

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场馆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是城市更新和城市改造以及城市发展的“助推器”,给城市建设带来机遇,对城市建设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北京为2008年奥运会建设了大量的基础工程,包括地铁、公路、场馆和公园等,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城市建设的面貌焕然一新。2008年北京奥运体育场馆建设的规模与科技水平在历届奥运会中是无与伦比的。在北京建设的31个奥运体育场馆中,其新建的就有12个体育场馆,11个改扩建场馆和8个临建场馆。北京奥运会31个比赛场馆的总体格局是“一个主中心和三个区域”,相对集中在北京的4个区域,即奥林匹克公园(10个场馆)、西部社区(8个场馆)、大学区(6个场馆)、北部风景旅游区(2个场馆)及其他区域(5个场馆)。[6]像北京2008年奥运会这样世界瞩目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会使城市硬件建设等方面受惠,而且其影响效应将是非常持久的。随着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理念的树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不断强化的政府职能的转变,北京城市建设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1)奥运会推进了城市经济一体化的发展;(2)奥运会提升了城市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发展;(3)奥运会提升了城市体育产业的创新与发展;(4)奥运会提升了城市建设的软硬实力;(5)奥运会提升了城市体育人口与体育休闲空间的发展;(6)奥运会提升了城市低碳能源的发展;(7)奥运会提升了城市体育文化多元化的发展;(8)奥运会提升了城市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北京提出了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理念。目前,北京在建设世界城市的推动下,正朝着打造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建设的方向发展。成功举办奥运会后,北京将有计划地申办世界杯足球赛、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等最高水平的单项体育赛事来建设宜居的世界城市。

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体育场馆的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动行为,使城市体育场馆的资源规模和软、硬件设施跃上了新的台阶,推动着城市新功能空间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对城市空间建设的扩张和更新起到了促进作用。如广州亚运会的体育赛事场馆数量多达70个,其中12个是新建场馆,58个是老场馆改造升级。其中,美景广东奥林匹克游泳跳水馆和网球中心都建在原来的奥体中心内,以进一步强化这个地区的设施密度,为未来城市体育产业市场的进一步开发建设做准备。而广州新城亚运体育综合馆、广州自行车轮滑极限运动中心、广州棋院都位于广州新开发(或即将开发)的地区,如广州新城、大学城、广州飞碟训练中心、南沙体育馆、海珠体育中心体育馆、花都新体育馆、黄埔体育中心体育馆、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等都位于公共配套设施相对落后的行政区。在新建的12个亚运场馆中,有4个省级体育场馆,4个市级体育场馆,4个区县级体育场馆。这些新建亚运体育场馆的设计与建设都注重了满足国际体育大赛体育赛事功能的要求,强调了场馆与场地周边环境的和谐,重视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应用。

广州亚运场馆布局与城市规划战略性的空间布局、与区域发展策略、与交通发展配合的需求相吻合。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体育场馆的建设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主动行为,推动着城市新功能空间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对城市空间建设的扩张和更新起到促进作用。广州将通过举办亚运会的发展机遇,实现广州城市20年的跨越发展,不仅省内领先,在全国也将仅次于北京、上海的城市建设速度。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与城市规划建设的互动关系如图1所示。

2.2 经济影响效应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关于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对城市建设的影响文献都集中于经济层次方面。一方面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重新引发了城市对奥运会、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和亚运会等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经济效应的认识与思考,也使研究者更加关注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经济效应与特征;另一方面是,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本身发展的需要以及全球性国际体育赛事投入的不断增加,主办城市不得不考虑经济上的可行性问题,因此对于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经济影响日益关注。如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给南加利福尼亚地区带来了32.9亿美元的收益;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给加泰罗尼亚地区带来了260.48亿美元的经济效益;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为佐治亚州带来了51亿美元的总效益;2000年悉尼奥运给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斯州带来了63亿美元的收益。

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拉动作用。有关数据显示,2004年至2008年间,奥运因素共拉动北京GDP增长1055亿元。2001年-2010年,北京经济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率达到11.24%,比1996年-2000年的平均增速提高了1.98个百分点。其中,在2008年的奥运会举办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488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十一五”期间北京经济保持了年均11%以上的增速,经济总量迈上新的台阶,北京率先在全国建立了服务经济主导的产业结构,2010年,服务业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比“十五”末翻了一番还多,占经济总量比重为75%,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在奥运会因素带动下,北京市投资、消费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向消费主导型转变,消费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对外贸易和入境旅游更加活跃。目前北京已经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6个体育产业功能区。截至2010年8月31日,6个体育产业功能区创造了全市10%的工业总产值、10%的税收和10%的就业,集聚了全市80%的高技术体育产业、80%的现代体育产业制造业、35%的体育产品生产性服务业务和32%的体育文化生活型服务,使六大高端的体育产业功能区成为首都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六个“发动机”。“十二五”时期,北京经济、产业发展特别是服务业发展,将以提升产业素质为核心,进一步做大做强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流通服务和体育产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力争实现“四个自主”,即自主创新、自主创业、自主品牌、自主发展,积极打造服务区域、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全力促进向生产性服务业主导型经济转变。

2010年第16届广州亚运会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首次举办的超大型综合体育赛事,对广州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举世瞩目。自2004年广州亚运会筹办以来,广州在综合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国际化程度等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6年筹备期间,广州将累计投资2200多亿元进行亚运会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大规模的投资通过倍数效应促进广州市经济增长。据广州市统计局综合预测,筹备亚运会平均每年将拉动广州GDP增长0.56个百分点。广州城市经济发展的多数指标已经接近,个别指标已达到目前世界城市水平。广州通过举办1987年第6届全运会,造就了一个天河商圈,并形成了新城市中轴线;举办2001年第9届全运会造就了天河新东圃,引发城市的东移,极大地改变了城市建设的发展;2010年第16届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是从最直接的体育产业开始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城市经济增长,促进与亚运经济关系密切的各个行业的增长,提升广州的认知度和国际吸引力,造就一个率先实现基本国际化大都市的新广州。广州作为我国第一个加入国际大都市协会的城市,提出了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广州把城市建设发展目标定位为“现代化大都市”,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核心,全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精心打造经济中心、文化名城、山水之都,进一步把广州建成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目标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上海通过成功举办2007年世界夏季特奥会、2007年第5届女足世界杯、2008年北京奥运会足球赛以及2010年世博会等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和全球性事件与体育城市建设的融合发展模式,使上海经济发展迈向新的台阶。“十一五”期间,上海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人均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9247.66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16872.42亿元,年均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从2005年的51.6%提高到2010年的57%,如图2所示。2008年-2009年上海经济总量先后超过新加坡和香港。2010年上海市生产总值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为4.2%,在2010年31个省、区、市GDP含金量排名中,上海位列首位,这是上海连续两年居最高位。目前,上海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股指期货、“三港”“三区”联动等取得重要进展,2010年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占国内融资总额比重达到25%,市场交易总额已经达到80万亿元人民币。上海港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港口货物吞吐量保持世界第一,上海关区进出口总额、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均超过1/4,现代金融、物流、商贸、旅游、信息服务以及房地产等三大行业已经成为上海的重要国民经济支柱,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明显提升,如图3所示。2011年1月24日《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从7个方面提出了城市建设的主要发展目标,并采用了新的城市经济发展理念,如经济中心城市、智慧城市、创新城市、服务型城市、生态城市、国际大都市、国际文化大都市、国际知名体育城市等,为上海城市经济新一轮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

图2 上海经济发展水平指标

图3 上海城市经济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2.2 文化软实力影响效应

由于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具有聚集性、体验性、外部性和综合性等特征,且大型国际体育赛事还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城市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它牵涉的关联主体多,筹备和举办时间长,需要动用举办城市的各种文化资源,这将对举办城市文化领域产生众多影响。所以,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作为一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重大事件,不仅提高了城市经济、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的水平,也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核心价值的文化软实力水平。文化软实力是城市实力的核心要素,是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强大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城市文化的软实力是决定创造、塑造未来城市的重要力量,城市文化的软实力是城市整个文化力量的感性显现状态。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对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主要分为准备阶段、释放阶段和后续阶段。

准备阶段一般是指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申办到从举办前的时期,在此准备期间,为了保证赛事的成功申办与举办,城市将在各方面进行筹备。因此,在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准备阶段除了在体育场馆、城市基础设施、城市规划建设等的“硬实力”指标的筹备之外,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同样重要。如2001年-2007年北京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迎奥运”活动,得到了许多国家的响应和支持。2007年8月新西兰奥委会以“面向北京”为主题,正式启动北京奥运会宣传活动;北京举办世界青少年参加的音乐会、展览、艺术比赛和野营;在美国好莱坞星光大道上,举行了“北京风情舞动洛杉矶”大型花车盛装游行;在莫斯科举行的“新北京、新奥运”展览及奥运旅游推介会,成为俄罗斯“中国年——北京周”的重头戏;“福娃全球送吉祥”活动启动后,福娃在美国、芬兰、英国等地掀起了“北京奥运热”。奥组委在奥运场馆设计、建设中,采取了向国内外招标的方法,吸引了一大批国际知名企业参与奥运场馆设计与建设工作。来自瑞士、澳大利亚、德国等国的企业分别参与了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五棵松体育馆、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等一批场馆的建设。这些设计理念先进、与中国文化特色巧妙融和的场馆将成为北京新的标志性建筑。2003年-2009年广州开展了一系列以亚运会为主体的前期宣传活动。通过宣传广州城市形象,加大以宣传岭南特色文化为重点的广州亚运城市形象宣传推介工作,出版一些以介绍广州城市文化为主的“亚运采访线工程”小册子,重点向前来参加广州亚运会采访报道工作的亚洲各国记者提供采访活动指南,通过他们宣传广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岭南水乡的文化特色,并紧密结合广州特色做好亚运宣传工作,选派有鲜明岭南特色的文艺表演团体到部分亚洲国家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通过粤剧、广彩、广绣和创作介绍广州城市历史及文化发展情况;邀请亚洲主要国家的主流媒体到广州参观采访,考察广州近年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提高广州的国际美誉度和对外影响力;在城市形象宣传中注意广州文化软实力方面的宣传,注重宣传广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对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宣传力度,共同推动广州文化的快速发展,以“亚运广州行”、“亚运中国行”和“亚运亚洲行”等三大系列活动为切入点,不断掀起亚运宣传的文化高潮。2003年-2007年广州城市的各类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共25项,总投资约107亿元。

释放阶段一般指大赛的赛事期间,通常大型赛事将持续15—30天左右,这段时间是大型体育赛事作用集中释放的阶段,城市将这个时期的文化进行全面的展示。北京奥运会赛事举办了多种有利于文化宣传与交流的文体活动。如开闭幕式和火炬接力为展示中华文明,传播和谐世界的理念搭建了巨大平台。北京奥运会的开闭幕式体现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旨精神,体现“绿色、科技、人文”三大理念,突出“文明”、“和谐”两大主题,以中华文明的演进和世界文明的交融为主线,表达“和谐”的核心思想。广州亚运会期间举办了多种有利于文化宣传与交流的文体活动,全面展现了广州地域文化魅力和多文化的交流,这些多元化的文化活动既强调了对岭南文化的推广和创新,也强调了公众的参与性,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广州风格、广州风采和祥和亚运、绿色亚运、文明亚运”为主题的办会目标,提升了广州文化、历史名城的国际形象。

后续阶段是指赛事结束后的时期,这个时期相对较长,如何保留赛事的文化遗产,特别是赛事旅游文化的遗产,延续其影响效应是这个阶段的重点。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是在不断创新、不断吸收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实际上与城市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文化传播、文化体制以及文化价值等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它们是同一个整体中的不同方面。根据有关资料表明,在2009年-2010年世界城市500强排名中,美国在前10名中就有4个城市。北京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从第66位上升至59位,不仅距纽约、东京、伦敦和巴黎还很遥远,离香港也不近。排名第10名的香港是目前中国名列前茅的世界城市。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对城市文化软实力有着更多潜在的影响效应。城市可能成为一种赛事文化宣传的媒介,从而使体育赛事的活跃程度更加显著。

2.3 体育旅游产业影响效应

每一届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都会给举办城市在建筑、交通、市容环境等方面带来巨大效益,但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经济的第一受益者首先是体育旅游产业。体育旅游产业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产业。从历届奥运举办城市的经验来看,通过周密地推广“奥运—旅游”计划,奥运会可以带来体育旅游业的实质性增长,而且这种增长可从奥运申办成功之日起一直持续到奥运会过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2008年奥帆赛举办城市青岛通过步入后奥运时期发展体育旅游产业两年多来的实践经验,再次证明在奥运综合效应中,像奥运帆船这样的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对体育旅游产业的拉动是最直接、最显著、最持久的。奥帆赛和残奥帆赛后,青岛市借助“后奥帆赛”的强劲东风,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等不利因素,市旅游局紧紧围绕创建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打造奥运帆船之都、建设国际海滨旅游度假名城发展战略目标的总体要求,积极转变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调整旅游产业结构,重点推进总投资约1280亿元的77个旅游大项目建设,突出发展体育旅游,建立完善以海滨度假休闲及海滨体育旅游项目为核心的多元化体育旅游产品体系,使奥帆举办城市青岛的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增长。2009年青岛市接待国内游客3903.42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51.41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5.16%和17.09%。其中,过夜旅游者为2898.05万人次,同比增长12.66%,实现过夜游旅游收入416.96亿元,同比增长16.29%;一日游游客首次突破千万人次,达到1005.37万人次,同比增长23.04%,实现一日游旅游收入34.45亿元,同比增长27.81%。2009年与2008年青岛市国内旅游增长人数比较如图4所示。

图4 2009年与2008年青岛市国内旅游增长人数比较

上海通过成功举办2007年特奥会和2010年世博会这样的全球性事件,促进了城市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城市体育旅游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城市体育旅游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城市体育旅游产业建设的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和世博理念、精神和经验成为推动上海城市体育旅游产业科学建设发展的新优势,为打造世界著名体育旅游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上海旅游外汇收入47.4亿美元,同比增长19.6%,名列全国第2位。2007年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858.1亿元人民币,占全市GDP的7.2%。接待入境旅游者约665.6万人次,同比增长9.9%,其中在沪过夜入境旅游者520.1万人次,同比增长11.9%,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次在全国各地区排序中列第2位,接待国内旅游者达1.02亿人次,同比增长5.4%。2008年,上海市接待国际旅游入境人数640.37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8%。其中,入境外国人507.4万人次,下降5.5%;港、澳、台同胞132.97万人次,增长3.2%。在国际旅游入境人数中,过夜旅游人数526.4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1005.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8%。其中,外省市来沪旅游者7842.05万人次,增长1%。2009年全年接待国际旅游入境人数628.9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3%,全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7.9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4.6%;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2360.74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913.8亿元,增长18.7%。201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3100亿元人民币,旅游外汇收入达到80亿美元,过夜入境旅游者人均花费1000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到2450亿元人民币;入境旅游过夜人数达到800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达到18563.76万人次;旅游直接就业比例达到5.2%;旅游占全市GDP比重争取达到9%,使都市旅游业成为推进上海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上海旅游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为24.3%,高于同期上海第三产业和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上海还被世界品牌组织等机构评选为“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之一,被《纽约时报》推选为“31个必到旅游胜地”,获选国际知名旅游媒体TTG“中国最佳会议商务旅游城市”。根据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到2015年,将上海基本建成魅力独具、环境一流、集散便捷、服务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健全、旅游产品丰富多样、旅游企业充满活力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努力打造国际都市观光旅游目的地、国际都市时尚购物目的地、国际都市商务会展目的地、国际都市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都市休闲度假目的地以及国际旅游集散地。到2015年,上海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5200亿元,国内旅游人数达到2.4亿人次,年均增长2.3%;入境游客人数达到1000万人次,年均增长4.6%;出境旅游人数达450万人次,年均增长3.8%。国内外现代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表明: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对加快城市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既能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动资源型城市转型,还能够完善城市功能,重新规划城市建设的发展;既能够发挥体育旅游产业资源作用,打造体育旅游城市,提升城市魅力和品位,还能够提高人的素质,提升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7]

3 结论

3.1 新世纪城市建设的发展将是一个市场化、技术化、生态化、消费化、个性化的时代。在我国社会经济乃至制度的转变过程中,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已经成为了一种典型的政府化的“空间过程”,并深刻影响着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除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以外,我国还要举办像2011年深圳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13年南京第2届亚青会和2014年南京第2届青奥会等诸多体育赛事。巨量资本、特殊政策和稀缺资源的瞬间投入犹如一剂猛药,无疑促进举办城市建设的超常发展,提升城市规划与建设整体档次的发展水平,一举实现多年来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和体育建设的美好夙愿。城市政府与市场力量结成了“增长联盟”,通过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使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超规模、高密度的投资活动形成突发动力,从而深刻地影响到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其带动现代城市建设的效应显著。

3.2 由城市政府和赛事组委会主导的具有明显时间节点、体育特征、空间特征、文化特征、科技特征和系统循环特征的、享有特殊专项政策,有巨量资金投入并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国际影响的赛事活动事件,作为一种巨大的外部推动力量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影响效应是显著而直接的。尽管我国现代城市在各方面建设的发展水平较高,但并不是所有的现代城市都适合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只有在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安全保障、体育设施等方面具有相当基础组织大型国际事件和富有活动经验的大都市才能够举办好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历届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都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作为场馆,因此,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结束后的会场遗址及建筑物的合理安排和使用是决定赛事后续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将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后续利用计划纳入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主流趋势,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城市建设利用的成功与否也成为衡量体育赛事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结合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发展历程及赛事后续利用实践,总结分析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城市建设后续利用呈现出的特点,对于我国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城市建设的赛事后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3 以往的城市在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中让体育赛事的巨大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在城市举办体育赛事的模式下往往过于集中在某一个狭隘的区域内[8]。而多个城市举办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某个地区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通过多举办城市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就能够将赛事的效益从小的点扩大到大的面上。多举办城市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国家和城市更直接的通过举办体育赛事来参与到体育中来。一方面可以带动城市对体育赛事的关注和重视,进而促进这一赛事的发展;另一方面将更多的体育文化吸收到城市建设中来,丰富了城市体育赛事的内涵,实现现代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2008年我国很好的利用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机遇,将北京与香港、青岛、天津、上海、沈阳、秦皇岛6个城市联系起来,北京与这6个奥运协办城市在不断完善奥运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同时,将城市建设与奥运赛事结合起来,通过举办奥运赛事,促进了城市规划建设、经济、文化软实力和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科技水平,向全世界展现了一座座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美好前景。

标签:;  ;  ;  ;  ;  ;  ;  ;  

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影响_旅游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